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这里

老萨说史123:德械师绝唱富金山(1/4)

老萨的历史真相档案之一百二十三(新抗战系列之四十五)

日军对于武汉的进攻大体分为两个方向,一个是从安徽出发,沿着长江进军,从东往西进攻。负责这路进攻的为冈村宁次的第11军(第11集团军),下辖5个师团又1个旅团,兵力超过10万之众。

中国古代历史上从安徽进攻湖北或者从湖北进攻安徽,基本都是按照这一条路线。比如三国晋国征服东吴,清朝太平天国攻陷南京。蒋介石和国军高层对历史还是很有研究的,他们早已在这一路线上层层设防,并且布有重兵。最终的结果就是,日军在这一路线的进攻极为困难。

沿着长江走水路的日军,虽然有着完全的制江权,但却面临着国军的众多沿江坚固要塞,一道道水中阻塞线,大量水雷封锁线,以及国军空军的拦截。

在这种程度的拦截下,日军精锐的第三舰队的内河作战舰队,也就是著名的扬子江舰队,只能以蜗牛的速度前进。他们在安庆,马珰要塞,湖口要塞,九江要塞,田家镇要塞都遭遇国军顽强抵抗,遭遇很大伤亡,军舰也有不少战损。

而沿着长江两岸的陆地行军的日军更是狼狈不堪。这次地域地形复杂,丛林山地湖泊密布,到处都是河流和国军的阻击。陆地北路前进的日军第6师团每作战10天,需要休整1个月。

而长江南岸的日军更惨,日军101和106师团都在山地作战中遭遇重创,106师团甚至被国军引诱至万家岭地区几乎全部歼灭,伤亡超过8成。

现实摆在眼前,按照11军这样的作战速度,恐怕武汉没有个3,4个月根本没法打下来。

日本军部鉴于第11军进攻进展太慢,无可奈何之下,命令日本华北派遣军第2军(第2集团军)立即参战,从侧翼包抄进攻武汉。

这个第2军也就是本文的主角。

强大的第2军

相比第11军出自日军华中派遣军,第2军来自于另一个日军体系,它属日军华北派遣军。

第2军兵力强大,下属4个师团又1个旅团,总兵力最高峰期达到17万人。

相比第11军,第2军的战斗力更为强悍,他是传统日本劲旅。

第2军麾下包括第3,第10师团,第13,第16师团4个精锐的甲种师团,是日军中最强有力的一个集团军。

附注:老萨顺便说下这个军的概念。日军的军,不是中国的军,而是集团军。有些对抗战一知半解的人,总是认为日军一个军可以对付国军十几万甚至几十万人,好像国军极为没用。其实日军的军,就是集团军,兵力也有十几万,对应的就是国军的某个战区。

在抗战期间,军的编制并不固定,通常下辖数个师团和独立混成旅团,少则几万人,多则十几万人。军的司令官是中将或者大将军衔。日军在早期曾经有海外四大军,就是朝鲜军,台湾军,关东军,中国驻屯军。大家可以看到,其中台湾军,关东军,中国驻屯军都是在中国的。抗战开始以后,由于中国战场地域辽阔,国军总兵力超过300万人,日军被迫新编组了多个军,也就是集团军为作战单位。最初在中国的中国驻屯军,改编为第一军。同时又将从日本本土调入中国华北的几个师团编组为第二军。而在淞沪会战登陆上海的上海派遣军,随后改编为华中派遣军,在武汉会战期间由增加部队,以华中派遣军骨干额外组成了第11军。

日本军部给第2军的命令,不是从东向西,沿着长江杀到武汉,而是绕一个大圈,先杀到武汉北边的大别山以北,然后突破大别山从北向南从侧翼杀到武汉。

日本军部认为,以25万到30万的重兵分两路进攻武汉是势在必得的,预计武汉国军最多1个月内就会被歼灭,日军也会轻松占领武汉。

让他们没想到的是,事实是截然相反的。

日本军部给第2军司令官东久迩宫稔彦王的作战命令为:第2军主力从大别山北麓,经六安、固始、潢川、罗山攻占信阳,然后沿平汉铁路及其以西地区南下,从北面、西北迂回包围武汉;另一路从商城南下,横越大别山到达麻城,由东北方向策应协同沿江的部队,进攻武汉。

