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这里

老萨说史102:大同战役溃败和李服膺掉脑袋(1/4)

老萨的历史真相档案之一百零二(新抗战系列之二十四)

1912年,太原,阎锡山与孙中山。

在南方,蒋介石领导的中央军和地方部队连接进行了两场规模空前的战役,也就是淞沪会战和南京保卫战。其中淞沪会战是对整个抗战结局有着重大决定性意义的一战,此战蒋介石几乎投上去了全部的本钱,国军使用部队65万之众。日军方面妄想通过一战压垮中国,迫使其屈膝投降,所以也孤注一掷的使用30多万兵力。于是两军总兵力超过百万,这在整个二战历史上也是很少有的。最终的结果是,淞沪会战是日本人获得了战术上的胜利,但国军获得了战略上的胜利,成功的将日军的战略重心吸引到南方来,并且让日军由此陷入了持久作战,苦战了8年之久。

在南方国军一寸河山一寸血同日军苦拼的同时,北方的国军也同日军进行激烈的战斗。但由于北方作战的部队主要是军阀部队,所以出现了这样那样的问题。在1937年期间北方的几个战役中,以太原会战规模最大,也算是战绩最好的一个。

太原会战是一个规模宏大的会战,也是国军八年抗战历史上22个战役之一。

该会战的战场为地方军阀阎锡山控制的山西省境内,会战前后包括5个战役,按照时间顺序依次是:大同战役、平型关战役(非中共打的平型关战斗,平型关战斗仅是该战役的一小部分,平型关战役歼敌5000到8000人,其中中共歼敌800多人)、忻口战役、娘子关战役、太原保卫战。

结局是日军用尽一切力量,多次增兵,甚至从河北战场调用一个主力师团,最终勉强占领了山西省的的北部,中部和东部,而国军仍然牢牢的控制着地理位置极为重要的山西西部和南部长达8年之久,并且最终接受了日军的投降。

整个太原会战中,国军前后使用兵力多达8个集团军高达58万之众,日军也前后使用5个师团总兵力超过15万人。

此次参战的国军中除了中央军几个集团军以外,更有地头蛇晋绥军的2个集团军,以及其他各派系地方军阀部队,甚至还有中共的第18集团军,可谓各派系国军的协同作战。

而日军更是使用了大量的最精锐部队,参加太原会战的全部是日军战斗力最强的一流部队,也是孤注一掷了。

山西必然是华北最激烈的战场之一

自77卢沟桥事变以后,日军将30万主力开到华北地区,首先轻松击败了战前不做准备,一味试图媾和避战的宋哲元二十九军在平津的部队,造成该部近万人的损失。

宋哲元在开战后不久下令在平津的主力部队向河北省中部和南部撤退,或者说溃败。日军随即跟进,河北中部重镇石家庄,保定先后失守,二十九军一溃千里。这并不是单纯战斗力不及,而又是地方军阀不愿意正面硬拼的太狠,过多损失自己的实力。

对于这些军队的行为,连同为军阀部队却坚决主战的一派都看不下去。比如东北军吴克仁军长认为河北军阀部队互相拆台,各怀鬼胎,没法在这里抗日,于是申请该军改去淞沪战场。其实淞沪战役更激烈,自然也更危险,吴克仁军长也在上海殉国,全军伤亡殆尽,换句话说,吴克仁宁可战死在危险的上海,也不愿意和宋哲元他们合作。

由此河北省的北部,中部基本被日军控制。

在平津打响的同时,蒋介石调动大军增援,但全部被挡在石家庄,保定一线,无法继续前进。

因为河北省是宋哲元的地盘,他不愿意让中央军进入,有机会夺取他的地盘。

迫于无奈,蒋介石急令驻扎在陕北的中央军汤恩伯13军立即开拔东进,试图首先进入察哈尔省(今内蒙古自治区和河北省的一部),然后从平津西南面的南口居庸关一线杀出。

这是一招奇兵,让汤恩伯部这支号称第六大主力的中央军从平津的侧翼杀出,就有可能乘虚而入,一举收复平津地区。

就算不能收复平津,至少这招奇兵也可以迫使大举南下的日军掉转方向,先全力攻击南口,从而减缓日军南下进军的脚步。

计划虽妙,执行起来却出现了麻烦。

在中央军13军进入察哈尔省的二十九军143师兼任察哈尔省主席刘汝明师长的地盘以后,却又被这个土皇帝处处为难,甚至出兵武装阻挡中央军乘坐列车的前进。

因为察哈尔省也是二十九军的地盘,更是刘汝明的地盘,虽然他自知仅靠该师1万多人枪不可能守住察哈尔,却也不愿意拱手让给国民中央政府。

刘汝明一再人为拖延的结果,导致南口战役失去了宝贵的战机。

汤恩伯十三军冲破层层阻拦刚刚开入南口的第二天,就与日军先头部队遭遇,反攻自然无从谈起,只能以此防守了。

南口居庸关一线离北平近在咫尺,如果不消灭南口的国军就不能保证日军刚刚占领的平津地区的安全,日军也无法继续南下攻占河北南部。

由此,日军调集重兵攻击南口居庸关一线,可惜此处地形险要,以中央军汤恩伯十三军为首的国军防御又极为顽强。日军连续增兵猛攻,兵力增加到1个师团又1个旅团4万大军,但进展非常缓慢,大部分时候每天仅仅前进不到1公里。

