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这里

老萨说史103:平型关战役和平型关战斗(1/4)

老萨的历史真相档案之一百零三(新抗战系列之二十五)

大同战役草草结束,晋北大部分地区被日军控制,防守此处的晋绥军61军军长李服膺以贻误军机罪被阎锡山下令枪决。大同战役结束以后,日军仍然分东,北两线总兵力约10万之众进逼太原。此时日军重兵直逼太原外围三道防御阵地的最外一层,也就是晋北的雁门关到平型关一线。阎锡山为了抵抗从东路杀来的板垣征四郎第5师团,发动了平型关战役,试图将该师团一举歼灭或者重创。但最终的结果是晋绥军虽然造成日军数千人的伤亡,却并没有能够击退该部,同时雁门关和平型关一线阵地最终也没有防守住。日军此战伤亡5000到8000人,而晋绥军和助战国军伤亡高达3万人。此战无论就战略还是战术上来说,都不成功,可以说是一场败仗。

而在平型关战役的过程中,中共林彪的115师出动一部兵力歼灭了日军第5师团约800多人的辎重部队,也就是后来被宣传为所谓平型关大捷的战斗。这是国共抗战历史上第一次配合作战。

*山西——华北核心省份*

攻占大同以及大同盆地主要是从北路进攻的日军察哈尔派遣军东条英机率领的3个旅团的功劳。

从东边杀过来的板垣征四郎第5师团在大同战役中只起到牵制性作用,并不是主角。

在占领大同以后,日军下一步自然是要继续占领太原北部的忻州盆地,进而南下占领太原盆地。

山西的地形特殊,东南西都是大山,只有中路一连串的盆地。从北往南依次是大同盆地,忻州盆地,太原盆地,临汾盆地和运城盆地。

这些盆地不但是山西省主要产粮区,也居住着大部分人口,更有几乎山西全部的工厂和商业。

其中忻州盆地,太原盆地和临汾盆地是山西最核心的三个盆地,如果这三个盆地丢了,山西的精华部分也就被日军控制。称霸山西的晋绥军只能退守山区,山西的核心地域也就失陷了。

虽然晋绥军占据这些山地仍然会对日军起到相当的牵制和威胁,但阎锡山苦心经营20年的农业区和工业区也就没了,对他来说就是灭顶之灾。

为什么日军费尽一切力量都要占领山西呢,这主要是山西的特殊地位所决定的。

山西省地处华北五省中间,自古如果要想真正控制中国的华北地区,就必须控制山西省,所以自古以来山西就是兵家必争之地。

山西省的地理位置非常特殊,该省东边是庞大的太行山脉,因为该省在太行山的西边所以古代称为山西,这个名称一直流传到现在。

山西在春秋时期是强大的晋国故地,这也是山西简称晋的由来。

后来晋国被赵国,魏国,韩国三家所分,所以山西又称三晋。

山西是华北五省甚至中国北方中军事地位最为重要的一个省份。打开地图可以看到,以山西省为中心,周围包括华北五省的的河北,山东,绥远(近内蒙古一部),察哈尔(近内蒙古一部),还有华中的河南省一共5个省几乎都是一马平川的平原和丘陵地区,仅有山西省一个省为山地地区。

山西省除了中部有从北到南像一串糖葫芦一样的盆地以外,东面庞大的太行山脉,南北绵延400多公里,西面则是长达300多公里的吕梁山脉,南面则是王屋山脉和中条山脉,其中中条山脉长达160公里,只有北方没有很高的山脉,但这一线普遍地势较高,属于高地。

古代为了有效防御山西北部,先后在山西和内蒙古边境修筑了外长城,又在平型关,雁门关,宁武关一线修筑了内长城,以两道长城进行防御。

所以说山西就是一个高地,平均海拔都有1000,2000米。

实际上,山西省就像一个天然堡垒一样突出在华北平原,他的北面是绥远省和察哈尔省,东面是河北省和河南省。谁都知道,哪怕是一块几平方公里的土地,如果中间有一块高地,那么想占领这块土地就必须占领这个高地。因为高地山地易守难攻,同时居高临下威胁着四面的平原地区。

如果被敌人控制这块高地,就算你占领了四面全部的平地也没用。因为高地上的敌人对你始终是一个大的威胁,他随时可以居高临下的进攻你,这是很容易得手的。而你从低处向高处山地仰攻是非常困难的,世界上有很多山地小国得以生存几千年,比如瑞士附近还有强大的法国,德国,意大利等列强,也就是这个道理。

