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这里

老萨说史147:酣畅淋漓的胜利,上高会战-上(1/4)

老萨的历史真相档案之一百四十七(新抗战系列之六十九)

时间进入了1941年,这可谓抗战开始4年多以来,最困难的一年。除去国内各方面因素不谈,国际环境也是对我们非常不利的。中国自身力量薄弱,体现在军工生产上,就是存在大量武器弹药的缺口。在抗战最初的1937年和1938年,靠着相当数量的德国军售物资在顶着。大到鱼雷艇,轰炸机,小到子弹,钢盔,望远镜,到处都是质量优秀的德国货。

好景不长,自从1938年德国希特勒倒向日本,撤出军事顾问,中止军事合作以后,德国的军售就终止了。

东方不亮西方亮,从1938年开始,苏联开始大量军售给中国,前后一共提供了20个简装师的装备,中国以桐油矿石皮毛粮食等实物偿还。

遗憾的是,到了1940年,苏联逐步和日本达成协议,军事援助就几乎停止了。

到了1941年4月《日苏中立条约》签订以后,再从苏联手中拿一根毛都不可能了。

美国对中国的大规模军事援助是从1942年开始的。因此,从1940年下半年开始,中国急需的外部的军事援助,基本就停止了。

这对于一个连子弹都需要从国外进口1.5亿发/年的虚弱国家来说,无异于是雪上加霜,也是陷入绝境的开始。

这一艰苦时期,持续了长达3年之久,直到1944年末期才因为交通线的逐步通畅,得以缓解。

这段时期,也是抗战中的艰苦期,用蒋介石的话来说就是:苦撑待变。

*四次短促突击*

1940年中国战场仍然进行了数次大规模会战。日本在当时已经制定了南下的政策,为了抽调在中国的100多万大军出泥潭,日军孤注一掷全力猛攻中国。

他们的目的就是希望中国政府立即投降,以缓解日军在持久战中可怕的消耗。

而作为侵华日军主力的华中11军,自然就是进攻的急先锋。

在1940年5月,为了消除11军西部的巨大威胁,新上任的11军司令,军刀组的园部和一郎发动了枣宜会战。枣宜会战是自武汉会战以来,日军在中国发动最大规模的会战。

在这之前,第5战区成功的在随枣会战中重创日军,又在冬季攻势中打的日军狼狈不堪,是日军的心腹大患。

此战的目的除了重创李宗仁的第五战区以外,更需要占领宜昌作为重庆大轰炸的前进基地。

这次会战极为惨烈,国军打的并不好,不但宜昌没有保住,还痛失33集团军司令张自忠上将。

不过,第5战区的主力并没有遭受毁灭性打击,仍然具有相当强大的作战能力。日军也无力保证自己新占领的枣阳到随州一线,最终被迫全线放弃撤退。

此战结束以后,园部和一郎司令官认为,第5战区主力虽然没有遭受毁灭性打击,毕竟也有一定的伤亡,预计至少休整半年以上才有进攻的能力,暂时不足以为患。

事实证明,这是不了解中国战场的园部和一郎的一厢情愿。枣宜会战刚刚结束,国军李宗仁第五战区和薛岳第九战区,就开始持续不断的部分反攻,四处骚扰日军。

鉴于自己的控制区四处被国军袭击,园部和一郎被迫在枣宜会战刚刚结束,就接连发动了四次局部会战。

一是继续西进扫荡随枣一线,反击第五战区的骚扰;

二是北上进攻豫南,也是河南省南部,试图歼灭第五战区主力的汤恩伯31集团军;

三是向西南猛攻,保证宜昌的安全,击溃国军第五战区中央军肖之楚26军。

四是向东南方向猛攻,全力攻击赣西,这也就今天要说的上高会战。

发动这四次局部作战的目的,都是为了确保11军的安全。有些朋友觉得奇怪了,确保安全不是应该防御吗,怎么进攻呢?

