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这里

老萨说史116:掘开黄河真相(2/4)

老萨的历史真相档案之一百一十六(新抗战系列之三十八)

终于掘开黄河大堤,这个事件的好坏与否被争论了半个世纪。

计划的酝酿

可以说以水替兵并非国民政府仓促的弥补行为,而是早就有的构思。

从历史上说

有些朋友很奇怪,为什么黄河大堤一掘开,立即能够产生如此大的杀伤力呢?这主要还是同我们的母亲河黄河的特点有关系。

黄河为什么黄?因为黄河是全世界泥沙含量最高的一条河流,最大年输沙量达39.1亿吨(1933年)。

它从中游黄土高原携带了大量的泥水。黄河到了河南境内,由于水流变缓,大量泥沙就淤积下来,导致河床逐步升高。

一旦河床升高到一定程度,两边的河堤就无法承受黄河水,堤坝也就被冲破,于是黄河就自然的决堤了。

在1946年前的2540年间,黄河有近1593次大小决堤,其中大的改道共26次。

而由于黄河泥沙的大量沉积,在民国期间,黄河的河床位置其实已经远远高过地面。

这也就是所谓:黄河之水天上来。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黄河成为一条类似于与现在轻轨的地上河,是最适合决堤放水的。

一旦黄河河堤被破坏,立即有大量洪水涌出。水往低处流,洪水会从高处向低处迅速泛滥,短时间内造成极大的危害。

所以使用黄河作为武器,是非常现实的,我们的祖先也多次这么做过。

中国历史上,中原一带使用黄河消灭它军主力或者灭亡他国的较大规模的行动就有30起。

最早可能是公元225年,秦军向魏国大举进攻,包围了魏国国都大梁,掘开黄河大堤让洪水淹没了大梁城,最终灭掉了魏国。

元末的大起义,直接的原因也是黄河在河南境内泛滥,导致大量老百姓无法生活。后元朝统治者命令贾鲁强迫人民挖掘贾鲁河疏通黄河泛区,导致大量劳工饿死累死,最终爆发大起义。

所以,挖开黄河大堤在中国历史上并非什么稀奇事,已经有无数人用过了。

实际上,这个计划并非由老蒋制定,而是大多数人的意见。

一.德国顾问的建议:战前1935年国民政府的军事总顾问德国人法肯豪森上将,就抗日问题向蒋介石提出了应付时局的建议。建议中有关于利用江河阻敌的论点,是为抗战期间中国决黄河大堤以水代兵谋略的滥觞。

法肯豪森认为国军很难在河南大平原阻挡住日军推进,为了确保陇海交通大动脉,维持与动力资源大省山西的坚固联系,中国最初的战线必须推进至河北的沧州至保定一线,而黄河则为“最后的战线……宜作有计划之人工泛滥,以增厚其防御力。”南京的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有这份建议书的中文译稿。

开战以后,法肯豪森深感北方中国军队很难抵抗日军机械化部队的锋芒,一再向国民政府提出决开黄河大堤阻止敌人的建议。

二.1938年4月,早在黄河决堤之前两个多月,曾经负责整治江苏及淮河水利的国民政府高层陈果夫呈上一份报告,提出在河南武涉县的沁河口附近掘开黄河北大堤,让黄河水去淹北岸的日军。

陈果夫的理由是:黄河水对于守卫南岸的中国军队和守卫北岸的日军,都是危险的。如果日军先打开南大堤,则我军将被水淹。不如趁日军尚未动手时,先打开北大堤。

三.6月1日,在河南东部国军避免决战做总撤退时,时任第一战区司令官的程潜发来电报(河南属于第一战区),暗示必须掘开黄河:

如果我军此后不能确保自黄河南岸起,经郑州至许昌之线,不惟平汉铁路郑汉段的运输和联络线将被敌遮断,而且此后敌人南进可以威胁武汉,西来亦可进逼洛阳和西安,最后由西安略取汉中,进而窥伺我西南大后方。