同样道理,山西省易守难攻,如果处于防御一方的国军控制山西省,就对试图控制华北的敌人有着极大的威胁。

因为守军随时可以从山西出发,从高处一举冲入周边地势较低的几个省,这样除了让敌人陷入绝对的战略劣势以外,更让敌人被迫在这几个省大量驻军。

但如果山西被日军占领,那么日军就能轻易控制整个华北五省,不再有任何军事上的威胁,那么华北就要真正成为第二个伪满洲国了。

自古以来,想真正控制华北,就必须占领山西。

当年成吉思汗的蒙古大军攻打金国的时候首先攻打的就是晋北的大同,随后占领整个山西。历史上统治中原的政权必须控制山西,不然他们的政权就是非常不稳定的,时刻处于盘局山西的敌人攻击的阴影下。

所以历史上,在山西发生的战争也是很多的。

山西除了对于华北有重要意义以外,他更是西北的屏障。从东面而来的敌人,如果不占领山西,不可能继续进军西面的陕西省,不控制陕西是不可能占领中国的西北和西部的。

对于山西省的重要意义,无论是第5师团师团长板垣征四郎,还是察哈尔派遣军东条英机都是非常了解的。所以他们不惜在主力进攻河北尚没有取得全面胜利之前,调动近10万大军杀入山西(本来日本军部的命令就是占领河北省)。

大同战役国军没有获胜,没有击退从北面杀来的察哈尔派遣军3个旅团。日军占领晋北大部后,东条英机的察哈尔派遣军还在继续南下,直逼雁门关,平型关,宁武关这条古代的山西内长城一线。

这条内长城在古代就是山西地域对付从北面大漠杀过来的异族骑兵的最后防线。

当年成吉思汗第一次攻打金国的时候,一举攻破外长城,占领了内长城外的大同。但随后成吉思汗畏惧内长城的防御能力和山西腹地的山地地形,转而进入察哈尔并随后杀入河北省,一举获得野狐岭战役胜利,将金军40万精锐主力击溃,歼灭其中大半,号称百万的金军一蹶不振。

此时的日军北路军同当年成吉思汗蒙古骑兵一样,由于地形原因,在晋北推进较为困难,速度并不快。

日军以师团旅团为单位,必须沿着公路前进。而由于山西山地地形的影响,从晋北到晋中的忻州盆地仅有三条较大的公路,

一是从晋东北的蔚县出发,沿着经过广灵,灵丘的公路杀入忻州盆地,这条公路必须通过平型关。

二是从大同出发,从北而南沿着公路杀入雁门关,这条公路必须通过雁门关。

三是沿着晋西的朔县,宁武,原平的公路,从侧翼突破宁武关直接杀入忻州盆地,这一线必须经过宁武关和忻口。

但第三条路线目前不现实,因为这个圈绕的太大,接近200公里山路,而且路还多是小路,更必须翻越过云中山脉或者恒山山脉这两道天然的地理屏障。这一条路线就算没有国军驻守,短时间内也绝对不可能成功。

那么,日军主攻方向自然是要么杀入平型关,要么杀入雁门关,日军目前与这两个关的距离都在100公里左右。

当时北路3个旅团的日军总指挥东条英机认为山西地形很险要,如果只在一路出兵很容易被晋绥军集中主力凭借地势阻挡住。

如果东条的3个旅团和伪内蒙古骑兵两个师直接杀入雁门关。雁门关一线处于恒山山脉,山势崎岖,地形复杂,也就是所谓的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虽然日军凭借自己强大的火力兵力,不存在万夫莫开的情况,但防御的晋绥军凭借地形和兵力的优势全部投入这一点固守。日军兵力虽多,却无法展开,短时间内自然无法拿下,甚至会陷入南口战役同汤恩伯13军那种持久消耗战,得不偿失。

北路日军指挥官东条英机认为此次攻打雁门关,平型关,宁武关山西内长城一线,唯一的获胜可能就是分多路协同进攻,所以由察哈尔派遣军3个旅团从北往南杀向雁门关,同时板垣征四郎的第5师团也需要从东面配合出动,杀入平型关。

对此东路日军指挥官板垣征四郎也是认可的,板垣对晋绥军很了解。他认为晋绥军目前只有5个步兵军1个骑兵军,晋绥军的所谓步兵军表面上是1个军,实际每个军不过7个团到9个团的兵力,相当于一个加强师,也就是1,2万人。换句话说晋绥军总兵力不过10万多一点。

10多万晋绥军,加上在山西境内助战的地方军高桂滋的17军,总兵力绝对不超过20万人。

而从平型关到雁门关再到宁武关一线长达200多公里,防线是很长的。如果这里是平原,200公里没有50万以上大军怕是根本没法防御,好在这是山地,只需要重点防御一线易于突破的关口,可以使用较小的兵力。

