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这里

老萨说史135:相持阶段第一场大胜,随枣会战-下(1/5)

老萨的历史真相档案之一百三十五(新抗战系列之五十六)

在得知汤恩伯集团军和桂军李品仙集团军,已经被吸引随枣到正面以后,冈村宁次命令左翼和右翼部队全面出击,立即实行两翼合围。

两翼合围

其实真正两翼合围的战法,在日军建军以来,并不常见。

日军更擅长的是单翼合围,或者说是单翼包抄。

也就是日军以一路在正面强攻的同时,另外一路从侧翼包抄,试图切断敌人的退路。

这种打法在甲午战争,日俄战争,侵华战争等历次作战中,日军用的最多,也最得心应手,是日本最寻常的战术。

单翼包抄是非常实际的战法,因为这种战法非常简单,但又极为实用。

一般敌人正面遭遇日军,在激烈作战时,一旦侧翼被包抄,必然会有两种情况:如果坚持正面作战,那么由于补给被切断,退路被切断,不但战力大损,更有被彻底歼灭的危险;如果放弃正面作战撤退,那么显然一线尚且没有分出胜负,就因为侧翼被包抄导致全线撤退,被迫放弃已有的阵地,实在是得不偿失。而且这种打法,日本的伤亡也很小。

不过单翼包抄也有个明显的问题,也就是,由于只一面包抄,不是右翼就是左翼,在包围圈上往往会有一个很大缺口。如果敌人放弃正面抵抗撤退,那么很有可能截不住敌人的主力部队,不能将他们彻底歼灭。

所以,既然此次的会战目的是歼灭第五战区主力,尤其是汤恩伯集团军,那么显然单翼合围这种战法就不可行了,必须采用两翼合围,彻底完成包围圈,让国军插翅难逃。

冈村宁次认为,右翼的日军第3师团一个加强旅团从国军侧后方的河南信阳出发,可以避开国军主力部队。信阳日军出发到桐柏县这一路,不过70,80公里,距离很近。日军一路上应该不会遭遇国军强有力的部队,顶多遭遇战斗力弱小的川军。以第3师团26旅团一个兵力有1万多人的甲种重装旅团来说,占领桐柏应该问题不大,至于进而占领桐柏北方仅仅50,60公里,也是国军防御空虚的泌阳,也没有什么问题。

但冈村宁次认为,左翼的日军则相当不容易。日军从钟祥,京山出发,需要直线距离行军150公里才能占领枣阳,此处则驻有张自忠兵团的主力部队,日军肯定会遭遇顽强抵抗。

当然,张自忠兵团的阻击只是其中一个方面原因,如果从京山到枣阳到桐柏,再到信阳的这个内层包围圈太小。包围圈内国军如果反应较快,只需要北上或者西进几十公里就可以突围成功。这个内包围圈的地形又复杂,山区众多,想要彻底封死有一定难度。

光靠这个内包围圈,恐怕无法彻底截住第五战区主力,尤其不容易截住汤恩伯集团军。

冈村宁次左思右想,决定使用双重包围,也就是在从京山到枣阳到桐柏,再到信阳这个包围圈外,再搞一个更大的包围圈。

这个包围圈比第一个包围圈要大上一倍,而且区域以平原为主,避开了复杂地形。

这个大包围圈从钟祥到枣阳,到新野,到唐河,再到泌阳,最后再到桐柏和信阳。

这么大的包围圈,包围第五战区主力部队戳戳有余,而且双重包围是双重保险,即使有一个包围圈被国军突破,也没有什么关系。

可以说,冈村宁次为了此次随枣会战,正是用尽了心思。

他清楚的知道,这整个战略中,显然难度最大的就是左翼完成大包围圈的日军。他们前后纵横至少300多公里,这个距离已经算是很远了,另外,这一路需要同张自忠兵团的5万大军激烈交战。

冈村宁次左思右想,决定大规模增加左翼日军的兵力。

左翼日军兵力徒增到2个师团又1个骑兵旅团,高达7万多人。

2个师团为加强重武器的第13师团和第16师团,这两个都是甲种一流师团。他们负责正面突破,击退张自忠兵团的防御阵地。

而冈村宁次特别配备的那个骑兵第四旅团,则是突击的主要力量,他们需要沿着襄花公路,在步兵部队之前1到2天距离突进。

日本骑兵以机动能力的绝对优势,抢在国军增援到达之前,甚至国军一线部队退到二线阵地之前,彻底击溃国军现有的防御体系,占领外围包围圈的重要支点。

冈村宁次使用骑兵旅团作为主要的突击力量,也是一招妙招,或者说一个大胆的战术。

同在南昌集中100多辆坦克,组成坦克突击群一样,这又是冈村宁次的一个新的战法,他认为这样一定会打李宗仁一个措手不及。

冈村宁次知道李宗仁是一员名将,又是一个相当厉害的职业军人,李一定会对公路进行破坏,防止日军坦克大量突击。

日本坦克虽然都是轻型坦克,但也无法越过这些复杂的地形和被破坏的公路。

所以,此时如果像南昌一样,来使用坦克集群,是不太现实的(南昌战役中,国军没有来得及破坏公路)。而且同江西北部平地较多的地形相比,湖北北部和西部的复杂山地河流,也不适合坦克大规模使用。

