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这里

老萨说史119:北极熊的帮助(2/4)

老萨的历史真相档案之一百一十九(新抗战系列之四十一)

苏制装备

同时苏联承诺在第一笔援助的5000万美元军火合同完成以后,继续履行第二笔5000万美元的合同,这样两笔援助总金额就高达1亿美元。

第一批苏联军火在武汉会战前的3月到6月运输到中国,总金额大概是4000多万美元。

这批物资中占份额最大的是飞机,这是因为可怜的国军空军在武汉会战之前已经消耗了八成力量,急需要补充。

之前中国方面的要求是:提供苏式重型轰炸机100架、轻型轰炸机100架、驱逐机150架,另需聘苏联教官、技师70人来中国。

苏联则同意提供第一批225架飞机来华。关于教练及技术人员方面,苏方答应派遣89人,包括C-5重轰炸机、伊-15、伊-16驱战斗力的飞行教官、仪器教官、技师和总工程师等。

苏联这批飞机在南京保卫战期间就开始进入中国服役,苏军飞行员也同中国飞行员并肩作战。这支规模不大,力量薄弱,但非常顽强的空军对日本空军造成不小的麻烦。

日军始终无法彻底掌握战区制空权。

对于地面武器上,中国赶赴苏联的杨杰代表团提出:提供高炮20门,附加照空灯、听音机及其他仪器全套,高炮炮弹4000发;
反坦克炮50门,炮弹7.5万发;
坦克82辆,外加修理车5辆;
其他各种炮弹12.3万发,子弹369万发。

这批物资很快送到中国,而武汉会战开始之前有82辆T-26坦克,76毫米高炮20门,76毫米野炮160门,110毫米野炮80门,37毫米反坦克炮80门,45毫米反坦克炮50门,轻机枪1600挺,重机枪300挺,另外还有大量弹药,仅仅步枪子弹就有1000万发。

