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这里

老萨说史134:相持阶段第一场大胜,随枣会战-上(4/5)

老萨的历史真相档案之一百三十四(新抗战系列之五十五)

颇有战斗力的桂军

老李玩了老汤一下

但这里面显然有一个很奇怪的现象,照常理来说,李宗仁明确知道日军此战歼灭的主要目标就是汤恩伯第31集团军。

他显然应该把第31集团军放在靠后的位置,由作为总预备队的川军22集团军来接过31集团军的防线,从而避免31集团军过于靠前。

因为位置靠前,对于31集团军来说相当危险,稍有不慎就很难突围出去。

而且蒋介石已经明确下令:第31集团军可于襄、花路方面为第5战区之总预备队,不可使用过早。

但李宗仁却仍然把汤恩伯集团军放在了第一线,也就是距离日军第3师团出发地不到20公里的随县前线,这是一种反常现象。

老萨推断,李宗仁显然是有所想法的,31集团军战斗力远强于川军,如果让川军正面对抗第3师团,可能挡不住,导致正面出现问题,随枣地区可能就守不住。

只要31集团军在正面坚守一下,等到孙连仲集团军南下赶到这一线,就可以有效阻挡日军推进,那么31集团军就可以撤退。

就算是孙连仲无法及时赶到,到山穷水尽的时候,让汤恩伯撤退,或者转移到复杂的桐柏山区,也是可行的。

话虽如此,这终究是极为危险的。

因为日军主攻的目标就是31集团军,为了消灭该集团军肯定不惜一切代价。如果31集团军没有及时撤退成功,或者孙连仲集团军不能够及时南下,31集团军就算能够退到桐柏山区,在日军重兵围剿下,恐怕凶多吉少了。

而且,最重要的是,李宗仁显然并没有把日军的围歼31集团军的战略目的事先告诉汤恩伯。

李宗仁这一手在当时国军军界来说,也属于不上道的行为。

为什么李宗仁这样做,可能是他害怕汤会同台儿庄战役一样,一旦知道日军此战出动12万大军的目的就是歼灭他,就有可能不遵守李的命令自行撤退,避免部队被歼灭。

就指挥上来说,可以说李宗仁有一定道理,但实际上,这导致汤两眼一抹黑,根本不知道自己集团军的危险处境,整个集团军也差点完蛋,这等于是汤恩伯被李宗仁耍了一下。

这也是会战后期,汤恩伯对李宗仁极为仇视,不听他命令的一个重要原因。

桂军川军苦战加血战

还没等李宗仁部署调整完毕,日军就抢先开始了全面的进攻。

5月1日,日军第3师团首先发动了进攻,他们兵分两路,一路是正面突破部队,主力从正面全线攻击,引诱国军主力集结在随县一带。这一线国军有桂军和中央军主力集结,不用说,是很难打的。

另一路是做右翼包抄的,他们从信阳杀向国军北面重镇桐柏,进而占领泌阳,唐河,完成北路的包围圈。右翼包抄的日军也要前进100公里,好在这一线国军兵力很弱,又是两个战区的交界处,是防御薄弱环节。

而左翼的第16师团,第13师团,骑兵旅团为了掩人耳目,先是做出西进渡江,攻击江防军,试图占领宜昌的假象,以迷惑国军,故意延迟作战了5天时间。

直到5月5日才全线出击,突然转兵北上,一下子就冲垮了张自忠兵团的防线。

他们从钟祥出发,目标是连续攻占枣阳,然后攻陷新野,唐河,同第3师团会师,完成全部包围圈。

左翼日军要前进150公里以上(还是地图距离),所以压力相当大。但以日军骑兵一天至少可以推进60公里的速度来说,如果没有激烈作战,这150公里距离,骑兵只要3天时间。