四.其他人员

5月21日,军委会办公厅副主任姚琮提出了决开黄河堤岸、水阻日军的建议。他在致军令部次长熊斌的电文中说:黄河旧险地方在考城(旧县名,在河南省东部,1954年与兰封县合并为兰考县)以东中牟,如河北省之刘庄、鲁省之朱口,倘即施以决口工作,更于旧河道下流多抛埋柳枝,则河必改道南向,一时造成泛滥区域,至少可使其行动困难,全战局情势必将改观,而于我有利。

5月26日,军令部高级参谋、陆军大学教官何成璞也提出了决开黄河的建议。

5月26日,湖北省主席的何成浚致电蒋介石:现黄河已届桃汛,倘施工决口,则黄河水即循故道直奔徐州,不特大地泛滥使敌机械化部队失其效能,抑且足以摧毁其战斗力,使其打通津浦之企图仍归泡影,幸及早图之。

6月2日,豫西师管区司令部的刘仲元、谢承杰致电蒋介石:提请以破釜沉舟之势,决开黄河陆沉敌军。

还有白崇禧,陈诚等军事高层也在军事会议上一致赞成以黄河水阻挡日军的战略。

以上资料都说明放水计划是很早就有的既定计划,而日军进攻则促进了这个计划的实施,并非国民政府被日军一逼,就胡乱防水了。

另外,掘开黄河大堤是大家的主意,但毕竟最后的决策者是蒋介石,自然由他承担所有的历史责任。

计划执行

5月28日,商丘失守,豫东门户大开,日军16师团(东史郎所在师团)和第3,第13旅团不下5万重兵攻入河南大平原,省会开封岌岌可危。

如果此时再不掘开黄河,等到武汉最后一个战略门户郑州失陷就已经来不及了。

不过此时掘开黄河,就必须抢在日军之前完成,最乐观估计也只有1周时间。

这么短的时间想要将河南,安徽流域不下上千万老百姓迁移,是绝对不可能的事情(花上一年时间也不见得能够搞定)。

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显然就不能有效组织老百姓撤退,只能一边放水,一边疏散了。

如果这样去做,必有大量中国平民遭受水灾之苦甚至丧命。

虽然这些作为保证抗战胜利,保存国家和民族的代价站在历史角度也许不算过分,却也是历史上一个极为沉重的包袱。谁下令谁就必须去扛,这自然需很大的勇气。

大家都知道,毛泽东执政期间最大的灾难就是:三年饥荒和文化大革命。

但毛去世之前从不认为三年饥荒是他的问题,并且认为文化大革命是他一生最重要的两个成就之一(另一个是将蒋介石击败)。

显然,以毛泽东在内心深处也尽力避免这两个巨大的历史责任,其他人也就不用说了。

5月31日,犹豫再三的蒋介石终于下了决心。蒋介石当时也想让第一战区司令程潜下令,所以口头命令程潜去执行。

可惜,拥有丰富政治斗争经验的老将程潜也不是一般人,他不愿意背这个黑锅,始终装聋作哑,按兵不动,同时他还不断把紧急军情一再报给蒋介石,暗示必须由蒋下令。

最终,直到蒋介石的委员长侍从室主任林蔚,给程潜发来明确电令以后,他才下令立即执行。

6月1日,蒋介石在武汉召开国民革命军最高军事会议,下令豫东的各部做战略撤退,退到黄河以南;同时令第一战区司令长官程潜,下令商震第20集团军负责开掘黄河大堤,阻止日军前进。

商震则命部下第39军军长刘和鼎具体负责。

商震部第53军第1团奉命在中牟县境内大堤较薄的赵口掘堤,如果挖掘失败立即考虑转移到郑县的花园口。为什么选择赵口,花园口,也是从保护人民的角度出发。

因为赵口,花园口都在黄河弯曲部,容易放水,同时水流会流入贾鲁河向东南行,经过中牟,尉氏,扶沟,西华,周家口各县进入淮河。这样可以有效利用贾鲁河河道,以防止黄河水做过大的蔓延,可以减少人民的损失。

