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这里

老萨说史142:冬季反攻,绥远三大战役-下(1/4)

老萨的历史真相档案之一百四十二(新抗战系列之六十三)

河套地区的万亩良田

傅作义35军攻击包头,一度占领了包头城区三分之二,毙伤日伪军3000多人,击毙日军联队长1人,重伤1人,而35军伤亡2000多人。虽然此战并没有攻占包头,却对日军造成极大的打击。自然,军事上的损失尚在其次,关键是日军实在丢不下这个脸面。日军驻蒙军总兵力高达4万人,除了26师团和第二独立混成旅团以外,还有两个骑兵旅团。除了日军以外,还有伪内蒙古军7个骑兵师。如此强大的兵力下,日军早已把绥远和察哈尔当做自己的控制区,宣称已经肃清国军小股残余部队。现在居然被国军打入重镇包头,击毙一个联队长,实在是无法收场。于是,接连在绥远爆发了两起战役,也就是著名的绥西战役,五原反击战。

河套和五原

35军攻入包头,并且造成日伪军伤亡3000多人(大部为日军),驻蒙军总司令官冈部直三郎中将对此极为恼怒。他将负责包头防御的骑兵集团司令官小岛吉藏一顿臭骂。而冈部直三郎自己也被日本大本营一顿严厉的呵斥。

日本这个民族有个特点,就是报复心理极强,不能吃一点亏。

在二战中,日军占领区只要出现军民被杀情况,日军一律报复,不是报复性扫荡,就是屠杀无辜平民。

比如日军如果有一个人在某个村子被国军游击队所杀,那么日军立即赶到,不分青红皂白烧光这个村子,甚至附近几个村子。而这些村子内的村民,由于没有地方住,没有粮食,没有农具,根本无法生活,很多冻饿而死。所以很多国军游击队并不把目标放在单个日军身上,因为杀一个日军的代价太大。

现在日军吃了这么大亏,又丢了面子,肯定是要报复的。驻蒙军一开始并没有重视傅作义的35军,他们认为35军到绥远时候不过1万多人,控制区的绥西人口不过20多万,大部分是沙漠和戈壁,成不了什么气候。现在傅作义用现实展示了自己的实力,日军自然不能坐视不理。

此次由于实在被打疼了,日军决定破釜沉舟,拼了。1940年1月15日驻蒙军司令官冈部直三郎下令执行所谓:严惩傅作义计划,出动驻蒙军所有主力,务必歼灭绥西的傅作义部。

日本媒体大肆宣传:此战务必扫平河套,全歼傅作义军。

此次由冈部直三郎亲自指挥,集中了26师团,第二独立混成旅团,骑兵旅团,总兵力高达3万多人。另外还有3个伪内蒙古骑兵师,以及汉人伪军王英部3个步兵师,伪军也有1.5万人。

这样日伪军总数高达近5万人,而傅作义部35军和其他游散部队总兵力也只有3万人。众所周知,日军的训练装备远在国军各部之上。以26师团为例,一个师团的重武器,不要说傅作义的35军,哪怕整个第8战区的几个军加起来都比不上。

