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这里

老萨说史109:淮河狙击战和好色将军(1/3)

老萨的历史真相档案之一百零九(新抗战系列之三十一)

畑俊六和寺内寿一合影,左边干枯的小个子是畑俊六,右边是寺内寿一。

徐州会战中日军分三路进攻徐州,其中从北往南杀的矶谷廉介第10师团在藤县被川军阻挡了4天多时间,为会战争取了最需要的时间,第10师团随后孤军深入台儿庄遭遇惨重失败,这也就是台儿庄战役的胜利。不过台儿庄战役的胜利并不是孤立的,他的胜利建立在另外两路进攻的日军被国军成功拦阻的前提下。如果不是这样,三路日军从三个方向进攻台儿庄,那么台儿庄战役也就必败无疑了。这一篇就说说临沂战役和安徽北部淮河阻击战两个战役。

1938年不发动进攻

台儿庄战役胜利的原因在于日军的孤军深入,但日军为什么会孤军深入呢,这就要从日本在1938年的军事战略角度来解释。

日军占领南京以后,本来认为中国会立即屈膝投降。但没想到中国方面断然拒绝日本的要求,并且召回驻日本大使,断绝了和日本的外交关系。日本军方和政府措手不及,狼狈不堪。

经过半年的艰苦作战,日军已经伤亡20多万人,相当于日俄战争的伤亡总数。可是日俄战争中日军伤亡虽然很大,但俄国很快投降,日本获得了光辉的胜利。

此次侵华战争中国却根本没有投降,而且日本方面也完全看不到短时间结束战争的任何希望。

此时日本军方和政府大多已经冷静下来,军方仔细评估以后,做出一个比较悲观的结论,也就是日本现有国力军力不可能短时间内征服中国,一旦被中国方面拖入持久战,日本甚至会最终被拖垮。

鉴于此,日本军方和政府开始考虑转变所谓速战速决的战略,这到不是日本军方试图主动转变,主要是现实情况如此,不转变不行。

日军在七七事变以后几次战役中其实也非常危险,南京保卫战中,日军从上海到南京一路几乎没有后勤补给,完全靠一路打家劫舍,抢夺中国平民食物为生。

如果南京并不是一个完全不适合防御的城市,此战结果还很难预料。

太原会战中,日军进攻部队由于占领区面积太大,兵力实在不够分配,被迫集中兵力于某几个点。结果就是日军后方几乎是无人之境,后勤补给部队经常受到打击。而进攻的日军由于兵力不足,差一点就被国军在平型关和忻口包围歼灭,也算得上非常危险。

虽然这几次日军都能化险为夷,但战争不能始终通过这种赌博方式获胜,因为任何赌徒都有完蛋的一天。

日本军部的高层经过再三分析,认为日军目前兵力尚且不足以控制占领区,更谈不上继续进攻。

当时一个老外记者回忆,他从北平带着孩子骑自行车出城,结果仅仅在北平城门看到几个日本哨兵,出城以后就再也没有看到日本人。他们一家骑车刚刚15分钟,就遇到了一支国军的游击队。

郊区如此,城市里面也好不到哪里去。北平附近的国军游击队,由几个会日语的学生兵率领,居然一枪没发将北平附近一个监狱的卫兵全部缴械,释放了所有犯人。

国军在敌后有正规军,原来的民团武装,大量有组织的抗日游击队,还有数量更多的民众自发抗日武装。

以河北为例,河北南部30个县城在1938年初建立了敌后抗日政权,控制了800万人口,光是其中一支部队,也就是八路军的武装就高达2万多人,国军和其他武装力量总数不下八路军10倍。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日军强行继续进攻,尤其发动大规模会战,一则很有可能被国军借机击败,二则后方国军力量继续发展,一旦形成了气候,恐怕没有3,4年无法将其消灭,这也就陷入战争泥潭了。

一旦彻底陷入持久战,就很难脱身。这就像两个拼内力的武功高手,一旦开始就无法结束,不是你死就是我亡,非要一个死了才能分出胜负。

显然这样长时间打下去,中国方面虽然损失巨大,但以中国潜力还是完全可以长时间支持,反之日本方面却是耗不起的。

更重要的,在日军高层看来,至少目前这10年日本没有必要同中国拼命,因为其实英法美苏才是有可能灭亡日军的真正敌人,中国则处于次要位置,短时间内对日本构不成大的威胁。

鉴于此,日本军部得出一致意见,至少在1938年全年不应该发动大规模进攻,而是尽力保证现有占领区的“秩序”,扫平敌后国军正规军和游击队的抵抗,同时大量扶持中国伪政权和伪军。

