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这里

老萨说史99:激战到最后一刻的南京(1/4)

老萨的历史真相档案之九十九(新抗战系列之二十一)

通过这张图可以看到,日军四面合围南京,总兵力8个师团24万人

首先需要破除一个错误的观点,南京并非没有抵抗就被日军占领,也并非是国军占优势却被占劣势的日军击败。

相反,在南京城下国军进行了惨烈绝伦的英勇抵抗,短短几日内造成日军7000多人的伤亡,国军付出的伤亡自然也更加惨重,整个南京保卫战中,国军殉国11名现役将军,如果加上牺牲后追授的,一共是17名少将以上军官。

军衔最高的为萧山令中将,时任南京市长,宪兵司令部副司令兼代理首都警察厅厅长。

另外,南京保卫战中,且不谈武器装备和战斗力的区别,当时国军守军为8万多人,并非之前中共宣传的15万人,而进攻日军高达8个师团24万之众,最后直接打到南京城墙下的也有5个师团18万之众,并非宣传的5万之众。

南京保卫战从12月3日开始,12月7日进入全线激战,到12月12日奉命撤退之前,这整整9天时间内,国军以绝对劣势对抗数倍于己的日军,并没有什么失误,反而打了不少可歌可泣的仗,也让日军进展缓慢。

至于12月12日下令撤退以后出现的严重问题,导致3万国军或者战死于突围的路上,或者被日军俘虏后屠杀,也并不是绝大多数国军官兵的问题,而主要是少数高层军官的指挥失误。

至于之后的南京大屠杀,更是跟国军的顽强抵抗没有任何的联系。以往有些人出于意识形态的目的,故意淡化南京保卫战中国军的血战和巨大的牺牲,甚至为了掩盖这些不惜故意淡化随后的南京大屠杀,以防止一些比较有头脑的老百姓自己追根溯源寻求真相,由此看到被掩盖的真相。

宣传的时候,从不提战斗的惨烈和悲壮,而是口径一致的突出国军撤退时候的惨状,指出国军官兵的无能,甚至不惜伪造证据和断章取义指责孙元良等战斗到最后的国军勇士。而实际上南京保卫战日军伤亡7000多人,几乎相当于10个平型关大捷的歼敌人数(平型关战斗八路军歼灭日军800多人),而且林彪打的是日军辎重后勤部队,国军打的全是日军正规野战部队。厚此薄彼,看人不看己,事后说风凉话都是不可取的,毕竟南京的国军和平型关的八路军都是中国人。

甚至更有些人隐晦的将南京保卫战和南京大屠杀挂钩,指责是由于国军无能才引发了大屠杀(大家可以搜一搜,网上有不少所谓《南京大屠杀另一个凶手——国军》),这是没有任何历史根据的,也是对先烈的侮辱和最大的诽谤,甚至可以说是反人性和违背人类基本道德的。

实际上在南京保卫战开始之前,侵华日军高层已经做出了在南京屠杀,以恐吓中国政府和人民迫使他们投降的决定。这些忠勇的国军战士为了保卫首都南京,他们的鲜血洒满了南京的土地,南京人民甚至中国人民应该永远记住他们。

我们今天指责日本篡改南京大屠杀历史,但我们自己正视了南京保卫战的历史了吗?

如果我们自己做不到,又有什么权利去指责曾经的敌人呢?

如果说1979年前由于毛泽东时代的极端意识形态原因,为了宣扬抗战是八路军新四军的功劳,中共军队抵抗牵制了百分之八十的日军,一味抹杀国军战绩,这在当时也算是时代特色。

而现在距离南京保卫战已经70多年,改革开放也30多年,台海也朝着和平发展的方向前进,国民党也不再是之前的国民党,老萨觉得已经完全没有必要去这么做,应该将历史真相告诉每一个人,至于怎么去理解则是他们自己的事情。

上一篇已经说了,南京保卫战的胜负其实没有悬念。南京本来就是不适合防守的城市,自古以来如果敌弱我强,南京政权也极难在保卫战中获胜,至于敌强我弱且差距明显的情况下,南京政权从无胜绩。在南京建都的十个朝代,东吴,东晋,宋齐梁陈,南唐,明,太平天国,中华民国基本都是被敌人消灭或者击败,中止了南京作为首都的历史。