所以,日伪军这5万人从各方面来说,战斗力都远在傅作义部之上。

而绥西这一带除了沙漠就是戈壁,只有河套附近有些小的沟壑,并不是适合防御的地形,对防御一方不利。

傅作义早在进攻包头之前,就预计到日军会立即报复,所以做好了准备工作。

此次日军刚一动,在绥远的军统中统特工立即将情报发给傅作义,傅随即做了相应的部署。

总体来说,傅作义这人脑子非常够用,是一个出色的军人。他分析局势,认为如果以阵地战死守五原地区,无疑于将主力集中起来给日军吃掉,只有傻瓜才会这么做。

况且,日军的主要目的也不是占领五原地区,因为日军现有兵力控制绥远中部和东部尚且不足,哪有余力长期控制绥西这片不毛之地。

既然日军的主要目的是消灭傅作义部主力,那么35军需要做的就是不让日军如意。

傅作义很快制定了战略,绝不死守五原,而是有计划的放弃五原地区,坚壁清野,不给日军留下任何东西,尤其是粮食。

在日军进攻同时,利用地形优势和伏击战,对进攻日军给予打击,歼灭他的有生力量。同时,派出大量游击部队,不间断的骚扰。

在开战之前,傅作义已经将绥西的政府,机关,学校以及所有非战斗人员全部向西迁移到宁夏去。

事实证明,这个打法是比较明智的。

这里要说说五原的情况。

五原是河套地区的一部分。

所谓河套,是指黄河中上游的平原和高原地区。河套地区包括银川平原(宁夏平原)和鄂尔多斯高原、黄土高原的部分地区,今分属宁夏、绥远、陕西。黄河在这里先沿着贺兰山向北,再由于阴山阻挡向东,后沿着吕梁山向南,形成“几”字状,故称“河套”。

所谓黄河百害,唯富一套。

河套地区由于黄河的作用,不但水源充足,还因为黄河的冲击,形成了厚达10到80米的肥沃土层,特别适合农作物的种植。

同时,自古以来,河套地区的老百姓还通过努力,在这里修建了无数人工的沟渠,将黄河水引到各地各处。河套地区土地肥沃,只要有水,就是良田。

河套地区在这两千年来,始终是西北农业最发达的地区,适合种植小麦、水稻、谷、大豆、高粱、玉米、甜菜等作物,今天,河套地区被称为“塞外米粮川”。河套地区的畜牧业和水产业也很发达。

当时包头向东到陕西为前套地区;而绥西的五原等地,属于后套地区;宁夏银川地区是西套。

这三个套,组成了河套地区的全部。

河套地区虽然肥沃,但由于北方就是无数异族游荡的蒙古荒漠,中间毫无地理屏障,是非常危险的地区。

春秋之前,该地区是游牧民族匈奴控制。

战国时期,赵国大破匈奴,一度将该地区控制。但随着秦朝灭六国的战争,匈奴人乘机又控制了河套。

秦始皇建国以后,立即派出大将蒙恬出兵10万重创匈奴,完全占领了河套,并且安置了3万户居民。

以后近2000年内,河套地区多次易手,汉朝,隋唐,宋,西夏,金,元明清都为了河套地区出动过主力发动大规模战役。前后死在河套的各族战士,总数不下上百万人。

清末,由于北方的敌人,也就是蒙古人已经衰败,奄奄一息,不可能像他们的祖先一样,有效威胁河套地区的安全,所以河套地区又焕发了第二个春天。

清末,山西和陕西出现人口爆炸,无法生活的老百姓开始大量移民到河套地区。到了民国时期,阎锡山控制了绥远,很快又出现了第二次人口移民。河套地区,迅速成为西北很重要的一个粮食产地。

而五原地区则是后套的一个重要区域,曾经是北方蛮族控制的中心。自古以来,五原都是各族厮杀的场所,所以英雄辈出。三国里面著名的吕布,就是五原人。五原地区的特点,造就了吕布的强悍,高超的骑术,厉害的近战肉搏,完美的射箭技术。

此处是后套土地最肥沃的地区,可耕种面积高达100多万亩。五原地区水源充足,有着天然冲刷出来的水渠,以及人工修建的很多重要沟渠。

其中比较著名的人工沟渠丰济渠,长达41.7公里。皂火渠,长度则有68.98公里。另外还有大小几十道沟渠,总长度几百公里。

这些主要沟渠和无数干渠,构成了庞杂的灌溉水网,堪称古代农业的奇迹。

但由于这些沟渠必须定期清理,不然就会淤积。抗战期间由于战争的原因,沟渠很多被荒废,周边的土地没有了水,也成为荒地。

傅作义到了绥西以后,由于粮食紧张,一度组织35军上万官兵清理沟渠,花费了1个多月时间,恢复了部分沟渠的通畅,10万亩荒地成为良田,增加了每年1000多万斤的粮食。

傅作义此举纯属无奈,而修建水渠也谈不上什么技术,无非是出苦力挖河沟而已。由于当时35军出于宣传目的,加上部下拍马屁,傅作义一度被塑造成精通水利的将军。

结果,平津战役不死不活的被毛泽东轻松搞定后,毛借口傅作义擅长水利,迅速解除他的兵权,将他任命为水利部部长。傅作义哭笑不得,却也不敢说半个不字,由此做了25年的水利部长,最后善终。他忠心耿耿的部下则七零八落,很多死于文革。