大家可以轻松的看出来,这种进攻战略,其实就是日军之前发动兰封战役,妄图短时间内沿着河南大平原南下,一举占领武汉的作战方式的翻版。

日军先是杀到武汉的北边,然后沿着平汉铁路长驱南下。这一线地形平坦,非常日军发挥威力。

预计日军短时间内,就可以杀入武汉。事实上,日军在武汉会战攻陷信阳后,确实没有多久就沿着平汉线杀到了武汉。

在兰封会战那时候,国军由于连续经历了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一线部队伤亡很大,二线部队又没有整训完毕,根本无力和日军在河南平原正面对抗。

蒋介石曾经咬牙将还在休整的德械部队87,88,36师,中央教导总队,税警总团全部拉到兰封战场。但是这些部队伤亡太大,休整时间又太短,战斗力大幅度削弱。在兰封一线,被日军日军14师团横冲直撞,几乎阻挡不住他,连兰封会也丢掉了。

当时日军几个师团重兵已经杀向河南,攻陷开封,威逼郑州,同时准备立即南下进攻武汉。而国军在河南和武汉北部根本无兵可用,包括地形险要的大别山上也无军队可以防御。

日军如果乘势进攻,恐怕只有放弃武汉这一条路了,这是抗战中最为危险的一刻。

在这种绝境下,蒋介石权衡轻重,做出一个痛苦的决定,也就是掘开黄河大堤。黄河大堤掘开后,汹涌的黄河水造成了无辜中国平民的死亡,但却完全阻挡日军推进步伐,也造成该部上万人的减员。

日军最终只得被迫停止黄泛区以北所有部队的南下。其中作为作战主力的第2军,千里迢迢的绕了个大圈子,从河南通过铁路和公路运送到黄泛区以南的安徽,然后再向西北方向佯攻大别山北麓,然后南下侧击武汉。

这样一来,不仅日军兵力调动就花费了长达3个月时间,还更要将战场从适合日军发挥武器威力的河南平原,改到地形极为复杂的湖北省武汉,以及大别山山区。

在河南平原作战的兰封会战中,日本第2军伤亡不过1万多人,已经击溃了国军的整体防御,迫使国军全线后撤。而在武汉地区的作战中,第2军无法发挥自己的优势,最终伤亡了7,8万人。

而国军则利用这3个月的时间和苏联援助的军火物资,迅速休整恢复了实力。

其中,正面同第2军作战的国军部队总数就高达30万之众,和日军比例约是2:1。这样一来,中日两军战力的差距,也就相对小多了。

从这点来说,黄河放水的战略意义还是非常大的。

第2军的司令本来是西尾寿造中将,这个西尾寿造也是后来日军军界的风云人物,一度做到中国派遣军总司令,大将军衔。后来因为得罪了剃刀首相东条英机才被解职。

附注:东条英机爱作秀,曾经经常检查军队的垃圾箱,以表示关心军人的伙食。西尾寿造对东条英机这种影帝式样的表现非常鄙视。1943年在军事参议官任上的西尾寿造去关西视察,在回答记者提问时随口说了句:这个事情我不知道,你去问那个每天早上翻垃圾箱的家伙吧,他知道。心胸狭窄的东条英机知道这个消息勃然大怒,将西尾寿造解职。

因为他在徐州会战中指挥不力,导致日军在台儿庄战役的大败,最终使得他自己被解除第2军司令官职务。

东久迩宫稔彦王随即接任了第2军司令官的职务。

东久迩宫稔彦王的身份非常特殊,是所谓皇室军国主义分子。

东久迩宫稔彦王是日本皇室成员,他的身份非常显赫。

东久迩宫稔彦王是久迩宫朝彦亲王的第九个儿子。而久迩宫朝彦亲王是有着天皇一族血统的皇室,在明治维新初期就被封为日本皇族的亲王头衔。

到了近代,东久迩宫稔彦王和日本天皇也有极为亲近的血缘关系。

昭和天皇的皇后香淳皇后久弥宫良子女王是他的侄女,他也是昭和天皇裕仁的叔叔。

另外,他还是久迩宫邦彦王及朝香宫鸠彦王(大屠杀元凶之一)的兄弟,他的三个兄弟久迩宫邦彦王、梨本宫守正王、朝香宫鸠彦王和他的叔叔总参谋长闲院宫载仁亲王都是日军的大将。

