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这里

老萨说史149:血染中条,中条山战役-上(2/4)

老萨的历史真相档案之一百四十九(新抗战系列之七十一)

中条山的山势总体还算可以,对进攻一方有一定阻碍。但山并不高,很多地方山势平缓,对防御一方的帮助有限。

到1939年夏,决死队,也就是晋绥军新军已发展到4个决死纵队、一个工兵旅和一个暂编师,共达50个团约5万多人,而当时阎锡山的老晋绥军残余的6个军总兵力,也只有5万人左右。

只是晋绥军新军这50个团以外,除了不超过8个团的团长是听命于阎锡山,或者是倾向于阎锡山的,其他清一色的是共产党员,地下党员,甚至就是八路军的军官。

军队还是其次,更可怕的是地方政权。

整个山西的七个行政区中,有五个及其所属县政权由牺盟会掌握,105个县中已经有70个县长为牺盟特派员担任。而实际上,牺盟特派员全部都是共产党或者地下党员,这样阎锡山的地方政权大部分都由八路军控制。

阎锡山开始还真的被骗了一段时间,只是他很快发现情况不对。自己让共产党协助建立的地方政权和军队根本不听他的,完全受八路军控制,自己根本无法左右,这下可把阎锡山气坏了。

因为新军和牺盟会完全是利用阎锡山的影响,物资,地盘,阎锡山花了这么大的代价,结果被别人拣了现成便宜。

阎锡山本来是试图借鸡下蛋,借共产党这支鸡,帮助自己扩充力量,组建军队,没想到结果是鸡飞蛋打。不但连蛋,甚至连鸡都被别人抱走了,阎锡山这一气可不得了。

这就像金庸小说《笑傲江湖》里面的左冷禅,计划了10年,好不容易把五大门派都归到自己麾下,岂知最后一个环节失了手,被岳不群打瞎了眼睛,抢走了盟主的位子。

这样左冷禅为了盟主筹划了十年,做了无数的努力,等于一场空,被岳不群拣了大便宜。左冷禅气的当场吐血。

1939年阎锡山认为八路军毫不留情的挖了他的墙角,导致晋绥军和地盘锐减一半以上,实属上门欺负,不讲道理,是可忍孰不可忍。

当时由于八路军打着国共合作的招牌,尚没有敢于和国民政府公开翻脸,所以阎锡山决定先用政治手段对付。

3月,阎锡山以第二战区司令长官和山西省主席的名义,要求牺盟会各县县长和官员的权力必须受到限制,新军改编为教导军,军官和军队的任命需要受阎的限制和监督。

实际上,这是阎锡山试图逐步收回被八路军抢走的地盘和军队。

八路军对此毫不理会。

阎锡山见政治手段不行,只能采用武力。

11月26日,国民政府命令第二战区参加全国范围的冬季攻势,全面进攻日军。阎锡山认为时机到了,立即命令决死队新军发动进攻。

八路军认为阎锡山是在借刀杀人,试图让八路军和日军火拼消耗实力,自己捡便宜,于是就拒绝了。

当时阎锡山是第二战区司令官,对于第二战区的部队,在名义上是完全可以指挥的。你不执行命令,就属于抗命,这下,就找到了很好的借口、

1939年12月1日,阎锡山以发动冬季攻势为名,直接下命令,让决死队二纵队于12月5日向灵石、霍县段的同蒲铁路实行破击。

八路军认为阎锡山还是借刀杀人,不予理会。

阎锡山立即借口独立第二旅韩钧不服从命令,还将忠于阎锡山的决死第四纵队第十总队鲁应录下属第二营全数歼灭,属于叛变,必须予以武装剿灭。

八路军鉴于阎锡山要动武,为了声援,决死队第一纵队薄一波、决死队第二纵队张文昂、决死队第三纵队戎伍胜、决死队第四纵队雷任民等九个团公开宣布支持韩钧。与此同时,120师师长贺龙也发电表示给予支持。

阎锡山见八路军对他的种种手段毫不理会,还图穷匕见,也只能拼了。随后,阎锡山宣布韩钧“叛变”,并通电全国对其进行讨伐。晋西事变,也称为十二月事变爆发。

阎锡山出动所部六个军(实际只有2个军相对满员,其他4个军都是空架子),猛攻晋西南的新军。这里八路军力量有限,新军和八路军115师都被晋绥军横扫,大部溃败。

但八路军也不是好惹的,立即报复。

八路军紧急将贺龙120师数万主力调回,横扫晋西北。此处晋绥军为赵承绶骑兵军和郭宗汾步兵军一部,总兵力还不到万人,根本不是贺龙对手。

赵郭两部见贺龙大军杀到,立即逃难,却只逃走一部分,余部不是被歼灭,就是仓皇投降。

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在晋西北驻扎归属中央军的国军,也就是东北挺进军马占山部,高双86师在八路军的威吓下,深恐自己也被八路军攻击,连忙撤退回陕西境内。