正面进攻的日军第3师团则相对很容易,因为他们主要是沿着随枣公路进攻。

所谓随枣公路,就是随县到枣阳的公路,这一线地形平坦,适合大部队作战。

而第3师团攻击力极为强大,他们在重炮和空军掩护下全线进攻,和桂军李品仙的84军激烈交火。

此次作战极为惨烈,桂军84军下辖3个师,兵力约有3万人。

日军第3师团先是以8000人一个旅团正面强攻,后来逐步增加到2万兵力。

桂军号称军阀部队第一强悍,自然不是好惹的。

84军同日军正面打了一年多,大小近百仗,也有着一套同日军对抗的方法。

因为武器装备相差太远,必须仔细修建防御阵地来弥补。

桂军选择几十个土丘,在丘顶修建假工事,引诱日军轰炸炮击。

实际则在山丘脚下修建隐蔽的散兵坑,在山丘两侧构筑轻机枪工事,散兵坑和机枪工事里面平时并不驻人。

因为日军火炮威力大,而且打得准,如果在炮击的时候留在这些工事里面,就很容易还没看到日军就被火炮杀伤大半。

桂军巧妙的在山丘背面修建防炮洞,在日军炮击的时候就躲藏在这些洞里面。

这些防炮洞很小,很狭窄,被桂军称为蛤蟆洞,因为在山丘背面脚下,无论重炮还是飞机都无法打到,就是曲线攻击的迫击炮也打不到。

在日军炮击的时候,桂军都在防炮洞里面躲避,只留下一些哨兵在散兵坑观察。

一旦日军炮击结束,步兵上来,桂军就立即进入阵地,在近距离用轻武器打击日军。同时,桂军在山丘背面设置迫击炮阵地(其实就几门迫击炮),从隐蔽处炮击进攻日军,弥补轻武器的火力不足。

这样一来,桂军的伤亡就大大减小了。

志愿军在朝鲜的坑道战其实也是这样,只是规模较大而已。

果然,这种工事在实战中发挥了相当的作用。

第3师团重武器众多,进攻开始先以150毫米重炮配合空军猛烈概略轰击桂军阵地,然后再以山炮野炮做精度轰击,一个个摧毁桂军的工事,最后再在步兵炮,重机枪掩护下,由步兵展开冲锋。

桂军几乎没有重武器,只有蒋介石给他们配属的中央炮兵第5旅第9团第3营有几门德制克虏伯M1903 75野炮(本来有10门,战损好几门,却无法补充)。

在敌军20倍数量重炮压制下,炮兵第9团3营白天根本不敢开炮,不然立即就会被定为消灭。

他们只能晚上开炮,攻击白天测算好的目标,这样一来效果可想而知,炮击效果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两军交火以后,日军使用大量重炮,在氢气球的校对下,对桂军阵地重点炮击,每次炮击最少1,2个小时。

当时桂军84军173师519旅旅长梁津回忆到:炮弹落在我们阵地上,从左到右,再从右到左,来回轰击。日军炮火猛烈,可惜都被我军的假阵地吸引,炮弹都打在假阵地上。

敌炮停止射击以后,日军大队步兵就冲锋上来,用密集队形,冲向我军阵地。日寇以为我军不被炸死,就被吓跑。哪知道我军在日军炮击停止以后,立即从防炮洞出来进入阵地。等到日军靠近400米内,我军散兵坑和机枪掩体内轻重机枪交叉射击。日军猝不及防,伤亡累累,只有少量士兵能够逃走。但日军非常顽强,等到士兵败退回去以后,再次大规模炮击,然后再用步兵密集冲锋,我军再次进入阵地,然后猛烈交叉射击,再次击退日军。

日军这就这样连续进攻,桂军仍然苦苦支撑,一线的每个阵地,不被炸到无法立足,绝对不撤退。

梁津旅长估计,日军每天发射到他们旅上的炮弹至少6000发,前后打了7天至少打了4万发。

阵地上几乎被炮弹犁了一边,到处都是浮土。

战斗非常惨烈,桂军往往阵地上坚持战斗到最后一个人。

5月1日,桂军174师第1040团第1营3连,凭借2挺重机枪,同日军500人在孙家营激战数小时,连续击退日军数次猛攻,最终全连仅剩8人没有伤亡,孙家营才被日军占领。