但是,赵口的情况特殊,不但河堤全部由小石组成,异常坚硬极难挖掘。而且黄河水中的大量泥沙将挖出来的缺口迅速填满,使得出水量极小,赵口的掘堤失败了。

此时河南战局还在极端恶化中。

6月3日日军16师团攻占了杞县和通许,4日在尉氏以西地区集结。

而尉氏距离新郑仅仅20多公里,一旦新郑被日军占领,郑州国军南下的交通线也就完全被日军切断。

而日军随后派出了第30旅团长筱原次郎少将率所部第30、第38联队共5个步兵大队,由尉氏向西经李君,于6月12日到达了新郑以南约6公里平汉路上的双泊河一带,炸坏了铁路桥,切断了郑州守军赖以和南方联系的交通枢纽平汉线。

6月6日河南省会开封被日军14师团攻陷。日军攻陷开封以后,并没有丝毫的停滞不前,他们的机械化前锋继续火速突进,威逼仅仅50公里外的郑州。

由此,郑州东边是14师团,南边是16师团,北面又是日军控制的黄河一线,仅剩西面一条运输路线,实际郑州已经被日军包围,情况万分紧急。

可是此时赵口仍然无法掘开,国军高层经过紧急商议,接受黄河水利学家的建议,改到赵口以西的郑县花园口重新挖掘。

此次负责挖掘的部队已经是原黔军蒋在珍的新第8师第2团、第3团以及工兵连。他们紧急赶到花园口,全军用用圆锹、十字镐、钢钎、箩筐、土箕、木杠等挖战壕的常用工具挖掘。

后来他们发现这些工具作用有限,就改用炸药炸,大炮轰。

6月8日日军东面的前锋部队,甚至已经推进到离郑州不到20公里的白沙镇。按照日军推进速度,他的机械化部队只需要半天到一天时间就可以达到郑州。

1938年6月9日上午9时,终于掘开了花园口大堤,黄河水经中牟、尉氏沿贾鲁河,涡河迅速下泄。但是由于破口较小,水流速度很慢。

10日,黄河流域突降特大暴雨,花园口破口立刻被洪水冲开一百多米的大缺口,连先前没有掘开的赵口也被大水冲开。

赵口和花园口两股水流汇合后,一举冲破贾鲁河,也冲断了日军已经控制大部分的陇海铁路,向豫东南流去。

西边一路沿颖河下泻淮河,东边一路沿涡河到安徽怀远流入淮河。

黄、淮合流后涌入洪泽湖,淮河、洪泽湖沿岸立即变成了一片汪洋,地面上也出现了巨大的黄泛区。

这个黄泛区从花园口到淮河长约四百公里,宽10公里到50公里不等,最宽处可达80公里。

这个黄泛区不但在过去,就算在今天也无法通过。除了水泥湍急以外,由于黄河的特点导致黄泛区泥沙齐腰,形同沼泽,无论人畜都绝对无法通过。

日军先锋3个师团又2个旅团的进攻,就此完全被阻挡。闪电战南下湖北,逼迫国军决战的计划彻底失败。

直接战果

可以说,黄河破堤从战略上来说的意义是非常重要的。

先说说直接的战果:之前日军第14、第16两个师团,分由两路攻入中牟、尉氏、新郑,切断郑州以南的平汉铁路线。

当然,这只是日军第一阶段的目标。在占领郑州击破此处国军主力以后,他们会立即南下,沿着平汉铁路杀到湖北,迫使残破的国军在武汉和他们决战,借机一举征服中国。

此次黄河决堤以后,日军被迫全部停止了南下的步伐,速战速决征服中国的战略意图由此完全失败,八年抗战在黄河放水的时候就已经注定是中国获胜了。

除了战略上的失败以外,日军在黄泛区的部队还遭受了大量的实际损失。

日军一部当场死于洪水,一部则被洪水围困。

死于洪水的日军就没有办法解决,连尸首也打捞不到。对于被围困的日军,日军组织了1个工兵联队、6个工兵中队,用大批舟艇援救其在黄水中的部队,同时以飞机空投食物与救生设备前后共达62吨。位于泛滥区中心的日军,其来不及撤走的车辆、火炮、战车等均沉于水底,不少人员、马匹被水冲走,部分日军在树梢、高冈上晾晒衣物等待援救,有些则在飘浮的草屋顶上随水南流。