由此,晋西北基本由八路军控制。

在八路军攻击晋西北的同时,聂荣臻的晋察冀部队打垮了晋东北的阎锡山部杨澄源,金宪章部,扫清了此处阎锡山力量。

同时,晋东南的晋绥军孙楚部也被八路军痛击,孙眼见留不住,慌忙撤退。撤退之前,孙楚不忘记做人情,将自己放弃的地盘交给中央军。

于是,中央军乘着八路军和晋绥军火拼的机会,不但接受了晋东南晋绥军几个县的地盘,还乘机将这里的晋绥军县长赶走。这样一来,晋东南地区十几个县大部分被中央军控制。

事变结束以后,阎锡山元气大伤,没有捞到什么便宜。山西的地盘仅剩晋西南,约为全省的四分之一,本来控制的晋西北也被八路军夺走。在晋东南,晋东北的部分力量也被彻底肃清。

至于新军部队,除了4,5个团归属阎锡山以外,其他33个团全部投靠八路军,稍后直接编入八路军序列。

由此,抗日决死队和牺盟会取消,全部变为八路军了,不需要再掩人耳目。

此次八路军和阎锡山都没占便宜,反而让中央军渔翁得利,两军很快达成谅解,停止军事对抗。

这次事件,晋绥军和八路军基本翻脸,但晋绥军其实是失败者,因为八路军得到了大量的地盘和33个团的军队。

而中央军占了一些小便宜,控制了晋东南部分地区。

由此,晋绥军对中央军有一定的戒心,阎锡山认为中央军还是很大的敌人。

至于八路军和中央军大体相安无事。

无经济意义,却有极大军事意义的中条山

扯了这么多,再说说今天的主角中条山。

中条山,位于山西省西南部,在黄河北岸。中条山在太行山和华山之间,该山最大的特点是狭长,东西长达160公里,但南北仅有10到30多公里,最宽之处不超过50公里,所以被老百姓称为中条,也叫做中条山。

中条山的山势崎岖,沟壑纵横,不过总体不算陡峭,山也不高,平均海拔只有1249米。

中条山的自然条件比较恶劣,基本是岩石山,不适合发展农业,所以山上没有什么经济作物,也不合适农业生产。山上唯一的是有一些山林,覆盖率大概是百分之四十,只是山林在古代只能提供柴火,别无它用,所以中条山的山民基本都是很贫困的。

就经济角度,中条山没有什么意义,但就军事来说,它的意义却极大。

从地理上看,中条山在黄河的北岸,基本和黄河平行,延伸长达160公里,成为黄河以北的天然屏障。

整个中条山山脉,分隔了中原与西北:它的北侧是山西最南端的运城盆地,南侧是中原大地。

自古以来,敌人如果试图从山西南下进入中原大地,就必须渡过黄河,但中条山为黄河北岸的天然屏障,任何军队都必然会派兵死守,也就是所谓的兵家必争之地。那么敌人想渡过黄河,也就必须占领中条山。

如果中条山不守,在山西和河南边境长达数百公里的黄河沿线,肯定是保不住的。即使防御一方有再多的兵力,也不能处处设防。一旦黄河不守,敌人立即可以进入河南省北部,攻陷军事经济重镇洛阳。洛阳一旦失守,中原王朝就是灭顶之灾。

就抗战的1941年来说,因为存在黄泛区,日军和国军在河南省长期武装对峙,中间是可怕的沼泽地带。日军的大兵团,很难越过黄泛区进入河南省西部地区,因为运兵极为困难,物资运输也非常难于通过这种沼泽地带。

刘邓大军在多年之后进入黄泛区,发现泥水至少也是齐膝,举步维艰,几乎丢光了所有的重武器。

不过,如果日军从山西境内渡过黄河,杀入洛阳,就可以有效绕开黄泛区。山西境内有多条铁路运输线,日军从河北等地运输物资到黄河前线显然没有困难,那么,在河南坚持的国军部队,怕是就会非常困难。

但更可怕的并不是这一点,而是日军有可能西进。

当时国军已经退守大后方,以四川省作为中心,以西南,西北两个地区苦苦坚持。日军目前已经杀入广西,湖南,预计不久必然会进入贵州,云南,由此西南大部分省会都会陷入战乱。

而目前为止,日军对于西北的攻势基本停止,日军在绥远和傅作义35军对峙,在山西又止步不前。所以,西北的陕西,宁夏,甘肃,新疆,青海几省都非常安全,成为稳定的大后方。

