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这里

老萨说史135:相持阶段第一场大胜,随枣会战-下(4/5)

老萨的历史真相档案之一百三十五(新抗战系列之五十六)

在骑兵旅团和日军16师团高速前进的时候,同一个方向进攻的第13师团更为成功。

他们在第16师团和第4骑兵旅团的东面作战,是所谓双重包围的内圈。

第13师团的推进速度也很快,进攻仅仅3天后的5月8日,13师团一举占领了第五战区司令部之前所在地枣阳,完全切断的国军汤恩伯集团军和李品仙集团军西撤的路线。

由于日军已经绕到川军后方,川军45军也被迫放弃阵地,奉命后撤。

陈仕俊的团负责殿后,他们一路遭受日军飞机轰炸,撤退到枣阳的时候,枣阳早已被机动力占优势的日军占领。

大家看看,国军撤退都没有日军突进的速度快,机动能力差别很大。

当时的川军陈仕俊团刚刚乘着夜色撤退到枣阳,以为枣阳还是国军驻守,准备进城。没想到,城墙上布防的早已是日军了。日军立即向他们开火,两军对射1个多小时,由于日军摸不清川军虚实,不敢出城,川军这个团绕过湖北枣阳向河南南阳后方撤退。

此时李宗仁早已经离开枣阳,将指挥部撤到樊城。但此时日军已经占领距离樊城仅仅30公里的枣阳,樊城也不安全。

李宗仁的指挥部,只能从9日开始继续撤退,撤到到更后方的谷城石花街。

这种临阵移动指挥部的作法,导致第五战区指挥一度中断1到2日。

在这种紧要关头,指挥中断是不可想象的事情。

由此,随枣全线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混乱。

川军陈仕俊团撤退到了太平镇。这个镇附近土匪很多,为了防止土匪袭击,修建了土城墙和铁丝网,还有一条水壕沟。

川军这个团由于连日作战撤退,非常疲惫,陈仕俊下令在镇上停留1小时,吃完饭再走。

就在陈仕俊跟营长们商量突围路线的时候,一股日军突然乘着大风突入镇中。

其实日军也不知道镇中有国军正规军,以为是中国民团武装驻守,所以并没有太在意,没有做足够准备,大摇大摆的开入镇子。

当时川军官兵已经疲惫不堪,几乎无力作战,加上不知道日军虚实,上下都极为惊恐,一部分官兵已经准备逃走。

此时团长陈仕俊非常机灵,他大声喊道:是土匪,快打啊。

川军官兵以为是土匪,士气顿时恢复,两军发生混战。

此次巷战非常激烈,陈仕俊作为一个团长,居然自己都用手枪在20米距离连续击毙两个日军。

激战半个小时,毕竟川军兵力占优,有控制着关键的据点,攻入镇内的日军这个两个中队伤亡100多人,余部狼狈逃了出去。

没想到镇外又有水壕沟,日军只得跳水游走。陈仕俊赶忙命令在城墙头加上机枪,对水里扫射,击毙数十名日军。

此战川军这个团伤亡50多人,其中包括一个营长和一个连长。

刚刚打退这两个中队,日军突然又一个大队杀到,用步兵炮对镇内猛烈轰击,随后用步兵攻城。

好在镇外又有铁丝网,日军50多人冲到铁丝网附近,全部被拦住,被川军的机枪击毙了一半,余者只得又退了回去。日军第一波冲击没有成功。

不过,陈仕俊见日军兵力众多,绝对不能恋战,他下令三个营交替掩护,最终全部撤退出太平镇。

此战也算相当危险。

当时由于联络中断,通讯设备又极差,川军这个团就像无头苍蝇一样,根本失去跟总部的联系,既不知道自己不对在哪里,又不知道日军在哪里,完成是一团乱。

在李宗仁撤退途中,西安行营总司令程潜见情况危急,无可奈何之下,他只得直接接手指挥部队作战。

这一点,显然是李宗仁的问题,既然明知道日军主攻枣阳,樊城距离枣阳只有30公里,并不安全。

那么为什么不在战役前,李就将指挥部转移到更安全的地方呢呢?

