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这里

《中国制造2025》将为李克强带来的难题

根据国务院日前发布的《中国制造2025》行动计划,预计到2025年,中国制造业产能将大幅提升,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并涌现一批在资源利用及环保两方面均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跨国公司。

该行动计划强调要“形成经济增长新动力,塑造国际竞争新优势”,并称中国出路在制造业。

对此,我百思不得其解。这就像是冰岛宣布将把渔业视为经济增长新动力,或是新西兰以牧羊作为提升国家竞争力的出路。

过去25年,中国的制成品出口由320亿美元飙升至2.23万亿美元,增幅达69倍,但是我们却将制造业称之为“新”事物。

然而,我翻阅了《南华早报》一两页,便发现总理李克强再次批评官员未有即时执行其指令。我认为,《中国制造2025》将为总理带来同样的难题。

为什么呢?我可以列举一些很充份的理由。首先,我们从中国发展跨国公司的雄心说起。姑且先不理会这些中国公司如何兼具跨国特质;要实现这个目标,就必须遵守世界各国的知识产权法。

此事不简单。你尽可以设计一个新的电脑芯片、一个新的汽车引擎或一个新的工序,但之后可能很快发现,其他地方早就设计过同样的东西,而且已申请了专利。如果你想要制造或使用该设计,就必须向专利持有人付款。

我们对相关研究的报道便指出,去年中国花费逾2100亿美元进口电脑芯片,总额超过原油进口开支。

毋需大惊小怪。诚然,中国制造商有能力建设媲美他国的高技术晶圆制造厂。但他们至少需要支付巨额牌照费,否则就会在世界各地卷入法律纠纷。

大部份时候,这种代价太过高昂,多数制造商都不会自找麻烦,宁可从世界各地进口芯片,何况即使他们愿意支付牌照费,可能也无法取得有关技术。例如当中国制造商物色高科技专有技术时,美国政府尤其会迅速以国家安全为名进行干预。

然而,有更加确凿的理由解释为何中国在目前情况下将难以实现追求高科技的新目标。简单来说,若没有成熟的金融安排,就无法维持高端制造业的成功。

中国既拥有大量知识产权,又参与基本的生产及最终组装,在这种情况下制造并销售尖端技术产品,就必须懂得为产品适当定价,才能了解生产业务是否可持续。

要做到这一点,货币汇价就需要自由浮动,信贷配置及利率由市场决定,不受政府干预。美元就是这样的货币;中国贸易以美元结算、中国商人以美元报价,绝非偶然。

常言道,事情是不断变化的。人民币也将很快成为自由浮动的国际货币,并采用市场化利率及市场化信贷配置。之后,中国将具备其所需的一切条件,成功革新制造业。

如此甚好,不过凡事皆有秩有序。首先,中国打造真正的金融市场,然后才能发展高科技。依照先后次序,而非本末倒置。

若事情井然有序地进行,最终北京当局很可能发现再也不能操控《中国制造2025》计划;届时将由市场决定一切,而非国务院。

无论如何,总理面对的都是一道难题。

 

栏目: 

Theme by Danetsoft and Danang Probo Sayekti inspired by Maksi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