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这里

老萨说史144:宜昌沦陷,将军殉国,枣宜会战-下(1/5)

老萨的历史真相档案之一百四十四(新抗战系列之六十五)

李宗仁的命令一下,各路大军立即行动。

除了孙连仲的第2集团军和汤恩伯的第31集团军立即南下合围第3师团主力以外,更有负责截断敌人退路的重要工作。

这个工作,主要由张自忠的33集团军来完成,另外还有川军两个集团军。

自然,名义上川军也归属张自忠指挥,但实际上,张只有自己的一个集团军而已。

危险的任务

相比起来,虽然各部都将在敌后作战,但川军的情况比较好。因为他们背靠大洪山,即使阻击失败,遭遇日军猛攻,他们只要退到山区就没什么危险了。

山区面积广大,日军如果想进行大规模的围剿,没有重兵和一个月时间是不可能的。

百团大战以后,日军开始重视八路军,经过2年激战,伤亡近一半,从40多万给打成20多万,到1943年八路军几乎都上了山。日军对山区扫荡不可能很彻底,也不可能长期扫荡,八路军由此坚持到1944年。后乘着鬼子大举南下太平洋和打国军的机会,一举恢复了元气。这都是一个道理。

我们宣称八路军和新四军牵制了七成还是八成在华日军,通过1945年日军师团分布我们可以看到。

在八路军控制的华北地区,日军仅有47、110、114、115、118师团。其中除了47师团以外,其余4个都是战斗力不值得一提的丁种师团。

而47师团也在1945年4月抽调南下参加对国军的湘西会战,并且遭受惨败。

至于那四个丁种师团是什么玩意?

就是对付八路军的师团。这种师团各方面都极差,兵员是从本来就极烂的独立步兵旅团和混成旅团,甚至后勤人员处拼凑起来,里面除了日本人以外,还有一定数量的朝鲜人,甚至台湾人。整个师团兵力为1万2000人左右。

武器装备极差,和垃圾的丙级师团都无法相比。

丁种师团重武器几乎没有,火炮基本不存在,甚至重机枪数量也极少。这种师团步兵大队下属的重机枪中队,居然仅有4挺重机枪,而一般步兵大队都有12挺重机枪。

重武器不足,轻武器也够呛。丁种师团步兵小队仅有1挺轻机枪和1个掷弹筒,仅仅相当于其他部队的一半,有的甚至连掷弹筒都不装备。

也就是说,满打满算,华北日军仅有5个师团(包括后期调走的47师团)。

而华中和华南对付国军的日军高达21个师团。

这牵制七八成日军,从何谈起?

其实5个师团总数才多少人?6万多。

而八路军在1945年已经有正规军60万,地方部队至少40万,总数已经百万人。抛去地方部队不谈,就是八路军正规军相比日军也有10比1的优势。

扯远了,回来继续说。

所以,实际上最危险的还是张自忠,他的33集团军必须渡过汉水,强攻日军后方,切断襄花公路和京钟公路,完成合围部署。

一旦日军集中主力反扑,张自忠集团军就很危险,因为他们都在汉水东侧,短时间是很难撤退成功的,只能就地苦战。如果坚持不住,只能暂时转移,和日军躲猫猫,在日军夹缝中突围。

钟毅的173师仅有1个师,在方圆几十公里的区域被日军合围,凭借地形优势和运气,以及凌云上团长的经验和勇气,这才有效保存了一半有生力量。

173师1个师目标很小,应该是比较容易突围的,尚且如此困难,那么33集团军几个师2万多人如此大的目标,想在日军10万重兵面前转战,是极为困难的。

当时第33集团军主力在会战开始的时候,大部在汉水以东。但遭遇日军猛攻后,一部被迫退回汉水以西,一部则尾追北上去了。

此时李宗仁下达拦截的命令以后,33集团军一部已经奉命已经渡过汉水,杀向大洪山地区和枣阳地区。

下辖的77军132师杀进长寿店,切断了从长寿店到襄阳的公路;77军179师和59军38师越过长寿店,尾追日军北上。59军180师和骑兵9师则向东北杀向枣阳,同川军配合切断襄花公路。