如果不是程潜在关键时候,紧急接过指挥权,后果真是不堪设想。

有趣的是,李宗仁在回忆录中,对这件事只字未提。

老萨对李宗仁回忆录有以下点评,他的回忆录属于马赛克式回忆录,也就是,只说好的,不说坏的。好的地方大肆宣扬,坏的地方故意无视和忽略,形同打上马赛克一样。

比如李宗仁反共立场,反中央的多次军事行动,李宗仁只字未提。

读完李宗仁的回忆录,感觉李宗仁就是一个少有的圣人和伟人,更是超级军事家。

13师团经过6日激战,于11日经过枣阳东北的鹿头镇,傍晚到达了钱家岗附近,之后即与第3、第16师团及骑兵第4旅团在枣阳东北地区会合,左翼的内圈包围大体形成,而外圈包围也仅仅剩下一个约80公里的缺口。

中路,左翼都相当顺利,右翼日军突进也很可怕。

汤恩伯的决定

第3师团第29旅团在重武器的掩护下,从信阳出发沿着北路全线突进,这一线国军兵力不多,以川军为主。

日军经过数日苦战,于12日占领了桐柏县。

此时,左翼日军已经占领距离桐柏县仅仅50公里的湖阳镇,右翼日军占领了桐柏,这样内层包围圈大体形成,只有桐柏山区这50公里距离还是一个缺口。

日军占领桐柏县地处桐柏山区腹地,日军占领桐柏县虽然不能彻底封锁桐柏山区,但国军想在山区大规模撤退,也是比较困难了。

由于桐柏山区很难彻底封锁,日军还在进行外层包围圈的努力。

此时,左翼外层包围圈的日军骑兵旅团已经推进到了唐河,距离泌阳仅有25公里,而桐柏的日军也开始北上,桐柏县城距离泌阳也仅有25公里。

如果国军没有强力部队阻挡这两股日军,正常情况,只需要再过1日,两翼日军就可以完成合围。

两翼日军都在向泌阳急进,一旦两路日军在泌阳回合,那么外层包围圈全部形成,就连一点点缺口也不存在了。

如果日军在泌阳会师,两层包围圈彻底形成,不但汤恩伯31集团军必遭歼灭,甚至连包围圈中的桂军李品仙集团军,张自忠集团军,川军恐怕也是难逃一劫。

此时,一直被李宗仁蒙在鼓里的汤恩伯终于发现情况不对。

由于汤恩伯只是集团军指挥官,他不知道随枣整个地区的战况,仅仅了解自己所在的随县附近的情况。

当时他的主力正在正面高城、合河地区和日军第3师团激烈交火。

汤恩伯见到正面日军攻势虽然猛烈,但却似乎在逐步增强兵力。

这点让汤恩伯非常奇怪,汤是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的毕业生,对日军的一切战术都非常了解。

日军在进攻中,从来都讲究用尽全力,以雷霆一击击溃敌人的防线和士气。

就比如日俄战争中,日军不惜一切代价的猛烈进攻,最终伤亡高达8万多人,俄军伤亡只有4万多人。日军攻打旅顺要塞的冲锋非常猛烈,以28个连队使用舟波性的攻击,每隔15分钟冲锋一次。结果短时间内,日军就死伤5万多人,甚至一天就伤亡5000多人,副官上报给总参谋长儿玉源太郎的时候,儿玉源太郎居然认为副官搞错了,把伤亡人数多加了一个0。

所以,汤恩伯见日军似乎没有一次性使用所有兵力进攻,感觉非常奇怪。因为日军既然有足够兵力,为什么不一开始就全面进攻呢?

