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这里

老萨说史157:被牺牲的军队,中国远征军第一次缅甸战役-上(5/7)

老萨的历史真相档案之一百五十七(新抗战系列之八十)

滇缅公路的惠通桥,是怒江上的重要桥梁。

泰国和缅甸的边境极为漫长,而且地形情况复杂,比较理智的做法主要是两个:

第一,在日军尚且没有出兵之前,立即集中在缅甸和印度的所有英军,开赴缅甸边境一线,再由国军出动大军紧急赶赴这一线增援。以兵力的优势,在仰光一线和日军做持久战,争取先发制人,守住仰光港口。自然,首先要在仰光一线修筑几条坚固的防御工事。

这种做法,强调中英两国抢在日军行动之前集中大量兵力,赶快部署仰光防御。如果迟了一步,被日军先突破边境占领毛淡棉等地,那么离边境不远的仰光就很难守住。还会造成守军的极大被动,甚至会被日军包围在仰光歼灭,那还不如干脆放弃好了。

对于这种战法,中国人早在一年前也就是1941年初就已经提出了。由于在几个月前,也就是1940年9月日军已经进入越南,就算瞎子也看得出日本对东南亚和南亚的野心。

所以1941年2月,英方邀请中、缅、印、马军事考察团赴缅甸、印度、马来亚三国作了为期三月的考察,编成30万言的《中国缅印马军事考察团报告书》,其中最主要的是根据缅甸、马来亚地理条件、交通情况及日本可能采取的战略行动而拟订的中、英、缅共同防御计划草案。它包括敌情判断和中、英共同防御意见两部分。

杜聿明就是其中一个成员,这个主要是中国人的调查团,很快得出结论,就是这个方案。

杜聿明认为日军进攻缅甸无非三条路线,一是北面从中国老挝泰国三国的边境地区(今天的金三角一部)杀过来,但这里地形过于复杂,很多地方连马帮都难以通行,军队大兵团很难行动,所以只要放置一二个师就可以守住,问题不大。

二是从南面的毛淡棉一线,直接攻过来,杀入近在咫尺的仰光。这一线虽然也有很多山地,但通往泰国和缅甸的公路大体已经修筑成功,大部队是可以行军的,所以最危险。

三是日本通过海运,直接从仰光,毛淡棉这些港口两栖登陆。不过,英国舰队和空军还是有一定实力,尤其缅甸的英国空军作战飞机一百多架,不可小视。日军强行两栖登陆有一定的危险,可能性也不太大。

所以,杜聿明他们判断从毛淡棉一线直接杀入仰光是日军最有可能的。这个调查团早在1941年初就向英国人提出,务必在不太适合防御的仰光一线,立即修筑大量半永久性和永久性工事,而且务必调集英军至少2到3个军精锐部队驻守这一线,并且留至少2个军的预备队放在距离仰光不远的平满纳一线,随时准备增援。

遗憾的是,英国人根本就不听。

不但没有修建几乎任何防御工事,甚至在缅甸只部署了一个英军缅甸第1师。直到珍珠港打响的前后,才将印度,澳大利亚的印度第17师,澳大利亚第63旅和装甲第17旅仓促调到缅甸。

其中澳大利亚第63旅赶到缅甸的时候,仰光已经非常危险,失陷已经成为定局。

英国缅甸总督韦维尔在一战丢了一只眼睛,号称独眼将军,二战期间他在北非惨败后,调到缅甸担任总督。隆美尔的痛击,居然也没有打醒他。韦维尔固执的认为,日本军队是世界上第三流的军队,战斗力差劲,不懂战术,空地协同很差,炮兵打不准,后勤补给混乱,给他十个胆子也不敢向大英帝国宣战。

