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这里

老萨说史111:血战台儿庄-上(1/5)

老萨的历史真相档案之一百一十一(新抗战系列之三十三)

抗战时期在陕西宝鸡县的国军

在临沂血战的同时,徐州会战最重要的战役——台儿庄战役开始了。台儿庄战役或者说徐州会战有两个很有趣的现象。第一,虽然说名字叫做徐州会战,其实所有作战都在徐州的外围爆发的,徐州城内并没有战斗。第二,台儿庄战役中,国军只是用了约百分之二三十的兵力,其他百分之七八十都用于阻挡临沂,淮河两个方向的日军,以及进入敌后打击牵制敌军后续部队。台儿庄战役是整个徐州会战的核心战役,此战中,国军结结实实的打了一个胜仗,不但歼灭日军1万多人,还差点将日军1万6000人的濑谷支队全歼(一个加强旅团的编制,约等于国军一个整编师)。

速战速决占领徐州

徐州会战是抗战初期国军和日军在江苏和山东两省的一场大规模会战,前后包括山东境内的鲁南反击战(韩复榘被枪决以后该部的大反攻),滕县保卫战(川军的作战),临沂战役(西北军张自忠和庞炳勋部的作战),台儿庄战役(中央军汤恩伯部和西北军孙连仲的作战),以及江苏境内的淮河狙击战(西北军张自忠,东北军于学忠,桂军廖磊的作战),还包括江苏山东境内的徐州大撤退。

但在1938年的日军却丝毫没有预计到未来的困难,其在中国作战的激进军人一直要求立即攻占山东,迅速歼灭国军主力。

其实就当时的情况来看,日军已经占领了中国华北,华东很多地区,他们的机动兵力基本耗尽,已经无力继续发动大规模攻势。

但令人吃惊的是,在1938年日军居然不顾后方大量国军和游击队的存在,连续发动了徐州会战,兰封会战和规模空前的武汉会战。

这三大会战中,日军伤亡总数高达数十万人,单单一个武汉会战伤亡病疫总数超过20万人。

这么多战役中,除了滕县保卫战中日两军总数在4万人以下,其他几个战役中日两军总兵力基本都超过10万人,由此可以这个会战的规模是非常大的。整个徐州会战日军前后投入了8个师团超过23万人,伤亡数万人之多,仅仅一个台儿庄战役和临沂战役,日军伤亡总数超过1万6000人。

国军也投入了64个师,超过60万人,最终伤亡总数达到20万人,大大伤了元气。更重要的是,国军敌后部队(也包括八路军,新四军)利用这段宝贵的时间,在日军几乎不放置兵力的后方迅速发展,建立了数十万平方公里抗日根据地和分别有数十万人规模的敌后正规军和游击队。

日军为1938年的举动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从1938年以后,除了灭亡之前的一号会战,日军再也没有发动大规模进攻国军的战役。因为正面国军数量超过300万,敌后还有100万游击队和正规军,日军顾头就顾不了腚。

日本人为什么要不惜一切代价占领徐州呢,这主要是他们速战速决消灭国军占领中国的计划所致。

当时中国的华东,也就是长江三角洲的上海,杭州,南京一线被日军华中方面军不下30万大军控制,其中用于进攻和对付敌后国军的就有第3,第6,第9,第11,第13,第16,第18,第101,第114共9个师团。

而中国的华北五省大部分被日本的华北方面军30多万大军控制,其中正在用于进攻的就有第5,第10,第14,第20,第108,第109这6个师团以及另外的3个精锐旅团。

两支日军总兵力不下70万之众,除了100编号的4个师团以外,在中国的日军全部都是最精锐的部队,这些部队后来横扫了东南亚,几乎不费吹灰之力的歼灭了此处的几十万盟军,歼灭了英美荷澳在东南亚的舰队,并且之后还在太平洋和东南亚造成美军高达几十万的伤亡。

当时在中国的日军两个方面军,已经控制了中国大约四分之一的区域,而这些区域也是中国主要的经济,文化和人口聚集区。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日军已经占领了大部分中国的心腹地区。

