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这里

老萨说史132:冈村宁次的闪电战 南昌会战(2/5)

老萨的历史真相档案之一百三十二(新抗战系列之五十四)

此次南昌会战,日军炮兵和步兵的比例几乎是1:1

由于官兵自身能力提升是有限的,那么想在短期内大幅度提升战斗力最好的办法,就是增加军队的火力。

冈村宁次在研究武汉会战日军屡屡失利的教训后,认为日军并没有完全发挥火力的优势。

日军的重武器相对国军,在数量上至少有50倍的优势,质量上更不用说。既然有这些优势,为什么不全力发挥呢。

之前武汉会战中,由于参战部队数量多,重武器必须配属到各个部队,所以对于单个师团来说,一般重炮也就是30门到50门左右。

此次南昌会战,冈村宁次认为主要的突击力量应该只有不到10万人,那么他可以把20万大军的重武器全部用在这10万人身上,从而大大的增强突击部队的重火力,弥补师团战斗力的缺陷。

同时,冈村宁次为了速战速决,也强调必须短时间内攻破国军修水防线,然后高速突进。所以,大量使用重武器进攻,也就成为必须的事情了。

实际上,冈村宁次此次使用的重武器极为惊人,以重炮为例,他的数量和质量绝对是前所未有的。

对于主要攻击部队101和106两个师团,冈村宁次特别配属了野战重炮兵第6旅团,加上两个师团自身的重炮部队,重炮总数已经高达170多门。

具体包括:

野战重炮兵第6旅团
野战重炮兵第10联队,“四年式”150毫米口径榴炮24门
野战重炮兵第13联队,“四年式”150毫米口径榴炮24门
野战重炮兵第14联队,“四年式”150毫米口径榴炮24门
6马牵引,最大射程为8800米
野战重炮兵第15联队,“十四年式”100毫米口径加农16门
机械牵引,最大射程为15300米
独立山炮兵第11联队,“四一式”75毫米口径12门
攻城重炮兵第2大队,“八九式”150毫米口径口径加农4门
野炮兵第101联队,“三八式”75毫米口径34门(属101师团)
野炮兵第106联队,“三八式”75毫米口径32门(属106师团)

除了以上的170多门重炮以外,每师团的4个步兵联队尚有山炮野炮56门,两个师团即达112门和配属的8个迫击炮中队(这还不算日军联队,中队,小队配备的92步兵炮等一线作战火炮)。

这样一算,也就是101师团和106师团用于攻破修水国军防线的重炮高达300多门,日军参战炮兵的总人数几乎和进攻的步兵相等了。

这是连淞沪会战,徐州会战,太原会战,日军重炮密度强度都无法企及的可怕数量。

至于国军方面,可怜一个第九战区居然只有一个苏制野炮营9门火炮,另有一个机动炮兵团30多门火炮,整个战区可以使用各种口径火炮只有约50门而已。

以上的武器就已经够触目惊心的了,更可怕的是,冈村宁次此次还改变了以往的作战方式。

冈村宁次的闪电战

冈村宁次花费了4个多月时间,对赣北国军阵地做了细致的研究,尤其是国军重兵驻防的修水河阵地。

该军的作战主任参谋宫崎周一大佐,参谋天野正一中佐,几次乘飞机至修水以南,对鄱阳湖两岸,南浔铁路,虬津、滩溪、万埠等地的公路、九岭山区北部的地形,守军在修水以南、南昌附近的工事构筑,防御体系,兵力配备,重武器位置等战场情况进行了空中侦察;选定了渡河点和进军路线,为强渡修水提出了集中使用航空兵和炮兵的方案。

日军还将空中侦察的结果和照片,分发到每一个军官手中,让基层军官也了解进攻的具体路线。

冈村宁次和幕僚们分析局势,认为国军在南昌一线部署还是比较严密的,兵力虽然相对分散,但只要战争一开始,必然会集中起来。

江西省的地形其实对日军尚属于有利,因为江西的东南西都是山地,唯有北部属于丘陵地区,地形相对平坦,适合日军大部队移动。

但如果采用日军传统的作战方式,也就是以步兵为主力,分路推进,最终在一点会合,恐怕无法速战速决占领南昌,有可能陷入持久战消耗战,这对于日军极为不利。

以往日军作战完全以步兵为核心,以攻打徐州为例,三路日军分别从南边,东北面,北面三个方向进攻,最终在徐州会合。

这种打法的优点是迫使国军分散兵力应急,便于日军各个击破。同时从各个方向进攻,最后来个向心包围,可以合围歼灭国军主力。

但是这种打法也有个最大的缺点,就是各路日军协调一定要好,不能出现某支部队前进的过快的情况。因为一旦某支部队冲得太前,其它部队就无法有效掩护他,就容易出现孤军深入,被国军集中部队歼灭。台儿庄战役的第10师团就是一个好例子。

