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这里

陈寅恪的名字到底怎么读

1896年陈氏兄妹合影于长沙巡抚署后花园,陈寅恪想到长大后照片无从辨认,故手指树枝作为标记。

1.甲午战争后李鸿章在日本马关之春帆楼签订《马关条约》,割让台澎各岛。国人极之震惊,陈宝箴时任直隶布政使,不禁痛哭“无以为国矣”。维新新政展开,光绪帝命各省督抚网罗人才进京,而陈宝箴保举之谭嗣同、杨锐、刘光第被光绪帝委以重任。而1898年八月初六,戊戌变法失败,光绪被囚,慈禧重新执政,“六君子”被杀,陈宝箴父子因“滥保匪人”,被“革职永不叙用”。

陈寅恪祖父陈宝箴为清末湖南巡抚,著名维新人士,戊戌六君子之杨锐,刘光第等人皆由其推荐。变法失败后,陈宝箴亦被革职回乡,于南昌筑庐隐居。陈寅恪父亲陈三立,号散原,与谭嗣同等四人并称清末四公子。戊戌变法失败后,陈三立专注于诗,为清末民初同光体诗派人物。

2.陈寅恪先生名字的“恪”字读音究竟为何,一直有分歧。相当一部分人读作“què”,读此音者多为年纪较大且“出身”清华、北大的知识分子以及他们的传人师生子女等。但查古今词书,如《说文解字》、《康熙字典》、《现代汉语词典》大都只注“kè”音。赵元任先生留学德国日记记录,说到了8月20日才发现寅恪自己用的拼法,那天的日记上就写了去访“Yinko Tschen”。“陈”字的拼法当然就是按德文的习惯,但是“恪”字的确有很多人误读若“却”或“怯”。北京大学任教的王力先生,他说:“这字本来应该读‘kè’,但在陈先生的名字中,大家都读què,所以我也跟着这么读了”。

学者葛兆光说陈寅恪:“如果一个人的学术研究很差,恐怕他再有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大家也不会把他当成象征性的人物。陈寅恪作为学者,学术研究的伟大成就,支持了他作为思想者的影响力和公信力。”

3.陈寅恪曾留学日本,美德诸国,与表弟俞大维在德国学习期间与傅斯年、毛子水等留学生曾有交往。傅曾对毛说:“在柏林有两位中国留学生是我国最有希望的读书种子,一是陈寅恪,一是俞大维。”

俞大维写的论文登在爱因斯坦主编的德国数学杂志《数学现况》上,成为在这本著名刊物上发表论文之第一个中国人。而在该期刊发表论文第2个中国人是华罗庚。俞后来为民国之著名兵工专家,先后历任交通部长,国防部长等职。有一次采购大炮,按值计量,可买12门,但运回中国时,却为15门,询其缘故,仅轻描淡写谓:“是送的”。实其将所得佣金,另购炮3门。八年抗战中,俞大维自豪的是军火供应不匮乏,无人抱怨“弹药没有了”。1945年与陈诚计议如发展原子弹,必须首要培养人才,聘吴大猷、曾昭抡及华罗庚三人率领王瑞駪、唐敖庆(化学)、孙本旺(数学)及李政道、朱光亚(物理)于46年赴美学习。俞大维自言“我用人就不问是否出身黄埔或行伍,只要忠诚能干又肯干者,我皆喜欢。譬如温哈熊和我一样,并非黄埔系统,且与孙立人在维吉尼亚军校先后同学,又做过孙的干部,我照样力荐”。俞退休后,他计划先温习天主教神学,请罗光主教陪他温课,接着还计划请物理学家吴大猷温课,之后还有音乐、美术、哲学、数学、美学……,他不温习军事,因为那不是高深学问。

4.1918年陈寅恪留学哈佛期间,生活简单,每餐吃炒腰花(猪肾),省下的钱买书。陈性情孤僻,很少社交。1921年留学德国洪堡大学,阅读蒙古语、藏语、满语、日语、梵语、英语、法语、德语、巴利语、波斯语、突厥语、西夏语、拉丁语、希腊语等十余种语言的能力,尤精梵文和巴利文。1923年陈寅恪写信与妹妹求购书,“我前见中国报纸告白,商务印书馆重印日本刻大藏经出售,其预约劵价约四五百元。他日恐不易得,即有,恐价亦更贵。不知何处能代我筹借一笔款,为购此书。因我现必需之书甚多,总价万金。最要者即西藏文正续藏两部,及日本印中文正续大藏,其他零星字典及西洋类书百种而已……”

