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这里

老萨说史113:徐州大突围-下 滇军死守禹王山(4/5)

老萨的历史真相档案之一百一十三(新抗战系列之三十五)

此战日军使用一部分装甲部队参加包围作战,而且坦克的数量高达几百辆之多。

这边各路日军尽全力猛攻国军防线,各种重武器全部在第一线,攻击猛烈程度让人瞠目结舌,大有一口吃掉国军的势头。

滇军在禹王山遭遇有史以来最猛烈的打击,日军重炮,山炮,野炮,步兵炮的炮弹如雨点一样落在滇军阵地上,山石被炸得粉碎,树木被炸得飞起几米高。

滇军在禹王山这个小山上的阵地几乎全部被摧毁,此时日军步兵已经开始冲锋,实在来不及修复阵地。

没有办法,滇军将战死烈士的遗体堆积起来作为掩体,奋力抵抗日军的进攻。

当时滇军伤亡很大,禹王山北面所有平地全部埋满了烈士的遗体,新殉国的烈士遗体实在没有地方埋了。当时由于战斗激烈,遗体也运不下去。

滇军烈士遗体只好放在战壕里面,滇军活着战士的吃饭,休息就在烈士的遗体边,战斗激烈的时候,也只能踩着烈士的遗体走来走去。

仗打到这个地步,大家都是杀红了眼睛。滇军官兵目睹这么多战友的牺牲,都抱着必死决心坚守,都没有打算活着离开禹王山。

这样一来,虽然日军用尽全力进攻,居然始终无法得手。

滇军就这样一直守下去,直到5月17日徐州国军主力全部撤退成功,禹王山大部分还在控制滇军手中。

17日晚,在完成禹王山的阻击任务以后,滇军60军奉李宗仁的命令全军撤退到徐州,准备全军撤退。

18日,滇军同孙连仲的西北军是最后一批撤出徐州的部队,当时李宗仁的第五战区司令部也已经转移。

19日,空城徐州被日军攻占。

滇军在台儿庄战役中伤亡相当惨重,60军全军伤亡高达1万4000多人。其中182师,183师余部仅仅编为1个团,184师作为预备队伤亡较少,余部也仅仅编为3个团。

全军从12个步兵团打成了5个步兵团,损失了整整7个团。其中殉国5000多人,还有1万多人受伤,滇军排长以上军官伤亡高达500人,高级军官中旅长殉国1人,负伤1人,团长殉国4人,负伤7人。

对于一场战役来说,高级军官都伤亡成这样,说明战斗真的激烈到极点,而滇军拼的也确实非常的狠了。

滇军宣布歼灭日军7000多人,根据战后估计,日军伤亡总数超过5000人,而且全部是日军甲种一流师团的伤亡人数,并不是什么辎重部队,后勤部队。

网上有人攻击滇军战斗力弱,歼灭日军5000、6000人,自己伤亡1万4000多人,伤亡比超过2:1。这种说法是很没有常识的。对比双方武器装备和训练的巨大差距,这个伤亡比还是可以理解的。打个不恰当的比方,让武警部队手持冲锋枪去同完全机械化的解放军正面交战,武警部队伤亡是解放军的2,3倍都是很正常的。

其实抗战初期,国军战斗力较强部队的伤亡数量一般都是日军的一倍以上,这是两军客观的差距造成的,非人力可以控制。

就如同苏德战争一样,就算苏军能够获得一连串胜利,但它的伤亡数量也远比德军要高得多。就算最后的柏林战役,苏军仍然伤亡30万人,这主要是苏军作战能力相对较弱导致的,也是没有办法的。

当时全国民众对忠勇的滇军都非常支持,赞赏,各种媒体一律大肆报道滇军的壮举。

蔣介石本人也嘉奖电道:台儿庄卢军长,贵部英勇奋斗,嘉慰良深,查敌之苦困,较我尤甚,盼鼓舞所部,继续努力,压倒倭寇,以示国威。

日军本来以为二三天内就能占领台儿庄,没想到打了半个月之久也没攻下。日本军部只好找借口说禹王山防御部队是国军最精锐的中央军,可是滇军大量阵亡将士的遗体证明他们是云南的部队。日本军部上上下下都知道云南军的战斗力很弱,不堪一击。