这就是日本人的军事思路,所谓再好的防御也不如进攻,进攻就是最好的防守。

打个比方,这像金庸武侠小说里面的武功一样,人人都讲究以攻为守,先发制人,而不能以防御为主,让敌人占到先机。《笑傲江湖》里面有一场决战,嵩山派掌门人莫大先生和大嵩阳手费彬单挑。这两人武功差不多,不分伯仲,但莫大先生突然偷袭,先发制人。费彬慢了一拍,结果处处受制,最终死于莫大先生的剑下。如果莫大先生不是先发制人,而是一味防守让对方先打,估计死的就是他自己。

剽窃一段金庸大师的内容:费彬见他并无恶意,又素知他和刘正风不睦,便道:“多谢莫大先生,俺师哥好。贵派的刘正风和魔教妖人结交,意欲不利我五岳剑派。莫大先生,你说该当如何处置?”莫大先生向刘正风走近两步,森然道:“该杀。”这“杀”字刚出口,寒光陡闪,手中已多了一柄又薄又窄的长剑,猛地反刺,直指费彬胸口。这一下出招快极,抑且如梦如幻,正是“百变千幻衡山云雾十三式”中的绝招。费彬在刘府曾着了刘正风这门武功的道儿,此刻再度中计,大骇之下,急向后退,嗤的一声,胸口已给利剑割了一道长长的口子,衣衫尽裂,胸口肌肉也给割伤了,受伤虽然不重,却已惊怒交集,锐气大失。费彬立即还剑相刺,但莫大先生一剑既占先机,后着绵绵而至,一柄薄剑犹如灵蛇,颤动不绝,在费彬的剑光中穿来插去,只逼得费彬连连倒退,半句喝骂也叫不出口。曲洋、刘正风、令狐冲三人眼见莫大先生剑招变幻,犹如鬼魅,无不心惊神眩。刘正风和他同门学艺,做了数十年师兄弟,却也万万料不到师兄的剑术竟一精至斯。一点点鲜血从两柄长剑间溅了出来,费彬腾挪闪跃,竭力招架,始终脱不出莫大先生的剑光笼罩,鲜血渐渐在二人身周溅成了一个红圈。猛听得费彬长声惨呼,高跃而起。莫大先生退后两步,将长剑插入胡琴,转身便走,一曲“潇湘夜雨”在松树后响起,渐渐远去。

日军也是这样,他们认为反正己方实力还颇为占优,如果任由敌人进攻,自己就陷入被动,恐怕连守都守不住。

所以,日军必然会先发制人,历史上它也都是这么做的。

甲午战争中,日军首先在牙山不宣而战,偷袭国军济远和广乙战舰。

日俄战争中,日军也是先发制人偷袭旅顺俄军太平洋分舰队。

后来的珍珠港事变,也是一样,日军一次偷袭重创了美军太平洋舰队。

此次这四次局部会战,也是日本以攻为守,稳固占领区的一种军事手段。

为什么在枣宜会战以后,日军又连续这样打了4次局部战役,这在日军侵华历史上还没有先例。主要是因为当时日军在华中的情况又恶化了。

占领宜昌地区后,日军的占领区再次扩大,又被迫将2个师团又1个旅团长期在这一线驻扎。由此一来,本来就捉襟见肘的11军兵力更为空虚,被迫从关东军抽调了第4师团来增援,无奈杯水车薪,起不到太大作用。

而李宗仁是个著名战将,自然也明白以攻为守的道理。在枣宜会战以后,李宗仁认为第五战区虽然有一些损失,却远没有伤筋动骨,具有一定的攻击能力。所以,李宗仁几乎在枣宜会战刚一结束,就立即组织小股部队不断对日军发动进攻,同时派出大量部队深入敌后作战。日军被这种打法搞得疲于应付,狼狈不堪。

由于敌情如此严重,实在不能不打,但11军兵力使用已经到达极限,哪有多余的兵力用来进攻呢?所以,园部和一郎认为,必须改变以往的打法,采用所谓短促突击的新打法。

园部和一郎认为,目前根本没有机动兵力可以抽调,只能将占领区的防御部队暂时拿出来用于进攻。但这样一来,占领区就太空虚了,一旦遭遇国军反攻,恐怕要出大乱子。

况且当时日军的物资和补给也不充足,很难支持之前那种长达1,2个月的大规模攻击。

所以,这次短促突击的作战时间不宜太久,应该控制在7到10天之内,前进距离在100公里以内,最好是50公里左右。

在这样的时间和这样的突击距离内,日军可以发挥自己最大的威力,也有足够的补给。而且战斗短短一周就可以结束,进攻部队迅速回到自己的防区。想来这么短的时间,日战区也不容易出大乱子,国军敌后部队难以在这点时间内发动大规模的攻势。

