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这里

老萨说史136:一场结结实实的胜利,第一次长沙会战-上(2/4)

老萨的历史真相档案之一百三十六(新抗战系列之五十七)

当时日军已经今非昔比,由于控制区过大,需要对付的国军太多,第11军下辖的7个师团又2个旅团相当一部分部队被迫留在当地卫戍。

不过就算这样,日军进攻主力部队已经接近15万之众,已经相当可怕了。冈村宁次估计,第九战区薛岳可以使用的兵力,最多不过25个师,也就是不到24万人。以日军的战斗力的绝对优势,国军至少需要30万之众才能有效防御住日军,现在只有24万人,战斗力是颇占劣势的。日军还是有很大的胜机。

如何对付日军

相对于日军在相持阶段的准备,国军方面也没有闲着。日军在1年多的战争中,表现出了很多的特点,包括优点和缺点。

其实任何一支部队,都有自己的缺点,如果能够抓住敌人的缺点,发挥自己的优势(当然前提是自己还有一些优势),就会有一定的胜机。

以隋炀帝远征高句丽来说,其实如果正面对抗,隋军113万大军歼灭高丽的十几万人不费吹灰之力。但从隋控制的核心区域到朝鲜内陆,中间是广阔的无人区,粮食补给无法保证。而高句丽则是在本国作战,所以补给充足,士气高昂。

高句丽最终以放弃正面对抗,诱敌深入,然后攻击其补给线的方法导致隋军崩溃。

隋军由于好大喜功,又缺乏将才和过于轻敌,在己方粮食补给已经几乎耗尽的情况下,居然孤军深入,最终因为粮食告罄,全军毁灭了。所以其实隋军不是被高句丽打垮的,而是被自己的失误葬送了。

所以,这一战,高句丽成功的找到隋军的缺点,并且发挥了自己的优点。

其实站在克劳塞维茨角度,任何一场战争,哪怕敌我力量悬殊,也有取胜的余地。

就像一个剑术大师的名言一样:决斗时,你剑术上的任何一招,对手其实都有另一招可以应付。但仁慈的上帝希望残杀最终有个结果,就让其中一个人忘记了抵挡的招数。

所以,相持阶段之前蒋介石的众多智囊们,纷纷提出对付日军的方法。

以白崇禧为例,他认为日军的优势在于:快,锐,硬,密,和。

所谓快,就是日军机动能力惊人,运输能力很强。进攻时候,使用自己的机动性的优势,往往一个师团当做两个师团使用,连续和国军几支部队交手。以日军14师团为例,在兰封地区面对国军10万大军的四面合围,居然左突右撞,始终和国军追击部队保持一定距离,国军就是追不上,打不到,最终也没能歼灭他。

锐,就是日军进攻时候攻击力强大,在重武器掩护下强力突破。国军各方面不敌,几乎无力抵抗。以南昌会战为例,日军集中数百门火炮,短短几个小时,几乎将国军精心修建数个月的修水防线轰碎。

硬,则是日军防御时候往往咬牙死撑,任你全面突击,任他损失多惨重,就是不退。以平型关战役为例,国军集中重兵猛攻第五师团,日军伤亡很大,却誓死不放弃阵地。最终日军援军赶到,国军就被迫撤退,无法阻挡日军继续推进。

密,就是日军进攻时候兵力虽然不多,却会集中局部优势兵力,在主攻地区保证战斗力的绝对优势。在很多战斗中,其实日军数量不亚于国军,国军根本不是对手。

和,所谓和,就是日军海陆空三军协同作战很好,空军和海军给予陆军很大的支持,大大增强了日军的战斗力。以著名的武汉会战为例,战场一半功劳是日军海军和空军的。如果不是日军第三舰队的扬子江舰队沿着长江,掩护地面部队,从水路突进,武汉会战日军是很难取胜的。

实,日军的补充能力远在国军以上,而且往往能够实现战地上补充,以保持一线部队的战斗力。以南口战役和太原会战为例,日军第五师团先后多次遭受惨重打击,却总能通过在一线补充兵员,迅速恢复实力。太原会战中,第五师团长驱直入,一边作战,一边补充,从而一直坚持到太原会战结束。之后,第五师团居然又能够去参战徐州会战的台儿庄战役,真是让人叹为观止。反之国军方面没有这种能力,一旦一线部队受损,只能调到后方休整数月才能再战。这样一来,就大大减弱了可以使用的兵力。

