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这里

老萨说史146:中国空军的黄昏,重庆大轰炸-上(2/6)

老萨的历史真相档案之一百四十六(新抗战系列之六十七)

G3M九六式陆上攻击机

继续回来说四川。

早在1938年10月占领武汉后,日本军部就沮丧的认为战争已经进入持久战,这是日军最不想看到的。

当时稍微有些理智的日军高层都意识到,战争不可能在2,3年内结束,所以一击制胜,三月亡华都是不知羞耻的吹牛而已。

当时日军部分高层就提出,需要和国民政府谈判,保住一定利益后放弃侵华而撤军。不过,军方强硬派,尤其是侵华一线的指挥官都拒绝放弃现有利益,用他们的话来说:为了这些东西,我们死伤了数十万青年,岂能随便放弃?

由于强硬派在日军中处于主要地位,所以从中国撤军也就没人敢说了。不过,无论是强硬派还是保守派都认为,目前如果通过局部作战逼蒋介石投降,根本没有可能。

如果再集中五六十万兵力发动大规模作战,试图一下摧毁国民政府,日军根本不具备这个实力,就算有了实力,也无法轻松对付300万的国军。

进退两难,日军高层中一些自称的理论大师就出现了。他们的观点就是:陆军办不到的,就让空军完成。

这些家伙提出,以无差别的大规模战略轰炸,对国民政府控制的四川大城市,尤其是陪都重庆进行轰炸,摧垮他们的抗战意识,迫使他们投降才是唯一可行的办法。

对于这个观点,其实日军高层的军官并不是所有人都认可,很多人对通过轰炸能否让国民政府投降持怀疑态度。

只是事情已经到了这个地步,也没有其他别的办法,所以大轰炸也就是必须的了。

在抗战爆发之前,全世界并没有无差别轰炸。唯一的两次,轰炸锦州和上海,都是日本人干的。而抗战爆发之后,无差别轰炸的第一个国家也是日本。

其实,对于日本人来说,他们的攻击从来就不分军人和平民。

之前轰炸锦州和上海还有些遮掩,日本人不承认是无差别轰炸。当时西方媒体报道平民在轰炸中死伤,日本海军一派就推给陆军一派,陆军一派推给海军一派。到了抗战爆发以后干脆就不遮掩了。

1937年9月19日,日军第三舰队司令官长谷川清下令对南京等实行“无差别级”轰炸,日军飞机大规模轰炸南京的平民居住区。

随后,日军干脆把无差别轰炸写到了书本上。

1937年11月,日本陆军航空本部通过了《航空部队使用法》,其中第103条规定:战略攻击的实施,属于破坏要地内包括政治、经济、产业等中枢机关,并且重要的是直接空袭市民,给国民造成极大恐怖,挫败其意志。

1938年12月日军总参谋长闲宫载仁亲王下达345号指令,其中不但明确指出无差别轰炸,还提出可以使用毒气弹:对中国各军可使用特种弹(毒气弹),但使用时须尽量避开第三国居住区域,混合使用,对毒气的使用必须严守秘密,不留痕迹。

由此可见,鬼子的心目中根本没有任何人道观念。

而此次对于重庆的轰炸既然是迫使中国人屈服,迫使国民政府投降,那么在日本人看来,自然要轰炸平民。

1938年12月26日,日军开始了第一次对重庆的大规模轰炸,其目标主要就是重庆的民居。

本来用炸弹轰炸平民,就已经是丧尽天良。更令人发指的是,日军在轰炸开始之前,经过仔细研究,决定使用对民居破坏更大的燃烧弹。

日本人认为,重庆的居民区房屋之间靠的很近,而且多是土木结构,有的房梁几乎都连在一起。

如果采用炸弹轰炸的方式,虽可以炸倒一片片的民居,但很难有大范围的波及,没被炸到的房子肯定是没事的。

在1940年7月至10月不列颠之战的最关键阶段中,德军出动飞机共约4.6万架次,投弹约6万吨,一次出动飞机500、600架甚至上千架。德军每天出动飞机都在1000架次以上,其中1940年8月30日和1940年8月31日两天,更是达到了日均1600架次。

