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这里

老萨说史103:平型关战役和平型关战斗(4/4)

老萨的历史真相档案之一百零三(新抗战系列之二十五)

平型关战斗还是比较成功的,没想到在若干年后,这成为林彪的一个罪状。

日军冲入茹越口,晋绥军已经溃败,日军骑兵尾随追击轻松占领了险要的铁角岭,由此茹越口就失守了。

接着日军第15混成旅团如潮水一般突入,34军杨澄源部接连被击溃,很快占领连通平型关和雁门关公路上的重镇繁峙县城,此时不但平型关后方被日军包抄,雁门关也同时被包抄了。

而本来开往平型关的傅作义35军被迫返回,迎击这股日军,根本没有来得及赶到平型关一线。

由此一来,平型关大好形势就彻底完了。

侧后被包抄,加上已没有援军增援,平型关的晋绥军已经不可能歼灭平型关一线的第5师团。

由此平型关的国军被迫全线后撤,放弃了平型关战役,退而继续进行忻口战役。

当时平型关一线国军迅速后撤,攻占繁峙县城的日军第15旅团开始并没有想到国军会迅速撤退,所以根本没有想到立即切断公路。在目睹国军大军如洪水一样撤过去以后,日军才赶忙占领公路,却慢了一步,连一个团都没有拦住,失去了全歼平型关前线10多万国军的机会。

这部国军后来全部参加了忻口会战,造成日军3万多人的损失。

因为此,第15旅团旅团长筱原诚一郎也被东条英机臭骂一顿。

虽然撤退尚且算成功,但此次占有如此好的战机,却没有歼灭第5师团,实在令人惋惜。

用陈长捷的话来说,再坚持几天就可以全歼或者重创第5师团,没想到花了这么大的代价,功亏一篑。

整个战役并没有实现战前的目的,对日军的杀伤也不够大,不过造成日军约5000到8000人的伤亡(其中还有800多人是中共115师的功劳),也暂时阻挡了日军的前进脚步。

而国军伤亡很大,单单晋绥军牺牲近万人,负伤也差不多,整个战役国军伤亡3万多人之众,占参战部队的4分之一,也是相当惨重了。

不过因为支援平型关战役,东条英机的察哈尔派遣军攻占绥远的步伐也大受影响。在平型关战役结束10天以后,东条英机才将他的留驻察哈尔南部的独立第11旅团扩编为第26师团,并且给其配属了9个伪内蒙古骑兵师,下令他们进攻绥远。

这几支部队打了整整一个月才占领了包头,归绥(近呼和浩特)等地,却因为兵力不足,没有能够占领整个绥远(其实当时国军也仅有2个步兵旅和2个骑兵旅在绥远驻守)。这个省的一部也被国军控制了八年之久,直到抗战结束。

通过平型关战役我们可以看到,日军的战斗力还是很强的,此次平型关的日军1个师团又3个旅团协同配合,国军虽然有山地地形,又有晋绥军研制的很多适合山地战的轻武器,但想彻底防住日军进攻还是很困难的。

而当时的国军想在进攻中吃掉日军有很大难度,因为缺乏足够的重武器,采用人海战术往往对付不了日军的火海战术,这样作战不但没有太大进展反而会遭遇惨重伤亡。

其实晋绥军有9个炮兵团200多门火炮,却因为阎锡山始终把这些火炮当作宝贝,此战只拿出少数使用。比如配属给高桂滋17军一个军的仅有两个山炮连,共8门山炮。

后来忻口战役,阎锡山总结教训,终于将全部本钱都拿出来使用,才将日军重创。

平型关战役日军公布数据己方伤亡不到5000人,一般认为是5000到8000人,而晋绥军和其他国军伤亡总数高达3万多人,为日军的6倍。

这也是抗战爆发以来,伤亡比最大的一次。

期间晋绥军战斗力的虚弱,也让日军对其比较轻视,甚至说不用开枪,用木棍顶着一顶日式钢盔晃一晃,就能把晋绥军吓走。结果又是因为轻敌,日军随后高歌猛进,在忻口战役遭遇3万多人的重大伤亡。