到了日军入侵缅甸的时候,英军这一线居然仅仅只有一个师,1万多人,而几乎没有任何防御工事,几乎等于不设防。

英国人的傲慢愚蠢可见一斑。

第二,如果兵力无法及时集结,那么比较理智的做法,就是放弃实际上很难守住的仰光,退守地形复杂的缅甸中部地区。

如果中英军实力比较强大,可以在缅甸中部平满纳等地和日军决战。如果中英军实力大大不如日军,就应该有计划的步步后撤,通过防御逐步消耗日军的战斗力,然后分别退往缅西的印度和缅北的中国边境。

一来保存有生力量,二来通过一系列防御战歼灭日军一部,让他没有力量继续推进,三来可以保住缅西和缅北一部,为将来的反攻做准备,而且也可以保证印度到中国的运输线路,至少是空中运输线路畅通。

就英军来说,缅甸失陷其实并不是致命的,只因为缅甸在当时不过是印度的一个省,在英国看来意义不大,顶多丢了一个稻米产地而已。英国人要能够守住印度,就可以有效保证空虚的中东石油资源。而在当时来看,日军现有兵力太少,后勤也艰难,恐怕很难攻击人口高达三亿多,又极为辽阔的印度,最多占领缅甸就会停步。

中国则因为逐步退守适合防御的缅北高原地带,放弃原先的缅甸运输线,改为修建一条从缅北到印度的陆路运输线。因为仰光丢失以后,物资就无法利用缅甸的铁路运输,实际上滇缅公路就已经被切断。只要不夺回仰光,就只能另外修路。

在中印公路没有修通的时候,可以利用缅北的密支那机场,搞出一条从印度到缅北密支那,再到云南的空中路线。这条路线海拔不高,飞机行驶不太危险,可以保证较大的运输量。

而如果缅北丢失,不但中印公路不存在,空中只能使用飞跃喜马拉雅山的运输线,也就是驼峰航线了。后来美国人摔在驼峰上的飞机高达650架之多,可见这条线运输之艰难,根本比不了缅北的线路的。

相比起来,显然第二个做法更为实际,因为日本的国力和军力都有限,而美国还需要1到2年时间完成工业的军事化转变。只要等转变完成,区区日军肯定不是工业实力强大十倍的美军对手。

那么到那个时候,中英军可以分别从缅北,缅西发动反攻,再夺回缅甸就是了。而且占领缅北,保证运输线通畅,就可以有效保证美国许诺的60个美械师(后来罗斯福许诺提供90个)的武器装备和大量其他急需物资进入中国,大大提高国军战斗力,让我们可以独立对付日军。

可以说,如果中英美齐心协力,指挥官又能冷静分析,显然应该选择第二种战法,以最小的损失,实现最大的胜利。

让人没想到的是,这次却因为英国和美国出了问题,导致中国人吃了大亏。

英国佬的弱智导致局势不可收拾

下面分别来说:

中国

蒋介石曾经对妻子宋美龄说过:国际外交尔虞我诈,所谓的盟友也无非是互相利用,只是我没想到,英国人美国人居然做得如此过分。

老蒋一点没有说错,远征军第一次远征的惨败,就是最好的例子。

其实站在中国的角度考虑,国军根本没有必要帮助英国人守住缅甸,也没有义务守住缅甸,更没有能力。

日本进攻东南亚的所谓南方军全盛时期仅有75万人,由美国英国法国荷兰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一同对付。而在中国大陆地区的日军高达120万以上,完全靠中国一个国家死撑。中国自顾不暇,担了如此重担,还有什么能力去帮助别人,尤其是帮助老牌列强?

蒋介石被任命为中国战区司令官,而中国战区仅仅包括中国,以及沦陷的越南和已经投靠日本的泰国,根本就不包括缅甸。

就国际政治上来说,缅甸如果独立,成为一个普通的弱国,对中国只有好处没有坏处。英国人殖民缅甸,就等于我们傍边睡着一只猛虎,反而是对中国的大威胁。

而且看起来,以英军的荒唐,仰光是肯定难保的,滇缅公路实际早就完了,我们根本无从保护。中国人只需要守住缅北即可,然后修建到印度的公路,就可以保证中国自己的最大利益。