如1940年9月7日,德国第2航空队出动625架轰炸机和648架战斗机。

如此强大的规模,战果却也很一般。后来德国空军元帅戈林自己说:我们付出巨大代价,只摧毁了十分之一的伦敦。

按照日本陆军和海军航空兵的实力,一次出动区区几十架飞机,投弹30吨到40吨,想要将重庆所有居民区都炸光,基本是不可能的。

可是,采用燃烧弹,对于重庆的木质房子则是毁灭性的打击。只要一家房子点着火,一烧就可以烧遍整个地区。只要把握的好,也许几次轰炸就可以将重庆烧毁一半,这何乐而不为呢。

当然,日本人很清楚,采用轰炸的方式,轰击平民,本来就是丧尽天良的行为,此时再用可以大范围燃烧的烧夷弹(日本人的说法),就算有防空洞也很难活命,而且死者必定痛苦万分,比被炸死还要惨十倍。

这是文明社会共同谴责的暴行,不过日本人却认为这完全没有问题,对付敌人就是要无所不作。

于是,日军除了常规的炸弹以外,还选择了1938年刚刚开发的一种燃烧弹。这种燃烧弹在当时是很先进的,它重量为20公斤,一旦爆炸就可以燃烧15分钟,产生高达3000度的高温,用水根本无法扑灭。由于炸弹自身有氧化剂,就算周边没有空气,仍然可以继续燃烧。这种燃烧弹在日本国内测试的时候,可以轻松烧穿厚达30厘米的水泥墙,钢板也可以烧穿,对付重庆的木质结构为主的民居根本就是小意思。

后期,又推出了一种汽油弹。这种汽油和石蜡的混合物更厉害,不但燃烧温度更高,还可以四处流动和飞溅,一烧一大片。

日军每次轰炸,除了携带普通炸弹以外,更携带大量燃烧弹。

试探性大轰炸

日本对重庆的空袭,分为3个阶段

1938年12月26日,这是日本第一次大规模轰炸重庆。

日本飞机携带大量燃烧弹空袭重庆,可是轰炸却失败了。

四川盆地特有的多雾天气干扰了日军这两个批次的轰炸机。

第一批次22架三菱97式轰炸机因为云层过密,根本无法发现目标,只得带着炸弹飞了回去。

第二批10架伊式轰炸机则胡乱的将炸弹扔在重庆郊区,全部掉在农民的田地上,根本没有战果。而国军空军因为天气原因,也无法起飞迎敌。

老萨附注:介绍一下重庆大轰炸的主角之一,三菱97式轰炸机。

三菱97式轰炸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日本陆军一派主要的重型轰炸机,也是当时世界上最优秀的重型轰炸机。

这种飞机长16米,翼展22.5米,高4.85米,空重就有6吨,在当时来说还是很先进的。它的时速较快,为478公里/小时(国军空军初期主力战斗机霍克三的时速才为360公里/小时),航程高达2700公里(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德国He 111轰炸机才2300公里),升限高达10000米(当时轰炸机一般只能飞到7000米,战斗机最高飞到8000米),配备的武器为4挺7.7毫米口径八九式机枪+机后一挺12.7毫米口径机枪,自身防御火力也比较强大。1937年才研发成功,立即投入中国战场。

可以看到,三菱97式轰炸机的各方面性能指标都很强大,在当时属于世界第一流的重型轰炸机。由于它相当先进,直到1944年末才停产,实际作战则到1945年中旬,日本投降几个月前。

三菱97式轰炸机因为突出了以上的性能,所以它也有一些缺点,主要是载弹量较小,仅有1000公斤,而世界上其他主要重型轰炸机的载弹量一般都达到2000公斤。载弹量少,主要是三菱97式轰炸机突出了其他的性能,在当时技术条件下,只能装载这么多炸弹了。