这样,一来不会再继续遭受很大的损失,不会冒着某些战役失败的危险,二来不会陷入中国战争太深,如果情况继续恶化,大不了忍痛放弃中国关内战场,撤退到东北的所谓满洲国罢了。

同时日本方面为了应付同中国的持久战,做出了1940年底前新增25个常设师团,25个特设师团的计划,换句话说日军准备新编组近百万大军。

日本军工部门却对这个计划非常不满意,他们的负责人直截了当的对军部说:以日本目前的国力,经济力量,科技力量根本不可能完成这样的计划。

而日军军事训练部门负责人也表示:日军训练部门力量有限,无法在3年内训练出如此数量的军官和士兵,绝对不可能满足计划的需要。

如果强行完成这个计划,只能大幅度削减训练的内容,降低训练的标准和对兵员素质的严格要求,那么训练出来的这个军队战斗力恐怕只相当于现役甲种师团的一半,相对国军就没有太大优势了,更远远弱于美苏军队。

日本军部接到这些报告以后垂头丧气,他们认为如果长期计划无法完成,至少在1938年完成6个新师团的组建。

鉴于兵力不足,日本军部高层斩钉截铁的命令,至少在1938年7月前(完成六个师团组建之前),在华的日军不允许发动任何大规模进攻作战,而应该就地停止前进,转而修整部队和稳定占领区。

对于这个命令,日本政府的近卫内阁也表示支持。

因为近卫内阁所谓以华制华的手段也没有任何好的成果。虽然扶持了王克敏,梁鸿志,德王等傀儡政权,却都因为这些败类道德低下,毫无号召力和军事实力导致这些政府实则没有用处。

他们五花八门的伪军也毫无战斗力可言,不但不能成为日军帮手,甚至私下倒卖日军提供的军火,出卖日军情报,反而成为日军的大包裹。

其中伪内蒙古政权的德王由于对日本压迫蒙古人的不满,甚至暗中和蒋介石联系,试图再倒向中国一边。

鉴于这种情况,日本政府方面也完全同意军方的建议,也就是日军就地停止进攻,并且至少在1939年前不发动新的进攻。

政府和军方的一致结论,根据法律还要通过天皇的批准。出人意料的是,日本天皇裕仁也举双手双脚支持这个计划。

天皇裕仁一直将美苏当作真正的敌人,准备和德意联手,在二战中彻底掀翻美苏,控制东亚和东南亚,实现日本称霸亚洲的梦想。在裕仁天皇看来,只要打垮了苏美,征服中国只是时间问题。

既然有这样的野心,那么在此之前为什么还要跟不相干的中国死缠烂打呢?天皇裕仁本来对大规模入侵中国就不赞成,但架不住军方一再宣称三个月可以打垮中国的诱惑,同意了日军全面侵华。

现在侵华战争打了半年,哪怕瞎子也能看到中国至少还能继续打几年,天皇裕仁自然是火了。

此时裕仁毫不犹豫的同意了这个暂时停战1年的计划,并且一再强调要约束一线军官,不得违背军令擅自进攻。

其实如果日军现在停止进攻,从各方面对日军都是有很大好处的,对中国却比较不利。

日本方面暂停进攻,也就是不愿意继续扩大侵华的一个标志。

之后日军完全可以逐步收缩兵力,将兵力转移到河北,山西,绥远,察哈尔,山东北部,也就是华北五省占领区,同时可以控制上海到南京一线的苏南地区。在这一线,日军使用40,50万大军配合一部伪军还是能够防御住的。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日军占领这些区域,也就完全实现了七七卢沟桥的入侵目的,即蚕食华北的计划。