“我所注意者有二:一历史……一佛教,大乘经典,印度极少,新疆出土者亦零碎。及小乘律之类,与佛教史有关者多。中国所译,又颇难解。我偶取金刚经对堪一过,其注解自晋、唐起至俞曲园止,其间数十百家,误解不知其数。我以为除印度、西域、外国人外,中国人则晋朝、唐朝和尚能通梵文,当能得正确之解,其余多是望文生义,不足道也。隋智者大师天台宗之祖师。其解悉檀二字,错得可笑。好在台宗乃儒家五经正义二疏之体。说佛经,与禅宗之自成一派。与印度无关者相同。亦不要紧也。禅宗自谓由迦叶传心,系据《护法因缘传》。现此书已证明为伪造……旧藏文既一时不能得,中国大藏,吾颇不欲失此机会……又蒙古、满洲、回文书,我皆欲得。可寄此函至北京,如北京有满、蒙、回、藏文书,价廉者,请大哥五哥代我收购,久后恐益难得矣。”此信被刊登在吴宓主编之《学衡》杂志上,被梁启超见到,梁因此信力荐陈入清华国学院。

5.陈寅恪初到清华,与诸位青年教师同住工字厅,其中一位体育教师名郝更生。1928年郝与陈寅恪聊天时提到女友高梓有好友家里挂着一幅字,署名南注生。他向陈寅恪请教“南注生”为何许人,陈听后极其惊讶,说:此必灌阳唐景崧之孙女也。

“南注生”是清朝台湾巡抚唐景崧的别号,而陈寅恪读过唐景崧所著《请缨日记》,极熟《马关条约》割让台湾、澎湖情势,而舅舅俞明震曾在台湾辅佐唐景崧成立“台湾民主国”。陈因此见到唐篔,她毕业于金陵女校体育专业,后执教于北京女高师,曾是许广平的老师。而陈唐遂此结一世良缘,育有三女。1936年傅作义指挥之中国军队在绥远战役中大胜日寇,唐篔召集清华院内家属为前线士兵赶制棉衣。

6.陈在清华主要讲授佛经翻译文学、两晋南北朝隋唐史料和蒙古史料研究等课程。陈寅恪虽无文凭,而历史系教授姚从吾说:“陈寅恪先生为教授,则我们只能当一名小助教而已。”刘文典则说过“陈寅恪才是真正的教授,他该拿四百块钱,我该拿四十块钱。”而陈寅恪自谦,道“不敢观三代两汉之书,而喜谈中古以降民族文化之史。”

七七抗战起时,散原老人陈三立在弥留之际仍然牵挂战事,曾问陈寅恪:“外传马厂之捷确否?”。最后陈三立忧愤去世,为父治丧期间,陈寅恪视力急剧下降,但坚决不肯再在陷落之北平教书,甚至放弃手术,任凭右眼失明。

7.陈寅恪辗转赴西南联大任教,讲两晋南北朝史、隋唐史专题和元白诗研究等。陈曾接受英国牛津大学聘任,未及成行。在昆明期间撰有《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从而奠定其历史学术地位。有诗“食蛤那知天下事,看花愁近最高楼。”1941年受香港大学中国文学系主任许地山所邀,任职客座教授,讲授隋唐史。曾举办关于武则天讲座,轰动全港,众人以为他要讲武之风流韵事,遂蜂拥而至。但陈只作学术讲演,让人大失所望。香港沦陷后,因陈寅恪懂日文,日军十分礼遇,但寅恪拒不接受日人馈赠。期间陈撰《唐代政治史略稿》。但在韩愈是否“服硫磺”的问题上,钱钟书不取陈寅恪的考证;后来又批评陈寅恪考证杨贵妃是否以处子入宫太“Trivial”(琐屑)。余英时感慨地说:“我才恍然他对陈寅恪的学问是有保留的。”但陈提出“关陇集团”的说法。从北周、隋至武则天政权,皆与关陇集团息息相关。

