你在这里

老萨说史158:被牺牲的军队,中国远征军第一次缅甸战役-下(2/4)

老萨的历史真相档案之一百五十八(新抗战系列之八十二)

4月30日,日军第15军收到大本营的电报:大本营希望不失时机,更加扩大第15军的战果,确立积极向重庆军进攻的姿态。为更有利于以后的措施,力争在国境内歼灭敌军,同时以有力的兵团越过国境,向龙陵、腾越附近怒江一线追击。

显然,日本大本营命令缅甸日军四面出击,彻底切断国军撤退路线,将10万国军完全歼灭在缅北。

日军随即进行部署,分两路出击,切断国军的两条撤退路线。

56师团占领腊戌以后,第一路:调动一部以步兵第148联队附战车第14联队主力,向怒江追击,切断国军从畹町,芒市,龙陵经过惠通桥退往国内的缅甸公路这条线路。这也是国军撤退回国最主要的路线。

第二路:56师团所有主力,立即向西北杀过去,沿腊戍、新维、木姐、南坎、八莫、密支那道路向密支那方向突进,务必占领密支那。

密支那向东,翻山越岭也可以进入云南境内的腾冲。路虽然不好走,好歹也是马帮走过千年的路线,问题不大。

日军务必要以切断远征军这一条路线。

这两条路上,都只有国军小股部队在防御,最近的宋希濂11集团军36师还在几百公里之外紧急赶来增援,拦是肯定拦不住了。

一旦这两条路线被切断,国军也就无法有效撤退回国,要么向西走过原始森林退到印度,要么就是向北越过可怕的无人区野人山,最终到达云南,都是世界上最可怕的行军路线,后者甚至没有人走通过。

第一路行进的异常顺利,日军第56师团的第148联队(松本部队)于4月30日由腊戍出发,在先遣队之后前进,于5月2日即进至畹町附近。

资料中写道:日军第56混成步兵团(也称“坂口支队”,有机械化装备,刚从爪哇调回归建)亦到达畹町,因此改变部署:第148联队向八莫前进,第56混成步兵团继续向怒江前进。

该团沿途击退阻击的国军新29师小股部队,经芒市、龙陵,于5月5日到达怒江西岸惠通桥附近。

当时国军也是拼了命,只要能用的部队全部用来顶住日军,甚至将训练营里面的学兵都搞来了,但实际上是没用。

老萨的抗战装甲兵中写道:在腊戌包围中,5辆T-26坦克毫无战果就毁掉的同时,已经撤退中国国境的胡献群,亲自率领坦克第2连的5辆T-26坦克和5辆意大利CV-33超轻型坦克,在畹町负责殿后作战,尽全力阻挡日军推进,尽量将缅甸公路上撤退的军民保护回国。

胡献群为了掩护坦克第1团主力撤退,有心在畹町和日军决一死战。没想到协同他作战的93师补充团团长的一番话,让他瞬间落到冰点。

这个补充团团长尴尬的说:我团是新兵补充团,本无武器,都是徒手部队。最近刚刚奉命装备武器赶赴畹町协防,从芒市出发前三天才发枪,射击训练和战斗训练都没有开始,士兵连枪都端不稳。不是我不想协同你们作战,实在是不能作战。如果让这些士兵(其实是穿着军服的老百姓)强行对抗日军主力部队,等于送羊入虎口,是极不人道的送死行为。胡献群知道步兵没办法协同,也就无法作战。但胡认为日军追的太紧,不能任由日军冲过畹町追击装甲第1团的主力部队,只得咬牙自行留在这里打一仗,由坦克营副营长俞绪辉少校负责指挥。

坦克营副营长俞绪辉少校很有经验,他在日军必经之路设伏。该连以2辆T-26坦克在前拦路,1辆T-26坦克居中,监视右侧河边,2辆T-26坦克监视左侧通往畹町的小道。5辆CV-33超轻型坦克则在侧后,分散监视各条日军步兵可能通过的林间小路。5月3日,日军56师团146联队杀到畹町,以3辆装甲车为首,掩护步兵乘坐的卡车前进。进入伏击圈时,国军T-26坦克立即开火,45毫米坦克炮威力很大,当场击毁3辆装甲车,击毁数辆卡车。日军步兵张皇失措,纷纷从卡车上跳下,向森林里逃窜。遗憾的是,枪炮声刚响起,高度紧张的93师补充团新兵就顶不住了。他们先是拿起枪乱放一通,在日军依靠森林逼近他们的时候,这些打光了子弹的新兵轰然逃走,将坦克孤零零的丢下。

这样混战几个小时后,极有丛林作战经验的日军很快发现国军坦克的弱点。他们利用树林作掩护,逼近国军坦克几十米内,再从丛林中冲出。由于距离太近,国军最前面的T-26坦克根本来不及反应。日军也是亡命徒,他们缺乏足够反坦克武器的时候,居然攀爬上国军坦克,并且用集束手榴弹放在车顶上引爆。国军坦克无奈,冒着自伤的危险用坦克机枪对准自己的坦克射击,将爬上去的日本人打下来。但日本人如蚂蚁一般扑过来,实在无法拦截。