蒋介石许诺提供远征军8万人到缅甸,以这8万人,想要防御缅北,还是有一定把握的。

不过,如果让我们区区8万人,去守住面积相当于东三省的缅甸,又是如此复杂地形,和如此可怕的民众反对,则根本就不可能胜利。

可怜的是,由于我们刚刚加入盟国,又是一个没有什么实力的小兄弟,显然为了获得列强的认可和大量的援助,还是必须尽一下所谓盟友的义务。

也就是我们愿意将部队拉到缅甸中部,南部,主动和英军保卫仰光。从这点来说,我们真是仁至义尽了。

蒋介石于12月23日召开联合会议,向英美代表表示可以联合英美保护缅甸。这个会议上,英国代表亚历山大将军传达首相丘吉尔的命令,请求中国军队尽快进入缅甸。

而此时局势对盟国也相当有利。日本15军的兵力尚且不能快速集结。由于日本陆军主要兵力都在中国大陆,12月底仅仅有55师团在泰国,而且还有3个大队驻守泰国和马来西亚边境,可以使用的仅有6个大队(团),显然对付不了目前缅甸的英军缅甸第1师和印度第17师。

为此,33师团紧急开赴到缅甸,但该师团还在中国湖北省,到了1月中旬,该师团才在南京上船,预计1月下旬才能到达缅甸。

这样一来,从珍珠港打响到日军正式可以发动进攻,有2个月左右的时间,这绝对够英军和国军完成军事上的部署了。

让人万万没想到的是,这么有利的时机,却完全被英国佬破坏了。

就在中国军队大举集结,如第6军93师一部已经进入缅甸边境的时候,突然被英国人阻止,不允许继续前进。

缅甸总督韦维尔以运输不便为借口予以拒绝。中国军事委员只得下达了暂时不入缅的命令,正准备进入缅境的远征军停留在滇缅路附近。

英国

英国首相丘吉尔希望中国进入缅甸防御,这只是一个姿态。

实际上,英国人对中国人进入缅甸,是极为反感和惊恐的。在英国人看来,中国人和日本人没有什么不同,中国历史上有过长期将缅甸作为藩属的经历,对缅甸颇有影响力。如果借助中国人打败了日本人,随后中国人借机不走,赖在缅甸,或者将军队开赴有领土争议的9万平方公里的江心坡,所谓永久租借的南坎等地,造成事实占领,英国又该怎么办呢?

所以,明明知道日军马上就要进攻,英国缅甸总督韦维尔和驻军司令胡敦在12月23日和26日两次坚决阻止国军进入缅甸境内。

期间,英国佬态度极为恶劣。

资料中写道:据蒋介石的提议,征得美国总统罗斯福的同意,1941年12月23日,中、美、英三国在重庆蒋介石官邸举行联合军事会议,史称“东亚军事会议”。出席这次会议的美国代表是勃兰特和马格鲁德两位将军,英国代表是印度全军总司令兼东南亚战区最高司令官韦维尔爵士;中国代表是国民党军事委员会总参谋长何应钦和宋美龄(主要是担任现场翻译),整个会议由蒋介石主持。会议的主要议题有三个:(1)、同盟国利用中国之人力问题;(2)、同盟国之对华供应问题(即援华物质);(3)、保卫缅甸及滇缅路问题。

这次会议一开始,中国和英国就有关问题发生争执。英国态度十分明确,他们认为在东南亚打日本,为的是保护自己的殖民地,至于中国抗战的成败,看不出与英国有何干系。因此,除缅甸问题之外,韦维尔不愿涉及其他任何问题。

蒋介石在缅甸问题上的考虑是极为慎重的。在韦维尔的强硬态度下,蒋介石极其克制地表示:“中、英两国不可有一国失败,如果一国失败,如中国失败,则英国之印度必危而不保”,“如果英国需要,我国可派8万人入缅作战。”遗憾的是,蒋介石如此诚意,得到的却是韦维尔傲慢的鄙视,他根本瞧不起国军,说:“如由贵国军队解放缅甸,实在是英国人的耻辱。”明确表示:我们只要请贵国能惠允拨借美援物资就可以了(服部卓四郎:《大东亚战争全史》第二分册第749页,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