五原最大的问题在于人口不多,虽然经过几次大规模移民,总人口不过20多万,而且绝大部分都是汉族人,只有北方草原上有少量蒙古族牧民,占人口总数的百分之五左右。

五原是绥西最好的地区,人口密集,也可以提供大量粮食,所以成为傅作义35军的控制中心。

绥西战役-苦战绥西

35军部署刚刚完毕,日军大兵就压境了。

日军以2万多人的黑田重德第26师团为右路;又以日军骑兵旅团,第二独立混成旅团以及3个伪蒙古骑兵师,3个伪汉人军步兵师,共2万多人为左路路,气势汹汹的杀了过来。

由于此次进攻的重要性,驻蒙军不但倾巢而出,也配备了大量的重武器。单单负责支援的飞机就有12架,另外还有大量坦克,重炮,载重汽车也有数百辆。

1月27日,驻蒙军司令官冈部直三郎中将亲自赶赴包头,召见两路指挥官骑兵集团司令小岛吉藏中将和第26师团师团长黑田重德中将,做战前最后部署。

1月28日,日军分兵两路,发动全线进攻。

左路骑兵旅团和第二独立混成旅团以骑兵部队为掩护,步兵乘坐300多辆卡车,冒着零下30度的严寒,全线出击。

结果,很快就遭遇到门炳岳的中央军骑兵第6军第7师的阻击。

骑兵师和日军狠狠打了一天,在夜晚转移阵地(骑兵不擅长夜战)。

日军遭受一定伤亡,却并不严重,摆脱骑兵师的阻击以后,日军继续前进。

2月1日,中央军骑兵第6军又在战略要地马七渡口和日军激战。

日军由于必须渡河,只得冒着国军炮火强渡冰封的河面。

国军骑兵利用地形优势和日军血战2日,死死阻挡日军推进。

日军以火力优势苦战,直到2月3日才击退中央军骑兵第6军的阻击,踉跄渡过河。

左路进展不顺利,右路也不行。

右路的26师团刚一出击,在乌布浪口与乌镇地区,遭遇国军宁夏军阀马鸿逵的81军35师拦截。

26师团战斗力是各路日军中最强大的,重武器也是最多的。可是,他们在有绝对优势的兵力火力下,苦战一天,仍然没有让35师后退一步,被迫释放大量毒气。

经过数日苦战,26师团在得到大量后援情况下,终于击破国军35师的防线。

35师根据计划,暂时向侧后方转移,但该军的骑兵旅却始终尾随日军追击,不断对日军进行骚扰,破袭。日军头疼不已,却无法对付。

26师团从28日开始进攻,直到2月1日才占领乌布浪口和乌镇。81军全部转移到海拔1500米以上的狼山,日军无法也不敢追击进入。

81军撤退以后,第二线的董其武101师继续和日军激战。101师三个团依靠地形和地貌的优势,全力阻击26师团的推进。可惜,此处地形平坦,日军的重武器非常容易发挥威力,国军打的很艰苦。

101师集中三个团防御折桂乡屿堡,日军久攻不克,恼羞成怒,调动空军猛烈轰炸,还释放大量毒气。

经过数日苦战,26师团付出很大伤亡,才勉强占领了这一线阵地。

101师3个团给日军造成很大杀伤,自己的伤亡也不轻。

303团团长王赞臣少校率领该团,在近距离和日军激战,连续打垮日军数次冲锋。这一战下来,该团伤亡400多人,王团长本人也在肉搏战中负重伤。

最后,为了避免被日军合围歼灭,在董其武师长命令下,这三个团放弃阵地撤入狼山。

26师团遭受81军和101师拦截,几乎没有一日不在作战,异常艰苦。

没想到摆脱101师后,日军刚前进一天,又遭遇孙兰峰新31师的伏击。

26师团先头部队,在乌拉壕北岸遭遇93团连夜伏击。安春山93团用芦苇隐藏自己,然后向日军车队猛烈射击。日军的汽车被击毁数辆,余部吓得赶忙向后溃退。

93团伏击成功以后,立即后撤。果然几小时后,26师团以坦克为先导,数千重兵杀过来报复,却扑了一空。

26师团没有找到国军,就判断国军早已经撤退。该师团继续前进,没想到又在黑石虎遭遇93团第二次伏击,又被打死打伤100多人。此次安春山团的战士已经有了经验,他们向卡车投掷了大量手榴弹,将他们或者炸毁或者炸坏。