此时冈村宁次认为,如果单纯使用步兵作战,恐怕很难获胜。李宗仁只要判断出他的意图,一定会组织部队突围和后方部队的增援,同第五战区近在咫尺的第一战区就有几十万大军。

一旦第一战区部队增援过来,随枣会战日军也就必败了。

因为日本步兵师团和国军步兵师的机动性其实差不多,日军步兵不可能赶在国军步兵突围或者回防之前完成包围圈。

但,冈村宁次认为:李宗仁不可能想到他会大量使用骑兵作战。

李制定的任何防御计划,一定是根据日本步兵的前进速度。

如果李宗仁估算的是步兵的前进速度,那么冈村宁次就高出一筹。因为骑兵行军速度是步兵的一倍左右,这样一来,李宗仁的援军恐怕还没赶到,战斗就要打完了。

而且按照目前张自忠兵团仅有5万人来计算,想要阻挡日军2个师团又1个旅团7万多人,根本就是不可能的,所以日军的进攻也不会有问题,稳操胜券了。

实际上,冈村宁次预计的同现实差不多,他几乎实现了自己的计划。

日本骑兵历史

这里,老萨就借机说说日本的骑兵。

大家都知道,一次世界大战之前,任何一个战场都离不开骑兵。

欧洲历史上最可怕的两个征服者,都是马背上的两个民族,匈奴人和蒙古人。

其中,蒙古人的胜利最有代表性。

骑兵相对于步兵,具有两方面的巨大优势:机动力,冲击力。

骑兵最大的特长就是机动力。

大家都知道,骑马行军的速度远远超过步行。

很多人看《西游记》的时候跟老萨一样奇怪,唐僧这个老和尚骑着匹高头大马,却一步步的走,这不是很慢吗。

后来老萨知道,就算是马这样一步步的走,也远比徒步走路要快的多。

为什么呢?因为马负重很大,除了人以外,往往可以再负重至少一百多斤,必要的时候可以达到150公斤。

如果这一百多斤不是马背,而是人挑担或者扛着,恐怕就要一会一休息,速度自然是很慢了。

以日本骑兵为例,骑兵的大部队(联队、大队规模)一天能走40到60公里,小部队(中队、小队规模)能走80公里左右。

而如果骑兵强行军的话,一天跑上100公里也是不稀奇的。比如当年的蒙古骑兵,他们一般每人都是有2匹马甚至3匹马。长途奔袭的时候,一天奔跑10几个小时,马歇人不歇,甚至能连续跑上10天。

1219年9月,成吉思汗的两位大将速布台和哲别攻打花喇子漠国讹答刺城时因城内保卫工事坚固而未能攻破。哲别带军队退居250公里远,并休整队伍。

花喇子漠国知道成吉思汗大军退到250公里远时,城内卫军便放下心来,放松了警惕。

蒙古大军休整几天后,有一晚哲别突然下令,率大军进攻讹城。大军一昼夜行250公里次日就到达城下,进行突攻。因城内毫无准备,成吉思汗大军轻易攻破了城,并获全胜。

矮小但耐力极好,能够经受各种残酷环境的蒙古马同强悍,能忍受恶劣环境的蒙古骑手是绝佳的配合。

而步兵的行军速度为每天20到30公里,在美军字典中,一天行军超过50公里就是强行军,这在美军历史上是很少有的。

在抗美援朝战争的第二次战役中,志愿军38军113师强行军14小时,疾进72.5公里,穿插到三所里切断美第9军退路的战例,就是典型代表,也是步兵的极限了。

显然,骑兵的机动力相当于步兵的一倍有余。

高超的机动力,让骑兵占优势的时候可以包围歼灭敌人,可以以机动力的优势连续对付多个敌人(相当于兵力增加数倍),更可以在己方劣势的情况下,迅速突围。如果骑兵们的统帅是一个像成吉思汗,阿提拉一样的优秀指挥官,那么他可以做出一系列让步兵想都不敢想的高超战术指挥,他们可以远距离包抄合击,长距离的奔袭,闪电般的进攻和撤退。

在这一点上,蒙古骑兵是所有骑兵的顶峰。

在战术的运用上,蒙古人特别强调的就是部队的机动性,以远距离的快速包抄迂回、分进合击为主要战术特征。

蒙古人的远距离机动达到了历史上空前未有的程度,他们常常可以数百公里地大规模机动,使敌人很难预料和防范到他们的攻击。

1241年,蒙古苏布台和拔都分率大军进攻东欧,强行越过喀尔巴阡山脉,准备于匈牙利平原会师。在两支部队遥远的侧翼还有两个小规模的骑兵部队,沿途横扫波兰、西里西亚和东普鲁士,掩护主力部队的战略意图。