日军也不是没有缺点,他的缺点在于短,虚,空,盲,骄。

短,是指日军由于受国力和补给的限制,在华兵力不足,预计最多不超过150万人。这样的兵力想要控制华北华中华南的广大占领区,还要和300多万国军激战,是不可能的。所以,日军在相持阶段,根本无法进行太大规模的进攻作战,预计单次出动兵力不会超过20万人。这种规模的会战,很难对国民政府一次性造成伤筋动骨的危害。只要指挥得法,就可以持续对峙下去,消耗日军的实力。

虚,在于日军补给很虚。由于从日本国内运输大量物资到中国战场前线有很大难度,所以日军补给并不充足,无法保证长时间的进攻作战。白崇禧预计日军的进攻作战的持续时间,绝对不会超过一个月。一旦超过这个时间,一线部队的补给就会消耗殆尽,后方又无力大规模补充,只能撤退了。所以只要国军开始保证不和日军速战速决,而是以部分主力牵制日军,磨到日军补给消耗差不多的时候,双方战斗力对比就会有大幅度的变化。

空,就是日军目前进攻是割肉补疮,一旦发动进攻作战,就必须从后方抽调卫戍部队,这样后方就空虚了。只要敌后国军乘势袭击,日军就只能中止正面进攻,返回后方卫戍。就算日军暂时不中止进攻,也不可能完全不管后方,必将抽调兵力回防。所以,其实日军在相持阶段,是很不利的。

盲,就是指日军作为侵略者进入我国,烧杀淫掠无恶不作,人民对他们切齿痛恨,虽然有些无耻汉奸和他们合作,总体来说,他得不到人民支持。在一线作战时候,日军得不到可靠情况,往往是又瞎又盲的。在武汉会战万家岭战役期间,就是因为106师团得不到老百姓的指路,在万家岭地区迷路,最终被国军几乎歼灭。

在徐州会战大突围期间,由于老百姓的帮助,国军几十万大军从日军包围圈的空隙中成功突围,连一个上尉都没有被捉住。

在一系列作战中,由于民众支持,国军情报工作很好,对日军情况也非常了解。

骄,在于日军上下对国军比较轻视,这也一来,不可避免的会出现一定的错误部署。在具体用兵上,可能出现轻视国军战斗力,以弱攻强的情况。台儿庄战役,就是因为日军轻视国军战斗力,一味孤军深入,导致全线崩溃。而武汉会战的万家岭大捷,也是这个原因。所以,日军只要仍然保持这种心态,国军就是很有机会的。

相比白崇禧的睿智,一线指挥官们也不差。第九战区的代理司令官薛岳的观点和白崇禧大同小异。

薛岳一生身经百战,同无数敌人交过手,有极为丰富的作战经验。他有着极强的民族自尊心,对日寇恨之入骨。

其实薛岳本名叫做薛仰岳,他的父亲熟读古书,最钦佩这些抵御外寇的英雄。因为儿子在族谱上正好是仰字辈,他就给儿子取名薛仰岳。这个名字是希望儿子能够崇拜岳飞,保家卫国。没想到薛岳的想法比他的爸爸还要进了一步!他认为光是崇拜还不够,一定要做岳飞这样的人,将自己的名字改为薛岳。

薛岳也是国军中,最厉害的名将之一。在红军长征整个期间,薛岳以九万多中央军追兵,赶着一度8万6000多人的红军从江西逃到陕北,期间薛岳只败过一仗,损失也不多,其他全部是大胜。因此,虽然他是抗战中歼灭日寇最多的国军将领之一,但改革开放之前,我们的教科书里面从没有这个名字。

