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这里

老萨说史127:一万七千英雄血洒田家镇(1/5)

老萨的历史真相档案之一百二十七(新抗战系列之四十九)

和平时期,武穴这一带风景秀美,很值得一玩。

经过安庆六安战役,马当湖口战役,九江战役,黄梅战役,广济战役,瑞昌战役,马头镇战役,星子战役,万家岭战役,富金山战役,潢川战役等十几个战役以后,武汉会战终于到了最高潮。

当时日军主要分两路进攻,南路和北路。

北路进攻的日军第2军十多万人也分为两股,一股试图抄近路越过大别山的日军精锐两个师团,被国军主力部队凭借地形优势死死缠住,伤亡惨重,动弹不得。另外一部主力,则经过血战,以重大伤亡代价逼近地处平原地区罗山,信阳。他们的目标是平汉铁路上的交通重镇信阳,然后沿着平坦的铁路大举南下,从北向南杀入武汉。

南路进攻的日军第11军十多万人,还是分为两路。长江以北的日军主要是号称日军战斗力第一强大的第6师团。他们在海空军强力配合下,经过多次激战和大量兵员装备的补充,杀向田家镇要塞。

长江以南的日军一路向南杀向南昌,另一路则沿着长江南岸进攻,配合北岸的第6师团攻击田家镇要塞,同时试图占领湖北咸宁,切断武汉通往南方的大动脉,粤汉铁路。

其实说来说去就是一句话,北路的作战焦点就在罗山和信阳,而南路日军的目标就是田家镇要塞群。

一旦罗山和信阳被日军攻占,武汉北方就基本无险可守,局势对国军极为不利,武汉就没有必要继续防守了。

而一旦田家镇要塞被日军攻占,武汉东边门户大开,东边这一线仅剩一个离武汉不到25公里的葛店要塞,显然武汉也就守不住了。

所以,武汉会战最高潮的阶段,就是田家镇要塞群的争夺战,同罗山,信阳战役。

这一章就来说说田家镇。

所谓的田家镇要塞群——名不副实

田家镇要塞的重要意义,老萨在海军在田家镇最后一战中已经说过了。

由于田家镇附近长江江面仅有几百米,是扼守长江最好的地点,是修建江防要塞的最佳地点。加上附近地形也算比较复杂,修建陆地要塞也可以进行较长时间防御。

所以田家镇要塞也是武汉东边防御体系的最后核心,一旦丢失,影响重大。

自古以来,田家镇也是兵家必争之地。三国时期,宋,明,清在此处都有激战。太平军在此处和清军有过多次主力会战,还曾经在田家镇要塞对面的半壁山留下了铁索横江这几个大字。

田家镇要塞最近一次修建,是在清末光绪年间。清政府为了保证湖北省的安全,在田家镇建设了三个炮台,布置了大小火炮31门。

各国列强虽然已经通过不平等条约得到了长江的通航权,但这些军舰在通过田家镇要塞的时候,都是心有余悸的。因为火炮距离他们太近,如果此时炮台开炮,军舰肯定是保不住的。

换句话说,田家镇就是长江上的一个重要的关卡。

对于这一点,时任第11军司令官的冈村宁次最为清楚。当年他在孙传芳部队担任参谋时,就在武汉地区负责制定计划,所以对田家镇要塞的重要性最为了解。

冈村宁次早在会战开始前,就将占领田家镇要塞作为最终的目标,在他看来,只要占领了田家镇,也就等于占领了武汉三镇。

既然日军能够意识到田家镇要塞的重要意义,蒋介石等国民政府高层自然也早就知道了。

国军对田家镇要塞的防御,可谓极为重视。

作为防御一方,国军自然要借助地形修建陆地和江岸防御工事,如果能修建坚固的要塞自然是最好的。

田家镇要塞群在七七事变之前几个月就开始修建,到武汉会战爆发之前已经修建了整整一年时间,包括长江北岸的田家镇要塞,长江南岸的富池口要塞,半壁山要塞,一共三个要塞。

田家镇,富池口,半壁山要塞的修建水平都不高,还远远不如一战时期欧洲各国的要塞,按照世界标准属于四五流要塞。

这不是说国军不想修建水平比较高的工事,实在是水平不够。

二战中世界各国都修建过一些坚固要塞,比如法国马其诺防线,苏联的塞瓦斯托波尔要塞,日本虎头要塞,松山要塞等等。

这些要塞都是列强修建,都颇有些水平。要塞主体都为钢筋水泥,关键部位由钢板等填充物加厚,可以有效抵抗230毫米口径的重炮轰击,以及500到1000公斤航空炸弹的直接打击。