此战也体现了晋绥军指挥上的很多问题,对于平型关战役的进攻上,本来应该集中主力,以泰山压顶的势头全面出击,集中几个军主力部队同时作战。

由于畏惧雁门关方向有日军突破,长期将4个军放在雁门关方向闲着,却不放入急需要兵力的平型关战场。

而在平型关战役中,晋绥军先是投入2个军,然后先后增援2个军,最后再试图增援35军时战局已经扭转,被迫放弃战役撤退。

此种添油式的使用兵力是用兵最忌讳的,也导致平型关一线如此持久苦战。以二次大战的德军为例,他们虽然在波兰战役,法兰西战役,北非战役,苏德会战中的总兵力其实并不明显多于敌人,甚至还大大少于敌人,但他们却尽可能的在局部集中优势兵力,从而得以将敌人各个歼灭,获得全局的辉煌胜利。

比如苏德战前的头两周,苏联边防军数量其实也有320万人,相对进攻的430万德军并没有绝对的劣势,甚至苏军的火炮,坦克和飞机数量都多于德军,其中坦克甚至有4倍的优势,飞机有1倍的优势。

这种情况下,强大的苏军却被德军击中局部优势兵力一个个吃掉,遭受极为惨重的失败。

在苏德战争的头18天,苏联损失2000列火车的军火,3000门大炮,2000架飞机,1500辆坦克,以及30万苏军被俘,战死战伤的更是不计其数。

这点也是国军暂时无法企及的。

如果仿效德国一样,晋绥军一开始就用调动5个军重兵猛击,第5师团怕是早就完蛋了,至少吃掉21旅团根本没有问题。那么之后就算日军能够攻破茹越口,也不能挽救第5师团损失殆尽的命运。

而防御上晋绥军也有问题。

本来防御最忌讳的就是分散兵力,应该集中兵力固守几点,同时调动大量机动部队防御。

此次晋绥军正好相反,虽然投入4个军固守雁门关一线,却不防御重点,而是分散在漫长的防线上。

最重要的要点茹越口的防御却如此忽视(其实短短几年前张学良的奉军就进攻过茹越口),最终导致一点突破全线崩溃。

实战中防御的4个军中,大部分居然都没有参加作战,连一枪都没有开过,真是指挥上的严重问题,也体现晋绥军高层指挥能力比较低下,跟日军相比有很大的差距。

与此同时,山西作战兵力不足问题也始终存在,由于总兵力不过10多万人,使用起来捉襟见肘。

阎锡山之前不允许中央军进入,蒋介石增援给他的地方军阀两个军战斗力也不强,总兵力也不过4,5万人,实际晋绥军兵力还是严重不足的。

如果阎锡山之前就允许中央军进入,不要说来很多,就算后来在忻口战役作战的卫立煌14集团军的2个军赶到,怕是平型关战役怎么打都肯定获胜了。

此战也让阎锡山对晋绥军战力虚弱有所了解,随后忻口战役中开始要求中央军参战,由此中央军和其他军阀军队,包括川军都开入山西,中央军也控制了山西的一部,国民政府的势力渗透入山西了。

但是,平型关战役也告诉我们日军的弱点。

日军虽然攻势猛烈,无奈兵力有限,后勤补给也有严重缺陷。

日军由于兵力不足,顾头就顾不了腚。

集中部队打这个点,那个点就暂时顾不了,如果全力进攻,补给线和后方就更管不了了。

在日军集中主力进攻平型关的时候,后方补给线根本没有兵力保护,也让中共115师借机成功伏击。

而日军察哈尔南部后方更是只有一个旅团和伪内蒙古几个师驻守,非常的空虚。

如果不是国军在察哈尔的部队也很薄弱,而是乘此进攻,日军山西的部队怕是也要回头作战了。

由此,国军开始逐步改变作战方式,开始使用正面阻击,加侧面包抄的战术。之后获得了台儿庄大捷,以及武汉会战的多次胜利,三次长沙大捷,也主要使用这种战术。

*平型关战斗*

以下简述中共打的平型关战斗。

25日早晨,日军第5师团第21 旅团运送给前线补给的一支辎重部队和一支从平型关向后方行进的汽车部队进入115师的埋伏圈,战斗随即爆发。激战7 个多小时,埋伏圈内日军基本被歼灭,日军前来救援的部队也被八路军阻击住。

