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这里

老萨说史125:田家镇战役 中国海军的最后一战(3/5)

老萨的历史真相档案之一百二十五(新抗战系列之四十七)

左图是民国海军上将陈绍宽,右图是欧阳格。

1931年918事变爆发,第3舰队在长江,远离东北,自然没有什么威胁,也没有参加战斗。

1932年上海128事变就完全不同了,中日两军以10几万规模在上海激战,第3舰队立即披挂上阵。除了原有的大批军舰以外,又临时增加了5艘巡洋舰,10艘驱逐舰,2艘航空母舰和1艘水上飞机航母。

在128上海事变中,日本海军基本控制了制海权,他们的炮击对国军造成很大伤亡,上海大片地区被轰为平地。

当时中华民国海军和空军力量过于薄弱,大规模作战只能是引火烧身,导致自己一点本钱全部损失。最终空军只进行了小规模作战,而海军干脆没有参战。

128事变以后,第3舰队备受重视,很快进入全盛时期。它也因为日军宣传军国主义的电影《扬子江舰队》被称为扬子江舰队,名气很大。

但实际第3舰队中的第10战队的航母,重型巡洋舰只能在长江口作战,根本无法进入长江内陆。只有第11战队的内河舰队才可以有效的赶赴武汉一线的江面作战,其实所谓的扬子江舰队主要指的就是第11战队。

在128事变以后,日军深感内河舰队的重要性,再次新建了第四代2艘1100吨的大型内河炮舰,用来替换第一代的伏见号和隅田号。同时,日军又建造了2艘300吨的较小军舰,性能也比上一代大幅度提高。

此时日军造舰技术已经今非昔比,大型军舰完全采用重油作为燃料,最高时速高达20节,续航能力250海里。这两艘均装备120毫米高平两用重炮3门之多,另外1门25毫米速射高炮和3挺重机枪。

第四代军舰非常厉害,只是出现晚了一点。

第四代军舰是在1936年决策建造,实际它的服役是从1939年到1941年的3年内,最终才完成4艘军舰交付工作。为什么进度如此之慢,主要是当时国军海军在武汉会战期间基本完全覆灭,日本海军在长江中根本没有对手,现有的军舰已经足够了,所以对新舰的更新换代并不起劲。

日军对第3舰队的重视并没有白费,这个第3舰队在淞沪会战发挥巨大作用,不但帮助日军占领了上海,还在开战前撤退长江沿线大量的日本侨民。

在南京保卫战前,第3舰队一度被江阴要塞,镇江要塞和南京的乌龙山要塞阻挡。尤其是江阴要塞的封锁线,几乎把日军大型军舰全部阻挡在江阴上游的长江,为此,中国海军仅有的一些大型舰船大部分在江阴沉没。

而镇江要塞和南京乌龙山要塞也很有作用,日本海军在日军地面部队攻破南京之后10小时才封锁了南京江面。

但他们仍然造成国军很大的伤亡,因为当时大量中国军民都在渡江。

日军第3舰队4艘炮舰和4艘驱逐舰,向江中无法还击的中国军民的木船甚至木筏肆意扫射开炮和冲撞,造成数千中国军人和平民或者被打死或者被淹死,犯下了累累的罪行。当时国军官兵和平民回忆,日军海军士兵一面哈哈大笑,一面用机枪扫射他们的木筏,就像做游戏一样。

当时南京宪兵司令官和代理市长肖山令中将就是在江中木船上中弹,为了不被俘虏,他开枪自杀殉国,这也是南京保卫战中殉国12个将军中军衔最高的一个。

此次武汉会战由于关系到日本帝国未来的命运,第3舰队再次得到增强,一共配备大小炮舰炮艇,以及支援船只共120艘之多。

其核心作战力量仍然是第3舰队第11战队的几十艘内河战舰,他们在最前线作战。吨位较大的驱逐舰不敢随便前进,可以作为后方的火力支援。

此时民国海军已经在淞沪会战和南京保卫战中基本覆灭,只剩下一些老旧不堪的轻型军舰,总数只有30多艘。

连建于1910年,到此时已经有28年服役史,排水量仅仅850吨的中山舰,居然成为民国海军最大的军舰。

除此以外,国军只剩下一点炮艇和鱼雷艇,这就是国军的全部力量了。

所以说,中日海军力量极为悬殊,加上日本空军在长江上的肆虐,中国海军根本无法和日军正面对战。

早在7月,日本空军就开始空袭田家镇一线,试图炸毁国军工事和国军布雷船只。

既然日军能够意识到田家镇要塞的重要意义,蒋介石等国民政府高层自然也早就知道了。

国军对田家镇要塞的防御,可谓极为重视!