薛岳从淞沪会战开始和日军交手,打了2年,对日军有着很深刻的了解。加上当时国军很多日本教官,学习的内容很多也来自日本,所以对日军各方面都非常了解。

薛岳认为,日军的特点其实并不是没办法对付。

所谓快,对付他的好办法就是破坏交通。以薛岳的败仗南昌会战为例,日军以重炮摧毁国军一线防线以后,立即以坦克集团向国军二三线冲锋。由于国军没有想到日军会这样打,措手不及,交通完全没有破坏,日军坦克沿着大路冲散了国军的防御。其实,这是偶然现象。日军坦克越野能力有限,如果不是借助公路和桥梁,根本寸步难行。

当时中国交通状况普遍不好,如果有计划的将公路铁路全部破坏,炸毁桥梁,破坏渡口,不但日军装甲兵团无法有效行动,日军步兵的机动能力也大减,甚至连马车都无法使用,不足为惧了。

所谓锐,对付他的办法是后退。日军的锐,其实依靠的是重武器,也就是重炮。国军只要利用山地地形的优势,在破坏道路的同时有计划后撤,日军的重炮根本无法有效跟随步兵前进,日军进攻能力也就大减了。以南昌会战为例,日军使用300多门火炮击破修水防线以后,火炮就没有能够继续跟随一线部队高速前进,因为重炮运输是很困难的。没有了火炮,日军战斗力至少削弱一半。106师团在万家岭战役中,虽然还额外配属一个山炮联队,但因为携带的少量炮弹耗尽后,火炮无法提供火力支援,也就根本不足为惧,最终被国军歼灭了九成。

所谓硬,对付他的方法就是尽量不要强攻,而是以引诱敌人主动进攻,我们伏击合围为主。南昌会战的失败可以看到,我方在只有轻武器情况下,猛攻固守的重装备日军,不可能有决定性的胜利,反而会伤亡惨重。而在野战条件下,日军由于进攻的需要,不可能停下来修建坚固工事,一旦遭遇袭击,他们的防御能力也就减弱很多。武汉会战中,薛岳歼灭106师团,也就是把他放到自己的腹地,然后集中优势兵力将他歼灭。106师团虽然修建一些野战工事,但由于地形复杂,时间仓促,实际上起到的作用是有限的。

所谓密,就是同样集中绝对数量的部队对付日军,以保证己方战斗力的均衡。切忌分散兵力,各部节节抵抗,这样会被日军各个击破。同时,正面战场和敌后要互相配合,遥相呼应,迫使集中兵力导致后方空虚的日军首尾不能顾。

所谓和,就是尽量瓦解日军的海陆空配合。空军需要通过我国空军,列强支援空军,地面防空部队和其他手段加以削弱,至于海军,也可以用诸如布雷,偷袭,陆地炮台,设置障碍等方式给予阻碍。武汉会战中,国军的水雷就给日军舰队造成极大的威胁,导致战斗持续了长达3个月之久,日本海军无能为力。

所谓实,就是要尽量诱敌深入,使得日军补给线出现断裂,导致他就算有足够的兵力和补给,也无法有效补充。在武汉会战期间,日军曾经三次大规模增兵,但由于一线日军突入太深,兵力补充出现难度。以第六师团为例,甚至被迫每战斗一周就休息三周,等待足够的兵员补充和补给运送上来。

所以,白崇禧和薛岳提出,下面一旦开战,只要有条件,国军应该避免一线决战,而是将一线的交通全部破坏,民众全部撤离,物资全部转移或者销毁,同时以部分主力在民众的配合下,不断袭扰,伏击,消耗日军。

日军在这种情况下,由于速战速决的要求,只能抛弃无法携带的重武器和辎重车辆,以轻装步兵前进,战斗力必将大幅度削弱。

经过一段时间的战斗消耗和没有补充的艰苦行军以后,日军战斗力会大减,尤其补给大体断绝。

此时国军再使用全部主力四面合围攻击,必将大胜。即使不能获得辉煌的胜利,也会造成日军有生力量极大损失,以及战略意图无法实现,也还是胜利。

日军如果这样拖下来,时间一久,他是受不了的。

对于这一点,从蒋介石以下,所有人都是完全支持的,甚至包括周恩来。

到底怎么打?

