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这里

GFW墙住了什么 墙不住什么

近日发生了一件有趣的事。两位网友在微信群聊里发生争执,其中一人是在推特中文圈人气较高的博主,很少使用墙内平台,另一位则是不翻墙的微博爱好者,两人在微信中使用的昵称均与他们在推特和微博中所使用的一致。结果是两位互不认识、互不认同,连基本的语话体系都南辕北辙导致互不理解,正是这种起自根源的隔阂推高了冲突气氛,围观角度甚至略带喜感。争执的起因微不足道,但过程透露出一个问题:难道GFW真的造就了‌‌“平行世界‌‌”?

GFW墙住了什么?

无法否认,大批翻墙积极者的主动传播功德无量,在翻墙愈加艰难的如今,是他们无偿无私的劳动让墙内外的讯息得到了尽可能多的流通,甚至有些时候、在某一局部的角度上看,推特和微信的获知速度几乎无差别,有差别之处在于留存速度:墙内有可能存不住,墙外则随时可查。

但墙的次生危害是潜移默化的,固定于墙内和墙外的两个群体会逐渐形成各自的习惯、认知深度、表达方式和思维路径,就连在不同平台的搭讪,偶尔也有些滑稽而微妙的‌‌“规则‌‌”。最近一件小事就体现了这点。

推特上一位粉丝近两万且活跃度较高的用户开始使用微信,当他的朋友在微信群聊中向大家介绍他时,最初说的是:‌‌“推特名人某某‌‌”,但很多人表示‌‌“不认识‌‌”,现场气氛尴尬,有群友提问‌‌“您的微博账号是什么?可以加一下‌‌”,但这位推友表示自己不用微博。这时‌‌“介绍人‌‌”忽然想起该推友多年前曾经在某QQ群中驻留过一段时间,那是个在政治关注者群体中比较有知名度的Q群,于是换了个介绍方式,说:‌‌“这位是当年某Q群里的朋友,当时的昵称是……‌‌”。不出所料,这个方式立刻引来广泛的呼应。此后,该‌‌“介绍人‌‌”私下感叹:‌‌“真是平行世界了‌‌”。

但相比下,长期活跃于墙外的网友对墙内的大小资讯、知名ID及动态则了解得更多。这样看来,GFW就如同一面单向透视玻璃窗,但装反了,墙外看墙内是清晰的,墙内却看不到墙外。

长期居于墙内的网友会形成一种习惯性自我审查,为了安全起见是可以理解的,但这种习惯一旦加深,便有可能转化为一种理由,以自我保护为由放弃对自由的争取、以关爱为由劝说他人谨慎言论。日前有微信用户在朋友圈转发本网有关‌”六四前夕网络管制加剧‌‌“的报道,当晚便接到了数位微信联系人发来的私聊,要求其删除朋友圈这篇文章的链接,给出的理由就是‌‌”安全第一‌‌“。本网的文章无法使用微信分享,只能单独贴链接,否则只有发布者自己可见。该用户表示,其日常闲聊的帖子下面每次能收到很多留言和点赞,唯相关六四的这篇文章下面,留言者只有寥寥几位推特上认识的朋友。无独有偶,另一位推特网友称自己于六四前一晚在微信朋友圈发了一句‌‌”无题,没有明天‌‌“的话,但几乎无人回复:‌‌”除了两个响应的,平时见我放屁都点赞的,全躲得远远的‌‌“……

越来越多的网址打不开了,官媒对‌‌”翻墙软件管制‌‌“的报道随处看见,相信如今已有绝大部分长期居于墙内的网友足够了解GFW、痛恨封锁,每当‌‌”又一个著名网址被墙了‌‌“的消息出现时,墙内社交网络上都能掀起一阵舆论热潮,大量网友纷纷转发并怒斥GFW。但同时,也是这些网友中的一部分人却因某链接‌‌”打不开‌‌“,而拒绝浏览,也不去想办法翻墙,甚至会埋怨发布这些被墙链接的人:‌‌”为什么不做成长微博或印象笔记?‌‌“这似乎有些让人难以理解,或许是长期依赖那些便捷的搬运品而变得更懒于自助?甚或他们面对封锁管制的真实情绪并不如其所言那般怒发冲冠?

昨天有一位微信用户在朋友圈发布自己被喝茶的消息被截屏,图中显示,该网友表示自己因‌‌”微博翻墙消息被传唤‌‌“,应该是情急之下没写明白,有可能指的是在微博传播翻墙软件,也有可能是指在微博发布了墙外资讯。但一时无法联系到本人问明因由。这些截图从墙内传到了墙外,引来很多推特用户的关注,评论中也有一些网友就此重提‌‌”远离微博‌‌“的建议。该观点一直被很多墙外网友所公认,也曾多次被提及,鼓励更多人翻墙、投身推特中文网。但至少目前看来,现实与预期是相反的,很多早年推特的活跃用户已淡推,而转向投入微博和微信,且根据小世界效应原理,他们至少带动了三度分隔网络关系范围内的绝大部分人。或可暂时比较理想化的认为:大家意识到微博将死,希望在墙内平台挣扎出最后一丝语话份额。不论怎样,翻墙都是要持续鼓励的,毕竟墙内外平台同时活跃并不是麻烦事,基本没必要专注于墙内。当然,相信这里面一定是有某些特殊的、合理的私人原因,也更愿意相信,积极克服这些困难能让推墙态度更好的体现。

