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这里

老萨说史125:田家镇战役 中国海军的最后一战(2/5)

老萨的历史真相档案之一百二十五(新抗战系列之四十七)

扬子江舰队

强大的日本中国方面舰队

在抗战初期,日军组建了所谓的中国方面舰队,旗下包括三支分舰队。

以青岛为基地,主要在中国华北和东北沿海作战的丰田副武中将的第4舰队(丰田副武也是后来的日本联合舰队司令);

以上海为基地,在中国华中尤其是长江作战的长谷川清中将的第3舰队;

另外还有以广州为基地,在中国华南地区的盐泽幸一中将第5舰队。

这3支舰队战斗力都相当强大,但根据战场的不同,舰只的配备上也有明显的侧重。

第4舰队主要在中国北方作战,由于中国北方地区几乎没有中国海军力量,该舰队不需要对海作战,因此不需要强力的战列舰和巡洋舰。

第4舰队主要用于沿海登陆作战和执行日常的巡逻任务,所以必须有一定的近岸支援能力和巡逻能力,仅此而已。

第4舰队主力舰是:龙骧号中型护航航母、足柄号重巡洋舰、球磨号轻巡洋舰,这些都是可以在登陆作战中,执行空中掩护和近岸火炮支持的大型军舰,剩余的都是一些小型炮舰和巡逻船。

第4舰队曾经在青岛和连云港两次成功的登陆作战,龙骧号上的30架对地攻击机和巡洋舰上的重炮有效的支援了日本海军陆战队。

同时,第4舰队全面封锁了中国的渤海,黄海海域。战争中后期,第4舰队由于没有对手,基本处于无所事事的状态,一度还把唯一一艘航母借给第5舰队用于攻击广州和广西的作战。

相比起来,第4舰队是三支舰队中实力最弱的一支,因为他实在没有对手。

第5舰队不同,他成立时间比另外两个舰队迟得多,战斗力也远在第4舰队之上。

在1938年2月第5舰队才成立,它的作战区域和作战方式和第4舰队完全不同。

第5舰队作战区域主要是中国的南方地区,包括东海,南海,尤其需要封锁地域广阔的南海海域的国军运输船只,切断中国海运物资运输线。

所以第5舰队的制海能力比较强,而南海面积广阔,只有航母才能有效控制。所以第5舰队配备后来在太平洋战场大展手脚的“苍龙”、“加贺”重型航空母舰,还有千岁号轻型航母,以及“妙高”重巡洋舰,“多摩”轻巡洋舰等护卫军舰。

第5舰队在辽阔的南海,主要依靠舰载飞机进行封锁工作,他们在武汉会战末期成功发动了登陆广州作战。

后来又登陆钦州湾,进攻广西,由此出现了国军的昆仑关战役。

占领海南岛和西沙群岛,南沙群岛的就是这个第5舰队。

第3舰队则和这两个舰队都不同,他的作战区域是华中,而华中远比华北和华南复杂。

它的主要任务有两个:一个是有效支援黄海一线的登陆作战,帮助日军夺取上海这样的大城市。

另一个则比较特殊,是沿着长江作战的能力,控制长江制江权。

因为长江是横穿中国核心区域的母亲河,一旦控制了长江,也就控制了华中几乎全部的核心区域,中国也就被从南到北切为两断。

所以第3舰队也做了相应的分工,他也下属两支舰队:第10战队和第11战队。

其中第10战队主要用于给攻打上海以及其他沿海城市的日军提供,空中和近岸火力支援。所以第10战队包括出云号重型巡洋舰,以及龙田号,天龙号巡洋舰,这些巡洋舰都有重炮,比如出云号有203毫米炮4门,150毫米炮14门,可以有效提供火炮支援。

同时,必要时候,第10战队还会得到强有力的援军。淞沪会战期间,第10战队得到多达日本4艘航空母舰的支援,包括加贺号重型航母,凤翔号,龙骧号护航航母,神威号水上飞机航母支援,主要用于争夺沪宁杭地区的制空权。因为当时日军在上海还没有一个机场。

在淞沪会战中,第3舰队的舰载机起到巨大作用,而海军的重炮也对国军造成极大伤亡。

上篇说道的宋希濂71军36师,曾经攻入汇山码头,几乎成功。结果被日军军舰重炮一顿轰击,伤亡巨大,根本站不住脚,连宋希濂师长自己也几乎不保,最终被迫撤退

相比配备具有强大制海制空能力重型舰只的第10战队,另一支第11战队则完全不同。

同第10战队相比,第11战队似乎根本不起眼,他的大型舰只排水量不过1000吨左右,更有200,300吨的小型军舰,相比第10战队中排水量近万吨,吃水7米多的旗舰出云号,第11战队的军舰根本就是小不点。