根据当时情况,日军进攻南京总兵力8个师团24万大军,比国军守卫南京部队在数量上就是3倍,如果加上战力的区别,何止国军的5,6倍。

敌我力量非常悬殊,胜负的结果是非常明显的。

当时南京的国军其实也无兵可守,更不能死守。因为死守的结果只对日军有利,能够让日军在南京这个易攻难守的地方将国军守城主力歼灭。因为此,蒋介石并没有用从上海退出来的40万大军死守南京,而且命令他们立即向安徽和浙江转移,也就是不准备死守南京的意思。

不过南京又有相当重大的政治意义,换成任何政府也不能随便放弃。

因此蒋介石任命自告奋勇守城的军阀将领唐生智为南京卫戍司令,交给他自己最精锐的几支部队共8万多人,希望唐能够守一守,给日军一些杀伤再后撤,这样各方面都能交代过去。

在这种情况下,南京保卫战打响了。

南京保卫战国军部队为7个军的番号共14个师及配属单位,表面上看起来似乎兵力也不少。

具体为:

第2军团徐源泉第41师,第48师(这2个师刚从湖北赶到南京,本来是北上增援河北保定战线的)。

第66军叶肇第159师,第160师(粤军,广东兵,刚从上海退下来)

第71军王敬久第87师(德械师,刚从上海退下来)

第72军孙元良第88师(德械师,刚从上海退下来)

第74军俞济时第51师,第58师(德械师,刚从上海退下来,后来的五大主力之一,抗日铁军)

第78军宋希濂第36师(德械师,刚从上海退下来)

第83军邓龙光第154师,第156师(粤军,广东兵,其中一个师刚从上海退下来)

教导总队桂永清,第103师,第112师等(德械师,大部刚从上海退下来)

宪兵司令萧山令的3个宪兵团(南京本地常驻部队)

炮兵第8团1营,炮10团1营,

轻战车第三连,有德式1型轻型坦克10辆(这种坦克装甲薄弱,火力薄弱,仅有机枪,没有火炮,在德军中主要作为侦查使用)

这14个师如果满员的话有20万之众,此时由于各部基本刚从淞沪会战战场上退下来,无一不是伤亡过半,总兵力只有8万多人。

且不谈只剩8万多人,就算14个满员师共20万国军,也不足以对付四面合围过来的日军8个师团24万人,毕竟当时中日两军实力是有差距的,一般认为国军防御需要2倍数量于日军才可以,也就是说,国军防御住南京,应该需要50万人。

满员尚且如此,更不要说这14个师根本就是被打残的部队,实际兵力尚且不足满员时的一半。

这些部队中,兵力最满员的是徐源泉第2军团的两个师、邓龙光粤军第83军2个师中的1个师,这两支部队都是刚从后方调来的。本来是想参加淞沪会战和河北保定战役,可惜刚到南京附近,上海和保定的战役已经结束,就奉命转进南京,参加南京保卫战了。

徐源泉第2军团的两个师在国军中属于战斗力较弱的部队。他们本来是北洋军阀中鲁系军阀张宗昌的部队,张宗昌被蒋介石击败以后,该部被国民政府收编。

由于并不是中央嫡系部队,该部装备平平,战斗力有限。因为是军阀部队改编,兵员素质就难以保障,其中自然有很多爱国官兵,但也有一些旧军人,甚至土匪武装。

比如其中48师142旅旅长居然还是当年震动世界的临城抢劫案的土匪头子二号人物徐继武。

注:1923年5月5日,在津浦线上疾驶的由浦口开往天津的第二次特别快车车上,乘坐着中外旅客200余人,其中有参加山东黄河宫家坝堤口落成典礼的外国记者和外国旅游者数十人。次日凌晨,当列车行至距离临城站3里的沙沟山时,突然被孙美瑶率领的号称山东建国自治军的土匪1000余人所阻截,劫走外国旅客39人,中国旅客71人。除英人纳恩满当场被打死外,其余全部被押往峰县的抱犊崮山麓巢云观圈禁起来。此次土匪绑票的目的在于,迫使官军停止围剿匪巢和将他们收编为国军。5月7日至8日,英、美、法、意、比五国公使连续向北京政府提出最严厉的抗议。1923年6月12日,谈判双方总算达成了协议。北京政府答应招编孙美瑶部土匪3000人为山东新编第十一旅,并付款8.5万元,孙美瑶随后将所掳外侨全部释放。

邓龙光粤军第83军则是原来陈济棠麾下部队。由于广东省很富裕,该军装备还不错,广东人能打能拼,官兵也有一定战斗力。但该军受粤军整体战斗力不强的影响,战斗力平平,也属于国军中的二流部队。