同时日军使用这些不多的兵力在中国作战,也能有一定余力应付和美苏的决战,并不会伤筋动骨,更不会举国彻底陷入中国持久战。

之后无论是继续占领中国,还是从中国撤军,都是非常可行的。

但从中国这一方来说,日军如果不能撤离出华北,在这种情况下停战只对中国有短期的好处,也就是可以暂时整编部队,得到一个宝贵的恢复期。但就长期来说,对中国并没有好处。

中国打垮日本的唯一方法就是持久战,而持久战就必须让日军深入中国内地作战,拖住日军百万大军。

以目前日军国力军力,陷入持久战用不了10年就必死无疑,到时候肯定战败退出中国全境,抗战也就胜利了。

日本如果在1938年不作进攻,表面上似乎为国军赢得最需要的修整时间,但日军也在修整和扫荡占领区,同时编组新军。

1年以后,日军完成新军增补,重创国军敌后武装,自然可以抽调更多部队进攻国军,到时候对中国方面只会更为不利。

所以中国这方面需要做的是继续和日军作战。必要的时候,国军要主动进攻,迫使日军继续发动进攻。

但让国军没想到的是,日军自己帮助国军完成了意图。

再回到日本方面,1938年全年不继续进攻的命令传到中国,日军底层官兵非常欢迎。他们大多是年轻人,抛弃了稳定的生活和家庭,恋人来到中国激战。

日军士兵回忆录中说,哪怕务农生活非常艰难的人,也不希望继续打下去。除了战争的残酷以外,日军内部奉行法西斯主义,老兵对新兵殴打虐待都是家常便饭,而作为日军步兵前后打了半年,战友伤亡无数,吃尽了战争的苦头,却也看不到战争有什么意义,谁也不希望继续打下去。

这世界上恐怕没有一个民族喜欢战争,日本人怕是也不例外,但在中国作战的日军高层则有完全不同的反应。

当时日军侵华的部队分为两大股,华北方面军和华中方面军,分别在中国的北方和南方作战。

华中方面军司令原本是南京大屠杀的屠夫松井石根大将。

由于日军方面认为南京大屠杀在国际上造成极为恶劣的影响,为了掩人耳目,他们将松井石根转入预备役,他的职务由畑俊六大将接替。

畑俊六是日本武士家庭出身,代代都是职业军人,到了他这一代也不例外。

畑俊六同哥哥畑英太郎(死前是日本关东军司令,918事变之前得急病暴亡)都是日本军方的大将,这在日本是绝无仅有的。

畑俊六本人是日军中首屈一指的人物,曾经以日本陆军大学第一名身份毕业(陆军大学是日本军界精英的院校,类似于美国西点军校),之后参加过日俄战争,战争中被俄国人的子弹击穿了肺部。经过抢救虽然保住了性命,但畑俊六的肺部严重受损,导致他的身体功能失调,一辈子都是一个干枯病夫的样子。

畑俊六曾经担任驻德国,瑞典武官,也曾经参加过巴黎和会,在中国也呆过很长时间,对侵华战争和国际形势有着很深的了解。

此时畑俊六认为日本军部的命令是正确的,日本应该见好就收,不应该继续进攻,随即下令暂停攻势。

让畑俊六没想到的是,另外一个巨头——华北方面军司令寺内寿一大将对停战令却坚决反对。

寺内寿一大将是日本贵族家庭出身,有个伯爵的头衔。此人是最为激进的军国主义分子,虽然贵族出身,但性格野蛮凶悍,更有傲慢自大的缺点。

寺内寿一当时头脑中只有一个念头,就是不打赢中国绝对不停战。在寺内寿一看来,现在停止进攻完全是莫名其妙。

因为他的华北方面军目前为止还是百战百胜,已经获得了平津战役,南口张家口战役,太原会战以及保定石家庄战役的胜利。

在寺内寿一看来,处于获胜势头的日军自然应该继续进攻,占领整个华北和华中地区。

就算不能完全占领华北华中,最低程度要打通华北方面军和华中方面军的联系,也就是占领山东和江苏北部,打通从天津到南京的津浦铁路。

但畑俊六大将却并不同意继续进攻。

寺内寿一再三劝说他,指出华中方面仅仅控制苏南地区,其实是在国军五六十万大军的三面围攻之下,唯一没有被围攻的一面还是大海。如果不能打通华中方面军同华北方面军的联系,华中方面军前途难料,甚至连占领区也无法巩固。