此时,他突然接到日军从桐柏、枣阳以及新野、唐河作双重包围随县一线的情况,大吃一惊,显然日军此次目的就是歼灭他的31集团军。

此刻正是千钧一发,如果稍有迟疑,恐怕31集团军就要完了。

汤恩伯立即上报李宗仁,要求31集团军主力立即北上撤退,突破日军包围圈以后,再南下进攻。

但李宗仁居然还是不同意,他要求汤恩伯主力留在桐柏山区固守,只要坚持住二到三周,日军自然会退兵。

到了9日,汤恩伯已经得到情报,在他东北面仅仅20公里处的桐柏,已经遭到日军第3师团26旅团的全线进攻,估计很快就会失守。

汤大吃一惊,他终于发现日军的主攻目的就是它的31集团军,而且试图将其包围歼灭。

汤一面命令部队开始向北收缩,一面紧急向第五战区司令部求证。

但此时李宗仁正在撤退中,由程潜暂时指挥全部作战。

之前李宗仁向汤恩伯隐瞒日军发动随枣会战就是为了歼灭31集团军的情报,也不告知汤恩伯随枣整个局势。

但程潜跟汤恩伯没有任何矛盾,他毫不犹豫的将所有情况告知汤。

当时已经是10日,汤西撤路线的枣阳早在8日已经被日军占领,而10日当天北撤的重要通道桐柏县城也被日军占领。

汤听到程潜的情报以后,不觉勃然大怒,他立即命令31集团军立即放弃随枣正面的缠斗,除留一部继续阻击日军外,其余各部全力向北突围。

当时桐柏山区已经被日军占领一半,好在该山区地形极为复杂,还有约50公里的山区可以突围,日军一时来不及封死。

国军31集团军兵力虽多,装备虽好,但没有什么重武器,全是轻装步兵,从山区突围,还是可能的。

不过汤恩伯还是相当惊恐,因为日军正在外围进攻泌阳,一旦泌阳被占领,31集团军就彻底被包围了。

所以,汤命令31集团军全军突围的同时,立即赶赴李宗仁的指挥部,问清楚情况。

汤和李在谷城的指挥部见面,汤恩伯怒火中烧,暂时勉强忍住,同李商讨下一步怎么办。

李宗仁毫不客气的命令汤,无需北撤到泌阳以北,只需要撤退到桐柏山区就行了。

对于李宗仁的这个命令,汤恩伯已经恨到了极点。他认为,李宗仁到了这个时候,还不把他的31集团军当回事,用整个集团军来冒险。

不错,桐柏山区地形复杂,确实可以放一些部队。但如果31集团军把两个主力军全部放在桐柏山区,目标太大,也过于危险。如果日军放弃合围全力围剿桐柏,包围桐柏,那么31集团军如果稍有不慎,就算不被日军打垮,也被日军饿死(后来中条山就是这样)。

汤恩伯要求31集团军立即撤退,顶多留1个军在桐柏。

李宗仁却仍然坚持31集团军留在包围圈中继续作战。

两人商讨无效,汤恩伯便大发脾气,说:不行,不行,你不能胡乱拿我的部队来牺牲。

李宗仁回忆到:我再耐心地向他解释说,你以桐柏山为后方,有什么危险?……不待我说完,恩伯便牛性大发,竟不听命令,拂袖而去。

李宗仁在回忆录中对汤大肆攻击:在任何战争中,当前线危急之时,部将不听主官约束而擅自行动,都是犯法的。可是抗战期中,所谓“嫡系”的“中央军”如胡宗南、汤恩伯等,皆习以为常。当时作战区司令长官的困难,也就可以想见了。

实际上,客观来说,根据当时战场局势来说,汤恩伯的作为是合理的。

以同汤恩伯并肩作战的桂军84军为例,他们早已经接到李宗仁的撤退命令,此时已全线北撤。

就是这样,桂军84军也被日军追击包围的很惨。

当时84军有3个师,最早撤退的173师钟毅部撤退比较成功,该师沿途几乎没有和日军遭遇,从樊城成功退到河南境内。

174师和189师由于退的较迟,在日军追击下,都有不轻的伤亡。

其中174师仅仅迟173师一步撤退,但就这一点差点让他们全军覆没。

当他们退到唐县的时候,遭遇了日军骑兵和坦克的当面拦截,根本无法到达樊城。该师只得转而从三合店进入河南。

没想到174师到达三合店的时候,发现日军也已经占领了该地,两军发生遭遇战。174师以相当的伤亡,击溃这路日军勉强突围到河南。

189师撤退也够呛,在被日军拦截阻挡以后,他们转军同汤恩伯集团军一起从桐柏山区突出成功。

期间该师和日军混战数小时,一部溃散。

后撤期间由于非常艰苦,一直对抗战动摇的桂军566旅旅长李宝琏这个叛徒还差点就此投敌。

李宝琏在战前被日伪收买,准备借机投降日寇。此时桂军84军已经混乱,各部分散突围,正是李的好机会。

好在桂军上上下下都有强烈的抗日意识,在李宝琏试图率部投日的时候,该旅官兵全部拒绝投日。由两个团长出面,将李抓捕关押,准备处死。

李这个汉奸还算狡猾,他靠上茅厕时候,不顾一切的跳入粪坑游走,才勉强逃身。后来做了一个光杆汉奸。

桂军在抗战中,是投敌最少的军阀部队,这个李宝琏是投敌军衔最高的桂军,他对桂军声誉影响很大。

后来李宝琏被汪伪政府任命为汉奸军队皇协军暂编第十一师师长。

84军先退一步,尚且退得如此惨,更别说目前还被留在一线作战的汤部了。

随枣一线正面仅仅留下31集团军,而光是正面的第3师团就有4万多重兵,不用说,31集团军是相当危险的。

汤恩伯回到一线以后,思索再三,认为现在一定要撤退。

只要自己跳出日军包围圈,日军随枣会战全部部署就完全失败。下面31集团军完全可以再南下攻击,追击反攻日军,转败为胜。

这显然是最有效,也是最正确的打法。

10日,汤恩伯果断决定,除了留下第13军军长张轸率第23师、独立第1、第2旅在桐柏山区进行游击外,其余的集团军主力以相互交替掩护的方法,向北经平氏、西新集之间的桐柏山区,全线撤退。

于此同时,汤恩伯紧急向蒋介石求援。

栏目: 

Theme by Danetsoft and Danang Probo Sayekti inspired by Maksi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