坦克营副营长俞绪辉少校见大势已去,下令将已经被日军击毁击伤的T-26坦克完全自行炸毁,指挥剩余的CV-33超轻型坦克立即撤退。没想到撤退到芒市,已经成惊弓之鸟的国军工兵早已炸毁了桥梁,又没有渡船可用。俞绪辉少校只得下令将CV-33超轻型坦克的机枪拆下,然后将坦克炸毁。只是这群坦克兵的厄运还没有结束,他们在撤退途中又被日军追上。经过激战,这些坦克兵大部遇难。

惠通桥是中国重要的交通枢纽,也是怒江天险上一个重要通道。一旦惠通桥被日军占领,日军就会源源不断杀入云南腹地,国军恐怕需要几个集团军才能拦住。

好在此时是国军抢先一步。

刚刚增援到达的2个工兵连,因为一个意外事件发现了日军伪装成难民的夺桥部队。他们不顾一切的抢先将桥炸毁,暂时阻挡了日军的推进。接着增援的第36师陆续到达,将已经渡过怒江的几百日军歼灭。与此同时,飞虎队也出动飞机沿着滇缅公路扫射轰炸日军汽车和装甲车,将它们几乎全部击毁。日军兵力较少,后勤又被飞虎队摧毁,无力继续突破,中日两军就隔怒江对峙,直到数年以后。

由此滇缅公路完全瘫痪,想从滇缅公路撤退回国基本就是不可能了。

另外一路的日军也很顺利。

日军第56师团主力以搜索联队(配属速射炮、野战重炮各1个中队,山炮、工兵各1个小队)为先遣队,4月30日从腊戍出发,沿途击退国军仓促赶到的新29师在新维、贵街的坚强抵抗,扑向密支那。

虽然新29师官兵也尽了全力,无奈兵力太少,于事无补。

66军军长张轸回忆,在新维的部队拼死苦战,很快遭遇日军几十辆坦克装甲车。

66军下属的反坦克炮营数门火炮立即参战,面对日军50多辆坦克的轮番冲击。这几门反坦克炮面对十倍数量敌人,毫不畏惧。在拼死击毁13辆坦克之后,该营伤亡殆尽,反坦克炮都被击毁,防御最终崩溃。

5月3日,日军攻占畹町和八莫,8日占领缅北重镇密支那。

中国远征军撤回国境的另一条主要通道被完全切断。

由于后方被包抄,中路曼德勒防御已经没有意义。

4月30日,史迪威罗卓英的司令部从瑞保撤至甘勃卢,集结于曼德勒地区的远征军各部均于当夜前转移至伊洛瓦底江西岸,放弃缅北首府曼德勒。

5月1日,曼德勒为日军占领,没有发生什么战斗。

而此时英军早就跑的没影子了。

英国人早在4月中旬就开始向印度撤退,到了5月1日英军全部撤离曼德勒地区,退向江边的加里瓦。

到这里已经没有公路,英军将全部车辆烧毁,部队越过阿拉干山的可怕原始林区,向西退入印度。

英军在缅甸有5万大军,退到印度的还有3万人,损失了2万多人。不过英军其实没有和日军激战,损失的多是逃兵和死于撤退的路上。

由于逃兵很多,实际战斗伤亡并不大。总体来说,还算是保住了主要的力量。

自然,如果不是国军为英军掩护和殿后,英军这5万多人怕是一个也逃不了。早在仁安羌就被日军全部歼灭了。

所以说,英国人在缅甸实现了自己的军事目的,也就是利用中国人保住了自己的有生力量。

到底是撤往中国还是印度?

我国远征军的主力,也就是总兵力高达4万人的第5军,此时也向密支那撤退。

5月6日,史迪威罗卓英得知东部的畹町、龙陵等地已经失守,当时因通信不畅,不知道中部八莫失守及日军已抵怒江。

他们认为虽然从密支那撤退还有可能,但比较稳妥的还是向印度撤退较好。尤其史迪威本人出于自身考虑,非常希望中国军队都撤到印度,接受英国和美国的补给,这样才能有效控制住他们。

所以,史迪威和罗卓英决定将沿铁路两侧向密支那撤退的第5军等部队,改为向印度撤退,因此连续两次电令第5军。

可以这么说,如果史迪威罗卓英之前都是瞎指挥,但到了这个时候,不管出于什么原因下了这个命令,却是比较正确的。

因为虽然日军也在西路包抄英军退往印度的路线,但好在有新38师殿后,相对比较安全。而东路国军二线部队都被打乱,密支那能够防御多长时间不好说,现在看起来还是从印度撤退比较稳妥,从密支那撤退到腾冲则有很多不确定性。