与此同时,日寇也大规模轰炸成都。

1938年11月,日军先后出动两次,每次约20架轰炸机,对成都凤凰山机场,太平寺机场等目标进行轰炸,每次投弹都有100多枚,几乎都投偏了。

前四次的轰炸,都没有战果,第五次则有了微小的战果。

1月7日,通过潜伏重庆的内线,日军得知当天重庆天气很好。于是日本陆军的飞行12战队出动21架轰炸机,再次前来轰炸。

本来日军飞机起飞的时候,四川天气确实不错。没想到的是,重庆的雾天往往就是前一个小时是晴天,后一个小时是雾天。21架三菱97式轰炸机飞到重庆时,重庆上空已经出现大量云雾。

日军轰炸机没有办法,只能通过估算,胡乱的将炸弹扔下。这次它们的运气不错,炸弹投在重庆市区,有了些战果。炸死4人,炸伤7人,损坏房屋5栋。

雾天不利于日军的轰炸,也不利于国军空军的起飞拦截。国军空军也因为天气原因,无法起飞迎敌。

老萨附注:重庆位于长江以及嘉陵江的汇合处,水汽来源相当充沛,空气也相当潮湿,相对湿度高达80%以上;重庆位于四川盆地的东南缘,周围有高山屏峙,而且地面也崎岖不平,风速十分小,风力微弱,静风频率相当大。白天,地面温度相当高,蒸发作用不断加强,从而使空气中容纳了许多的水汽;夜晚,尤其是秋季和冬季的晴朗微风之夜,夜间相当长,而且地面的辐射冷却十分明显。与此同时,盆地边缘山地的冷空气会沿着山坡下沉,从而使近地面的空气降温十分剧烈,最终导致空气中能够容纳水汽的能力不断降低,而多余的水汽就会凝结而形成雾。所以,重庆成为全国著名的雾都。

第六次轰炸为1月10日。

天气稍微好转,日军立即集中30架轰炸机飞到重庆上空。由于不是雾天,国军空军也出动4架战斗机拦截,并且用高炮猛烈轰击。

日军轰炸机迫于国军高炮和战斗机,根本无法低飞,只好在高空投弹,准确度极差,所以基本也没有战果。

日军不死心,在1月15日第七次出动29架轰炸机飞到重庆。国军空军出动12架战斗机拦截,经过激战,日军轰炸机1架被击落,4架中弹受伤,踉跄飞回武汉。

这一阶段日军连续七次轰炸,都是试探性质,结果非常不好。

因为四川这个季节云雾太多,日军轰炸机根本看不到地面,无法准确投弹。而如果没有云雾,他们又会遭遇国军战斗机和高炮的拦截,伤亡不轻。自然,天气原因还是最主要的。三菱97式轰炸机从武汉飞到重庆要3个小时,如果此时重庆是雾天,又只能被迫飞回去,连续作战长达6个小时。

飞行员极度疲惫不说,还没有战果,更会因为被拦截导致很大伤亡。

鉴于此,日本陆军第1飞行团团长仓寺正三少将认为不应该在这种天气继续空袭,如果强行轰炸基本等于胡闹。

仓寺正三少将向日本军部要求暂停轰炸,等天气好转再说。日本军部经过再三犹豫,最终勉强同意了。

于是从1月底到5月,长达4个月的时间,重庆和成都没有遭到大规模的轰炸。

大家都知道,雾天高发季节是秋天和冬天,春天和夏天则不容易有雾,重庆也是这样。

1939年5月,随着春天的到来,四川天气大为好转,日本军部立即计划重新开始大轰炸。

之前的轰炸效果不佳,除了天气原因以外,也有日本轰炸机部队的能力不足等问题。

日本陆军和海军各成一派,明争暗斗几十年。他们各自有自己的武器生产线,生产的武器也有一定的不同。当时公认:日本海军一派的空军实力比较强,这主要是日本海军对于飞机性能的要求更高,以弥补己方联合舰队吨位只有英美百分之六十的缺陷。