5时左右,115师根据林彪师长的命令,在敌人尚未发觉的情况下,突然开始猛烈地攻击,轻重机枪、步枪、迫击炮密集的砸向被伏击的日军,随之八路军从两侧山梁冲下,以大量的手榴弹投向敌阵,紧接着就是近战冲杀。

此时日军的步兵、骑兵、炮兵、汽车部队等,已进入山区谷底的一线式夹道,由于不是战斗队形,地形狭窄,公路非常泥泞,导致日军被压成一团,根本无法展开,几乎成为水桶中的鱼,被八路军打。

部分日军步兵拼死冲向夹道两旁的高坡,企图扩大防守阵地,但遭到山上设伏部队的反击而被多次打退。

谷底的敌军,则利用山路两旁的地形,进行顽抗,但火力兵力都不是八路军对手,遭遇毁灭性失败。

后来这些逃不脱的日军用车辆进行防御,有的躲至车底。

战至最后,进入伏击圈的1000多敌人,除了当前一股靠不顾同胞扔下自己人逃走,另有一部小部固守山隘坚持到最后,其他800多人全被消灭。

第5师团司令部的情报参谋桥本顺正中佐,因随先头部队搜集情报也在战斗中被击毙。第5师团之作战计划图也被缴获。

在得知辎重部队被伏击以后,正在浑源进攻以策应平型关方向作战的粟饭原秀大佐之2个步兵大队紧急派兵解围。可惜他们主力还在和高桂滋第17军的抵抗,最终只能抽调4个中队的部队,由于兵力太少,没有能够解围成功。

被八路军打击的一共有三支部队,中伏的日军部队有二支,这二支部队面对面行军分别进入埋伏圈,不过双方没有会合,在相距几里的距离上分别被八路军伏击。另外还有一支救援部队被八路军在外围阻击。

_*其中一支是辎重运输部队*_

通过日本战史(《第二十一联队战史》)可以肯定,就是携带大批弹药,衣物,粮食等物资从日军后方灵邱向平型关前线支援的步兵第二十一联队(指挥官浜田大佐)的辎重部队。这支部队没有什么战斗力,成员有接近400人,其中有100人左右是二十一联队的后勤和文职人员,这些人是基本没有武装的,也没有作战的能力。还有约100人的运输兵,主要负责搬运辎重,类似于解放军的军工,他们也没有什么武装。前面的200人都是不能战斗的日军后勤人员,下面的就是战斗人员了。

首先是随车的武装押送兵,有20到30人左右,由于人数过少他们大多配有机枪。这是辎重部队自带的押送兵。

还有就是一支加强骑兵小队(排)60,70人左右,负责保护车队的安全,小队长是高桥义夫。负责指挥这支部队的是第五师团情报参谋桥本顺正中佐,他乘坐一辆小汽车,自己还有20名左右卫兵。

_*这支部队为什么赶往平型关呢*_

因为驻灵邱日军第二十一旅团部接到第二十一联队天雨变冷,急需补给的报告,命第二十一联队辎重队用马五十匹拉大车七十辆,满载着军服、粮食、弹药,由灵邱向平型关方向前进。

联队辎重部队就奉命运送物资去平型关前线,同时排出一个加强排保护。

因为有武装小队保护,该联队的一些后勤和文职人员也随军前进,这是这支部队的行动原因。

可以看到,这支部队是基本没有战斗力的一支,所有战斗人员只有85人,其他200人都是没有战斗能力的非战斗人员。但是由于是辎重部队,所以运送很多物资,后都被八路军缴获。