所以日军高层对失利并不理解,只好胡乱揣测,还向外宣布:鲁南战役,我军在禹王山攻势受挫,进展不利,主要是在禹王山附近发现有苏联军官参与指挥。

其实当时苏联顾问并没有配属国军陆军作战部队,等他们到部队则是几个月以后的武汉会战了。

当然,此次徐州大突围并不是滇军一支部队的功劳。其他的西北军,中央军,川军,东北军等部做出的贡献和付出的伤亡并不比他们要少,荣誉是大家的,滇军只是英雄团队中的一个。

在国军各部死守掩护下,徐州几十万国军纷纷突围成功。

中国的敦刻尔克大撤退

5月11日,蒋介石本人发现徐州军情有着极大变化,他很是着急。

之前他已经让刘斐制定了机动作战的计划,也就是一旦遭遇日军重兵合围,就立即让作为机动部署的国军大部队随时撤退,并不把绝大部分主力放在第一线。

可是李宗仁当局者迷,并没有及时察觉到现场的变化,也没有立即执行刘斐的作战部署。

此时,蒋介石认为日军已经开始合围作战,徐州附近60个师60万大军必须立即撤退。如果此时再不撤退,等日军封死了徐州西面和南面所有的口子,那么这60万大军就完了。

60万国军被日军全部歼灭,那么可以说国军一线作战部队伤亡超过一半,依靠剩余的部队和正在休整编组的新军,根本不可能抵挡住日军下面对河南和湖北的进攻。

一旦湖北,湖南被日军迅速攻占,那么和湖北,湖南近在咫尺的四川怕是也无兵可用,根本难以保住了,抗战也就完了,我们必然要战败。

所以,国军必须要撤退。

可是目前李宗仁是第五战区司令,具有完全的指挥权,所谓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现在蒋介石怕是也左右不了他。

蒋介石其实深知老政敌李宗仁的个性。他知道李宗仁不会随便听从中央的意见,必须派一个强力人物去督促他执行。

蒋介石想来想去,还是选中了李宗仁的爱将刘斐,这时候派他去是最合适的。

蒋电话给刘斐,让他立即赶赴武汉机场,跟随他飞到郑州去。

在飞机上蒋介石对刘斐说:你之前的看法是很正确的,目前在徐州的60万国军有很大的风险,务必撤退。

刘斐表示他已经多次电告李宗仁,李却始终表示尚且没有到全军撤退的地步,不愿意立即撤退。

蒋介石说:这就是我去郑州的原因,我想亲自去徐州让李宗仁率部撤下来。

刘斐说:现在徐州太危险,委员长作为一国统帅不能随便去这种危险的地方,我愿意代表委员长去。

蒋介石同意了,不过他认为刘斐毕竟是李宗仁的人,怕他暗中串通李搞什么鬼。蒋介石同时安排自己的心腹,也就是军令部次长林蔚一同前往。

注:林蔚(1889—1955)字蔚文。国民革命军二级陆军上将,跟随蒋介石一生的心腹人物。林蔚生于1889年。浙江黄岩人。林蔚早年在家乡中学毕业后,考入南京江南水师学堂工程科。毕业后,服务于浙军,后又考入陆军大学第四期。

1928年5月,蒋介石为亲自掌握一部分军队,在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下又成立一个警备司令部。警备司令部长官和各部队长人员的组成,蒋介石按照“黄、浙、陆、一”(即黄埔军校毕业、浙江人、陆大毕业、第一军出身)的标准,任命陈诚为警备司令。由于林蔚既是陆大毕业,又是浙江人,所以受到蒋介石、陈诚的青睐,于是被任命为警备第一师参谋长,开始了作为蒋介石心腹的生涯。

1930年2月,林蔚出任参谋第二厅厅长。

1935年3月,军事委员会为统一全国陆海空军人事,在军事委员会内设置铨叙厅,蒋介石委任林蔚为第一任厅长。林蔚作为蒋介石的心腹,他先后两次将最高人事部门签报晋升他为上将的名字划掉。

1939年初,林蔚接杨杰任军令部次长。

1944年2月,林蔚由军令部次长调任军政部政务次长。

1950年2月,林蔚任东南长官公署副长官,同长官陈诚一道为蒋介石经营台湾。同年3月,蒋介石复职。林蔚任“总统府战略顾问”晋升为二级陆军上将。1953年,林蔚退休。

蒋介石对刘斐和林蔚说:你们务必要让德邻撤下来,现在明显是敌人从四面大包围徐州,好在包围圈还没有形成。如果不赶快想办法,几十万大军都会丢掉。没有这60个师,我们还拿什么抗日?