作为防御一方,国军自然要借助地形修建陆地和江岸防御工事,如果能修建坚固的要塞自然是最好的。

田家镇要塞群在七七事变之前几个月就开始修建,到武汉会战爆发之前已经修建了整整一年时间,包括长江北岸的田家镇要塞,长江南岸的富池口要塞,半壁山要塞,一共三个要塞。

要塞群配备火炮,其中田家镇和富池口两个炮台各装有从德国进口的FH18 105毫米口径要塞炮8门(其实是轻型榴弹炮),这是当时中国口径最大,威力也最大的要塞炮。

半壁山要塞也有德国105榴弹炮6门,还有75毫米高射炮4门。

三个要塞的100毫米以上重炮有22门,形成一个还算强大的火炮网,就算是安宅号这样的大型内河战舰,也不敢随便突进了。105毫米火炮是可以重创日军这种1000吨位的军舰的,至于200、300吨的日舰就更别说了。

遗憾的是,陆地要塞就算再坚固,毕竟是固定不动的,很难在日军军舰重炮和轰炸机中型炸弹的打击下,长期坚持作战。换句话说,光靠固定要塞炮肯定是不行的,必须以机动炮兵给予增强。

机动炮兵是移动的,不容易被日军定位消灭,生存能力比较强。

鉴于此,白崇禧在得到蒋介石的许可,给田家镇要塞配备了所谓的田家镇游动炮兵(江防部队野炮2个营):共装备有日造31式野炮8门,奥地利造史高德野炮2门,东北沈阳兵工厂仿造14式77毫米野炮12门。

另还有105毫米轻榴弹炮4门,20毫米高射炮4门,37毫米反坦克炮6门。

虽然白崇禧已经砸锅卖铁用尽了战区所有的重武器,可惜这些机动火炮口径都很小,不足以给日本军舰造成致命伤,顶多给日军造成一些威胁而已。

从27日开始,日军以陆军和海空军配合,从三个方向全线进攻田家镇要塞主阵地。

其中,主要的火力支援来自于长江上的日本军舰。以安宅号炮舰为例,他的主炮2门120毫米口径重炮,火力相当惊人。为了攻打田家镇要塞,日本海军可谓用尽全力,除了第11战队的大量内河战舰在一线,另外还集中了40多艘战舰,参战日军总战舰数量高达50多艘,重炮上百门。

各种海军陆军火炮如雨点一样,射向田家镇要塞,要塞守军用20多门要塞炮和机动布置水雷来抵抗,给日军造成一定的损失。

由此,长江中开始了一场大规模的作战,其实这次海军作战早就开始了。

当时民国海军残余的30多艘军舰全部投入武汉会战中,但在之前的作战中,中国抗战前仅有的11艘大型军舰已经全部沉没或者自沉,现有的都是一些中小型军舰,甚至鱼雷艇,实力同日军第3舰队简直无法相比。

当时民国海军总司令陈绍宽认为,如果正面和日军对抗,这30多艘舰船恐怕连3天都坚持不下来,更不会给日军舰队造成任何威胁。

当年北洋水师相对日军并没有很大的弱势,在黄海海战中仅仅5个小时的海战,12艘精锐的北洋战舰被击沉5艘,击伤3艘。此后北洋水师再也没有起到任何作用,清政府花费20年时间和3000万两白银(仅仅是军舰的造价,相关总投资高达1亿两),基本等于在5个小时的决战中彻底覆灭了。

陈绍宽和蒋介石这些国军高层认为,北洋水师在己方略微弱于日军的情况下,仓促和日军决战是最大的错误。而现在民国海军实力尚且不到日本海军的十分之一,如果擅自正面决战,无异于自我毁灭,更起不到任何作用。

所以,自抗战以来,陈绍宽司令用尽一切办法,尽量避免和日军决战,却使用各种方法尽量阻挡消耗日本海军。

他们用心之良苦,往往不被后人所理解。

也许今天有人说陈绍宽和蒋介石无能,不敢拼一拼,其实拼命谁都会,用蒋介石的话来说:如果我不是国家领袖,而是一个小兵,我才不会这样受气。我会第一个拿着刺刀冲锋,被打死了也是光荣的。但我是国家的领袖,要对国家负责,决不能图一时痛快,让国家民族陷于万劫不复之地。

在马当要塞,湖口要塞,和九江要塞争夺战期间,国军海空军已经用尽全力和日本海军决战。

根据日军统计,从马当到九江短短80海里的长江航道上,日本第3舰队共扫清水雷590枚,同岸上江防炮和要塞炮战斗29次,同国军空军轰炸部队交战183架次,另外还同国军海军交手十几次。

因为此次武汉会战极为重要,而阻止日军第3舰队突进又是重中之重,所以国军海军砸锅卖铁拼了命。

中国海军当时只有两大杀手锏:漂雷,鱼雷艇偷袭。

鱼雷艇诞生于一战之前,1877年,英国制造出了专门发射鱼雷的鱼雷艇“闪电”号,并将其命名为海军的“1号鱼雷艇”。该艇在风平浪静的海面上具有19节的航速(当时主力舰航速在11节左右),而其所装备的鱼雷则能以18节的航速航行584米,配备的鱼雷装药达到1公斤,一旦击中战舰,会造成严重的损坏。