唇亡齿寒,察哈尔省和山西省接壤,察哈尔省一失,山西也就危险了。阎锡山对察哈尔省的作战还是比较关注的,也破天荒的派出部队增援。

晋绥军一部如陈长捷72师去南口增援,协助中央军13军防御,另一路则是阎锡山派遣到察哈尔省的大将傅作义率领晋绥军一部,连续收复察哈尔省北部和东部,攻占由日本和伪内蒙古军控制的德化,商都,尚义等据点。

不过晋绥军并没有全力增援南口,只是派出一部给予支援,因为山西王阎锡山其实跟河北王宋哲元一样,都不想太过于损失自己军队的实力。

最终导致了南口防御兵力不足,除了汤恩伯13军4万人以外,就是晋绥军一部和五花八门的地方军阀部队,总兵力只有几万人,自然不可能长时间防守。

激战中,日军见南口防御顽强,察哈尔北部自己的控制区又被国军反攻,迫于无奈,他们紧急从关东军中抽调4个精锐旅团组成所谓的察哈尔派遣军,后来改称蒙疆兵团。

这4个旅团精锐部队从伪满洲国控制的今内蒙古一部长驱南下进攻察哈尔省一线,主攻方向是察哈尔省南部,也就是长城以南地区,试图包抄南口的侧翼。

结果察哈尔省南部张家口一线的防御又是由于143师师长刘汝明试图自保,犹犹豫豫不愿意出兵阻击,导致贻误战机,很快被日军趁机击败。

刘汝明的143师也伤亡不轻,还牺牲了一个旅长马玉田,可谓鸡飞蛋打。

此时刘汝明见势头不好,不愿意再和日军硬拼,他一面声称自己无力防守张家口,要求晋绥军紧急增援接防,一面立即将自己的部队火速撤走。

那么日军4个机械化摩托化旅团自然乘虚而入,不但迅速切断国军赖以运送兵员补给的大动脉平绥铁路,更直逼张家口城外。

此时晋绥军包括本章要说的61军在内,刚刚开到张家口一线,却发现刘汝明部早已经撤走,阵地上空无一人,日军又近在咫尺。结果晋绥军立足未稳就立即和日军开战,一场混战后被日军击退,张家口也由此沦陷。

张家口一失,南口一线国军守军的退路就被日军切断了大半,再不退就有被包围的危险。

南口国军随即后撤,日军最终以1.5万的重大伤亡攻陷南口居庸关一线,国军伤亡3万人,其中汤恩伯的13军伤亡最大,伤亡近半,双方在南口地区激战整整19天之久,也为后面的作战争取了宝贵的时间。

日军随后占领南口,加上之前占领的察哈尔省省会张家口,察哈尔省最富裕的长城以南地区基本被日军控制。

当时察哈尔省省会张家口和山西近在咫尺,还不到50公里。

那么日军1个师团又5个旅团10多万大军直逼军阀阎锡山的晋绥两省,这下轮到山西王阎老西坐卧不宁了。

老阎和他的晋绥独立王国

阎锡山是山西五台县河边村人(据说五台话很难懂,阎锡山乡音又重,很多将领跟阎锡山沟通时候都有问题),也是土生土长的山西人。

山西这个地方自然条件平平,省内百分之七十都是相对不适合耕种的山地,仅有中部一连串的盆地是比较适合农业生产的。

山西的山多地少,那么山西人想通过务农致富是非常困难的,甚至吃饱肚子也有很大难度。

因为家乡的条件差,生活艰难,当时山西比较有本事的人大多在外做生意,阎锡山家也不例外。

阎锡山从13岁开始就跟着父亲做过生意,开始还算不错,小赚了一些,家里也达到小康水平

但在他17岁时候,因为父亲一次赌博式的投资失败,导致欠了一屁股帐无力偿还(两千吊钱),父子两人被迫离家躲债。

没想到这一躲,却躲出了一个后来大名鼎鼎的山西王来。

阎锡山从小就相当聪明,异于常人。

他躲债离开家乡五台县后,先是逃到太原的一家当铺做店员,随后又考入山西武备学堂,从此加入了军界,当时阎锡山刚刚19岁。

由于天资聪颖,学什么通什么,阎锡山很快又被保送去日本留学,从日本大名鼎鼎的陆军士官军校毕业。

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是培养中低级军官的地方,也是日军每一个高级军官都必须就读的学校。该军校训练严格,课程紧凑,很多日本人也无法从这里毕业,所以说年轻的阎锡山还是挺了不起的(毕竟日语很难学)。