虽然冈村宁次在随枣会战结束以后,就全力放出各种烟雾,做出不准备进攻长沙,而是进攻福建,江西的假象,但这丝毫迷惑不了白崇禧和薛岳。

薛白两人都认为,日军在随枣会战结束以后,会立即南下发动全面的进攻,目标就是湖南省会长沙。

这两人都认为,湖南的地形民情和军队情况,都是适合国军防御作战,湖南省对国民政府也极为重要,绝对不能放弃,必须要打。

为什么白崇禧和薛岳二人都认为要打呢?原因也不复杂,国军在这里作战,有一定把握取胜。

1.从地形上来说,湖南岳阳到长沙一线,恰恰是很适合防御的地形。就像之前冈村宁次说的那样,从岳阳到长沙,东边是幕府山,九岭山等山脉,是天然的障碍,易守难攻,日军大部队很难突破。而西边则是洞庭湖和湘江,日军大部队也很难有效突破。那么,唯一适合大兵团前进的,就是中路,也就是从岳阳到长沙的直线。遗憾的是,这一线也并不适合进攻。这一线都是丘陵和山地,虽然没有广西四川那么险要,却也对进攻一方造成很多障碍。更重要的是,湖南并不只是有山,还有大量的河流。岳阳到长沙,从北往南,还有包括新墙河,汨罗江,捞刀河等河流作为自然的障碍,日军进攻更是非常困难。所以,地形可以虚弱日军百分之三十的战斗力。

2.从实力上来说,预计日军可以使用的兵力不会超过20万,而国军第九战区是全国最精锐的战区之一,占全国一线兵力的五分之一。薛岳可以使用5个集团军又7个军共24万部队,其中一半左右为中央军。虽然相比进攻日军仍然逊色一筹,却也完全具备了和日军正面对抗的能力。这仗还是可以打一打的!

3.就人和上来说,湖南是抗日意识最强烈的省份。左宗棠说过一句名言:要想中国灭亡,除非湖南人死光。湖南人,尤其是湘西和湘南一带,民风强硬凶悍,好勇斗狠,不畏生死,是最有反抗意识的省份。而湖南当地民众传承清末湘军尚武的传统,本来就不会屈服于任何暴力统治。更不要说日寇在湖南烧杀淫掠,无所不为,更加深了民众对敌人的刻骨仇恨。抗战中后期,连湖南猖獗的土匪都下山协同国军抗战,因为他们认为日寇比土匪还要坏十倍。任何一场战争,只要涉及民族仇恨,就很难淡然处之,必将是一场你死我活的龙争虎斗。

所以,薛岳和白崇禧都认为要这么打:

首先,将其他路线进攻的日军阻挡住,击破冈村宁次的所谓两翼包抄的战术,而集中主力对付中路进攻的日军主力。

其次,在战前完全破坏从岳阳到长沙一线的公路交通,有计划的破坏桥梁,同时坚壁清野,不留一颗粮食给日军,民众也有计划的疏散到后方。

再次,以一部兵力配合地方武装,在民众帮助下,依靠优势地形,骚扰进攻日军,攻击他的补给线,消耗日军有生力量和补给,疲惫日军。

而且,以主力部队以河流和山地为天然防御工事,给日军惨重打击后,再有计划的后撤。

经常以上三者的打击,加上近月的消耗,日军的重武器由于道路桥梁破坏,无法跟随一线步兵前进,导致战斗力大损。而因为兵员无法补充,补给更无法补充,当地又无法抢掠,必将被拖瘦拖垮。加上强攻几条河流的坚固防线,也会导致兵员损失惨重,弹药消耗殆尽,实则战斗力已经不过3,4成了。

如果此时日军撤退,国军就尾随追击,那么不但守住了湖南防区,也造成了日军的损失,完全符合持久战的意义。如果日军继续推进,妄图占领长沙等地,那么就是下面决定性的一击。

最终,国军在后方集中大量预备役兵力,突然以泰山压顶之势,猛攻日军,同日军决战,将其一举击溃。

在日军溃败以后,各地的国军猛烈夹击日军侧后,穷追猛打,导致其损失巨大,溃败逃亡,仗也就打赢了。

打法没有疑问,但具体怎么打,两人却发生了严重的分歧。

栏目: 
首页重点发表: 

Theme by Danetsoft and Danang Probo Sayekti inspired by Maksi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