由于时间短,距离近,进攻的难度自然也就较高,对部队的要求也很高。

园部和一郎判断,短促突击一旦开始,日军就必须集中所有力量猛攻国军,作战目的应该定为歼灭国军主力,以消除国军对11军的威胁,而不应该定为占领国军控制的重要据点。因为占领据点意义并不大,现有的占领区尚且无法有效控制,哪还有余力继续占领新的地盘。即使占领再多的新地盘,只要国军主力还在,一线日军还是有很大的危险。

大的战略制定了,下面自然就是怎么执行了。

虽然园部和一郎说是只是抽调防区兵力即可,但又是不懂行的人异想天开而已。11军有着如此广大的防区,到处都是兵力严重不足,又能抽调多少部队出来呢?

怎么也需要一支额外的强力机动部队的支持。

11军现在连一个大队也拿不出来,只得向侵华日军司令部要求帮忙。

1940年10月29日,在园部和一郎一再抱怨下,侵华日军司令部命令驻扎在苏州的田盛人第17师团立即赶到武汉,归属11军指挥。

有人又要奇怪了,为什么日军敢于将汪伪政权心腹地带的1个师团重兵抽调走。该省不是有高达10万正规军,数万地方武装的新四军吗?

其实原因并不复杂,当时江南的新四军几乎全面北上渡江,去苏中苏北抢地盘。短短几个月内,接连发动多次战役,击溃苏中苏北的韩德勤部,占领包括黄桥在内的大片国民政府控制区。

这里有一个基本概念必须说明。无论新四军八路军后来怎么样,他们在抗战中毕竟也是国民革命军的序列,戴着青天白日徽章,是国军的一份子。

既然是国军,就必须服从国民军事委员会的命令,这是毫无疑问的事实。

抗战中的任何一支军队,国民政府都划给他作战区域,诸如新四军的作战区域也是固定的。

新四军的作战区域为:第1、2支队在长江以南,芜湖以东,高淳、溧水、金坛之线以北,丹(阳)金(坛)公路以西;第3支队东起芜湖、宣城,西至铜陵,南至青阳,北临长江;第4支队在皖中淮南铁路沿线一带。

后来因为新四军屡屡抱怨,并且四面出击,第三战区被迫将他们的活动区域扩大,但新四军还不满意。

因为是个人都知道,苏南地区是日寇和汪伪控制的核心区域,交通发达,兵力众多,连一些较大的村镇都驻有日伪军队,地方伪政权也控制的很厉害,新四军不容易有很大发展。而苏中苏北地区日寇兵力较少,只控制部分县城,农村几乎是放空的。而且苏中苏北地区农村控制者,是韩德勤。韩部虽然是国军正规军,但部队不过是介于游击队和正规军之间的二三流部队,战斗力有限,不难对付。

鉴于此,新四军很快就擅自北上进入苏中和苏北,并且歼灭作为友军的国军来抢地盘。

我们之前拿出一大堆理由粉饰,其实新四军北上离开国民政府给你的作战区域,属不属于抗命?

难道现在福建军区,能够不经中央军委批准,擅自去打台湾吗?

北上苏中苏北以后,你说国军主动进攻你,请问你都进入别人地盘,并且连续发动几个大规模战斗,你指责别人进攻你,这岂不是笑话?

难道我现在拿着刀冲进别人的家里,别人为保护自己的家和我搏斗,我反而要指责别人的反抗?这个道理能讲的通吗?

抢地盘就是抢地盘,主动入侵就是主动入侵,借机发展也就是发展,承认就是了,在特殊年代,这也并非是不能接受的,毕竟生存是第一位的,我想有些历史常识的朋友都可以理解。

事情已经过去80年了,干嘛还是胡吹一套理论来,把责任都推到别人头上,这有意思吗?