单从地图上看起来,中国的东北,华北,华东已经几乎都成为日军标注的红色占领区,这些地域超过日本本土数倍之多。

可惜这仅仅是表面现象。日军并不是没有问题,其实他们的危险远远大于此时的收获,或者说此时的所谓收获不过是一个假象。

在日军华北方面军司令官寺内寿一大将来看,目前的日军无论在战术和战略上都有极大的危险。

首先从战术意义上来说,日军华北方面军和华中方面军其实处于被割裂包围境地。

其中日军华北方面军处境相对比较好,这是因为他们背靠傀儡国伪满洲国,伪满洲国又和当时所谓的日本领土朝鲜接壤(经过1910年的《日韩合并条约》,朝鲜已经不存在了,被殖民了35年之久),所以华北方面军的补给没有什么问题。

大量军事物资从日本港口运到朝鲜,然后通过发达的铁路经过朝鲜和伪满洲国,到达华北,显然在完全没有敌军空军破坏的情况下,这种运输没有丝毫难度。

华北方面军在充足的补给和增援部队的支持下,一个师团即使遭受毁灭性打击,短短2,3月就能迅速恢复战斗力,始终保证着百分之八十以上的战斗力,并且能够长时间进行激烈的作战,这在当时全世界各国来说,都是相当惊人的。

有人觉得奇怪,为什么日军一个师团不过3万人,前前后后能够对付好几个军的国军呢?

这主要是日军补充和恢复能力惊人。他所谓的1个师团的1年内伤亡总数,有时候就已经超过1个师团兵力。

但该师团在充足补给和补充兵的支持下,迅速可以恢复实力,能够继续作战。其实这个师团经过几次大规模补充以后,除了高级军官和部分老兵,几乎全部换了一遍。

以此次徐州会战的主角之一板垣征四郎的第5师团来说,他们在8年抗战期间,居然在中国前后和70多个师交过手,其中在南口战役,忻口战役,台儿庄战役,昆仑关战役多次被重创。以台儿庄战役之前来说,第5师团首先在南口战役被汤恩伯13军干掉了超过5000人,之后又在张家口战役损失了1000,2000人,伤亡总数占到总兵力的约四分之一。

但他仅仅在河北境内休整了1个月,就立即恢复了实力,之后连续发动了平型关战役,忻口战役,最终在太原战役占领了太原,当时第5师团仅剩1万多人,伤亡超过百分之六十。

但让人惊讶的事情再次出现,在第5师团下属编制尚且完全的第9旅团前往南京参加作战的情况下,第5师团经过短短3个月的休整和补充后,就迅速恢复到近3万人的规模,接着从海上登陆青岛开始了临沂战役,成为临沂台儿庄战役中日军三大主力之一。

这种高效的恢复能力,建立在日军高效的物资补给和兵员补充之上,其实华北作战的日军师团基本上都是如此。

日军侵华老兵东史郎的第16师团在华北作战时可以看出比较轻松,补给和弹药都相当充足,直到黄河决堤以后才陷入困境。但后来调到上海以后,东史郎他们一路几乎都靠抢劫中国农民为生。南京大屠杀的日本官兵回忆,当时他们已经到了冲到中国农民田中挖掘还没长大的萝卜的程度,后勤补给基本不存在了。

所以说,如果第5师团不在华北,没有这样高效的补给线,他是绝对不可能这样连续作战的。别的不提,对于一支部队高达万人以上的补充,就算苏军,美军,德军,也不是短期内就可以完成的事情。

尤其对于当年深陷苏联战场的德军来说,那么多支最精锐的部队因为补给不足,逐步消耗干净。一个军变为一个师,一个师变为一个团,最终彻底完蛋。

德军元帅隆美尔曾经说过,现代战争其实打的就是后勤补给,道理就是这样。

华北方面军可能具有充足的补给,但华中方面军就不同。

当时华中方面军虽然有9个师团之多,实力还大大超过华北方面军,但由于长三角地区三面都是国军控制区,一面是大海,实际处于四面被围攻的状态,所有补给全部靠海运上海解决。

江南地区水网纵横,交通并不方便。加上国军敌后部队和游击队数量众多,不断袭击日军公路和铁路运输线,日军补给线时常中断,这也导致华中方面军作战非常困难。

此次徐州会战中,由于补给不足,华中方面军畑俊六大将仅仅在9个师团中抽调一个13师团给予支援,从南向北进攻徐州。

这个13师团2万多人要面对桂军两个军,东北军一个军,西北军一个军总兵力4个军不下10万人的阻击,无论如何也不可能成功。

实际上西北军张自忠部刚到淮河,13师团在桂军东北军的围攻下已经支持不住了,随后被张自忠部一触即溃。

所以,华北方面军寺内寿一大将认为,即使从战术角度上来说,日军也必须占领徐州,打通联系华北方面军和华中方面军联系的津浦铁路。

注:津浦铁路为从天津经过山东,安徽,江苏到达当时国民政府首都南京市的浦口区的铁路(因为当时没有长江大桥,火车无法过长江,只能将铁路修建到江北的浦口),也是枞横中国南北的主要铁路运输线。