韦维尔拒绝国军进入,主要从政治角度考虑。在韦维尔看来,如果日军占领缅甸,将来反击时击溃日军,即可收复这个殖民地。

不过如果中国军队进入了缅甸,随后无论打赢或者打输,却赖在缅甸一部分地区不走,英军至少在二战没有结束之前,不敢怎么样。甚至二战之后,也不便于向曾经的盟友直接发动武力进攻,就算迫使中国撤军,恐怕中国还要借机捞走很多好处。

鉴于这个观点,韦维尔坚决不允许国军入境。

缅甸英军总司令胡敦则是狂妄自大,他认为自己的军队足以对付这只侏儒军团(指的是日军),因为他目前的部队也还可以,包括:缅甸第1师(一万五千多人)、印度第17师(一万八千多人)及参加过北非战役的精锐装甲第7旅,还有从澳大利亚赶来的澳大利亚第63步兵旅,总兵力高达5万多人,还有200辆坦克,作战飞机也有一百多架,还有一支强大的炮兵部队。

在他看来,日军就是垃圾,英军完全可以以一当十,这5万人已经绰绰有余了。

这样,从12月26日开始的长达近2个月中,国军8万远征军,就是第5军,第6军只能呆呆的停在中缅边界,等待英国人放行。

期间蒋介石和杜聿明等人看到形势严峻,三次动员全军,并且前后6次要求立即让国军进入缅甸,都被拒绝。

而这2个月时间,英国在缅甸的殖民地军队,被所谓的日本侏儒杀得全线溃败,根本不是对手。

12月28日,日军55师团在缅奸缅甸义勇军配合下,经过半个多月的丛林行军,突然杀到缅东重镇,孟邦首府毛淡棉。

守卫毛淡棉的英军缅甸第1师第2旅、印度第17师约为3000人,被毫无战斗经验的日军55师团2个步兵联队1个骑兵联队,打的惨败。英军一触即溃,200多人战死,被俘800多人,余者逃窜。日军轻松攻占了缅甸第三大城市。

缅甸老百姓对英军相当反感和仇恨,反而支持日军。日军和昂山的缅甸独立义勇军进入毛淡棉,受到缅甸市民的夹道欢迎,简直就像迎接他们的解放者一样。

而后来中国远征军进入缅甸,仅仅在腊戌受到英国组织的一部分群众欢迎,其他地方缅甸人民对中国人不说仇视,也是极不欢迎的,态度异常冷淡。

缅奸缅甸义勇军进入缅甸之前仅有几百人,到了毛淡棉已经扩大到5000人。

由于英军一触即溃,日军在毛淡棉港口缴获包括7辆坦克,250辆汽车在内的大量物资,光是牛肉,黄油,香肠,水果,奶酪等军粮就堆积如山,连销毁的时间也没有。

与此同时,第33师团也长驱直入,轻松占领萨尔温江东岸的重镇巴安。

毛淡棉和巴安都是仰光门户,这两个地方一旦失守,仰光就基本保不住了。

就像金庸小说射雕英雄传里面的裘千丈一样,起初通过一些鬼把戏吓住了郭靖黄蓉。结果和郭靖单挑时,一拳打在郭靖身上,没有伤到郭一点皮毛,反而漏了怯,随后被郭靖一顿暴打。

英军就像虚张声势的裘千丈一样,开始确实唬住了日本人一段时间。

但通过毛淡棉战役,日本人惊喜的发现英军没有什么战斗力。日本军部认为缅甸战役比预想的要简单的多,立即更改了作战计划,变占领缅甸南部,固守待援,变为占领缅甸南部和中部。

栏目: 
首页重点发表: 

Theme by Danetsoft and Danang Probo Sayekti inspired by Maksi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