大家可以看到,这些武器虽然数量很多,但远远达不到苏联许诺的20个师的标准。

以20个师的标准来分配这些武器,每个师只能装备115毫米榴弹炮4门,76毫米野炮8门,37毫米反坦克炮4门,重机枪15挺,轻机枪80挺。

而当时德军一个师装备轻机枪425挺,重机枪110挺,75毫米野炮20门,105毫米野炮36门,150毫米重炮12门。

显然,苏联提供的武器的数量同实际需要的20个师差别太大,也与中方期望相去过远,特别是在轻重机枪数量上面。

国军重武器比较薄弱,一向依靠轻武器火力优势在局部和日军对抗,如果此时连轻武器的优势也无法保证,就根本无法同日军对抗了。

所以代表团团长杨杰同苏联方面进行反复谈判,要求增加武器数量。没想到苏联方面居然以现代师编制小,机动灵活为理由拒绝。

另外一些中国急需要的武器,苏联也没有提供。比如中方要求的100架重轰炸机苏联没有提供,只给了6架老式的TB-3轰炸机。

因为苏军害怕国军会使用重型轰炸机去轰炸日本本土,这样会触怒日本军部,有可能会让日本关东军进攻苏联。

不过,苏联这些援助对国军还是极有帮助的,因为当时我们实在是太需要武器了。

即使苏联提供的数量严重不足,但有一点总比没有好。

10个人有一支枪,也比10个人拿大刀作战要好。

这些装备让武汉会战中的国军战斗力大增,也是此次会战中日军伤亡15万人的一个重要原因。

第一期苏联援华物资高达5000万美元,这个数字已经相当可观了,大约是1937年7月到1938年7月这1年内,德国全年对华军售数量,苏联也算是雪中送炭。

遗憾的是,苏联的物资运输速度并不快。

当时苏联物资运输到中国的有三条路线,一条陆路,一条水路,一条空中路线。

其中陆路是运输量最大,也是最可靠最安全的路线。

大量军火需要通过哈萨克斯坦,然后再经过新疆,甘肃,陕西,最后才能运到前线。

这条路线为30000公里距离,一路道路难行,期间还有日机轰炸,所以运输量始终上不去。

当时中国方面为了保证这条路线的畅通,在沿路修建了24个招待站,负责招待苏联官兵。

*苏联第二批军售物资*

虽然苏联允许短期内提供1亿美元,但随着中日陷入持久战,苏联人认为目的大体达到,开始不热心援助中国了。

苏联在提供第一批武器装备的5000万美元以后,第二批提供的5000万美元军事物资的速度开始放慢。

蒋介石对此自然非常着急,因为武汉会战国军伤亡也很大,达到几十万人,急需要补充。

当时英美法继续旁观,而德国和意大利也开始大大减少了对华的军售,中国向外军购的数量大幅度减少。

而国军军工生产能力也非常有限,只能生产一些轻武器,和部分弹药。

这些都导致国军一线部队的武器弹药出现很大的缺口。

在后面的一系列战役中,日军开始感到国军战斗力的下降,尤其感到国军火力的明显减弱,当时冈村宁次认为这是国军军火物资严重不足导致的。

但继续说服斯大林谈何容易,蒋介石几乎要考虑将自己的儿子蒋经国派到苏联去游说(蒋经国在苏联学习生活多年,和斯大林也有一些肤浅的交情)。

没想到一个意外事件的爆发,完全解决了这个问题,也让苏联几乎不顾一切的加速对中国的援助。

这就是日苏张鼓峰战役。

1938年7月9日,有10余名苏联军人,在吉林省珲春县以南的张鼓峰构筑工事。

接到这一报告的日本朝鲜军和关东军最高长官都大怒,他们认为这是苏军越界的侵犯挑衅行为,遂向国内建议,先在外交上提出抗议,然后动用武力予以驱逐。

苏军认为根据1886年的珲春界约,边境线在张鼓峰山顶的149高地。而日军认为这是伪满洲国的领土,其边界线应在张鼓峰的东侧。

此时日本陆军激进派认为,必须严惩苏联军队,给其迎头痛击,让其不敢乘虚而入,以保证武汉会战的顺利进行。

同时日军也想试探一下苏军的实力,看看苏联军队战斗力到底如何。

1938年7月苏日在张鼓峰激烈开战,日军出动1个师团的大部分兵力约1万5000人,苏军则出动2个师4万7000人,兵力上是日军的3倍之多。

最终的结果日本战败,默认了苏军对张鼓峰的占领。

但此战日军仅仅损失1000多人,苏军损失高达4000多人。

鉴于日军直接武力进攻试探,并且攻势极为旺盛,苏军一线部队损失很大,无力继续反击。

加上苏联国内正在大清洗,也无力和日军全面开战,最终双方达成停火协定草草收场。

此战日军虽然没有夺回张鼓峰,却看清了苏军的实力。日本关东军高层认为苏军战斗力低劣,仅靠步兵数量和火炮优势作战,没什么了不起。

关东军只要达到50万以上规模,就有十足把握击溃苏联的远东军区和西伯利亚军区部队。

而苏联方面则深感日本战斗力之强悍,威胁之大,如果此时日军集中在中国的百万大军全力进攻苏联远东地区,苏联说不定还真的顶不住。

蒋介石听到张鼓峰战役的情报以后,知道时机已经到了。

1939年春,蒋介石再次安排孙科作为特使访苏,目的是向苏联继续要求援助。

同蒋介石预料的完全相同,斯大林此次表现的极为热情。

两人一见面,斯大林几乎不假思索的同意孙科的要求,在短短1个小时内斯大林和孙科就达成协定。

斯大林决定立即将第二批5000万美元的援助运到中国,同时再增加提供1亿5000万美元给中国,作为第三批对华援助。

这样三批援华军火总金额将会达到2亿5000万美元,这个数字已经相当巨大了。

在第三批援助合同签署的同时,斯大林果然命令,将前两批共1亿美元的军火物资全部运送到了中国。

他所谓的20个师的装备在武汉会战前后全部运送到中国,给国军大大的输了血。

*第三批军售合作*

不过,在头两批1亿美元的援助物资提供了以后,苏联方面再次放慢了援华的速度,因为日军似乎已经无力发动全面侵华的作战,而开始改为以10,20万兵力规模的局部战役。

苏联认为这种作战中国自己也可以支持数年之久,不可能短时间垮掉,那么苏联为什么要把大量武器卖给他呢?没有必要让国军战斗力超过防御的需要,这样对将来苏联入侵中国的意图是极为不利的。

所以,第三批所谓的1亿5000万美元的军火物资迟迟没有送到中国。

蒋介石再次很着急,但没想到这次解决的更快,甚至都不需要中国外交人员去莫斯科催促了。

第三批援助合约签订短短几个月后,日苏居然再次开战,这次双方规模相当大,远远超过张鼓峰战役规模。

当时中日战争已经进入相持阶段,日本认为此时有一定余力抽调部队北上进攻苏联。

但还是需要试探一下苏军的战斗力,看看是否能够全面北上进攻,这也就有了外蒙古诺门罕战役。

1939年5月,苏日在外蒙古诺门罕发生激战,双方使用总兵力超过10万人。

其中日军使用7万人,100辆坦克,700多架飞机,苏军更是用了5万7000多人和多达500辆坦克,350辆装甲车。

此战虽然日军有兵力优势,但他是用步兵部队在蒙古草原和苏军机械化部队相碰,自然不是对手。

日军此战不是苏军的对手,但日军作战还是极为顽强的。

在坦克数量绝对劣势情况下,日军用人体炸弹去炸苏军坦克装甲车,打的苏军人仰马翻。此战苏军伤亡2万多人,损失了350辆坦克装甲车和250架飞机,伤亡近半,打得也很惨烈。

此时苏联正在秘密和纳粹德国合作,准备联手进攻波兰,时间就在9月。换句话说,苏联在西线的战争已经开始打响,如果此时日军还在东线骚扰苏联,对苏军的西线作战是极为不利的。

斯大林再次感到日军的严重威胁,他命令将第三批1亿5000万美元军火物资立即运输到中国。

这样又有7000多万美元的物资陆陆续续运到中国,遗憾的是,这笔援助的款项并没有完成,还有7000多万美元的军火物资就被苏联单方面毁约而中止运输了。

栏目: 

Theme by Danetsoft and Danang Probo Sayekti inspired by Maksi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