所以,这种打法的日军推进速度不可能很快,一般来说基本就是步兵步行的速度。如果速战速决采用这种方式,基本是不可能的。因为国军是靠双脚走,日军也是双脚走,就算有汽车可以帮忙运输物资和部分官兵,大部分日军还是必须走路的。所以国军日军前进速度差别不大,日军机动性的优势不大。

冈村宁次此时分析南昌局势,认为采用传统的作战方式是不行的。

当时国军将3个军的重兵放在修水一线阵地,后方的部队不多,但距离也不远,最远的不过100多公里。

一旦修水防线打响,国军援军各部会立即向一线开进。日军突破修水阵地需要一段时间,等到前进到修水河南昌之间的时候,国军后援部队已经到位了,那么就是一场持久战。

当时日军最需要避免的就是持久战,打久了日军战斗力下滑,后勤补给也供应不上,伤亡就会迅速增加,重蹈106师团之前的覆辙。

冈村宁次认为,此战既然目的不是歼灭国军主力,而是占领南昌,就没有必要分路合击,可以以一点突破,然后迅速闪击南昌。日军必须在短时间内突破国军修水防线,然后以极高的速度推进,抢在国军后援部队到位之前攻占南昌。

对于短时间攻破修水防线,冈村宁次认为很有把握,因为他为101师团和106师团配备了300多门重炮,这是旷古绝今的。他预计顶多1天的炮击就可以把国军防线彻底炸平。

但对于如何高速推进,占领南昌,一时却没有好办法。因为日军步兵部队行军速度是有限的,就算全军轻装突袭,一天也走不了多远,人总不可能飞起来。

就在冈村宁次素手无策的时候,他的作战主任参谋宫崎周一大佐建议使用装甲部队作为突击力量。

宫崎周一大佐是个很有新思维的人,这种人在日军中是很少有的。

他认为将11军现有的装甲部队全部集中起来使用,在日军刚刚突破修水防线以后,就立即使用装甲部队全线突袭,向南昌高速推进,可以发挥极大的作用。

宫崎周一大佐认为,目前日军可以使用的坦克高达100多辆,如果集团使用,就是一股可怕的力量。

而国军装备低劣,整个第九战区反坦克炮估计只有20门不到。就算这100多辆坦克停在原地不动,国军第九战区的反坦克炮想消灭他们恐怕也要几天时间。所以实际上,缺乏反坦克武器和反坦克训练的国军,根本无法抵抗如此数量的日军坦克部队的冲击,占领南昌还是很有把握的。

况且南昌一线距离修水防线不过50多公里,就算迂回绕路,也不过100多公里,根据坦克行军速度,如果没有遭遇激烈抵抗,短则一天半,最多三天就可以赶到。

国军步兵增援上来则至少需要5天以上,那么日军坦克完全可以赶在国军大部队到来之前占领南昌以北大部分地区,根本不会遭受到什么强烈拦击,最终迫使国军放弃南昌。

冈村宁次开始对这个建议没有采纳,因为这个概念太新了,当时世界各国还从没有装甲部队集中起来独立作战的先例。

对于坦克能否独立作战,在世界军事界也尚且没有定论。

后来德军大规模使用装甲部队进攻波兰,还是半年后1939年9月的事情,闪电战最为出色的法兰西战役,则干脆是1年后1940年6月的事情了。

冈村宁次认为,虽然国军缺乏反坦克武器,日军坦克突击国军后方不会有什么大的威胁,但日军装甲部队从来没有这样集中起来作战过,所以是否能够作战也很难说。

平时日军坦克其实仅仅作为自行火炮使用,也就是在日军步兵进攻时候,坦克在步兵的前面几十米到几百米掩护作战。

其实当时除了德国以外,美国和苏联也对于是否能够独立使用坦克作战高度怀疑,英法则干脆否决了坦克可以独立作战,他们把坦克分散到步兵师里面使用,作为可以移动的火炮。

此时,体现了冈村宁次这个老鬼子的厉害之处,他的思维远比美苏英法的高层要新颖和务实。

他思考再三,认为如果不将坦克集中起来突击,根本无法短期内占领南昌,所以这个很值得试一试。

冈村宁次决定,将战车第5大队的“八九式”中战车38辆、“九四式”轻战车22辆,战车第7联队“八九式”中战车38辆、“九四式”轻战车20辆;独立轻战车第9中队的“九四式”轻战车17辆,一共135辆坦克,合编为战车集团,由原第5战车大队长石井广吉大佐统一指挥。