当时日本全国包括天皇在内都奉行军国主义,皇族自然也不能例外。

很多皇族成员自告奋勇的参军,成为日军第一线指挥官。

东久迩宫稔彦王1908年5月27日毕业于陆军士官学校第20期步兵科,成为低级军官。

他历任步兵第29联队中队长,近卫步兵第3联队附,参谋本部附(作战课)等职务,随后进入军校继续深造。

1914年11月27日,他再次毕业于日本陆军最高学府陆军大学校第26期,开始高级军官的生涯。

1929年12月10日东久迩宫稔彦王晋升陆军少将军衔,历任参谋本部附,步兵第5旅团长(九一八事变),参谋本部附,第2师团长,第4师团长,军事参议官兼航空本部长(七七事变),第2军司令官职务。

客观来说,就算抛弃身份不谈,东久迩宫稔彦王也是个相当能干的军人,不过并非杰出,他同冈村宁次相比还是有差距的。

但东久迩宫稔彦王不管怎么说也是皇族成员,身份地位非常特殊,同普通军人是不同的。他能够凭借自己的能力加上地位的帮助,达到现在的水平也算极为不容易了。至少比现在不学无术不学无术,只知道用老爸贪污的钱款的中国官二代,要好上几百倍。

这几个日本皇族的军人,在战时都有累累罪行。但在日本投降以后,根据日本和美国达成的协议,美国人可以任意处决战犯,包括东条英机和近卫文磨这种位高权重高官和贵族,却务必放弃对日本皇室成员的追究。

而在美国人看来,保留日本天皇和皇室有助于稳定日本国内秩序,便于美国人对日本的统治,所以也就同意了。

所以这几个皇室出身的高级军官,包括犯有南京大屠杀罪行的朝香宫鸠彦王都被免予起诉。朝香宫鸠彦王这个老家伙享受晚年富裕生活,到94岁善终。东久迩宫稔彦王这个老家伙更是夸张,他居然活到了102岁,是二战各国王室成员最长寿的一个。

外围作战

作战命令下达之时,第2军只有第10和第13师团在合肥集结,而第3、第16师团尚在后方没有来得及到达。

由于知道国军几十万大军已经在武汉地区开始部署,日军已经无法坐等后续部队,必须立即进攻。

在8月27日,第2军司令东久迩宫稔彦王下令,第10和第13师团即开始行动。

由于进攻兵力有限,就必须保证火力上的绝对优势。东久迩宫稔彦王下令驻合肥的日军第1飞行团近百架作战飞机,直接协同配合第2军作战,务必提供强有力的空中支援。

遗憾的是,对于日军第2军的计划,蒋介石早有预计。

在武汉会战开始之前1个月,这一线已经部署了重兵。

此处是能力很强的李宗仁将军第五战区的作战区域,不过此时的战区司令长官却不是李宗仁。

在徐州会战的大突围以后,武汉会战刚刚开始时候,李宗仁旧伤突发。李宗仁在早年讨伐龙济光战役中,曾经被一发子弹击中脸部。

幸运的是,子弹并没有击中脑部,直接穿透脸颊,造成了轻伤。

本来这个枪伤在20年来偶尔轻微复发,此次可能由于李宗仁在徐州会战指挥中过于劳累,突然剧烈发作,一度右脸肿胀,右眼也失明,根本无法指挥部队。李宗仁才被迫去武汉治疗。