各部从4日开始,就同和日军殿后部队遭遇,开始了激战。

对于此次反攻,蒋介石是非常支持的,并且明确发出追击的命令,李宗仁自然百分之二百支持。其实就像郭汝瑰说的那样,追击本身没有错,也是必须的,任何一个指挥官都会这么做。

枣宜会战的问题不在于张自忠渡过汉水迎敌,关键在于后来的拉走江防军主力北上作战,导致江防空虚。无论蒋介石也好,李宗仁也罢,都忽视了日军有可能会进攻宜昌,才会调动江防军。

至于张自忠亲自率部渡过汉水作战,也是必须的,更是伟大的,只是因为张部经过长期征战,兵力虚弱,此去敌众我寡,相当危险。

但难道有危险,有困难,就不打仗了吗?

希特勒说过一句名言:世界历史上最伟大的胜利,往往都是冒险的结果。

所以,虽然此次渡过汉水截击日军可能出现一定的危险,但从军事上说,是必要的,这一点是毫无异议的。

之前随枣会战期间,张自忠也是这样渡过汉水,重创了日军侧翼,导致日军重大的伤亡和被迫全线撤退,显然渡河没有问题。

5日,59军最有战斗力的38师北上田家集猛击日军。日军并没有准备,措手不及,伤亡近千人。

日军吃了亏,自然不肯善罢甘休,立即纠集周边的部队3000多人向38师冲击,一部绕道侧后试图切断其退路。

此时,33集团军其他各师都在和日军激战,已经没有部队能够增援38师。38师此战的目的是为了截击和骚扰日军,并非和日军做战略决战。所以经过一日苦战后,38师怕后路被日军切断合围,主动放弃阵地南撤,日军尾随追击。

鉴于汉水以东的各部吃紧,急需支援,李宗仁在征得蒋介石同意下,下令江防军3个军中的75军和94军归属张自忠指挥,准备渡过汉水给予支援。

此举才是具有很大的问题的,江防军当时仅有3个军,这两个主力军调走以后,江防的力量瞬间变得非常空虚。

这点点兵力,如何能够抵御后来日军3个师团的重兵?

之所以这样部署,在当时看来似乎是必须的,因为张自忠的兵力太少,无法顺利完成任务。

但如果纵观全局,应该考虑到日军有可能会攻占宜昌。

随枣会战中,虽然随枣方面已经吃紧,但江防军始终不动。

而此次江防军却动了,但没有直接增援张自忠,而后又被李宗仁拉到北面新野一线和日军决战,这为之后宜昌的沦陷打下了伏笔。

6日,张自忠和这两个江防军的中央军师长见面,但这两个军目前还在汉水以西,调动过来需要几天时间,远水救不了近火。

鉴于一线战况紧急,张自忠毅然决定,他率领仅剩的33集团军预备队,也就是55军74师渡河给予增援。

这是张自忠第四次要求渡过汉水攻击敌人,之前包括随枣会战,冬季攻势,他已经亲自渡过几次了,自然,每次都是很危险的。

这次,他的参谋长李文田和高级参谋张敬等人仍然坚决反对。

因为此时汉水以东实在是非常危险。国军和日军处于混战中,而日军兵力和战斗力都优于国军,国军部队是在艰苦转战,谁也保不住不会遭受毁灭性打击。

当时77军179师师部就在和日军的混战中被打散,副师长吴振声差点中弹,在警卫排的掩护下暂时突围到山里。这段时间师部几乎瘫痪,依靠参谋长勉强指挥。

可是,此时战局险恶,第33集团军河东部队都陷入苦战,以现有兵力肯定是坚持不住的,必须立即给予增援。

张自忠决定亲自率领74师一部渡过汉水,是有几方面的考虑。一来,目前33集团军兵力单薄,现有部队作战极为艰苦,必须给予援军。74师作为集团军预备队,虽然仅仅有2个团可用,但多少也是一支生力军。这个节骨眼上,别说多两个团,多两个营也是帮助。