修建这些要塞也花费了各国巨大人力物力,以日本的虎头要塞为例,日军前后花费了6年多时间,强行征用中国民工10多万人,花费了数亿日元巨资。该要塞规模宏大,地下工事主干道长达10余公里,纵深达6公里。要塞的各地下工事均在山体底部挖掘,所有的地下设施顶部浇灌水泥混凝土,重要部位的钢筋混凝土覆盖厚度达3米。关东军将其吹嘘为永久要塞,是“东方的马奇诺防线”。

但即使这些坚固要塞,最终也都被敌人攻占了。那个坚固的虎头要塞仅仅守了17天,就被苏军攻占,更别说远不如他们的田家镇要塞群。

这些要塞的修建,都需要这些国家极高的建筑水平和工兵的修建能力,换句话说也是一个国家科技力量的体现,而这都是国军所远远不如日本的。

当时田家镇,半壁山要塞,都不是钢筋水泥要塞,仅仅是传统的青石和石块构成的要塞。

这种要塞,对付拥有轻武器和轻型火炮的敌人也许是无敌的,但无法长期对付拥有重型轰炸机和海军巨炮的日军部队。

早在几十年前的日俄战争,日军就能使用200毫米以上口径重炮轰击最坚固的旅顺要塞,更不要说几十年后的抗战。

南京保卫战中,那么坚固的南京城墙都被日军重炮轰塌,足可以见日军攻坚重武器的厉害。说实在的,就算是国军拥有世界顶尖水平的一些要塞,也不见得能有多大的帮助,顶多多坚持一些时间而已。

为什么修建水平如此之低,道理很简单。以现代工事最需要的钢筋水泥来说,抗战最初2年,国民政府铁的产量仅有15万吨,而且超过八成是老旧的土法炼铁。而钢的产量仅有5万吨,这点产量别说修建需要大量钢铁的要塞群,就连最基本的轻重武器制造和民间建筑最低需要,也是满足不了的。

国家基本工业力量如此,各方面又怎么可能先进呢。

清政府的倒行逆施,以及民国初年军阀混战的所有结果,都由人民来买单。

其实历史总是这样。

满清贵族在统治中国的200多年内,享尽荣华富贵,富裕到无可限量的地步。清朝贪官和珅贪污的钱款约值八亿两至十一亿两,超过了清朝政府十五年财政收入的总和,所拥有的黄金和白银加上其他古玩、珍宝,全部约值今七千多亿人民币。

甚至王朝灭亡以后,他们仍然保持骄奢淫逸的生活。川岛芳子家的肃王府,在清朝灭亡多年后还是很富裕的,光是几处房产就变卖了125万银元,这在当时是一笔巨款了。这些人要么在各国租界里面享受生活,要么就是和当朝权贵勾结,谋求各方面的利益。

总之,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老百姓永远是被奴役和欺压的。

回到田家镇要塞来。

田家镇塞与隔江相望的半壁山要塞构成一个完整的江防岸防体系,再远一点是沿江的富池口要塞。

国民政府对于这几个要塞还是很重视的,虽然修建水平不高,也实在是技术力量不及,其它能做的,蒋介石也基本都做了。

田家镇要塞群第一个任务是务必扼守长江,阻挡日军第3舰队沿江逼近武汉三镇。自古以来,攻击武汉都是宁可沿江水路,不沿着陆路。

因为这一线地形复杂,有湖泊,山地,沼泽,丛林等天然障碍,陆地作战会非常艰难,而且必然花费很长时间。

相比起来,水路则好得多。因为长江水量丰富,水路运输量大,而且行军速度快。不打仗的时期,一艘大型货轮,也只要几个小时就可以从田家镇开到武汉。

为此,要塞群配备火炮,其中田家镇和富池口两个炮台各装有从德国进口的105毫米口径要塞炮8门,这是当时中国口径最大,威力也最大的要塞炮。它们口径虽然比安宅号的120毫米火炮要小,但威力却并不相差多少。

半壁山要塞也有德国克虏伯105榴弹炮6门,还有75毫米高射炮4门。

三个要塞的100毫米以上重炮有22门,形成一个还算强大的火炮网,就算是安宅号这样的大型内河战舰,也不敢随便突进。105毫米火炮是可以重创日军这种1000吨位的军舰的,至于200、300吨的日舰就更别说了。

在这三个要塞的下游,是武穴城和马头镇要塞,作为田家镇要塞的缓冲。

武穴和马头镇要塞的作用也相当重要。

武穴是长江流域十大内河港口之一,是从安庆到武汉400多公里长江水域唯一一个可以停靠5000吨以上大型船只的深水港。

日军对武穴是志在必得,只要占领武穴这个大港口作为前进基地,那么无论部队和物资都可以源源不断的通过水路送到最前线。以日军的运输能力和武穴港的吞吐量,怕是一天就可以运送上万人登陆。

