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这里

在农村 上大学就是让父母失望的另一个方法

‌‌‌‌

(博谈网记者郑皓然编译报道)上海又变得拥挤了。上海平时是中国人口最多的城市,二月份变得安静了起来,超过60%的上海居民回到农村老家与家人一起过年。现在他们回来了,返城高峰期每天高达38万人返回上海。

我从家乡小山村罗源(音)返回途中经过上海。罗源在浙江西部深处,只有380户人家,那里是我的故乡。每年过年,我们的大家庭都会聚在我祖父母的半世纪老宅内整夜整夜的吃东西,聊天。但是,今年,我发现我们的老房子已经被我的阿姨和叔叔们翻新成了两栋新的四层房子。

在国外,我一直在关注故乡的变化。但是我从来没有料到,当我回去的时候,我自己的家和小村子是最让我震惊的。

今年,‌‌‌‌‌‌“钱‌‌‌‌‌‌”这个词似乎主宰了村子的所有话题。当一个邻居将她的新婚丈夫领回来的时候,村子里传的是‌‌‌‌‌‌“这个丈夫真的不帅,她嫁给他肯定是因为他有钱。‌‌‌‌‌‌”另一个邻居在研究所的低工资成了村人们可怜的对象,而一个高中同学最近娶了一个有钱女人,成为了童年朋友们聚会时最令人愉快的消息。

当然,在晚饭的餐桌上谈到我的工作的时候,工资又成了最重要的话题。我在攻读公共政策硕士学位,于是一个亲戚马上过来安慰道:‌‌‌‌‌‌“真的没关系,每个行业都有机会赚大钱的。‌‌‌‌‌‌”

另一个亲戚说:‌‌‌‌‌‌“别担心,给她十年时间,她会赚很多钱。‌‌‌‌‌‌”这两个亲戚与其说是安慰我,不如说是安慰我父母,我的父母亲,都是农民,多年来一直希望他们对我的教育的投入和耐心可以得到经济上的回报。

中国有一句老话叫:‌‌‌‌‌‌“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在很多年中,中国的农村人相信高等教育会让孩子找到好工作,让家庭得以跳离农村,可以用脑力赚钱,而不是靠体力。

但是一个大学毕业生的平均工资实际上比农民工的工资还低一些。根据2014年北京大学的调查,全国大学毕业生的平均月工资是2443元人民币(390美元),而同年农民工的平均月工资则为2864元(457美元)。

去年,我们这一代人被一篇华尔街日报的文章称为‌‌‌‌‌‌“回旋镖孩子‌‌‌‌‌‌”,因为有三分之一的大学毕业生仍然需要回到父母身边寻求经济帮助。

在很多农村地区,家里仍然期待那些离开家乡工作或学习的人,为老家盖新房出钱:这证明他们在城里工作努力。如果你上了大学,那么家里不但期望你寄钱,还寄希望你在城里安家,由于高房价,这变得越来越难。

对于一个刚刚毕业的大学生或农民工而言,攒够(至少8000美元)在老家盖新房的钱并不容易,但是每个人都在这样努力。自从我2013年回家,几十栋三或四层的房子已经盖起来了,我的父母也想要拆掉我们的老房子,盖新房。但是我的兄弟和我都负担不起。

上海大学的博士生王磊光在今年过年前在南方都市报上发表了一篇文章,在网上流行很广,他写道:‌‌‌‌‌‌“作为农村大学生,当你回到家乡的时候,你童年那些伙伴都衣锦还乡了,而你连自己的问题都不能解决,你还能做什么呢?没有人信任你的知识!‌‌‌‌‌‌”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博士后常培杰在澎湃网(The Paper)发文表示赞同‌‌‌‌‌‌“爸妈此前对我说,教育,就是个名誉,听起来好听,但很辛苦,回报周期很长。。。从经济的角度上讲,教育没有用。‌‌‌‌‌‌”

王磊光的文章触动了敏感的神经:他的文章在微信上有100多万的点击,现在,即便是过完年以后,他的文章还出现在新闻里。

读书的动力在萎缩,也是出身农村的新华社记者林艳兴写道:‌‌‌‌‌‌“读书越多就业越难。当大学毕业生找到工作,工资也往往很低。‌‌‌‌‌‌”中国农民工的人数从1980年代的200万增长到了2014年的2.69亿,相比之下,离开农村到城里念书的人数在过去30年里减少了一半,这是包括高等教育的高成本和降低的经济收入预期这些复杂的因素导致的结果。

当我冒昧的问道:‌‌‌‌‌‌“或许钱并不是一切?‌‌‌‌‌‌”老家的餐桌上,每个人都陷入了沉默。过了一会儿,有人说:‌‌‌‌‌‌“但是钱就是一切,还有别的吗?‌‌‌‌‌‌”

就像大多数农村的孩子一样,当我离开家乡的时候,带走了他们强有力的支持,也带走了他们很高的期望。就像其他成千上万的20多岁的年轻中国人一样,我怕我在中国的城市里几乎无法生存,无力偿还父母的投资。

本文译自Lulu Ning Hui 于3月12日发表在《石英》(Quartz)的文章,原文题目是‌‌‌‌‌‌“In rural China,going to college is just another way to disappoint your parents‌‌‌‌‌‌

译文略有删节

 

关键词: 
栏目: 
首页重点发表: 

Theme by Danetsoft and Danang Probo Sayekti inspired by Maksi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