二来,战局险恶,变化极快,集团军司令部在汉水以西虽然安全,却无法及时掌握战局的变化,还是到一线指挥比较方便。

三来,第33集团军从徐州会战开始,历经数次大规模会战,每次伤亡都在三分之以一到三分之二,目前集团军的老兵已经不多,战斗力有相当的减弱,部队的凝聚力也有较大减弱。此次会战,国军局势不利,如果不能强烈鼓舞33集团军官兵士气,获胜是很困难的。张自忠一直认为,打仗如果将领不带头,做出榜样,士兵根本不可能尽全力。所以,他毅然将指挥部转移到凶险的第一线,可以大大鼓舞士气,说不定就可以获得胜利。

张自忠有过数百场大规模战斗经验,自然知道此行极为凶险。在渡过汉水之前,他就布置好了后事,但后事不是关于自己的,而是关于军队的。

他留信给威望仅次于他的77军军长冯治安,明确告诉他,如果自己殉国,由冯接手指挥:

仰之我弟如晤:

因为战区全面战事之关系及本身之责任,均须过河与敌一拼。现已决定于今晚往襄河东岸进发。到河东后,能如与三十八D(注:师的代号)、一七九D取得联络,即率两部与马师(注:即七十四师,代师长马贯一)不顾一切向北进之敌死拼;设若与一七九D、三十八D取不上联络,即带马之三个团奔着我们最终之目标(死)往北迈进。无论作好作坏,一定求良心得到安慰。以后或暂别或永离,不得而知。专此布达。

做出这个英勇的决定,其实还有别的因素。

1940年4月,西北军领袖宋哲元在四川病逝,张自忠亲自赶到四川绵阳参加了葬礼。在葬礼上,张自忠感慨良多。

宋哲元作为西北军的第一领袖,曾经的爱国将领,辉煌一生,却没有想到死的时候,没有一个好的结果。在抗战初期,宋为了保住29军这个小团体,做了一系列错事。

他为了自己团体的利益,不做战备,妄图和日军苟合,最终结果是军队一溃千里,还留下千古骂名。

随后宋哲元还想命令部下保住实力,不要和日军火拼,但部下再也不愿意继续撤退,在河南境内几乎要兵变。宋哲元仓皇离开部队,被老蒋顺势取消军权,最终郁郁不乐的病死在四川。

一个身经百战的名将,最终就落得这个下场。

张自忠暗地里想:宋长官与其这样死,还不如在1937年力战死于卢沟桥,这样还留个抗日英雄的好名声。其实,他也就多活了2年多而已。

张由此对部下说:只要是人,都是要死的。早死20多年,迟死20多年,没有大的不同。我们作为军人,战死沙场是我们的荣耀,也是我们的唯一归宿。

显然,张自忠当时就下定决心,宁可战死沙场,也绝不像宋哲元一样,灰溜溜的死在床上。

由此,7日,张自忠毅然带领74师两个团和他的特务营渡过汉水。

刚渡过汉水,张自忠就得到情报,38师已经击溃日军的拦截,暂时南下准备和他的部队会合。

而其他几个师仍在和日军的激战中,战况非常惨烈。

张自忠率部渡河以后,立即赶赴38师处,对官兵进行视察和鼓励。

目前38师就是33集团军最有战斗力的部队了,是唯一一支可以硬碰硬的部队。

张自忠来到一一四团第三营仔细视察,然后询问他的老熟人,栾升堂营长:你们现在还有多少人?

栾升堂营长:全营目前还有六百九十五人。

张又问:你们一共携带弹药有多少?