而1940年2月10日,中共中央向前方将领发出《中央、军委关于目前形势和任务的指示》写道:“(一)陈毅猛烈发展苏北,坚决肃清反动,坚决建立政权,扩大军队二万至三万,建立巩固根据地。其在江南者一直发展至淞沪、沪杭、苏嘉三路全线,并超过沪杭路直达海边,坚决肃清反动,坚决建立政权,并扩大军队三万至五万。……(三)胡服(刘少奇)直接指挥皖东斗争,将皖东全部、江苏一部化为巩固根据地,坚决肃清反动,坚决建立政权。四、五两支队应由一万扩大到四万以上,决不让任何反动派隔断我徐州浦口区域。……(五)彭雪枫部确实掌握新黄河以北(即淮河以北)陇海路以南,西起开封,东到海边,将此整块地区化为巩固根据地,坚决肃清反动,坚决建立政权,坚决不让任何反动派插入,扩大军队至四万。……”

所谓肃清反动,并不是指打日军,而是打国军。这个指示里面已经说得非常清楚,实际上等于是中共中央指示新四军和国军直接火拼,以扩大势力,抢地盘。

随后新四军接连发动半塔集战斗,郭村战斗,黄桥战斗(非黄桥战役),姜堰战斗连续在苏中苏北扩张,击溃韩部多支部队,抢到了大片地盘。

眼见新四军已经公然杀到自己家里来,韩作为国民政府江苏省主席兼任苏鲁战区副总司令,自然不可能看着新四军杀到自己炕上再做反应,也开始筹划对新四军的反击。

在1940年10月4日的黄桥事变中,新四军利用国军内部派系斗争,集中近1万主力重创国民政府苏鲁战区副总司令兼任江苏省主席韩德勤部。韩部此次参战总数为1万5000人,因为不知道己方二李、陈泰运这三个军阀已经和新四军合作(这三人后来全部投向日寇),兵力分散成数股,最终被新四军各个击破。

韩部此战大败,1万1000人精锐主力被歼灭,将韩的嫡系部队几乎吃光,还造成89军军长李守维中将阵亡,旅长翁达中将自杀。

韩部由此遭受毁灭性打击,之后再也没有能力和苏中苏北的新四军八路军对抗。

新四军“乘胜追击”连续占领海安、东台、阜宁、益林、盐城。

稍后,新四军同八路军黄克诚部近2万人在苏北会师,力量增加数倍之多,江苏省的国军也就快要完蛋了。

八路军战斗力较强,迅速击溃韩德勤残部,占领皖东北及淮海区、盐阜区的大部分地区。

此时曾经控制苏中苏北的韩德勤部的黄桥、营溪、蒋剁、古溪、海安、东台、阜宁、益林、盐城等地,纷纷被新四军夺取,韩德勤残部只得收缩在兴化、曹甸一带。

不打兴化,是因为兴化是韩德勤的省政府,而韩德勤毕竟是国民政府江苏省主席和苏鲁战区副总司令。名义上,新四军和八路军都是他的下级,以下犯上,将友军干的如此之惨,多少还是顾忌一点舆论。

至于曹甸,却并非新四军好心不去打,留给韩德勤的,而是没有打下来。

如果说10月的黄桥战役,还能以一句韩德勤调动部队南下攻击新四军,新四军被迫还击作为托词。随后的11月,新四军乘胜追击,发动曹甸战役,则是标准的抢地盘了。此战韩德勤的部队伤亡超过8000人,余部只剩3000多人死守曹甸等几个小城。

所谓兔子急了也会咬人,苏北国军到了绝境也就只能玩命了,战斗力陡增。

当时新四军因为连续转战,战斗力锐减,最终作战失败,伤亡数千人败退了出去。

不过,此次作战,韩部主力大体覆灭,剩下几千人已经无法和10倍数量的新四军对抗。从此以后,韩只得困守江苏省省府小城兴化和曹甸等几个小地区。

最后在日军大规模扫荡中伤亡惨重,实在站不住脚。

此时张爱萍谎称借一块地方给韩休整,韩中计后进入这个地域,随即被新四军歼灭,由此苏中苏北彻底被新四军控制。

栏目: 
首页重点发表: 

Theme by Danetsoft and Danang Probo Sayekti inspired by Maksi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