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这里

老萨说史131:真正真实的汪精卫-下(1/4)

老萨的历史真相档案之一百三十一(新抗战系列之五十三)

即使是今天,很多人对汪精卫的叛国投敌还是很心疼的。一个如此的人才,最终居然成为走狗,真是晚节不保。电影《教父》里面,老教父有两个左右手,其中一个叫做泰西奥,跟随了教父一辈子,有智谋有手段,是教父最信任的人。但是他在晚年犯了一个错误,他认为新教父迈克尔不是敌人的对手,决定牺牲他,换取自己的生存。最终,泰西奥失败了,被迈克尔处死。其实迈克尔是很心疼的,因为泰西奥一辈子都很明智,为教父家族做了无数的事情,也非常忠心,没想到最后自以为聪明却成为叛徒,连命也送掉了。汪精卫也是这样!其实这样的人并不值得可惜,原因呢?下面我们来分析。

幼稚荒唐又野心勃勃的汪精卫

可以说,汪精卫的叛国并不是偶然现象,而是一种必然现象。换句话说,汪精卫投靠日寇,几乎是必然的,并不是他一时冲动。

在今天研究汪精卫的心理,其实也并不困难,因为他的很多副手都留下了回忆录。

其中,最为可靠的,可谓汪精卫副手陈公博。陈公博是汪伪政权的二号人物,地位比周佛海还高。他是北大毕业生,曾经留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他早年参加过共产党创建的一大,是共党元老人物,后来又在政坛混迹了多年,能力仅次于汪精卫。

陈早在1925年就成为汪精卫的副手,当时汪还是国民党一号人物。由此陈跟着汪混了20年,对汪精卫的一切可谓了如指掌。

陈公博后来回忆道,汪精卫之所以会投靠日寇,基本在于两个判断。

第一,汪精卫认为中国在抗战中一定会战败,日军当时已经攻陷武汉,稍后必将攻陷西安和昆明。

第二,汪精卫认为即使中国不会短期内被日本打败,而美苏绝对不会和日本开战。

这两个想法使得汪精卫做出了一个重要判断。

汪精卫认为中国根本不是日本的对手,同日本硬拼,只有两个结果。第一就是立即被打败,国土被攻占,军队被消灭,然后成为日本殖民地,就像以前的南宋一样。

第二就是,就算中国短期内不战败,也会被打到四川等2,3个省地盘苟延残喘,灭亡只是时间问题。

大家都知道抗战大后方的四川省有三个大门,东面的三峡,北面的西安,南面的昆明。

当时东面三峡外的咽喉宜昌市很快被日军占领,如果日军再占领西安,昆明,那么就像下围棋一样,中国最后的大后方四川省就被日军围死,成为一盘死棋。

对外援助运输通道全部被切断,重庆政府困居一个省,最终就像刘备的蜀国那样,实力虚弱,无力对日本造成麻烦,迟早还是被消灭。

至于有人认为,如果中国和日军对抗下去,日本和美苏开战,然后日本战败了,中国还是会胜利的。

汪精卫根据当时美苏都全力避免和日本交战的态度作出判断,他认为美苏之后10年内绝对不会和日本开战。

所以中国始终是孤军奋战,根本没有翻身或者说胜利的余地。

这两个观点,导致汪精卫做出这样一个结论。

中国在抗战中是必败无疑,那么就应该尽量以外交手段挽回损失。就比如鲁迅书中说的那样,一个重病的病人,马上就要死了,可以赶快灌几口参汤,让他再多活几个小时。

汪精卫认为中国就像这个病人,马上就要死了,被日本掐死了。

所以需要一个人出现来灌参汤,能够迟一点死。就算必须要死,如果能够暂时保住自己现有利益是最好。

毕竟多少有点利益,总比彻底被日本人征服要好。

打个不恰当的比方,蒙古时期把人分为四等,第一等是蒙古人,第二等是色目人(中亚阿拉伯人和突厥人为主),第三等是金国地区的汉人,第四等是南宋地区的南人。

色目人为什么是第二等,因为蒙古大军打到阿拉伯地区和中亚的时候,很多部落并没有抵抗,直接开城投降了,甚至还主动加入蒙古军帮助蒙古作战。

所以蒙古人对他们有一定程度的优待,色目人地位较高。

第三等的汉人,其实就是中国北方的汉族人。为什么他们第三等,因为金国抵抗时间不算长,金国灭亡以后,蒙古人就让投降的北方汉人成为第三等。

南人,也就是中国南方(南宋)地区的汉人为什么是第四等?因为南宋抵抗时间最长,前后长达43年之久,给蒙古人造成极大的伤亡,连蒙古皇帝蒙哥都死于和南宋的战争中。

所以最终南宋被征服,南宋的子民就成为最低等的,作为惩罚。

显然,汪精卫认为,与其像南宋一样,在没有苏美帮助下苦战到崩溃。还不如像第三等的汉人一样,干脆和日本妥协,换取一定的自治地位。

可以说,汪精卫这个决定,显示了这个人的荒唐和低能。

这种人基本没有任何政治远见和军事远见,根本就不能作为一个国家的领袖。

难怪汪精卫始终斗不过蒋介石,道理就是这样。

对于这两个判断,陈公博后来自己说:我们都想错了!

