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这里

图辑:香港电车百年沧桑

香港电车于1904年开始服务,见证城市的百年转变。车体历经七代,因应时代改良设计,照顾香港市民的交通需要。

香港的第一代电车全都是单层设计。当时电车有等级制,分成两类:头等电车及三等电车。头等电车车厢有密闭空间,较为舒适;三等电车则乘客自由上落。两者车资相差一倍。百多年前,乘坐电车是富有人家的专利。

第二代电车在1912年投入运营,仍是单层设计,但在车顶上加上公园式座椅。此时,电车不再分开头等跟三等两种,变成一辆电车同时分设头等及三等座席。上层无瓦遮头,日晒雨淋,却是头等车厢。

一年后,第三代电车上路,除了在上层加上帆布帐蓬之外,与第二代没有太大分别。换句话说,第一至三代电车都是单层式电车,只是“僭建”了上层座椅。

1920年代中期,第四代电车投入服务,是现代电车鶵型。由于当时有轨电车在世界各地被淘汰,零部件生产商逐一倒闭,第四代电车从车身到大多数零部件都是“香港制造”。值得一提的是,上图摄于日占时期。据香港电车公司资料,当时只有12辆电车仍可运作,运行路线也缩短至上环街市至铜锣湾之间。

1945年日本战败投降,香港重光。由于电车车体均为木制,维修受战火破坏的电车成本很高,因此电车公司索性重新设计及制造新电车。如今,车队编号120的电车是唯一一辆仍然恒昌载客的第五代电车。

1960年代,大批难民从中国大陆逃到香港,香港人口剧增。为了短期内提升载客数量,双层电车陆续加挂一辆“拖卡”。这些拖车是从英国一家客车厂定制车体等零部件,再由电车公司自行组装,只提供头等座席。由于当时仍由售票员卖票——有别于今天在下车时方以现金或电子票卡付费——主电车下层三等、上层和拖车头等各需一人执勤,一列电车售票员连司机就需要四个人,运作成本不低。

1980年代,第六代电车诞生。它与上一代电车外观没太大分别,不过绝大多数座椅由塑料取代木制椅子;钨丝灯泡以光管代替。

2009年,法国运输业巨头威立雅(Veolia)陆续收购香港电车股份后,最新一代电车于2011年面世,预计2021年全面取代第六代电车。第七代电车告别木制部件,车架使用铝合金制造,马达也采用了新颖的省电设计。

除了提供日常载客服务,香港电车在1990年代还推出了专为游客或私人租用而设的旅游电车。如今市民或旅游团可以包租这些电车开派对或举办其他活动。

(照片提供:香港电车迷会李俊龙先生)

关键词: 
栏目: 

Theme by Danetsoft and Danang Probo Sayekti inspired by Maksi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