畑俊六被寺内寿一有些说动,开始考虑是否配合华北方面军占领山东,打通两军的联系。

而这边寺内寿一的野心其实远不止占领山东和江苏,他认为需要继续进攻河南,山西,之后直逼湖北发动武汉会战,彻底占领中国的华北华中甚至华南地区,占领半个中国。

可惜寺内寿一的主意报到日本军部后,立即被否定了,军部再三要求寺内寿一严格遵守命令。

1938年2月3日参谋本部给寺内寿一的作战指示,提出:在胶济铁路沿线除现已占据之线或其他方面,均不得超过黄河线进行作战。

让日本军部没有想到的是,寺内寿一大将此时手握重兵,根本不理会军部的命令,居然开始自行其事。

他在1938年2月5日擅自下达了进攻徐州的命令,这等于违抗了军令,麾下的第10师团和第5师团立即发动向徐州进攻。

同时畑俊六在寺内寿一的严厉要求下,被迫出动一部从南京进攻徐州,以配合华北方面军对徐州的进攻。

鉴于华北方面军和华中方面军都不服从军部命令,日本军部非常愤怒。

他们在2月16日公布了作战指导纲要,其中明确要求在华日军不得继续进攻徐州。

但畑俊六和寺内寿一已经完全无视军部的命令,他们正式在2月17日发布全面进攻徐州的命令,实际上当时日本军部已经无法阻止一线部队的行动。

由此,徐州会战就不可避免的爆发了。

日军此次进攻徐州采用了三面夹击的方法,由华中方面军一部从南京出发,从南往北沿着津浦铁路进攻徐州。

同时华北方面军两个师团,分别从两个方向,也就是一个从北往南沿着津浦铁路,另一个沿着台潍公路从东北往南进攻。

日军这一手可谓非常厉害,因为日军战斗力占有绝对优势,采用多路进攻方式,也就迫使国军将兵力分散。

而日军可以凭借战斗力的优势,击溃兵力较为分散的各股国军,最终会师徐州。

自然,这种作战方式只是适合战斗力占相当优势的一方,如果是国军随意分散兵力,恐怕就会被日军逐个吃掉了。

李宗仁担任第五战区司令以后,对三路日军看得非常清楚。他认为目前看来从北往南杀过来的矶谷廉介第10师团由于试图抢得头功,已经深入山东腹地200多公里作战,完全让自己处于孤军深入的地位,是最容易被歼灭的。

至于两外两股日军,必须将他们阻挡住,以完成会战的部署。

李宗仁也认为必须改变之前对待日军的作战方式。

在之前国军多以阵地战方式对待日军,虽然在抗战初期阵地战对于将日军拖入持久战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从军事上来说,阵地战却是日军发挥火力,机动力,以及陆海空协同能力的最好舞台,国军这种打法是以弱击强,自然不存在获胜的可能。

国军在抗战最初几个月开始放弃单纯的阵地战,而是使用一些机动的围歼战。比如太原会战的平型关战役,晋绥军集中几个军引诱日军第五师团大部深入平型关,以一股强力部队在正面阻挡日军前进,然后各部从四面进攻,将第五师团陷入合围。这股日军一度陷入弹尽援绝状态,差一点崩溃。最终只是因为晋绥军战斗力较差,指挥上也有一定问题,没有歼灭这股高达3万人的日军。

虽然平型关战役失败,但这种战法也受到了国军高层的肯定。

其中李宗仁更是这种打法的坚定支持者,他认为必须以一股适合防御的国军正面阻挡日军,同时调动大部队在日军侧翼机动作战,并不固守一地。在正面防御国军同日军胶着的时候,侧翼国军四面合围,发动全面进攻,将日军歼灭或者重创。

这比处于被动地位的阵地战要好的多,至少有一定的把握获胜。

此次徐州会战中,除了滕县等由于兵力太少,必须死守的战斗,国军大多采用了这种战术,并且获得了胜利。

南路日军溃败——淮河狙击战

南路日军开始并没有全力北上进攻徐州,这主要是因为畑俊六并不赞成。

在畑俊六架不住寺内寿一的要求试图北上出兵的时候,才发觉真的无兵可用。

当时华中方面军的几个师团中,第18师团在杭州,第14师团在浙江湖州,第6师团在安徽芜湖,第16师团在南京,第3师团在常州无锡,第9师团在苏州,第101师团在上海,第11师团在扬州。

中国面积辽阔,抗日军民数量众多,仅在苏南浙北的民众自发武装就不下10多万人,更不要说还有大量国军正规军存在。

日军这几个师团完全在苏南,浙北,皖东一带尚且兵力不足,整日处于国军正规军和游击部队的进攻骚扰下,根本无力抽调部队。

无奈之下,日军只得将位置最好的滁县第13师团抽调出来北上,并且抽调另外2个师团协助。但这2个师团显然无法在短时间赶到,看来目前只能依靠第13师团1个师团作战了。

为了多少给13师团增加一点额外力量,畑俊六将汉奸齐燮元的部队和伪满国军几个旅配属给13师团。可惜这些伪军战斗力很差,实际上起不到什么作用。

显然光靠1个师团3万多人,想要打通不下300公里到徐州的铁路,还是非常困难的,甚至根本不可能。

所以说,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日本军部的命令还是很正确的,日军确实兵力不足,无力继续进攻。

栏目: 

Theme by Danetsoft and Danang Probo Sayekti inspired by Maksi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