人员损失尚且是小事,关键93团战士击毁了日军几十辆卡车,这对日军运输能力是一个很大的打击。当时日军最近的补给点也在几十公里外的包头,一切物资均要经过长距离运输。

新31师也经过数日猛烈的阻击战,阵地大多被日军重武器摧毁,继续防守已经没有意义,最终该师于2月3日撤入狼山。

26师团从进攻这一周来,每天都在激战,伤亡过千人,疲惫不堪,却没有抓住国军主力,只是四处挨打。

右路乱成一锅粥,左路的日军也很惨。

日军骑兵旅团摆脱数量不多的中央军骑兵师以后,全军开进到四牛头附近,沿着公路进入了一部分沙漠地带。熟悉地形的35军新32师,早在一段沙丘伏击。

日军骑兵的卡车开入沙丘掩盖的公路,立即无法前进。

沙漠的特点是,表面上看起来沙子似乎很结实,其实却是异常松软,而且到处都是流沙的坑。人走上去,立即会被流沙坑吃掉(一般认为著名的科学家彭加木的失踪,就是掉入了哪个不知名的沙坑中),而车子的车轮也非常容易陷入沙坑内,导致卡车抛锚。

所以,必须由工兵铺路,载重卡车才能够有效通过。

就在日军乱哄哄的停下来,准备修路时,新32师突然从隐蔽的沙丘后发动一波猛烈的攻击。

日军骑兵旅团措手不及,被国军迎头猛击。

国军从旁边沙丘上,射出密集的子弹,同时迫击炮弹在日军中间开花。

日军骑兵的战马被吓得四处乱窜,有的还扔下了马背上的士兵。日军士兵无奈,将马匹赶到后方,自己下马和国军作战。

结果刚刚靠近国军,又被手榴弹雨一顿好砸,垮了下去。

日本骑兵训练科目和步兵不同,武器装备也弱了一截,所以一旦下马作战,战斗力并不怎么样。

中日两军在这一段公路上激战数日,日军最终凭借火力兵力优势,突破了沙丘地带。国军见有利地形已经失去,也达到了消耗日军的目的,于2月2日放弃阵地,撤入狼山。

经过一周苦战,日军虽然付出一定伤亡,但毕竟顺利前进到五原地区,对五原做合围部署。

此战日军倒是非常明智的让伪军留在二线,由自己打头阵。因为日军对伪军的战斗力还是很明白的,知道他们不是傅作义35军的对手。

此时五原城中的军队和老百姓,早已在傅作义的指挥下,有计划的撤退一空,所有粮食和物资全部运走。

2月3日,日军大部队顺利开入五原,不过,这仅仅是一座没有人迹的空城。

傅作义军是有计划撤退,所以日军所到之处,不但找不到粮食,水井都填埋,甚至连个问路的向导都找不到。

冈部直三郎中将得知并没有抓住35军主力,仅仅占领了五原以后,极为不满意。他大骂了小岛和黑田一顿,让他们率部立即追击。

两路日军无奈,立即全力追击。

骑兵旅团追击到临河,第26师团则追击到陕霸,却仍然只是遭遇国军小股部队袭击,没有抓到国军主力。其实日军追击根本就是徒劳的,他们不知道35军主力究竟在哪里。

到了这个地步,驻蒙军司令官冈部直三郎很清楚的知道,国军35军各部就在五原附近,有可能在狼山或者沙漠中,但日军已经不可能去追击了。

日军目前投入大量的兵力和补给,仅仅能够维持短时间的作战。要深入地形复杂的狼山或者数百公里无人烟的沙漠继续追击半个月以上,对于日军来说根本是不可能的。

栏目: 

Theme by Danetsoft and Danang Probo Sayekti inspired by Maksi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