GFW墙不住什么

上述提到,自我保护有可能深化为拒绝的理由,这是管制长期威慑下的效应。但之所以墙内网友能对被敏感的话题表现出‌‌”敏锐的反应‌‌“,全因其了解被敏感的原因。GFW墙住了自由,但肯定墙不住认知需求,正因为那些‌‌”敏感‌‌“的存在,才吸引来更多网民主动去了解敏感形成的理由。只要好奇心不死,探究的主动性就不衰,一面墙是挡不住真相的。

6月3号晚六点半左右,有数位微信用户同时发现,微信红包应用无法填写数字排序为‌‌”89‌‌“或‌‌”64‌‌“的金额,发布时会被提示‌‌”交易异常,请稍后再试‌‌“,与此同时,只要换一个金额便可以正常发送。因当时临近晚间,而转天就是‌‌”六四‌‌“二十六周年祭,该现象一时引来众多微信用户测试,大致汇总结论如下:1、64.89元、8.9元、6.4元、0.89元等等全不能通过,但如果将这四个数字的排序颠倒一下,如48.96元,就可以成功发送了;2、将设置中的‌‌”语言‌‌“修改为非中文的其他语种后,状况依旧;3、另有测试相关内容的用户表示,选择了10元的金额,同时在微信红包祝福语中填写‌‌”八九六四‌‌“字样,但成功发出后被系统自动修改为‌‌”恭喜发财‌‌“了。实在让人哭笑不得。

因微信红包应用的使用群体庞大,上述现象顿时引发墙内外广泛关注。不断有网友将自己的测试结果截屏发布于微信、推特、FB等平台,话题热度迅速推高,舆论异口同声谴责腾讯‌‌”奇葩行径‌‌“,一时下墙内外呈现罕见的默契。此后三小时内持续有网友进行测试,最终发现,该异常现象最迟于大约当日晚十点半左右消失。推测认为,或许网信办没有这样的要求,只是腾讯的自我审查用力过猛,但又压不住舆论抨击和膨胀,为自保声誉而不得不取消;如果命令是来自‌‌”上面‌‌“,必须由命令源宣布取消,腾讯自己只能依令行事,无法反抗。但很遗憾,上述分析一夜后被推翻了。在次日,也就是六月四号当天,北京时间早七点后(6点左右还正常中)的测试结果显示:依旧无法发送。只能说明昨晚的短暂正常是调试中状态,全面封锁才是绝对的。

不论如何,起码这一现象的相关舆论所呈现的波及面之广、传播速度之快足以证明:网民中绝大多数人对‌‌”六四‌‌“、‌‌”八九‌‌“这些数字被置于长期敏感位置是知晓的,对二十六年前的今天所发生的事是有所了解的,或许了解程度不同,深入也不过是时间问题。这里面已没有墙的存在感。从某种程度上讲,逆向激发对真实的主动探寻,还是审查和封锁的‌‌”功劳‌‌“。

每年的这个时候,墙内社交网站基本都会取消那个常年存在的‌‌”蜡烛‌‌“表情,但今年没有取消,或许和前日发生的长江沉船事件相关。据悉,有部分微博网友‌‌”要求保留蜡烛表情‌‌“,以便追悼沉船遇难者。北京时间6月4日上午的截屏显示,蜡烛表情如常存在。有人想起了V字仇杀队里的台词,感叹曰:‌‌”(微博微信)都正常得太不正常了‌‌“。

在往年的六月三号那天,连‌‌”明日‌‌“这样的词都会被屏蔽、‌‌”535‌‌“也曾成为敏感词……但今年的状况决不可能代表管制松懈,或许当局变‌‌”聪明‌‌“了?认识到敏感过度只会形成相反效应?其实更可能的是,一切都没有变,勇敢的抗争者都已被抓捕甚至判罪,直言不讳直戳痛处的文字和图片没有一条能在墙内活下来。昨日有推特网友表示收到快递后在微博发帖称:‌‌”六月三号买的东西六月四号就到了,真是速度‌‌“,之后这条微博迅速被删除了;另有更多网友表示,自己在微信朋友圈发布声援屠夫吴淦的内容基本无法显示……

一个蜡烛表情的存在,什么都说明不了,然而其引发的猜想或许能说明另一个问题:更多的墙内网民已经对管制习以为常,对‌‌”尺度‌”谙熟于心,忘记了真正的自由是什么滋味,忘记了究竟哪一种状况才是不正常。这才是更危险的、也是更值得思考的现象。

 

栏目: 

Theme by Danetsoft and Danang Probo Sayekti inspired by Maksi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