蒋介石紧急安排专列,让刘斐,林蔚立即赶赴徐州。

当时日军的先头部队已经逼近了从河南通往徐州的陇海铁路,乘坐火车去徐州也是有一定危险的。

刘斐他们乘坐的这列火车经过商丘的时候(归德),已经是深夜。临时驻守此处的74军军长俞济时告诉他们,日军离商丘已经不远了,预计日军先锋明天就可能切断铁路,他们乘坐的火车估计是最后一列到徐州的列车了。

刘斐他们马不停蹄的赶到徐州,当时已经是清晨了,徐州城中已经非常清楚听到日军的隆隆炮声。

刘斐,林蔚一下火车,完全顾不上休息,就急忙赶到李宗仁的指挥部。

三人一见面,刘斐一句没有客套,开门见山的要求李宗仁立即部署撤退。

刘斐说:委员长已经下令,徐州国军除留一部牵制日军以外,主力立即击破山东西部,江苏北部,安徽北部的日军,全军转移到河南,湖北,安徽去,放弃徐州。现在情况紧急,不能再有任何犹豫了。

李宗仁沉吟了一会,表示他当然同意撤退,不过目前还有几十万部队都在一线激战,中日两军胶着在一起。刘斐和林蔚都是带过兵的人,自然知道这种情况下想撤退不太现实,一下子把所有部队撤退下来怕是不太可能。

刘斐同李宗仁的关系非常好,平时对这个老长官非常客气,此时他非常着急,也完全顾不上礼貌。他立即毫不掩饰的直接说:德邻公,如果现在再不撤退,等到日军包围圈完全形成,到时候想退也退不了啦,这几十万大军就全完了。

就在刘斐说这番话的时候,李宗仁的指挥部接到情报:商丘到徐州一线的铁路被日军先头部队切断(两个机械化大队),国军失去向西撤退的铁路大动脉。

情况顿时变得非常严峻。

李宗仁毕竟是一位有名的战将,他稍加思索,立即认为之前自己的想法是错误的。作为一个将军,尽量要避免犯错误,因为一旦犯错误就会多死很多人。但如果犯了错误,也要立即纠正,尽量挽回错误造成的损失。

李宗仁头脑非常清醒,他当机立断的命令第五战区参谋部,立即制定具体的撤退计划。同时他马上电话通知战区所有集团军司令和军长,告知他们各部马上准备撤退工作,1,2天后国军就要开始全部的撤退工作。

于是,各部利用1,2时间迅速做好了准备工作,时间虽然短,对撤退的部队来说却是极为宝贵的。一些伤员被提前转移出去,一些重武器被打包拆迁,给每个官兵准备了突围用的粮食,并且一再做突围期间的紧急训练和思想动员。

16日,李宗仁正式下达了撤退的命令,并且仔细布置了撤退的各项细节工作。

李宗仁在徐州大撤退中表现的很不错。虽然撤退时间确实晚了几天,但还是抓住了最后的机会,没有彻底丢掉这个关键的时机。

同时,李宗仁的军事素养比唐生智可是高明太多了,这次撤退也不像南京保卫战中唐生智那样胡乱布置。

李宗仁和他的众多参谋们仔细制定了撤退计划,要求除一部坚守台儿庄,邳县,禹王山以外,其他各部逐步放弃现有阵地,做总撤退。

撤退是撤退,李宗仁却一再强调,这不是撒丫子一口气撤走,而是各部交替掩护撤退,一部掩护一部,以防止出现大规模溃散情况。

撤退具体为五路:

第一路:李宗仁长官司令部及廖磊集团军从安徽北部撤退,由徐州沿津浦路南下,至宿县地区再折向西南,于界沟附近冲过涡河封锁线。

第二路:汤恩伯军团从河南东部撤退,由陇海路运河车站向西撤退,在符离集以北越过津浦路,突破宿县至永城间敌人封锁线,再从涡阳突破敌涡河封锁线。

第三路:孙连仲部及张自忠第59军从安徽北部和河南东部边缘撤退,由台儿庄向西南退却,从徐州以南越过萧县以西的封锁线,在永城附近再次冲出封锁线。

第四路:关麟征部及川军一部从河南西部撤退,由徐州越过陇海铁路,向西北方向突围,突破黄口、李庄封锁线。

第五路:孙震部川军从安徽北部撤退,由徐州以北柳泉向东南急进,跨过陇海铁路,经泗县折向西南而行,在固镇与蚌埠之间穿过津浦路,从怀远以西突破日军的涡河封锁线。

这五路从五个方向撤退,每个方向都是日军包围圈的薄弱环节,单纯就这个计划来说,相当高明。

更重要的是,李宗仁非常实际,没有不切实际的胡乱去安排。他知道日军此次出动25万兵力,非同小可。如果国军全部以师,旅为单位,目标太大,怕是一些部队还是会被日军包围。

李宗仁下令,从徐州突围的最后几批部队,因为日军包围圈大体形成,大部队不容易脱身,要务必分散成团营等小股部队形式行动,这样不容易被日军发现。

在国军开始准备全面撤退的时候,从13日开始日军发动了完成包围圈最后阶段的猛烈进攻,25万日军从各个角度向徐州进攻。

14日到18日,除了徐州北部的台儿庄,禹王山一线在激战外,徐州南部的战斗也非常激烈。

西北军孙连仲,桂军廖磊等部在这徐州南线坚决防守,拼死掩护大部队撤退。

日军10万大军疯狂进攻,合肥,宿县,萧县先后沦陷,但由于国军的顽强防守,日军推进步伐远远低于他们的预期,南部包围圈始终无法封死。这一期间,仍然有大量国军部队从徐州南方的安徽省北部山区成功突围,李宗仁本人也从这一线突围成功。

同时,徐州北线的重镇沛县,邳县等地也先后失守,只是由于禹王山,台儿庄一线国军还在坚守,日军北方10万大军始终无法有效南下,被国军死死的顶住,日军南北大军会师的目的没有实现。

相比南线,北线,更重要的是西线,这条最主要的国军突围路线并没有被日军封死。日军14师团本来奉命占领河南东部重镇商丘,彻底切断国军沿着陇海铁路向西的主要突围路线。

但14师团在兰封一线被国军10万大军团团围住,自身难保,险些被歼灭,也就根本无法完成西面的包围圈。

所以说,兰封战役的意义还是很深远的,第一在于保证徐州国军的撤退路线,第二才是歼灭日军土肥原贤二第14师团。而几十万国军就在这几天内全力西进,迅速转移到河南东部地区,完成了从徐州的大撤退。

日军在19日占领徐州城,却惊讶的发现是一座空城。李宗仁为了避免日军在徐州进行类似于南京的大屠杀,已经有计划的疏散了老百姓。

此时,就要轮到日军难堪了。日军此次倾尽全力进攻,却又是狗咬猪尿泡,空欢喜一场。

日军慢了国军一步,他们就快要完成包围圈的时候,国军早已经分各路顺利撤退。

相比南京保卫战中,当先扔下部队逃走的唐生智,李宗仁几乎坚持到了最后一刻。

18日晚上,李宗仁在绝大部分部队开始撤退以后,才率领第五战区指挥部700多人,在一个师2000人的保护下撤退出徐州。

刘汝明的68军3万多人在顺利完成掩护任务以后,立即将部队分散成若干个团突围。他们在山东支持抗日老百姓的带领下,从容不迫的从日军包围圈的空隙中钻了出去,伤亡很小。

25日前后,在徐州的60万国军经过急行军,基本全撤退到安徽,河南,湖北的安全地区,只损失了一部分装备。当然,官兵相当的疲劳,还需要休整一段时间才可以作战。

栏目: 

Theme by Danetsoft and Danang Probo Sayekti inspired by Maksi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