因为坦克没有步兵协同无法独立作战,冈村宁次又以装甲汽车装载一个步兵大队协同作战,同时还有工兵和其它兵种一同行动。

这种坦克独立作战配合机械化部队的模式,也是世界军事史上的第一次。

冈村宁次这一手比纳粹德国波兰战役还早了半年之久,就军事上来说,算得上非常了不起。

对于坦克作战可能遭遇的问题,冈村宁次也一一准备。

他下令首先由工兵部队加强坦克架桥工作的演练,务必保证坦克部队第一时间度过修水。

其次,空军部队第3飞行团务必加强同战车集团的协同,作为空中炮兵支援坦克作战,并且通过空投提供油料和补给。

最后,战车集团必须自行反复演练,以适应脱离大部队单独突进100多公里的实战。

其实,这些坦克乘员都是有实战经验的,对他们来说算不了什么,很快就可以掌握了。

总之,到了1939年3月,日军的准备工作已经相当完备了。

相反,国军这边做的却不怎么好。

虚弱无力的国军

此处防御的是薛岳的第九战区。

第九战区司令长官为陈诚,薛岳代理,实则陈诚完全是挂职,实权全部在薛岳手中。

薛岳这个人是国军中最有名的战将,他原来是反对蒋介石的粤军改组派,后来在和蒋介石作战失败,被迫离开军界。

当时陈诚认为薛岳是个少有的将才,人才难得,将薛岳收归麾下。

薛岳本人能力突出,在五次围剿期间大败红军,并且在长征期间一路追着中央红军到达四川。

当时中央红军兵力8万多人,薛岳的中央军不过9万人,这一路却始终逼着红军走,基本没有打过败仗。

薛岳深受陈诚信任,在抗战以后给予重任。他在淞沪会战中力挽狂澜,挥兵击溃日军占领国军撤退重要枢纽安亭,保证上海地区几十万大军的顺利撤退。

武汉会战中,薛岳几乎歼灭了106师团,也是抗战历史上空前的记录。

此次陈诚将最为重要的第九战区交给薛岳,除了薛能力突出以外,更因为薛岳在江西剿共多年,对江西相当熟悉,是第一人选。

薛岳任命罗卓英为前敌总司令,也是因为罗卓英在江西作战多年,剿灭多股红军,对江西也非常熟悉。

薛岳这个人,虽然有能力,但为人比较傲慢自大。

他名义上还归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桂林行营主任白崇禧领导,但基本不听从白崇禧的命令。

作战的时候,白崇禧经常发电报让薛岳执行命令。薛岳往往将白崇禧的一些电报取消,甚至还批上“胡说”“不理”的字样。

对于白崇禧如此,甚至对于蒋介石也是这样。

蒋介石在战时经常给薛岳下手令,薛岳也经常坐视不理,将电报放在一边,当做没看到。

薛岳这样做,有这样做的好处。也就是他基本完全控制战区的部队,不会受任何的干扰。

此时他的第九战区情况却不太好。该战区在武汉会战中伤亡巨大,以74军为例,几个主力师伤亡都超过5成,武器装备损失更大。

在武汉会战停止以后,第九战区国军经过4个月的休整,却远远没有恢复元气。

即使武汉会战中损失最少的部队,也补充了至少一半新兵,轻武器和弹药勉强够一个基础,其它就基本没有了。

为什么同样的时间,日军可以恢复实力,而且还能增强实力,国军却连基本的战斗力还恢复不了?主要还是中日两军军力的差距。

日军不要说在武汉会战之后,就算在武汉会战期间,在火线上仍然可以一次性补充数千兵力和大量武器装备。

因为日军有完善的兵役制度,更有完善的军火制造工业,完善的后勤补给系统。

大量新兵,武器和物资可以沿着日军的兵站,从几千里外的日本一路送到硝烟弥漫的武汉前线。

而国军这些方面跟日军相差十万八千里,一线补充基本不可能,一旦部队受损严重,只能去后方休整。

此次这4个月内,国军新兵补充了不少,但武器弹药补充极为有限。

加上武汉会战以后,日军有计划的轰炸浙赣铁路,轰炸内河航运路线,导致第九战区物资补充艰难,一线作战部队士兵子弹只有10,20发。

栏目: 

Theme by Danetsoft and Danang Probo Sayekti inspired by Maksi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