况且这三个师人员虽满,但都很疲劳,他们之前大多都在一路急行军中,官兵都非常疲惫。其中徐源泉第2军团中的41师居然在南京保卫战开始以后的12月8日才全部赶到南京,当时南京外围已经打了4天了,离南京城沦陷也只有4天时间了。结果这个师连东西南北都分不清,就和日军遭遇激战了。

这3个满员师的师战斗力都不强,属于国军中二流部队,也算不上是生力军。

另外还有一支满员的部队就是宪兵了,他们有三个团,都是满员的。但宪兵按照现在的观点就是武装警察部队,并非真正的野战军人。他们虽然也受军事训练,但侧重点主要还是执行武装警察的任务,必须维持后方治安,征讨土匪等,战斗力也是有限的,只是作战意志比较顽强。

除了这4个师以外,其它10个师全是从上海撤至该地的部队,无一不是伤亡惨重,元气大伤。

其中宋希濂的德械36师本来是中央最为精锐的部队,满员时候全师1万5000人,但经过3个月的淞沪会战后,撤到南京时候仅剩3000多人(其中至少1000人是在上海补充的新兵)。在南京紧急补充了3000多人新兵,全师总兵力也不到7000人,尚不足满员时候的一半。

孙元良的德械88师在上海就经过4次大规模补充新兵,退到南京时候也仅剩7000多人,其中也有一半是新兵。

其他诸如87师,74军等也都类似。

这样14个师其实仅有8万人,用这一点点部队是绝不可能守住南京的。

多的不说,防御南京外围从一般军事角度来说至少需要30,40万部队,就算光是占据已经修筑好的南京城和城外十几公里处的两道防御线,想占满阵地也至少需要15个满员师,25万人。

以现有的8万兵力不要说能守住南京城,就连驻扎满修好的阵地也是不可能。

兵力不足,战斗力又如何呢?

8万多人中有3万多人为刚刚补充过来的新兵,而剩下5万多人中有4万人是经过淞沪会战的疲惫之师,从一般角度来说,这样的部队不经过1,2个月的休整是不能作战的。

新兵战斗力不强容易理解,之前从没打过仗,当时国军新兵训练也很草草,长的不过半年,短的1,2个月,极端时候甚至10几天。

相比要严格训练12个月的日军来说,国军新兵基本学不到什么东西,战斗力不如日军。

白崇禧在淞沪会战总结中写道,我军素质不如日军,使用同样武器,命中率远低于日军。

就比如日军常用的三八式步枪,前后卖到中国的加上中国仿制的(山西有专门仿造的三八式步枪型号),总数不下10万支。日军使用这种步枪,由于训练严格,命中率很高。打固定靶时候,大部分士兵10枪能打到80环,打不到60环则不能完成新兵的训练。而国军用三八式步枪,则远达不到日军的射击水平。在和淞沪会战同时进行的太原会战中,晋绥军和日军同样使用三八式,晋绥军伤亡要大一倍以上。

为什么呢?其实很简单,日军新兵步枪射击训练至少半年以上,国军士兵一般少于3个月。日军实弹射击时候子弹随便打,国军由于弹药不足,实弹射击很少,一正一反,差别自然大了。

而战斗中补充的很多国军新兵训练更夸张。

以最满员的徐源泉第二军团为例,这个军团也不过只有41师,48师两个师,实际也就是1个军。

之前由于淞沪会战吃紧,该军团奉命抽调主力去增援上海的国军,将其中绝大部分士兵和一半班长,三分之一排长全部调走,一共调走了1万多人。

余下的第二军团只剩很少数量的老兵和一部分军官,其实等于被抽空了。

绝大部分兵力在8,9月被抽走,第二军团立即补充了大量的新兵,但仅仅经过1,2个月的训练,就奉命赶赴南京作战。

这些新兵的素质可想而知,据当时第二军团48师144旅旅长韩浚回忆:就在湖北沙市临上船出发之前,我们旅还接受了几百个刚招募来的新兵。由于没有时间训练,我们就让他们在船上换上军装,领取枪支弹药,学习怎么样装退子弹,怎样瞄准射击,怎样投掷手榴弹。这样训练前后不过1,2周。第一次战斗打响的时候,大部分新兵都非常紧张。有的把头埋在地下盲目射击,有的投掷手榴弹不知道要拉引线,有的把手榴弹扔出去太近,不但没有炸死敌人,反而炸死炸伤了自己。