其实,这并不是说明第11战队军舰差,日军没有给他配备好的军舰,而是是因为他的主要作战区域就是长江。长江是一条奇怪的江,在长江很多流域,江面宽阔,水流平缓。去南京作战时,军舰已经开入无锡江面,由于长江非常宽阔,一些从没见过大江的日军士兵甚至认为他们没有进入长江,还是在大海上。

但长江也有很多浅滩和所谓的枯水期,在枯水期时,长江很多流域深度还不到2米,比如出云号这种吃水8米深的军舰,进去就完蛋。

而长江三峡水域更是夸张,重镇宜昌以西的三峡航道狭窄,弯曲复杂,滩多浪急,险象丛生,有的地方仅容一船通过。就算在丰水期,三峡水道往往仅能容纳1500吨以下的民船通过,至于军舰吃水比民船深,往往1000吨以下才能通过。

所以,日军并非没有大型军舰使用,而是在长江中无法使用吨位大,吃水深的重型军舰,只能使用吃水低于3米甚至低于2米得内河炮舰。

日军强大的联合舰队,是清一色的远洋军舰。而日军为了侵略中国,控制长江,花费半个世纪之久,特地造就了一支精锐的舰队,也就是第3舰队第11战队,也就是所谓的扬子江舰队。

日军早在明治维新初期就制定了侵略中国的长期目标,而想要入侵中国,除了获得中国沿海的制海权,还必须获得黄河和长江两条重要河流的制江权。

不过,日军很快把黄河排除在外。

自从清朝以来,由于黄河泥沙量大,诸如三门峡等很多流域出现泥沙的大量淤积,山西和陕西接壤处的壶口瀑布又无法有效通过,黄河的水运逐渐停止,河道也逐步废弃。疏通黄河水道是个大工程,没有几年时间完成不了,日军自然不可能在战争期间一面疏通,一面用军队前进。

那么,长江也就成为包括日本在的列强,争夺的唯一目标。

早在清末,由于清政府的腐败无能,中国早在1842年鸦片战争期间就开始丢失长江的主权,当时英国军舰长驱直入,杀到南京迫使清政府签订南京条约,最终割让了香港。

随后,法国,美国等列强军舰也都进入了长江。

日本当时虽然已经通过明治维新迅速壮大,相比列强还有很大的差距,所以日本只是将目标定在中国外表强大的北洋水师,暂时没有考虑入侵长江的问题。

这不是日本没有野心,只是他们实力还不具备。

到甲午海战以后,腐败清政府的北洋水师全军覆没,日军认为中国不堪一击,开始决定入侵中国内陆地区。

而长江正是入侵中国内陆最好的通道,到了19世纪末期,英法美意德俄军舰已经肆无忌惮的在长江航行,来往于上海,武汉,重庆的租界。

日本人见洋鬼子们如此嚣张,也迅速加入他们的行列。

甲午战争以后,日军借口长江沿线有日本侨民,开始公然把军舰开入长江,并且沿着长江获得了从上游重庆到武汉到上海的很多日租界。

这些租界是日本入侵中国歌一个个毒瘤,而在长江上游弋的日本军舰就成为联系这些毒瘤的血管。

1897年,日军第一次组建了一支3艘炮舰的华中舰队,次年又增加3艘,开始在在长江上巡游。这些军舰不是内河炮艇,都是日军接近退役期的轻型军舰,本来是用于防御日本近海的,所以吃水相对较浅。但在长江这种江上作战还是基本不能胜任的,尤其在枯水期这些军舰活动区域非常有限,所以实际作用有限,只是略胜于无。

1900年,慈禧太后在庚子事变中,向全世界十几个主要列强同时宣战,八国联军迅速进攻北京,日军军舰也参与了作战,大量军舰赶往北方的天津。通过这次战役,日军更看到清王朝的无能和虚弱,坚定了入侵中国的野心。