因为这样一来,最低程度可以保证华中方面军的补给畅通,不至于让这样9个精锐师团成为没有作为的废物。

实际上这9个师团确实没有什么作为,在调到徐州之前,基本上在江苏苏北和安徽境内小打小闹,大部分精力用在抢劫中国农民的食物,以补充粮食补给不足。

当然,战术上的理由只是寺内寿一等强硬军国主义分子的一个小理由。真正的原因还是战略上的。

寺内寿一他们认为,淞沪会战被现实证明是一个巨大的战略失误,而且对日本来说很可能是致命的。

日军高层认为在淞沪会战中歼灭国军最精锐的几十万主力,再攻破南京以后,国民政府必然投降。

但事实证明这个想法是异想天开。

日军虽然攻陷了上海南京杭州一线,还打残了国军几十万部队,但中国方面并没有投降,日军方面多达9个师团被牵制在江南安徽的水乡地带,前进困难。

而华北方面军为了支援淞沪会战也被迫抽调了大量部队,最终导致没有彻底攻占山西,绥远两个省,这两个省有国军不下30多万大军固守,一直坚守到8年后的抗战结束。

而河北,察哈尔地区仍然有大量国军敌后正规军和敌后游击队存在,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将其消灭。

至于山东更是还有一半控制在国民政府手中。

换句话说,就是因为淞沪会战的分兵,导致日军连华北五省也没有控制住。

而此时损失较大的华东的国军战斗后从容后退到安徽,江西等地休整,华北的国军则退往河南和陕西休整。

国军仅仅以一部和日军在正面缠斗,更有多达百万的战损部队在后方休整,日本方面预计五,六个月他们就可以利用中国充足的人口资源恢复绝大部分兵力,再通过苏联和德国的军售,恢复大部分的战斗力。

同时日军也得到情报,蒋介石已经在大规模编组约100万新军,同时将70万受过训练的部队派遣到日军控制区域,进行敌后游击战。

这样日军拼命激战半年,伤亡总数超过50万,结果却是国军总数不但没有减少,反而从200万增加到300多万,其中在敌后就有近100万大军。

很明显,这种情况下,日军如果对付敌后国军,就无力全面进攻正面国军。如果进攻正面的国军,敌后国军又成燎原之势。以日军现有兵力,顶多可以拿出120万在中国作战,他们的战斗力顶多相当于300万国军,双方基本持平,旗鼓相当,日军略胜一筹。

不过一旦日本和英美苏爆发战争,那么日军在华一部分军队必须转而对付这些列强,那么日本在抗战中取胜的可能性自然就是微乎其微,只有失败这一条路了。

所以在寺内寿一他们看来,如果听从日本军部所谓1938年不要主动进攻的命令,虽然可以保证现有控制区,消灭控制区内国军正规军和游击队,从而可能避免日军孤军深入导致大败。