其实这不能怪新兵,一般经过再严格训练的新兵,甚至未来的战斗英雄,第一仗都可能打得一塌糊涂。

国军新兵第一仗就和如此强大的敌人打,自然无从发挥。

而老兵呢,由于普遍经过三个月激战,这些士兵无论从体力还是精神上都极为疲惫,战斗力也大减了。

可惜此时已经没有可以使用的部队,而南京既然是守一下再撤,那么一定需要战斗力比较强,组织比较好的部队。

因此蒋介石将自己最精锐的,但在淞沪损失过半的德械36师,87师,88师,中央教导总队,以及五大主力之一的74军全部留在南京。

至于武器装备上,国军炮兵部队仅有炮兵8团和炮兵10团各一个营,火炮总数不过十几门,另外还有反坦克炮8门,加上一个轻坦克连10辆坦克。这点火炮跟日军700多门火炮,300多辆坦克装甲车相比,连他们十分之一都比不了。

相比国军虚弱的兵力和防御来说,日军可就不同了。

日军进攻南京的为两个军8个师团共24万大军,分两路进攻。

在太湖北岸的日军由日本皇族朝香宫鸠彦中将担任指挥官,他也是新上任的上海派遣军司令。

之前的松井石根大将已经升为华中方面军司令,统一指挥上海派遣军和第10军。

朝香宫鸠彦率领所属第3,第9,第13,第16师团,第11师团第10旅团,沿着沪宁公路铁路西进。

而在太湖南岸的日军柳川平助的第10军,所属的第6,第18,第114师团,第5师团第9旅团沿着南线嘉兴,广德,溧阳一线西进。

其中朝香宫鸠彦的上海派遣军从正面突破,由于所属20万大军在上海会战中损失惨重,战斗力大减,加之这一线国军顽强抵御,他们进展较为缓慢。

他们的目的是占领南京东面的镇江,江阴等地,从东面进攻南京,同时击破江阴要塞,镇江要塞的防御,保证日本海军从北面和西面封锁南京。

而柳川平助的第10军10多万人则刚刚在金山卫登陆,虽然之后遭遇东北军67军吴克仁等部队顽强抵抗,但并没有遭受太重损失。他们很快攻占南线的嘉兴,广德,并且火速向南京南面的溧水,南京西南面的芜湖,马鞍山进发,从南京的南面和西南面包围该城,也切断南京守军的退路。

日军参战总兵力高达8个师团24万人,其中用于一线主攻南京外围阵地的是6个师团又1个旅团,独立2个野战重炮旅团另3个野战重炮,攻城重炮兵联队,7个攻城重炮兵大队,1个重型臼炮大队,1个重炮中队,16个高射炮队和3个后备山炮队,21个独立汽车队及其他支援部队,总兵力20万。武器上配有240mm榴弹炮,150mm加农炮等重炮在内的大炮高射炮超过700门,速射炮,步兵炮,迫击炮和掷弹筒超过2000门以及300辆坦克装甲车。

海军上,国军海军大部分在江阴保卫战中被击伤击毁,一些舰只则受伤后沉入江阴阻塞线,实际上中国海军在江阴一战已经损失了大部分实力。

由于当时南京每天遭受数十架飞机轰炸,海军舰只在此处也非常不安全,随时可能被击沉。最终海军残余部队退到了武汉,在南京仅留下4艘鱼雷艇。由于日军飞机轰炸,这些鱼雷艇也整天转移锚位,期间还有1艘被炸沉。

日军强大的第三舰队则沿江而上,但在江阴要塞被守军江防重炮阻挡了7天之久,之后又被几百条民国船只沉船造成的阻塞线所拦阻。日军对这条阻塞线没有好的办法,大型军舰根本无法通过,最终勉强将吃水最浅的一些炮艇和巡逻艇开过去,却又在镇江要塞被阻挡。

由于炮艇火力弱,日本海军暂时被阻挡,加之中国海军在长江一线布置了大量水雷,他们前进也相当困难。

空军上,由于三个月淞沪会战和南京保卫战的消耗,国军200多架飞机损失殆尽,已经无力在白天起飞迎战。因为只要飞机一上天,立即被数量众多的日机围攻,很难幸存。日军现役飞机高达2000多架,虽然战斗中损失比国军还要重一些,但余下飞机是国军的100倍,自然占尽优势。

好在也有转机,12月1日苏联援华飞行员驾驶25架伊16战斗机赶到南京,由普罗科菲也夫率领,他们在南京保卫战初期和日军激战,击落多架日军飞机,但自己也有伤亡。

苏联援华空军虽然一定程度阻挡日机的嚣张气焰,可惜他们的25架飞机战斗力无论如何也不可能阻挡几十倍数量的日军飞机。

栏目: 

Theme by Danetsoft and Danang Probo Sayekti inspired by Maksi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