东欧强大的匈牙利,由国王贝拉亲自率10万重兵,在布达佩斯附近寻求与蒙古军队决战。

让匈牙利人做梦也没有想到的是,蒙古近6万人的主力居然主动避开匈军的攻击稍稍后撤。

匈牙利人以为蒙古人胆怯了,随即率兵追赶。4月,两军在绍约河畔对峙。

匈牙利国王贝拉再次认为对岸是蒙古军主力,立即主动发起进攻。

当匈牙利人满怀信心地列队杀向数量处绝对劣势的蒙古军时,惊讶的发现这并不是蒙古军的全部主力。

蒙古军约3万人的主力已经包抄上百公里,强渡多条河流,从背后杀向匈牙利军队。

这一点是匈牙利军队绝对无法想到的,在蒙古人前后夹击下,匈牙利军队全线崩溃,他们在国王率领下向后方撤退。

不过,身着轻装的蒙古军队速度和耐力远远高于逃跑者,可以不停顿地换马四处截杀。绍约河战役,匈牙利10万大军阵亡7万余人。蒙古军迅速攻克佩斯城,杀死十万余人。

除了机动力以外,骑兵强大的冲击力也是不言而喻的。骑兵在马上,借助马的力量,挥刀和刺枪的力量都是步兵的数倍。

解放军的骑兵,在内蒙古剿灭蒙匪的战斗中,用普通的马刀,借助马的力量,一刀可以将敌人从肩膀到腰劈成两半。

而且马的速度很快,骑兵在马上前进后退的速度,都远比步兵要快的多。

这些优势,让骑兵在近距离格斗中,相对步兵有着绝对的优势。

红军西路军在河西走廊转战的时候,青海马步芳的轻骑兵(没有任何铠甲),前冲后刺,左劈右砍,可以对付数个红军刺刀兵。

徐向前回忆当时情况说:我们的红军战士,都是爬过雪山,走过草地的,都是身经百战的精英。每个红军战士可以对付白军2,3个人。但是,我们的步兵对付不了马步芳的骑兵。我们要牺牲几个红军战士,才能歼灭青马的一个骑兵。

在古代,中国的中原王朝为什么对北方的异族骑兵抱有恐惧心理,主要就是以步兵为主的汉人部队,在正面对抗中,相对于骑兵的猛烈冲击,肯定是处于下风的。

不谈蒙古人,金国女真人号称满万不能敌,指的就是他们强悍的骑兵部队。著名的铁浮屠是重骑兵,他们人和马都披着重甲,弓箭和长枪对他们无效。重骑兵以排山倒海之势冲过来,步兵是极难挡住的,就算被马撞一下,不死也残废了。

李自成在一片石和吴三桂血拼,本来已经稳操胜券。大顺军6万众,已经将吴三桂的5万关宁兵全线压制,胜利就在眼前。

没想到满清八旗骑兵突然从侧后冲出来。八旗骑兵和战马都身披铠甲,在100米外可以阻挡任何弓弩,集团冲锋简直锐不可当,更别说大顺军毫无准备。

最终,满洲骑兵强大的冲击力完全冲乱了李自成大顺军的步兵阵型,导致这个大顺朝由此垮台。

在一次世界大战之前,各国拥有大量的骑兵,骑兵们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但骑兵在古代属于昂贵的兵种,因为马在古代属于大牲口,养一匹普通耕地用的马都是很不容易的,更别说培养一匹战马。

骑兵的装备也不便宜,一整套装备加上战马,相当于普通农民至少10年的收入。

欧洲的重骑兵费用更是惊人,一个重骑兵相当于10个普通步兵装备的费用。

所以,重骑兵在欧洲也是昂贵兵种,只有少数骑士能够玩得起。

即使在火绳枪时代和燧发枪时代,由于步枪火力密集度不够,如果步兵数量没有绝对的优势,骑兵还是大有作为的。

在拿破仑入侵俄国的战斗中,俄罗斯的近卫骑兵和哥萨克骑兵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但是,随着重机枪这种连射武器的出现,以及火炮,尤其是榴弹炮技术的突进,骑兵开始逐步退出历史舞台。

不错,骑兵有着种种的有点,但他仍然有着一个巨大的缺点,就是:骑兵过于高大,在战场上是个极为显著的目标。

自然,在古代,由于没有火器,只有弓箭,骑兵只要有一定的铠甲和战术,这一点还并非十分要紧。

铠甲可以抵抗弓箭,战术可以避开敌人的箭阵。

但即使是这样,汉朝大将李陵率领的5000步兵,依然依靠优质的汉朝弓弩,将追击的匈奴骑兵3万人射的人仰马翻,造成他们1万多人的伤亡,最后因为弩箭全部用尽,才全军覆没(仍有800多人突围)。

到了火器时代后期,骑兵就开始明显显出颓势。

栏目: 
首页重点发表: 

Theme by Danetsoft and Danang Probo Sayekti inspired by Maksi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