5月2日,桂军173师第1034团第2,3营在团长李振雄率领下,经过1日苦战击退日军进攻,但全团光是殉国就有3分之一,受伤的更多。

5月3日,桂军第173是1034团第8连,全连官兵死守青龙山。在伤亡殆尽,日军重兵冲入阵地时,连长毅然率领还活着的士兵与日军肉搏拼刺刀,结果全连全部殉国,无一幸存。此战为桂军后续部队争取了时间。李振雄团长稍后集中2个连夜袭日军,经过残酷的肉搏战,一举夺回青龙山。

而5月3日,桂军173师1047团(刘栋平团)的第一营营长黄玖辉是桂军的典型。

按照世界一般规律,营长属于低级军官中的最高层,理论上是绝对不应该拿枪作战的。

因为营长很重要,他要指挥一个营500人,让他拿枪打仗是愚蠢的。

在《兄弟连》中勇敢的温特斯少校,他在当排长,连长的时候,多次拿枪在一线冲锋,深受战友的崇拜和爱戴。

不过,他成为营长以后,就再没有开过一枪,即使在最为艰苦的巴斯托列战役中,很多时候跟德军近在咫尺,他也是指挥作战。

可惜,这一条这对于国军来说,是不存在的。由于战斗极为残酷,士兵伤亡殆尽了,军官根本也不能袖手傍观,只能到一线作战。

而且桂军的军官最为厉害,桂军上下都比较凶悍,班长排长连长作战时候全部都在第一线。冲锋的时候,班长排长都是带头的,所以伤亡率很高。

桂军班长排长都非常受尊重,待遇也很高。

正常来说,国军连长,排长都有手枪,而且大多是盒子炮,桂军装备较差,但营长肯定是有手枪的。

在实战中,桂军营长黄玖辉根本没有拿手枪作战,因为战斗激烈,火力微弱的手枪根本没用。

他的营伤亡殆尽,自己赶到一线阵地,准备了两箱手榴弹和两挺重机枪,带着几个还活着的士兵扼守核心阵地。

日军冲锋上来,黄玖辉和副官都亲自用重机枪扫射冲锋的日军,等到日军靠近了,黄营长则亲自投掷手榴弹。

这样连续打退几次日军后,日军步兵炮对准黄营长的重机枪阵地密集轰击。一炮打来,当场将黄营长的退炸断。

几个副官见黄营长受重伤,连忙要抬他下去。谁知道黄营长坚决不同意,还大骂到:这里就是我的阵地,人在阵地在,老子是绝对不会退下去的。

就这样,黄营长坚持在阵地上,又打退了日寇一次进攻,却终于因为失血过多昏倒。还没有等到副官将他送到后方,黄营长就牺牲在阵地上了。

日军火力极为猛烈,桂军84军虽然是强硬的部队,又修建巧妙的阵地,却也实在抵抗不住日军持久猛烈的连续打击。

因为日军冲锋上来的时候,轻重机枪,掷弹筒,步兵炮的火力也很猛烈,工事里面桂军的火力是不及的,往往被日军压制。

桂军第173师、第174师、第189师经过数日激战,一些阵地被日军突破。

当时桂军3个师不过3万人,防御如此宽大的阵地,以及增加到2万人的日军,已深感兵力不足。

加上连日激战,桂军伤亡很大,比如在第一线刘栋平团经过七天激战,后来撤退下来的时候仅剩1个营的兵力。

此时,该团激战已经5昼夜,伤亡过半。

旅长梁津无奈,只得向后方求援。

由于当时汤恩伯31集团军也开始和日军激战,无法抽调部队协助桂军,李宗仁只得安排作为预备队的,川军22集团军127师李岳嵩的758团增援。

梁津旅长知道川军一个团增援上来以后,非常高兴,谁知道川军李团到了桂军阵地,梁津旅长却一下子傻了眼。

栏目: 

Theme by Danetsoft and Danang Probo Sayekti inspired by Maksi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