但毕竟山西这一线需要防御的关口也不少,晋绥军防御兵力也一定会分散。

而日军东北两路总兵力也有6万人,加上其他支援部队和伪内蒙古军队,总兵力接近10万,双方就战力上来说日军并不占任何劣势,反而有相当的优势。

转回来说东路的板垣征四郎的第5师团,该师团在南口被汤恩伯十三军,高桂滋17军以及晋绥军陈长捷的72师重创,经过近1个月的激战,整个师团伤亡高达1万人。

第5师团经过华北后方短期补充了数千兵力以后,现有仅有2万出头,按照一般军事常识来说,该师团需要修整一段时间才能继续作战。

不过板垣征四郎是日本陆军中和冈村宁次,土肥原贤二,松井石根齐名的四大中国通之一,对中国的情况非常了解。

他认为绝对不能等待师团休整完毕以后再继续进攻,必须立即出兵进入山西。

因为此时晋绥军一部深入南口和察哈尔作战损失不轻,并且处于全面撤退中,由于机动能力远逊于日军,一部尚没有退到既定的防御阵地,完成防御的军事部署。

大同战役李服膺的61军被东条英机仅仅1个旅团一触即溃就是一个最好例子。

目前晋绥军还在分头开进到防御阵地,而由于阎锡山的私心,全力阻止蒋介石的中央军和其他军阀部队开进山西。

那么此时正是日军的大好机会,必须乘此机会火速推进,尽一切力量占领太原。

各国军事大师都一致认为,在战争初期24小时内使用一个营的兵力,比在一周后用1个师还管用。现在全世界各国都在编组快速反应部队,也就是这个意思。

板垣认为,只要能够抓住战机动摇晋绥军整体防线,就算第5师团拼光也是值得的。

另外,板垣征四郎和阎锡山关系很好,对晋绥军的战斗力也很熟悉。他认为晋绥军战斗力较弱,唯一值得自豪的就是武器装备较好,但这跟日军的装备相比还是不值得一提的。

晋绥军的自产轻武器

在埋头发展经济的同时,阎锡山特别注意军队建设,尤其是军工生产。

山西自晋商雄起的几百年以来,省内人多爱财惜命,所以民风温和不好斗,自然也不是适合当兵的料。

提高士兵战斗力,一是训练严格,二是武器装备良好,三是士兵根本要好战,性格坚强。

而山西毕竟是一个省,不可能组织大规模的军校。军官水平一般,普通士兵的训练自然也高不到哪里去。

而民风如此,短时间也无法改变。

士兵意志较弱,训练也不好,那么只有用武器装备来弥补。

阎锡山特别发展了一整套的军工企业,他的太原兵工厂是当时全国和张作霖奉天兵工厂,蒋介石汉阳兵工厂并称的三大兵工厂。

在太原兵工厂成立之前,晋军兵力始终在5万人以下,不是没有兵员,山西省当时有1000多万人口,很多地方比较贫穷,农民青年也愿意当兵,人是不愁的。

但就算有了兵也没有武器,等于白搭。

当时普通晋军士兵日常仅有几发子弹,上战场之前增补二三十发,打完就没有了。打仗的时候,很多晋绥军士兵子弹带大半条都是空的,跟后来的八路军一样,为了迷惑敌人都用黄土塞满。

太原兵工厂从1920年开始草建,经过7年的发展后,该工厂共有设备3800部,职工1.5万人。

于是,山西从连子弹都不能自产,到基本实现了轻武器的完全本地生产,尤其弹药补充不成问题。

从1928年至1930年间,太原兵工厂的月产量为:轻重火炮35门,迫击炮100门,步枪3000支,机枪15挺,冲锋枪900支,炮弹1.5万发,迫击炮弹9000发,子弹420万发。

这在当时是个极为惊人的数字,是全国首屈一指的。

阎锡山依靠这些武器装备,使晋军发展到30万人的兵力,并有余力高价出售武器给李宗仁、马鸿逵、马步芳等外省军阀,完全实现自给自足,这在当时绝无仅有。

就连兵工力量全国第一的张作霖奉天兵工厂也无法满足奉军作战需要。战斗中张作霖多次向日本要求弹药援助,也从捷克等地购买大批枪械弥补生产数量不足。

晋绥军兵工企业其实是非常有意思的,甚至可以说非常有趣,他们的产品也就是阎锡山独立王国的最好注解。

栏目: 
首页重点发表: 

Theme by Danetsoft and Danang Probo Sayekti inspired by Maksi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