栾升堂营长回答:步兵每人带步枪子弹200发,手榴弹4枚,枪榴弹2个;轻机枪每挺带子弹两千发;重机枪携带子弹四千发。迫击炮每门携带炮弹150枚。

张自忠非常满意,赞许:你们能带这么多子弹,确实动了不少脑筋。这一次,咱们深入敌后作战,补充不容易,你们多带弹药,是有远见的。虽然带的弹药不少,但战斗还不知道要打多久,你们要教育士兵节省弹药。

栾升堂营长立即回答:我们的班长排长都是老兵,经验丰富,已经让士兵不要盲目射击,远距离不射击,瞄不准不射击。

张自忠很高兴的拍着他的肩膀说:栾升堂,你带兵带的不错。本来今年我要送你去陆军大学(黄埔军校),但前线吃紧,实在走不开。下面有机会再去吧。

栾升堂当时才35岁,和张自忠还是山东临清县的老乡,西北军陆军干部学校出生,两人关系一直不错。

张自忠转身要走,突然想起什么,问:最近有家信要捎回去吗(张自忠有时候会往家里写信)?

栾升堂回答:没有。

后来担任38师师长的栾升堂回忆:我万万没有想到,这一次谈话,竟然是同他最后一次诀别。

张自忠率部渡过汉水,除了立即切断了钟祥到京山的公路交通,更有效整合了在河东的33集团军各部,顿时对日军造成相当巨大的威胁。

由于日军主力都北上包抄去了,此处日军兵力较为薄弱,尤其还有一些后勤辎重部队和兵站只有少量的兵力保护。

张自忠率部渡河以后,立即调整部队,所部5个师四面出击,深入敌后近百公里,打的日军鸡飞狗跳,一度也切断了襄花公路。

战斗力虚弱的骑兵9师,居然在12日伏击了日军2000多人的辎重部队,歼灭数百人。该部日军没什么卫戍部队,无力反击,只得放弃辎重仓皇逃窜,国军缴获大量物资。

38师因74师在其侧后协同,帮他稳住了阵脚,该部立即转而继续向北猛攻。在13日14日,38师将13师团殿后一部重创,经过苦战,一举歼灭日军1500多人。

栾升堂营长回忆38师的这场战斗:我们发现公路上有日军的大部队。从敌人队伍看来,有很多乘马的人员,有几部电台,还有大行李和辎重,非战斗人员不少,战斗部队不到全部的三分之二。大家一致认为,这是敌军的指挥部。我军奉命出击的各连队,都像离弦之箭,利用地形飞速的奔向敌军。到了接近敌人的时候,我轻重机枪突然向敌人开火,打的敌人措手不及。第一一二团的狙击手们,几分钟就打掉了乘马的十多名敌人军官,该团的机枪又打死打伤二十多匹战马,眼看着敌人的指挥系统被打乱了。当时敌人步兵都去掩护他们的指挥部,我两个团的步兵乘机向敌分头截击,战场上到处都发生激烈的战斗……我军越打越勇,敌军也猖狂反扑,战斗十分激烈。由于我军主动袭击敌人,战斗一开始,我军就处于有利地位,又因为我军人多气盛,张自忠,黄维纲都亲临前线指挥,战斗进展非常顺利。经过四个小时激战,共打死打伤敌人一千五百多人,俘获轻重机枪十多挺。我38师伤亡官兵五百多人。

而刚刚渡过河的74师,也在张自忠率领下拦截13师团突围的残部数百人。当时下着大雨,74师官兵在雨水中苦战。

张自忠此时严重的痢疾病复发,症状主要是腹泻,身体很虚弱。张却仍然装作没事一样,在暴雨中赶到一线,大声鼓励战士们:弟兄们,小鬼子不行了,大家要把他们拦住,一个都别放走。

由此,该部日军残兵数百人几乎被74师全歼。

栏目: 
首页重点发表: 

Theme by Danetsoft and Danang Probo Sayekti inspired by Maksi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