汪精卫为什么会这么判断,主要是他的军事和政治能力低下导致的,尤其是军事能力不足。

汪精卫一辈子不懂军事,没有军事上的眼光。

之前汪精卫曾经是最死硬的抗日派,在918中强烈要求东北军和日军决战,一举收复东北。

但这只不过是不了解情况人的胡言乱语而已。

918爆发的1931年12月,蒋介石下野,汪精卫上台主持大局。当时日军已经在上海挑衅!

汪精卫认为日军不难对付,为了打一个漂亮仗给老百姓看看,提升自己的名声。汪精卫将自己麾下最有战斗力的粤军十九路军调到上海。

很快,128淞沪会战爆发,汪精卫的十九路军官兵虽然非常勇敢,可惜中日两军实力差距太大。

战斗中,中国空军的飞机被打的不敢起飞,没起到什么作用。中国海军由于力量太弱,不敢以卵击石,干脆没有参战。

陆战中,虽然上海的城市战对国军帮助很大,大大削弱了日军重武器的优势,最终的结果仍然是十九路军和中央军第五军败退出了上海。

此战日军伤亡仅有5000人,国军伤亡1万3000以上。

汪精卫认为,连最适合国军防御的城市战中,都无法对付日军,伤亡是日军一倍以上,那么其他地形作战就更别说了。

由此,汪精卫说道:须知数十年来,中国军事经济,在物质上着着落后,固不待言;即组织上亦幼稚不完善。

果然,随后的长城抗战中,由于张学良东北军在热河省全线不战而逃,导致25万国军被迫在长城一线和日军打阵地战,损失很大,阵地也没守住。

长城会战中,由于国军用轻武器对付日军重炮,飞机,坦克,甚至西北军官兵拿着大刀跟日军重机枪拼,在很多局部作战中中日伤亡悬殊,甚至能达到10:1。

最终此战的结果是,日军全面攻破长城各个隘口,而国军总伤亡也是日军3倍以上。

通过这两场战役的结果,身为当家人的汪精卫发生了一百八十度的转变,他认为国军根本没法跟日军对抗,如果坚持打就是死路一条,抗战也不可能胜利。

用汪精卫的话来说,就是:抗战必败,抗战必亡

显然,汪精卫对中日两军实力的判断,并没有错,中日两军实力差距是非常明显的。

但他认为抗战会失败,则是错误的,属于没有常识的误判。

这一点,还是毛泽东说的好:抗战中有些投降派,悲观派,认为中日力量悬殊,中国一定会打败。其实,他们只是看到了矛盾的次要方面,比如中日军力差距大,中日国力差距大,却没有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主要方面是什么?中国万众一心,地大物博,可以长期作战。而日本小国寡民,物资贫乏,又四面树敌,长期作战必败无疑。只看到次要矛盾,看不到主要矛盾,就自然会得出完全错误的结论,从而出现各种悲观思想。

显然,这是正确的。

在武汉会战结束以后,国军貌似战败,丢掉了武汉地区,还损失不轻。毛泽东却写信称赞蒋介石,认为武汉会战已经奠定了抗战最终胜利的结局,而蒋介石的行为则是:凡我国民,无不敬仰。