义和团事变结束以后几年内,日军其实并没有正式成立长江舰队。

实战中,这些军舰并不能适应长江的作战,除了吃水深以外,这些军舰根本不是设计为内河军舰,有很多问题。

近海军舰也有可能同敌国主力军舰作战,所以必须具有强大对海能力。这些军舰吨位虽然不大,但都装备大口径重炮,是所谓的小兵扛大炮。

在长江中,这些重炮没有必要,因为长江中的敌国军舰不可能吨位很大,不需要这么大口径的重炮,对于地面目标,较小口径的火炮也完全可以胜任。

既然没有必要装这样大的火炮,还不如装较小口径的炮,然后提高速度,续航能力以及通讯能力。

此时日军已经把入侵中国定为未来主要目标,于是,他们在1903年正式开始建造2艘专门在长江使用,能够通过三峡浅滩的中型内河炮舰。

当时日本国力军力还不像二战时候那么强大,他们造船能力低下,造不出这样的军舰。于是日本政府拿出大量外汇,从英国订购了2艘军舰,分别命令为隅田号和伏见号。

这两艘军舰吃水仅有0.61米,航速13节,排水量也小,只有120吨,却有着良好的航行能力,可以从容游弋长江一线。

这两艘中型炮舰可以有效在长江通行,代价是军舰只有2门60毫米火炮,5挺机枪,火力比较薄弱。

在当时,清朝海军在长江上活动的军舰还是以半木船为主,日军这些军舰对付他们已经是绰绰有余了。

这两艘内河炮舰,直到1935年才退役,使用长达20年时间。

扬子江舰队

1908年,日军正式成立所谓的第3舰队,这支舰队根本就是用来侵华的产物。该舰队根本就不是在日本驻扎的,而是驻扎在中国的华中和华南地区,包括伏见号,隅田号在内一共7艘军舰。

第3舰队的建立,标志着日军的魔抓正式伸向中国的长江。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武昌发生了起义。日军第3舰队紧急在长江一线游弋,防止出现对日本租界和工厂的破坏,期间还掩护数千海军陆战队登陆,以加强租界的防御,这是第3舰队第一次作战,虽然他们并没有开火。

从1909年开始,日军逐步淘汰第3舰队的老式军舰,以提高该舰队的战斗力。

1909年他们建造了伏见号的改良型鸟羽号中型内河炮舰,速度上升到15节,主炮也变成2门76毫米火炮,吃水则仍然保持0.8米,排水量215吨。

这些中型炮舰的火力有限,不能摧毁坚固的地面工事,日军认为还是需要吨位较大的战舰,装备口径相对较大的火炮。

于是,他们在1911年又建造吨位较大的嵯峨号大型内河战舰,吨位为1000吨,主炮增大到120毫米,舰炮威力和射程都大幅度增加,代价是全舰吃水也达到2.3米,可以从上海到宜昌一线长江作战,但无法有效通过三峡的浅滩。

伏见号,隅田号属于第一代内河炮舰,完全是从国外购买。

嵯峨号和鸟羽号属于日军第二代内河军舰,已经是自己建造,并且进行改良。

日本花费了仅仅10年时间,可以说,由此也可以看到这10年内日军和日本国内的飞速进步。而中国在这10年内正是清王朝最后解体的10年,国家不但没有发展,反而大幅度倒退。

这些军舰随后都参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但德国军舰并没有在长江水道作战,所以第3舰队也没有作战的经历。

随后20多年是日军海军联合舰队的高速发展时期,这个第3舰队也飞速发展。

在1911年第二代内河炮舰出现以后,第三代内河炮舰也迅速诞生,他的代表作是安宅号大型内河炮舰。

安宅号排水量为1200吨,但航速高达16节,续航能力高达2500海里(可以从日本到上海几个来回),吃水为2.3米。主炮为2门120毫米炮,还有2门76毫米高炮,另外有6挺机枪,军舰船员120人。

安宅号在1923年正式服役,以当时的各国海军水平来说,安宅号是世界第一流的内河军舰。

在建造安宅号的同时,日军又建造4艘吨位较小的新型内河炮舰,也是第二代的改装型。这些军舰在技术上做了很大的改进,开始不使用煤,而使用重油作为燃料,以提高航速和巡航能力。

第三代内河战舰服役以后,遇到了五卅惨案,中国各地都发生大规模反日游行。第三舰队立即沿着长江部署支援。当时日军第11战队,也就是在长江内陆作战的军舰已经有7艘内河战舰和2艘轻型炮舰,3艘轻型巡洋舰,1艘装甲巡洋舰,几艘驱逐舰。

这也是抗战初期日军扬子江舰队的主要力量!

北伐期间,身为孙传芳顾问的冈村宁次在新直系军队大败的时候,卷了孙传芳的地图乘坐木船逃到长江上,也就是在武汉长江中巡逻的安宅号将他救走。

所以说,这个扬子江舰队还是很重要的。

在30年代,日本海军在经济危机情况下,连陆军的要求提高伙食费的提案都不批准,却仍然新建了2艘250吨的新式炮舰,足可见对扬子江舰队的重视程度。

注解:当时由于日本国内通货膨胀,军方要求提高伙食费标准和增加其他军费,基本都被国会拒绝。后来就因为这些原因,由军方在幕后指使,一些低级军官发动了流血的五一五政变惨案,导致77岁的日本首相犬养毅被杀,日本政党制度很快垮台。

栏目: 
首页重点发表: 

Theme by Danetsoft and Danang Probo Sayekti inspired by Maksi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