第14师团最前方的两个联队各一部近3000人全部被水淹死,还有一股日军被洪水挡在中牟城,中国军队乘机反击,1000多日军无路可退,全部被打死或跳水逃生被激流淹死,尉氏城也淹死了1500名日军。

资料一:日本士兵日记

日本士兵在日记中写到:这是一条因黄河决堤而形成的河,走在我前面的士兵在夜色中过了河。渡过河之后,却不知该向哪个方向前进。不知哪边是浅滩,但总之必须过河……士兵们一发现一点食物,就像猫叼着鱼探到角落里那样,隐藏起来一个人独自享用。我们到处转来转去找食物,早田里开始还有土豆种,不过,没几天就被吃光了。把南瓜秧弄来煮着吃,但马上就被各分队抢光了。很快田地里没有一点可吃的东西了。洪水又切断了我们前后的道路,一连过了好几天,粮食都没有送来。

资料二:日军高层官方资料说明日本死于洪水上万人

日本方面资料(日本防卫厅防卫研究所战史室的《中国事变陆军作战史》)中写到:6月10日前后,中国军队在京水镇(郑州以北15公里处)附近,掘开了黄河南岸的堤防。因此,黄河浊流向东南奔流,中牟首先进水,逐日扩大,从朱仙镇、尉氏、太康,一直影响到蚌埠。第二军6月13日为救援孤立在中牟的第十四师团一部,从第五、第十、第一一四师团兵站抽调工兵各一个中队及架桥材料一个中队,配属给第十四师团。

随后于16日又从第一军调来独立工兵第二联队主力及渡河材料一个中队。6月15日以后,由于泛滥的河水扩大到尉氏的第十六师团方面,第二军除调回第十四师团两个工兵中队外,又逐次增加架桥材料两个中队,折叠船40只,独立工兵第十一联队主力支援,然后向泛滥地带以外撤退。方面军于6月17日命令临时航空兵团全力以赴援助第十六师团方面的补给。用运输机、轻重轰炸机,在6月16至24日之间给两个师团投下补给粮秣、卫生材料等,合计约161.5吨。

29日,方面军在徐州举行联合追悼大会。仅我第二军死于洪水人数便达到7452名之多。

资料三:日军战时资料

日本大本营陆军部撰有日军侵华史长编。其中第440页记载如下:“中国军队6月10日左右于郑州东北掘开黄河堤防,使黄河水向东南方向涌出,采取了水淹战术,淹没了自己的广大沃野,形成了经中牟、尉氏、周口、阜阳连接淮河的大地障,给我军行动造成极大困难。”

而据日方目击者说:洪水到处,我军士兵惊恐万状,东奔西突,人马践踏,车、马、人员淹没不计其数。

资料四:中共资料

土肥原在黄河放水以后下令日军中止进攻,并且立即下令后撤。由于到处都是洪水,后撤极为困难,日军并四处搜抢大小船只,甚至门板、水缸等工具。

资料五:日军战后承认

日军当时约4个师团陷于黄泛区,遭受严重损失的有2个师团以上,沿陇海线两侧进犯武汉的计划被粉碎,不得不改变部署,由长江进犯武汉。日本军部承认,由于黄河决口,日军夺取武汉的时间被迫推迟了3个月,速战速决占领湖北的计划完全失败。

栏目: 

Theme by Danetsoft and Danang Probo Sayekti inspired by Maksi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