日本的海军陆战队如果在武穴成功登陆,从武穴到田家镇直线距离还不到10公里,田家镇也就危在旦夕了。

马头镇要塞则和武穴隔江相对,真可谓唇亡齿寒,只要一个丢了,另一个肯定也保不住。

武穴和马头镇这一线重武器很少,马头镇要塞名为要塞,实际只有一些简易工事,估计阻挡不了日军多久。

话虽如此,毕竟也形成了整个田家镇要塞体系,尤其要塞炮兵火力还是不错的,至少可以有效阻挡日军军舰的沿江推进。

可惜,自从进入二战以来,陆地要塞就算再坚固,也很难长时间驻守。因为要塞和要塞火炮,毕竟是固定不动的,生存能力相对较差,很难在日军军舰重炮和轰炸机重型炸弹的长时间打击下生存下来。

换句话说,光靠固定要塞炮肯定是不行的,必须以机动炮兵给予增强。

机动炮兵是移动的,不容易被日军定位消灭,生存能力比较强。

鉴于此,白崇禧在得到蒋介石的允许下,给田家镇要塞配备了田家镇游动炮兵(江防部队野炮2个营):共装备有日造31式野炮8门,奥地利造史高德野炮2门,东北沈阳兵工厂仿造14式77毫米野炮12门。

另还有德制105毫米轻榴弹炮4门,20毫米高射炮4门,37毫米反坦克炮6门。

这样各种口径火炮一共36门,单就数量上来说,堪称武汉地区第一强大的炮兵部队了。

虽然白崇禧已经砸锅卖铁用尽了战区所有的重武器,可惜这些机动火炮口径都很小,对地面支援也许还算可以,不足以给日本军舰造成致命伤,顶多给日军造成一些威胁而已。

淞沪会战中,国军使用德制75毫米野炮多次击中日军军舰,都只是轻伤而已。

除了要塞火炮以外,长江防御就是大量的水雷区了。水雷其实只是防御工具,拖延日军进军的时间而已。

国府在武汉会战开始之前,将九江至武汉之间的长江航路标志逐次破除,还将蕲春至岚头矶、黄石港至石灰窑、黄冈至鄂城为主要布雷区,先后布设水雷1500余枚。

由于日军第3舰队有大量扫雷舰艇,排雷能力很强,国军还采用机动布雷的方式进行补充。他们使用海军残余的炮舰“永绩”、“中山”、“江元”、“江贞”、“楚谦”、“楚观”、“楚同”、“民生”号在这一线布雷。

精兵悍将固守田家镇

田家镇要塞群的准备大概如此,兵力配属上更是厉害。

武汉会战爆发前几个月,国军统帅部就在田家镇设立了“田家镇要塞司令部”,驻有海军方面的炮兵部队和一个步兵守备营,总兵力大概2000人,隶属第9战区张发奎的第2兵团。

蒋介石任命梅一平少将为要塞守备司令,梅一平少将是海军的将领,不是陆军的。

当时由于国军海军军舰大部分已经损失掉了,海军官兵操纵军舰上的火炮参与陆地作战。

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就像128上海抗战的时候,国军最初的装甲兵将坦克上的机枪卸下,组成机枪大队参战。

由于当时武汉地区还远离战场,所以田家镇要塞在这几个月内始终只是2000多人的规模。

但田家镇如此重要,自然备受重视。

1938年3月21日,在武汉会战爆发前半年,蒋介石亲自下手令,向军令部负责人强调:马当、湖口、九江、田家镇防务特别重要,其工事与炮位以及部队防务,应由军令部特别督促布置勿误。

军令部进一步加强了田家镇要塞的防务,督促要塞司令部在沿江两岸构筑若干炮台和坚固的防御工事。

从3月开始,要塞守备部队和当地的民工,在原有工事基础上继续修建,但进度平平。

由于这一线地形复杂,永久性工事修建非常困难,加上材料物资不足,进度缓慢,最终修建成功20多个永久性钢筋水泥工事。

6月,武汉会战的序幕战在安庆打响,蒋介石下令立即给田家镇增兵。国军73军奉命赶赴田家镇增援,随后马当湖口战役打响,73军大部前往一线作战,留下战斗力最强的57师在原地驻守。

鉴于兵力不足,7月中央军精锐部队第2军开赴长江北岸的田家镇,同时54军也开赴到长江南岸的富池口。

为了便于指挥,第2军,第54军合编为第11军团(57师划归第2军指挥),军团长由大名鼎鼎的第2军军长李延年担任。

栏目: 
首页重点发表: 

Theme by Danetsoft and Danang Probo Sayekti inspired by Maksi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