但如果日军占领洛阳,下一步必然是沿着大路杀入潼关,接着杀入陕西省会西安。

这一线地形平坦,是自古从东往西占领陕西的旧战法,国军怕是很难阻挡,陕西恐怕难保。

而陕西又是西北各省之前的交通要省,一旦丢失,西北就很难保住。

当时国军在西北后方并没有什么力量,除一部集结在陕西以外,青海,宁夏,新疆,甘肃都只有地方军阀部队,兵力稀少,战斗力不强。

日军如果占领陕西以后继续推进,那么西北必将不保。

西南本来就不稳定,如果西北再丢,中国地盘就只剩下巴掌大了,抗战前景也就非常暗淡了。

再从别的方面来说,自古以来,攻打四川基本有两条路线,一是从东往西,一是从北往南。

从东往西,也就是刘备入川的路线,因为陆地艰险难行基本以水路为主,从湖北出发(古代的荆州),沿着长江水道经过三峡到达四川。

刘备最初是受刘璋的邀请,沿着长江水路到重庆,随后北上进入川北葭萌关对付张鲁。但随后刘备反叛刘璋,从北往南猛烈进攻,又命令诸葛亮张飞庞统从荆州增兵,从东往西攻。

自古以来,从东往西不容易打,因为需要经过三峡水道,即使没有敌军的阻拦,也是非常的困难。就算能够侥幸通过,沿途地形阻碍甚多,只要敌军有较强的准备就不容易成功。刘备入川打暗弱无能的刘璋,尚且打了3年时间,损兵折将,连军师庞统也被射死。

目前日军已经占领湖北宜昌,从东边威逼四川省,相聚不过几百公里,只是畏惧三峡和这一线可怕的山地地区无法继续推进。

另一条入川路线,就是从北往南,从陕西汉中地区杀入。

这一线,虽然地形也不适合大兵团作战,却怎么也比三峡巫山要容易的多。当年邓艾就是从汉中南下,绕过剑门关,从阴平小路杀入成都平原。

成都平原是大盆地,无险可守,一旦让敌军进入也就完了。

所以,四川真正的防御中枢应该是北面,但北面的防御并不容易,就算在三国时期,死守剑门关也被邓艾绕道阴平,现代战争就更不用说了。

所以,自古以来稍微上点道的四川统治者,务必固守陕西的汉中。汉中如果一丢,四川就非常危险,甚至不可守了。

在抗战之前,蒋介石在西北只有胡宗南的第一军,而第一军就是驻扎在汉中,也就是这个意思。

如果日军此次突破中条山,渡过黄河,占领洛阳和西安,下一步必然是占领汉中。

那么,如果日军集中主力从北往南杀入四川,国军能否守住就很难说。

在战争开始的前几年,由于日军主要进攻方向是南下,所以中条山地区国军尚且没有那么大的压力。

当时中条山驻扎的军队,主要是孙蔚如的38军,后来扩编为第4集团军。38军是陕西的部队,本来是杨虎城麾下的两支主力之一,这个孙蔚如也是杨虎城最器重的左膀右臂。

杨虎城被蒋介石勒令出国以后,杨虎城的十七路军残部就由孙蔚如统领。

该部在1938年奉命开入中条山地区接防,由此在这里转战了3年之久。

38军的总兵力约3万人,主干部队多为杨虎城部的老兵,有丰富的战斗经验。

在之前的太原会战,保定战役等作战中,38军虽然战斗力并不很强,却表现出很顽强的作战意志。

此次进入中条山后,38军又增加了统一体系的96军(是杨虎城另外一支部队,冯钦哉的一个师扩编而来),一度还有李家钰的川军47军一同作战,合编为第4集团军,总兵力增加到4万多人。

日军以20师团为主,前后发动了11次进攻战役,都没有能够歼灭第4集团军。

但经过3年激战,第4集团军前后伤亡2万多人,占全军总数的三分之二,基层部队基本换了一遍,实力大减。

仅六六战役一次,第4集团军伤亡就高达近万人,期间第96军和第38军独立第四十六旅均被日军合围,仅靠日军轻敌才侥幸突围出来,却也伤亡惨重。

当然,伤亡很大只是其中一个原因,第4集团军在杨虎城时期,军队内就有大量共产党员和地下党员存在(比如一个师下属4个团,其中3个团长都是共产党员)。在中条山期间,八路军和第4集团军接触频繁,连孙蔚如都表现出很多问题。

于是,1940年10月,第4集团军奉命撤退到河南,中条山的防御改由其他部队接受。

蒋介石将第4集团军调出中条山不能说没有道理,因为抗战末期的1945年7月,38军第17师果然叛变,全师在师长张俊振领导下发动河南洛宁起义,将部队拉走。

1946年5月15日,该军余下的55师,又在副军长兼第55师师长孔从洲等人的率领下(孔是毛泽东的亲家),在河南巩县组织了反内战起义。

由此,38军的第17师、第55师都投靠了共产党,38军也就瓦解了。

如果老蒋在那个时候不将38军从和八路军接壤处撤走,恐怕很有可能就像阎锡山的抗日决死队那样,直接投靠八路军了。

栏目: 
首页重点发表: 

Theme by Danetsoft and Danang Probo Sayekti inspired by Maksi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