经过手术,武汉的医生从李宗仁口腔上颚取出一块黑色碎骨,这个伤势才逐步痊愈。

这段时间,第5战区由李宗仁的老伙计白崇禧指挥。

白崇禧是个军事天才,他毫不费力的判断认为日军必将从两路进攻,立即做出了针对性的部署。

同时,白崇禧针对日军和国军的特点,制定了以地形优势为掩护,逐步消耗日军力量的战略。

蒋介石对白崇禧的部署是非常支持的,他在得知第2军开始全线进攻以后,又增调了大批中央军精锐部队支援白崇禧。

中日两军以最强碰最强,随后在这一线进行了长达2个多月的残酷鏖战。

日军第10师团和首先从安徽省会合肥出发,第10师团师团长筱塚义男的第一个目标是生产名茶的六安。

《红楼梦》里面的贾母去妙玉的栊翠庵吃茶的时候,曾经说:我不吃六安茶。

并不是说六安茶不好,只是因为六安茶是绿茶,而贾母是北方人(祖先是东北的满人麾下的汉人),一向吃红茶,所以不喜欢绿茶的味道。

其实六安茶是中国绿茶中的精品。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六安瓜片被指定为中央军委特贡茶,周恩来最喜欢六安茶,直到去世之前还很想喝一杯。而精品六安茶也是中国赠送给各国元首的礼物,算是中国的国宝。

茶虽然好,也只是长在农村。六安城却只是个小城而已,不是什么大城市,并没有坚固防御。

驻守此处的国军为东北军于学忠的51军第114师683、684团。

东北军战斗力不强,防守部队也只有2个团数千人,但他们作战还是相当顽强的。

东北军这两个团在日军火炮的猛烈轰击下,仍然坚持苦战2天1夜,给日军造成相当的伤亡以后,才奉命撤退。

日军于28日晚占领六安。

在第10师团占领六安的同时,日军荻洲立兵的第13师团也从六安东南地区出发,南下进攻安徽西部的小城霍山。

守备于霍山一线的是西北军冯治安77军第37师,该师同东北军一样,和日军血战2天2夜仍然固守阵地。日军在霍山一线没有什么进展,反而丢下累累尸体。

大家也许有点奇怪,日军在抗战初期,占领霍山,六安这种小城,一般也就几十分钟到几个小时时间,最多不超过1天。

为什么打这两个小城,却都用了两天时间,还损失不轻呢?

除了国军早已守株待兔,布防稳固以外,这2天安徽西部的天气也大大阻碍的日军前进。

这几天内,安徽西部阴雨连绵,道路泥泞不堪,日军载重车辆和重武器前进困难。

没有重武器的支援,日军进攻的威力也就减弱了一半。

加上日本飞机在这种天气也无法起飞,不能为一线作战的日军强大的空中支持,日军单靠步兵炮,重机枪,掷弹筒这种火力,对付国军防御阵地就有一定的困难。

遗憾的是,阴雨天气不可能持续不断,28日开始,安徽西部的天气开始晴朗,日军进攻又开始猛烈了。

天气刚刚晴朗,日军驻合肥的第1飞行团的51架作战飞机(轻其中型轰炸机18架)立即全部出动,猛烈轰炸霍山国军阵地。

在日军飞机猛烈轰炸下,霍山的国军遭遇不轻的伤亡,阵脚开始松动。

除了空军以外,日军重武器也很快上到第一线。

阴雨一停,路面状况立即好转,日军第13师团的横尾阔中佐的山炮兵第19联队很快到达一线。日军主力山炮为41式山炮,射程6公里,口径75毫米。

这种山炮可以拆解成6个部分通过骡马运输,所以很适合山地作战,是日军山地丛林作战的主要支援火炮。

41式山炮包括爆破弹,杀伤榴弹,纵火弹和化学弹,这几种炮弹威力都很大。以爆破弹为例,可以轻松击毁国军坚固的土木工事,而且射速高达每分钟10发,火力密集度也很大。

日军一个山地炮兵联队包括36门山炮,有3400兵力,光是马就有1400匹。

有些朋友奇怪,为什么36门炮要这么多人,貌似94个人操纵一门火炮。其实炮兵部队并不是只有炮手而已,还有大量的其它辅助士兵。别的不说,光是搬运炮弹的辎重兵的人数就极为可观。火炮虽然厉害,但没有炮弹就是废铁。

日军山炮联队兵力如此之多,恰恰说明他们战斗力的强大,不但火炮威力大,炮弹也充足,可以长时间提供火力支援。

这36门山炮一上来,整个霍山的国军阵地在1,2小时内就成为一片废墟。

西北军冯治安77军整个军只有2,3门老式火炮,至于防守霍山的37师一部别说火炮,连重机枪也没有几挺。

双方火力悬殊,经过一天激战,守军张凌云的37师阵地被日军突破,国军随即主动放弃霍山。

栏目: 

Theme by Danetsoft and Danang Probo Sayekti inspired by Maksi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