可惜,此时中英美实际上已经闹翻,也撕破了脸,中国人很难愿意撤退到印度。

英国人走的时候曾经说:中国军队如果到印度,我们大英帝国欢迎,但只能以难民的身份接待(必须全部缴械)。

对于这种说法,杜聿明是这样回应的:我们就算全部同日本人拼死,也不去印度当他妈的什么难民。

到了这种地步,杜聿明对英国人和美国人都有很强的仇恨心理。

他对英国人的卑鄙,和美国人史迪威无视中国利益,不惜牺牲中国官兵生命为他实现个人英雄主义十分愤慨和痛恨。

何况,虽然目前第5军军部和新38师在距离英多不远的温佐,随时可以向西北进入英多,撤退到印度。但第5军大部不在这一线,都在中路和东路,距离西路撤往印度的入口英多有较远的距离,难以短时间内赶到。

此时如果决定撤往印度,首先要把东路中路的部队向西集结,这个需要时间,至少要一周左右。

事实上,日本人不会给你这个时间。在密支那失陷的第二天,也就是5月9日,日军就已经杀到英多附近的卡萨,同这里新38师113团激战,不久很快封锁了这个道路。

而史迪威他们是5月6日下达的向西撤退到印度的命令。短短3天时间,想要将这一线的几万国军都紧急集结,然后赶到英多,并且全力撤退到印度,根本就是不可能的。

而且,从这条道路撤退,也是危机重重,看新38师一路苦战和大量非战斗伤亡也可以知道。

可以这么说,向印度撤退和从密支那撤退回国半斤八两,谁也不比谁更好。

所以,杜聿明从各方面考虑,都不愿退入印度,仍希望率部返回国内。

当时,如果杜聿明要率领第5军军部和新38师从英多退往印度还是完全可能的,也是来得及的,但他没有这么选择。

5月7日经向蒋介石请示,蒋同意仍由密支那方向撤至腾冲,第5军遂按原计划向密支那方向转移。由于当时不知道密支那已经失陷,这种撤退方法还是可行的。

此时史迪威和罗卓英都早已开溜。

由于自知大局无法控制,更无法向中国交代。远征军司令部于7日开始从曼西撤退,而史迪威带中、美少数人扔下部队,先于部队三日的路程跑了。

他们徒步西行,经过2周的艰苦行军,于24日抵达印度丁苏基。可以说,这是一种可怕的逃兵行为。

如果军队已经彻底崩溃,指挥官无法控制部队,奉命撤退还可以理解。

诸如苏德战争中的克里米亚战役,最终苏军败局已定,斯大林命令苏军最高指挥官等人乘坐潜艇撤退,丢下了10万苏军自生自灭。这是斯大林明白他们留下已经没有意义,特别保留高级指挥人才,这是可以理解的。

但此时国军尚且没有惨重损失,至少还有8万左右的有生力量,更重要的是还是有机会脱困的。就算撤退到印度,也需要有人指挥吧,最高指挥官怎么能不管部队逃走呢?在这种情况下,最高指挥官史迪威罗卓英等人放弃指挥权,擅自开溜,实属临阵脱逃,应该以战时军纪严惩,甚至枪决。

杜聿明对这两人的开溜极为不屑,写道:八日部队赶到卡萨时,知道史迪威和罗卓英已经于三日前丢下部队只身逃往印度。我派参谋长去追赶,始终没有追到。

更恶劣的是,作为缅甸的最高指挥官,中国战区参谋长史迪威在撤退向印度之前,居然只向马歇尔说了一声,根本没有告知他的上级蒋介石。

为什么不说?一是史迪威没脸说,蒋介石如此信任他,交给他10万大军,给他缅甸公路的保护任务,最终鸡飞蛋打,搞成这个鸟样。二是史迪威始终轻视中国人,认为中国人只是美国人的雇佣军,根本没必要向中国人解释。

由此,这个史迪威失踪了近3周之久,放弃部队指挥,期间没有人能找到他,这在二战历史上绝无仅有。

有意思的是,史迪威事后为了遮丑,还让他的记者朋友大肆宣扬他对于自己部下百人的小小军队突围有功,宣扬他是不畏原始森林,体贴部下的好军官。

你扔下了8万国军,仅仅带走了近百人的幕僚,这也算体贴部下?

同是美国人的陈纳德将军坦率地说:“如果他是一名连长或营长,他只需对其直接指挥的部队负责,这种行为确实值得称道;可是作为身负重任的亚洲美军指挥官和中国战区参谋长,他擅自离开部队并三个星期音信皆无的行为,则是一种令人震惊的无知和不负责任。”

由于大家已经闹翻,杜聿明决定不去印度,而走从密支那到云南腾冲的路线。他指挥第5军主力于5月7日从温托出发时,派新38师的第113团至卡萨占领阵地,向八莫方向警戒,掩护第5军主力撤退。

但密支那已经在8日失陷,杜聿明却没有及时收到这个情报。

栏目: 

Theme by Danetsoft and Danang Probo Sayekti inspired by Maksi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