所以,此次日本军部认为陆军飞行部队实力较弱,不能胜任如此艰苦的任务。经过长时间的研究和协调,最终军部决定将实力强悍的海军飞行部队调到武汉地区,由它们负责对重庆的轰炸。

日本海军航空部队果然很厉害。

53和54大轰炸

日本海军从1937年813淞沪会战开始,几乎无时无刻不在执行各种轰炸任务,经验是非常丰富的。

它们认为像陆军那样使用20多架飞机轰炸,没有太大意义,一是载弹量太小,构不成大的威胁,二来飞机少了,容易被国军战斗机集中兵力围歼。

所以,5月3日,日本海军出动45架三菱96式轰炸机飞抵重庆上空。

这才是重庆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轰炸,史称53大轰炸。

此时的天气已经是很好的了,云雾不再出现,轰炸不再受天气的制约。

当时从宜昌到重庆,都有国民政府的防空预警系统,所以早早的就发现了这批轰炸机。

说来可笑,所谓的防空预警系统并不是雷达,也不是任何先进的技术,而是无数双眼睛和破旧的老式望远镜。

这套由后来飞虎队的领袖陈纳德,以及中国防空之父黄镇球合作组成的系统,利用无数群众在各地实行监控,一旦发现有飞机就通过电话汇报到重庆。

国军空军得知大批日军轰炸机已经飞过宜昌,马上尽全力出动重庆成都的37架伊152双翼战斗机拦截。

当时日军还没有一种战斗机,能够从武汉飞到重庆,所以此次日军的96式陆上攻击机只靠自己的机枪防御。

老萨附注:介绍一下重庆大轰炸的主角之一,三菱96式轰炸机。

海军的三菱96式陆上攻击机,也是三菱重工的得意之作,1937年刚刚开始量产,在当时是一款很先进的轰炸机。

它的主要性能同陆军的三菱97式轰炸机差不多,体积类似,自卫武器也还不错(3挺7.7毫米口径机枪和1挺20毫米口径机炮),升限也高达9200米。

三菱96式轰炸机最大的特点在于航程,它的航程高达4400公里,相比97式的高出1700公里。为什么航程要这么大?因为陆军的飞机主要依靠地面机场,这在当时并不难找到。陆军的假想敌是苏联,苏联在远东和西伯利亚,外蒙古都有很多机场,可以缴获后使用。即使没有缴获,依靠工兵修建前线简易机场也是很容易的事情。

但海军则不同。海军一派的假想敌为美国英国,主要作战区域为东南亚和太平洋。这些地区尤其是太平洋地区,往往上千公里内只有几个小岛,所以轰炸机务必要有很大的航程,不然根本就无法作战。因为航程很大,所以96式轰炸机可以从容的在重庆上空盘旋良久,然后选择目标轰炸,不会像97式那样必须匆匆投弹,然后立即返回,不然油料就会不足。

航程多出1700公里的代价也是明显的,三菱96式轰炸机速度慢了不少(375公里/小时),携带炸弹重量也降为800公斤,最要命的是它的防御能力较差。因为装甲板的重量太大,为了突出其他性能,除了关键部位以外,装甲是很少的。

三菱96式轰炸机的特点和缺点一样明显,它有很强的攻击力。后来东南亚开战以后,就是它轻松炸沉了英国海军的骄傲,威尔士亲王号战列舰和反击号重型巡洋舰。在太平洋战争初期,三菱96式轰炸机横扫东南亚和太平洋。它的4400公里航程,可以覆盖广大的区域,炸的盟军舰船狼狈不堪。而且它除了携带800公斤炸弹以外,也可以携带相同重量的鱼雷,这都是盟军无法应付的。

它的缺点就是防御能力较弱,而且载弹量较小,所以到了太平洋战争中期就逐步被更先进的1式陆上攻击机取代。

栏目: 

Theme by Danetsoft and Danang Probo Sayekti inspired by Maksi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