鱼雷艇主要用于在近岸海区与其他兵力协同作战,以编队对敌大、中型水面舰船实施鱼雷攻击。

1878年1月26日,排水量仅仅几十吨的俄国鱼雷艇首次成功使用鱼雷,在70米距离上击沉了排水量2000吨的土耳其炮舰“英蒂巴”号。鱼雷艇创造了小艇打大舰的奇迹,使鱼雷艇引起人们的重视,也引起了当时李鸿章大人的关注。

在李中堂的支持下,中国早在清朝时期已经装备了鱼雷艇部队。

1882年,两艘从德国购买的鱼雷艇,以零件的方式由商船运回中国,在大沽船坞由洋员指导装配成型。当这两艘被称为“乾一”、“乾二”的鱼雷艇在白河上飘荡起蒸汽主机的浓浓黑烟时,中国海军发展的一个新高潮也由此掀开。此后,李鸿章为建设中的北洋海军购置了4艘单雷艇,在德国购置的“定远”、“镇远”两艘铁甲舰也各携带2艘小型鱼雷艇。

在著名的甲午战争爆发之前,全中国有35艘鱼雷艇。这些鱼雷艇基本都是从德国购买来的(27艘来自德国,其余都是国产),还是比较先进的。

鱼雷艇在海战中,从某种意义上属于特种装备。他多采用偷袭和突袭的方式,以高速逼近敌人,释放鱼雷后立即撤退。

鱼雷艇是一种完全的进攻性武器,一般携带两枚鱼雷,一旦击中敌人就可以将敌方军舰重创或者击毁。

但鱼雷艇除了2枚鱼雷以外,一般只有小口径火炮或者机枪,光靠火炮或者机枪是无法和敌人正面对抗的,只能撤退。

换句话说,鱼雷艇生存的意义,就在于释放者两枚鱼雷,放完了它的意义就结束了。

鱼雷是海战中独特的武器,它和火炮不同,攻击的是舰船吃水线附近的装甲。鱼雷装药量很大,重型鱼雷可以撕开数米厚的装甲板,一般来说吃水线附近装甲哪怕再厚重,也不可能抵御鱼雷的攻击。

所以,鱼雷在一战二战期间,成为仅次于火炮,航空炸弹的重要武器,由此对付运输船只极为有效。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被鱼雷击沉的运输船达1153万吨,占被击沉运输船总吨位的89%;舰艇162艘,占被击沉舰艇总数的49%。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被鱼雷击沉的运输船总吨位达1366万吨,占被击沉运输船总吨位的68%;舰艇达369艘,占被击沉舰艇总数的38.5%。

各国的鱼雷主要是由驱逐舰,轻型巡洋舰,潜艇,甚至鱼雷攻击机发射,使用鱼雷艇发射只是一种特种作战的模式。

比如甲午海战期间,参战的4艘鱼雷艇都没有击中目标。

鱼雷艇“福龙”在几艘炮舰和日军激烈交火的时候,曾经做过一次偷袭。它从浓浓烟雾中偷袭日军军舰西京丸号,在距离“西京丸”400米处发射了一枚鱼雷。擦过“西京丸”的右舷,未能命中,稍作调整后它又发射了第二枚鱼雷,结果在距“西京丸”右舷5米处再次擦过。

这是唯一一次攻击,之后鱼雷艇再没有机会参战,后来都被日军缴获。

一战二战期间,鱼雷艇大量在海战中使用,对付运输船的战绩虽然辉煌,但对于主力舰造成的损失是有限的。

如果敌方有一定的准备,鱼雷艇攻击就极不容易成功。

这是因为鱼雷的射程有限,一般远远低于对方的主力火炮射程。而且鱼雷发射以后,需要一段时间的航行才能击中敌人,这就需要仔细的把握发射角度,发射距离和发射时间。这个把握说起来容易,在敌军炮火的压制下,很难办到。

比如菲律宾莱特湾战役中,美军曾经乘夜色使用先进的大型鱼雷艇突袭穿越海峡的日舰,但在日军驱逐舰的拦阻下,只能仓促发射,没有一发鱼雷命中,自己还被击沉一艘。

所以说,鱼雷艇的作用很有限,但他的特点在于造价低廉,相当便宜,仅为主力舰的几十分甚至几百分之一。

万一它的鱼雷击中主力舰,往往会造成敌人重创,自己就算损失掉了,就价值上来说也是可以接受的,等于舍去一条猎狗,杀了一头老虎,性价比还是极高的。

所以一般穷国会大量使用鱼雷艇,比如解放军在建国初期大量装备鱼雷艇,还参加过实战,用4艘购自苏联的鱼雷艇击沉过台湾的老式军舰太平号。

1928年蒋介石命令陈绍宽重建民国海军的时候,就特别交代了鱼雷艇的作用,并且特别将这个任务交给欧阳格。

欧阳格在陈炯明炮击孙中山总统府的时候,曾经领导豫章舰同中山舰并肩作战,营救孙中山。

当时蒋介石就在中山舰上,他目睹欧阳格的英勇表现,对他很是看重。

栏目: 

Theme by Danetsoft and Danang Probo Sayekti inspired by Maksi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