陈寅恪困居香港期间,内地师友甚为忧心其下落,而俞大维、傅斯年、杭立武和朱家骅等更是积极参与营救。时任国民党中央组织部长和中研院代院长的朱家骅是抢救陈离开香港的关键人物。学者陈哲三谈到“太平洋战事爆发时,陈寅恪正执教于香港。香港沦陷,他一家四口生活十分艰难,后来朱家骅派人在一个暴风雨的夜里,把陈家四口接到广东,之后辗转到了重庆。”

8.1948年傅斯年电话催请陈寅恪南下,陈氏一家遂乘飞机赴南京,上海,胡适曾力劝去台,陈寅恪曾说,“胡适是非走不可的;我则原可不走。但是,听说在统治区大家一律吃小米,要我也吃小米可受不了。而且,我身体多病,离开美国药也不行。所以我也得走”。陈寅恪后来在广州接受岭南大学聘请,但和夫人唐筼曾为去留问题发生强烈争执,唐筼执意要走,因此只身去了香港,住在“一家无招牌的私家旅馆”,后来岭南大学校长陈序经做工作后派人迎还。

一九四八年选出的第一届八十一位院士中,随赴台者有:朱家骅、凌鸿勋、李先闻、吴敬恒、傅斯年、李济、董作宾、王世杰、王宠惠等九人,中研院迁台时,大部分的研究所都留在大陆,来不及搬迁,史语所在中央研究院是历史最悠久的几个研究所之一,也是来台初期最完整的研究所。2010年,张经会从“中研院”拿到了1949年5月傅斯年以史语所名义为陈寅恪一家向台警务处申请办理入境的电报底稿。张求会认为,这是陈寅恪在1949年有意赴台的直接证据。

9.1949年,毛泽东访苏,而斯大林居然突然问起陈寅恪的行踪,令毛十分意外,因斯之著作《中国革命问题》多处引用陈寅恪著作之材料。而毛回国后嘱托广州多照顾陈。而陈曾提出“允许中古史研究所不宗奉马列主义,并不学习政治”。1954年,陈寅恪写成《论〈再生缘〉》,油印稿由章士钊带到香港,辗转由香港出版,一时轰动海外。遂引起北京注意。

原本郭沫若,齐燕铭,周扬等商议后,准备出版17卷郭亲自校订版陈端生所著《再生缘》,但因此虚构小说涉及“东征”主题,在当时特殊国际形势环境下,最终由周恩来和康生决定,停止对《再生缘》之讨论,包括陈寅恪之书出版。而陈寅恪曾对女儿陈美延说,如果要学历史的话,就要超过他,否则就不要学。

10.文革爆发后,陈珍藏多年的大量书籍、诗文稿,多被洗劫,陈诗:“涕泣对牛衣,卌载都成肠断史;废残难豹隐,九泉稍待眼枯人”,红卫兵甚至架设广播对准陈家,进行长达两年广播,要反动学术权威多听人民意见。1969年10月以后,陈寅恪夫妇相继去世。二人骨灰寄存火葬场,后改存银河公墓,直至2003年才安葬于江西庐山植物园。

陈寅恪祖籍江西省义宁州(今修水县)客家人,即著名之义宁陈氏,先祖陈腾远由福建迁来江西义宁,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竹塅村的陈家大屋落成,其孙陈规鋐但怀经世大志,曾组织团练与太平军作战长达数年。陈规鋐子即为陈寅恪祖父陈宝箴。陈宝箴出任湖南巡抚,故有“义宁陈抚”之称,育有二子:三立、三畏。陈三立字伯严,号散原,育有五子:衡恪、隆恪、寅恪、方恪、登恪。其中陈衡恪是著名画家。按照陈氏家乡之怀宁话,陈寅恪之恪字却应读作“却”音。

关键词: 
栏目: 
首页重点发表: 

Theme by Danetsoft and Danang Probo Sayekti inspired by Maksi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