所以说,毛泽东、蒋介石的眼光才是正确的,也是有能力统治中国的,而汪精卫则是低能幼稚,甚至可以说是荒唐可笑的。

因为抗战的结局如何,在国军高层并不是什么看不穿的事情,很多高级军官都有共识,认为抗战最终会胜利,虽然是惨胜。

为什么汪精卫会做出错误判断,除了自己能力有限以外,主要他身边没有真正的军人幕僚,都是一群文人。

主要陈公博、周佛海、梅思平、高宗武、陶希圣之流,没有一个是军人,对军事也不了解。

军事这种东西,绝对不能有任何含糊,没有实战经验根本无法做出准确判断。

为什么历史上出现赵括、马谡之流纸上谈兵无敌,实战一塌糊涂的人。

就是因为,作为军人实战才是一切。就比如抗战时候很多细节问题,你没有带过兵,根本就不知道。

比如后来杜聿明败走野人山一样,其实野人山可怕是众所周知的,但杜聿明因为没有去过野人山,具体野人山可怕到什么地步,他根本不知道。

他认为穿过野人山,总比和日本人硬拼要好,结果犯了大错误。

进入野人山以后,没有粮食,各种可怕的恶性疾病流行,结果死了3万多人。

可以说,如果杜聿明知道野人山的现状,给他十个胆子他也不可能让部队走这条路。

杜聿明还是国军中最有名的将领,因为对一些情况的不了解,就犯了大错,更别说汪精卫这种根本不懂军事的人了。

试图妥协的汪精卫

抗战刚开始的时候,汪精卫也大言不惭的宣传抗战。

其实背地里面,他却认为中国必须立即屈服。

汪精卫曾经说:张悌说吴亡之际,乃无一人死节,不亦辱乎?明知不能救吴亡,而惟一死自尽其心,然想自己死了之后,未死的人都要为奴为隶,这又何能瞑目到底,也不是办法。

换句话说,汪精卫认为抗战是必败的,就算牺牲也没有任何作用。

他还说:和呢?是会吃亏的,就老实承认吃亏,并且求于吃亏之后,有所抵偿。

实事求是的说,汪精卫也并不是一开始就完全卖国投敌。

他曾经希望让蒋介石接受他的观点,屈膝投降,以换取中日停战。

蒋介石其实并没有放弃谈判,他一直保持和日本的外交或者秘密的接触。因为二战中,根本就没有完全中断外交关系的交战国,军事并不是解决战争的唯一办法。

不过蒋介石也是有底线的,就是希望至少要恢复抗战前的中日对峙格局。

而日本人的价码很高,他们认为自己是胜利者,要尽一切力量保证现在通过战争获得的利益。双方差距极大,根本无法谈拢。

日本通过德国驻华大使陶德曼提出的条件为:中国正式承认满洲国(承认日本控制东北);华北建立特殊区域(承认日军控制华北);内蒙古自治(承认日本控制内蒙古);扩大上海日本控制区(承认日本控制上海);向日本巨额赔偿;日本享受在华特殊经济待遇。

如果答应了这个条件,中国就失去了东北,内蒙古,华北地区的控制权,上海周边的控制权也在日本手上,日本更会控制中国经济。

大家都可以看到,日本提出的条件,基本是他军队现在通过武力占领,而获得的所有现实利益,一刻也没有放松。

而中国在这个协定中,没有任何便宜可占,如果答应这个条件,中国基本就成为南宋了。

相比日本认为自己是胜利者、征服者,更有眼光的蒋介石认为,中国抗战虽然过程艰难,最终必将胜利,日本才是真正的失败者。

所以,作为最终胜利者的蒋介石,自然不可能让日本通过所谓的和平以实现战胜的目的。

况且如果中国丢掉了华北,华东,内蒙地区,以及华南的广东等地,那中国也就被蚕食的一塌糊涂。

中国抗战之所以能够胜利,关键还在于一个拖字。日占领区有大量国军部队、游击队,日军必须使用大量兵力对付,这样也一来不但日军一线作战部队兵力锐减,也无法建立有效的以战养战基地,最终会被拖垮。

但如果中国和日本达成所谓的和平,那么下面日军用几年时间完全消化占领的中国领土,消灭敌后国军武装,建立以战养战的经济体制之后,然后日军背信弃义再次从华东,华北,华南四面八方向近在咫尺的国民政府进攻(其实基本跟南宋差不多了),那么中国抗战就会必败无疑,根本没有胜利的可能了。

所以蒋介石根本不可能同意日本的要求,不然就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傻瓜。

汪精卫为了让蒋介石向日本妥协,前后游说了多次。其中以汪精卫叛国逃到越南之前的那次为最厉害!

蒋介石和汪精卫为了是否向日本人屈服的事情,最终激烈争吵。

蒋介石说:抗战最终的胜利者必然是我们,我们不能让日本人实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目的,不然怎么对得起阵亡殉国的将士和总理在天之灵。

汪精卫则说:抗战必败,现在列强袖手傍观,日军步步紧逼,我们领土沦陷大半,怎么可能会获胜呢?现在我们跟日本人谈判,还能获取比较好的条件。如果被日本人彻底打败了,只能像一战中的德国那样,无条件投降,任人宰割了。

蒋介石最后说:关于抗战的道理,我已经跟你说过很多遍了,你就是不听。我现在实在累了,也不想再说。我去睡觉了,你也回去吧。

说完蒋介石扔下汪精卫,自己走进卧室去了,这就等于下了逐客令。

汪精卫很恼火,从而下定了自己叛国的决心。

栏目: 
首页重点发表: 

Theme by Danetsoft and Danang Probo Sayekti inspired by Maksi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