但从长远来说,日军如果不放弃已经占领的中国地盘和中国停战,就这样长期打下去,是必败无疑,也就是打一场注定要失败的战争,这无疑于自我毁灭。

那么在寺内寿一等激进军人看来,唯一能够让日军取胜的办法,就是迅速集中兵力从南北夹击,先占领中国南北交通枢纽城市徐州,打通日军南北线的联系。

接着华北,华中两路日军集中10几个师团超过50万大军从东边和北面进攻并且占领河南,然后迅速南下攻占湖北省,进而占领湖南,贵州。

海军则登陆占领广东广西,直逼云南。

这样一来,四川省四面就都是日军了。

对于国军来说,抗战中沿海省份比如广东,江苏,福建等和华北五省只是国军第三层防线。这一层的地形并不适合防御,只是用来拖延消耗日军而已,最终还是会放弃。

但湖北,湖南,贵州,云南,陕西则是国军防御的第二层,地形比较适合防御,正是国军用来和日军持久拉锯战的主战场。

不过,蒋介石计划中第二层的防御线至少需要150万大军防御,因为进攻日军至少可以达到60,70万。防御地形再好,国军如果没有足够兵力也是守不住的。

而当时国军差不多有百万大军在华北华中作战中被打残,正在修整中,还有百万大军在后方编组训练,一线可以作战的国军也不过几十万人,实力较弱,正是日军取胜的一个好时机。

所以此时国军需要做的应该是尽量在最外层的防御阵地拖延时间,以迅速恢复实力,同时寻机歼灭突进的日军一部,消耗他们的进攻力量,减弱他们的进攻势头。

虽然如此,毕竟国军在一线可用的兵力还是不多的。

华北方面军司令官寺内寿一大将认为时机难得,应该乘机全力进攻,一举占领湖北湖南等省,攻陷第二层防御圈。

如果这一层被攻陷,那么就仅剩最内层的四川省了。四川省地形虽然险要,人口众多,但光靠一个省恐怕无法有效抵抗日军百万大军,那么抗战也就败了。

所以在寺内寿一等激进军人看来,必须立即攻陷徐州,速度一定要快,因为这是击败中国的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因此徐州会战是不可避免的。

自然,如果擅自出兵攻击徐州,也就和天皇和军部下令1938年7月之前不允许进攻是相违背的。

为什么要尽快出兵呢?因为此时国军在淞沪会战,南京保卫战,华北各大战役受损的约100万大军正在后方休整,而中国方面后勤补给和恢复能力很差劲,尤其军火物资的巨大缺口短期内无法补充,所以此时正是千载难逢的时机。

寺内寿一他们认为目前国军用于一线作战的机动兵力顶多只有70,80万人,和日军总数相当,但日军战斗力大大优于国军,正是最好的良机。

不过,也并不是说日军就是稳操胜券了,日本军部命令的1938年不允许进攻还是非常有道理的,这在于日军其实已经无法抽调进攻兵力。

中国面积广阔,人口众多,抗日军民数量巨大,日军这些部队光是对付敌后国军,同时对付正面国军的反攻,已经颇为吃力。

如果这时候再不顾一切擅自发动进攻,必然导致两个结局。

一、日军只以小股部队进攻徐州,在国军优势兵力包围下必遭重创。淞沪会战和忻口战役已经告诉日军,国军并非没有能力歼灭日军,只是双方战斗力差距很大,而日军总能集中局部优势。一旦日军这点优势没有,战败也是必然的,就短期来说无疑于自己找一场败仗。

二、日军如果割肉补疮集中大股部队进攻徐州,那么日军敌后控制区必然如无人之境,国军甚至八路军新四军在敌后的武装会在短期内迅速站住脚,并且发展成为日军3,5年内无法消灭的可怕力量。如果日军的野心是占领整个中国,或者逼迫中国投降,那么就长期来说,这无疑于自我毁灭。

显然,无论小股部队进攻还是大股部队进攻,对日军的危害都是很大。

所以,并不是所有在华军人都支持继续进攻徐州。

对于这个想法,和华北方面军司令同一级的华中方面军司令畑俊六大将就并不热心。他相对务实,并没有占领整个中国的野心,而是希望日军能够见好就收。

可惜畑俊六耳根子比较软,架不住寺内寿一的一再强烈要求,被迫拿出一个13师团从南京出发,沿着津浦铁路从南往北进攻徐州,也就算做华中方面军配合作战了。

但这个13师团在淮河被国军几个军围殴,伤亡7000多人,狼狈逃回淮河南岸。

而华北方面军的寺内寿一大将则对此非常热心,当时他其实仅仅能抽调2个主力师团进攻徐州,显然这样作战有一定风险。如果再等半个月,则可以再抽调3个师团到徐州方向,到时候再打就是比较稳妥。

但此时寺内寿一觉得战机难得,必须立即进攻。同时寺内寿一对于国军战斗力极为轻视,忻口战役的艰难情况也没有打醒他。

他认为依靠第5师团和第10师团这两个精锐师团不下6万兵力加上第13师团,3个师团共10万多人的规模,打垮目前徐州地区总兵力20万的国军还是相当有把握的。

所以,寺内寿一不顾一切的命令第5师团和第10师团立即从济宁和青岛全线出击,夹击占领徐州。

栏目: 
首页重点发表: 

Theme by Danetsoft and Danang Probo Sayekti inspired by Maksi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