根据各方面资料,赶往平型关的日军辎重部队是被全歼了,没有一个幸存,死亡大约400人。

八路军在蔡家峪一带对其进攻。

_*另外一支部队则是汽车运输部队*_

它从平型关向后方运动,据日本战史记载被袭的这支日军汽车队为日军第二十一旅团配备的汽车运输队。这支部队规模较大,日军中只有旅团一级才有这样的部队,配有大量汽车,负责运送旅团的伤病员及补充粮食和弹药。

该部队赶回去的原因是因为平型关前线日军损失较大,需要补充,派新庄淳中佐带领两个汽车中队去完成这个任务。他们沿原路返回灵丘接运后方一个联队的援兵。所以这支部队的汽车很多,有一百辆左右。

走在最前面的是新庄淳自己的数十辆卡车,他载汽车队的几十名日军军官、士兵。后面紧跟着矢岛彦大尉率汽车第二中队,一百七十六人乘日产卡车五十辆。中西次第八少佐率汽车第三中队三十辆卡车在最后面。

这支部队由于汽车就有100辆,正副司机就要有200人,士兵军官人数较多,大约有一个大队的编制(一个营)。

据据日军第六兵站汽车队的战斗详报,日军汽车运输队包括:汽车队本部士兵7人,运输兵15人,矢岛汽车中队汽车兵176人(3个汽车小队――主要是驾驶员,1个汽车修理班,1个辎重兵班和1个随车卫队,共176人,50辆汽车。),合计198人。还有中西中队100多人,还有随车护卫的步兵1个小队50多人,总数大约有400人。

八路军在小寨村一带对其发动进攻。

可以看到,这支部队战斗力也很弱,士兵有三分之二都是汽车兵,战斗人员只有100多人。

中共方面从不提这支部队是向后方运动的。这是因为中共一直说他们歼灭的是日军主力部队,如果说明是向后运动的,老百姓就会很疑惑,为什么日军主力部队不去前线而撤退去后方。

赶回后方的日军汽车部队大部分被歼灭,但是处于最后方的一部分日军和汽车还是逃走了,其中二个中队长矢岛和中西都逃生了(之后二人还写了详细的平型关报告),只有最前面的新庄中佐被击毙,估计歼敌数量大约300人,有100人左右日军没有被歼灭(其中大部分是没有在伏击圈中,所以逃走了。)。

_*第三支是救援部队*_

还有一支日军部队也和八路军作战,这就是在以上两支部队被115师伏击后,随后前来救援的日军部队。这支部队是第三大队正在进攻平型关的主攻部队,在得知汽车部队中伏以后,他们立即抽调第9,第10,第11和第13中队,一共有3个中队的兵力(3个连)去救援。结果在路上被115师的685团狙击住,不能前进。

这支救援部队就是货真价实的野战部队了,所以战斗也是最为激烈的。不过八路军685团一个团兵力再利用山地优势地形,狙击住一个日军营几个小时还是没有什么问题的。战后统计,由于来援日军实力比埋伏圈中的要强太多,八路军阻援部队伤亡较重,占整个战斗伤亡的一半左右。

_*救援的3个中队的500多人日军被八路军歼灭大约100人*_

根据当时八路军指挥官聂荣臻的回忆,参战的为2个团,分别是平型关伏击使用了杨得志、陈正湘率领的685团和李天佑、杨勇率领的686团,约4000多人。

本来也要参战的687团2000多人由于路上遭遇山洪爆发,没有及时赶到战场,作为预备队。

其中六八五团负责对汽车队和阻敌援军作战,六八六团则负责对日军辎重队作战。

所以伏击战的八路军数量占有约4倍的优势,狙击作战八路军数量则有3倍的优势。这个数字虽然稍偏大,但是对于装备较差的八路军还是比较中肯的。

平型关战斗仅是整个平型关战役的一个战斗,也只起到配合作用,并没有起到任何决定性作用,这个就是对于平型关战斗的定论。

不过这也是国共两军第一次配合作战,只是很遗憾的是,这居然是林彪违背毛泽东命令擅自做出来的。

栏目: 
首页重点发表: 

Theme by Danetsoft and Danang Probo Sayekti inspired by Maksi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