在日本期间,阎锡山并没有光学习军事,也开始政治上的投资,他很快加入孙中山的同盟会,由此也开始了政治生涯。

不过回国以后,阎锡山却没有从事革命运动,反而担任山西陆军小学校长这类四平八稳的职务,后来还被任命为山西新军第四十三协第八十六标教练官与标统(相当于团长),甚至他还参加清朝的科举考试,考中了一个举人。

显然,此时阎锡山并不是坚定的革命者,而非常精明希望同当权者合作。

不过当时清王朝已经摇摇欲坠,它腐败无能,倒行逆施,搞得天怒人怨,国内已经没有一个百姓真正支持他。

随着革命运动在全国涌起,阎锡山判断清朝大势已去,灭亡只是时间问题,开始考虑上革命这条船。

辛亥革命爆发的时候,阎锡山也率领自己的一个旅参战,但他却躲在各部的后面观望局势。如果革命军获胜,他就支持革命,如果清军获胜,他就反手对付革命军。结果腐败的山西清军根本不是革命军对手,革命军很快攻入太原,杀死了山西巡抚陆钟琦,获得了完全的胜利。

见大局已定,阎锡山赶忙率部乘势入城,由此也成为所谓山西知名的革命家,并且众望所归的成为实际的山西王,当时阎锡山刚刚30岁,可谓年轻有为。

随后的阎锡山开始展露政治军事上的能力,他见风使舵,左右逢源,先是试图联合国民党消灭北洋军阀头子袁世凯。见袁世凯势力强大以后,立即宣布退出国民党,获得了袁世凯的认可和他北洋军的手下留情,保住了自己的实力。稍后阎还支持袁世凯做皇帝,被封为山西都督和一等伯爵。

之后袁世凯被全国声讨,很快挂了,阎锡山立即转而投靠北洋军阀中势力最强大的皖系军阀段祺瑞。

段祺瑞对阎锡山很满意,在1916年也就是阎锡山34岁的时候再次任命他为山西督军。此时的阎锡山已经基本控制了山西全境,消灭了所有政敌,还建立了一支拥有4个旅的晋军。

当时晋军兵力还很弱,4个旅一共有12个步兵团,2个骑兵团,4个炮兵营,1个机枪营,仅仅装备各种枪械1万多支,包括机关枪数十挺,山野炮数十门,总兵力不过3,4万人。

此时的阎锡山毕竟年轻气盛,还不像后来那么成熟圆滑。他不是尽全力保护自己的利益,非到万不得已不出兵,而是为了争权夺利,不惜使用自己苦心经营出来的晋军进行政治投机。

这就像他们父子之前搞的金融投机一样,赢了就大赢,输了就惨败,被迫跑路。

在段祺瑞和孙中山等部组成的护法军大战时,阎锡山为让自己的利益最大化,自作聪明的派出非嫡系的晋军商震部一个旅帮助段祺瑞作战,结果在湖南被护法军全歼。

旅长商震只身狼狈逃回山西,阎锡山此时显示了用人手段的高超,他不但不处罚商震,反而说胜败是兵家常事,从而收服了这个有名的将领。之后商震老老实实的为其服务了10多年。

和护法军作战失败后,阎锡山开始明白自己的实力还是很弱的,晋军战斗力平平,山西也不富裕。

这种情况下他顶多勉强自保,根本无力中原逐鹿,如果强行去做,最后很可能赔光老本,连自己小命也保不住。

阎锡山在此时开始改变战略,以韬光养晦,埋头发展为根本战略。

在政治外交上他左摇右摆,唯利是图,但从不轻易出兵,尽量以外交手段和政治手腕解决问题。

与此同时,阎锡山开始着重发展山西省的经济和军事,重建晋军,大力发展自己的独立王国。

阎锡山以晋商精明务实的态度经营全省,一切从实际出发,一不吹牛,二不好高骛远乱喊口号。

之后整整8年时间,晋军没有大规模的作战,山西省内也没有大的战乱,全省就这样逐步恢复了元气。

当时山西省外紧邻的河南,河北,陕西,察哈尔,绥远都陷入军阀混战,全都打的一塌糊涂,尸横遍野,民不聊生。

1921年前后华北大饥荒,光是饿死的儿童都有一万多人,更有5000多儿童被家人卖掉。当时人的价格非常低廉,每一儿童最少值1元钱,最高价也不过50元而已。

《申报》记者写到:今年春天以来,北方持续干旱,饥荒愈发严重。唐山、内任等五县饥荒尤为严重。记者所到之处,树皮被剥光吃净,沿途饿毙者无人掩埋。曝尸荒野。田内禾苗枯死,不见绿色。村镇人烟稀落,房屋颓败,一片凋敝景色。逃荒者四处奔走,无力维持最低限度之温饱,老弱病残者和儿童生计更无保障。

在这种情况下,山西省却稳定的一步步的发展起来,农业商业都基本恢复了清末时期相对比较富裕的水平,工业也有一定的发展,成为民国初年中国北方最富裕的省份之一。

晋军也从4个旅几万人增加到17个师十多万人的规模,还借机控制了山西北面的绥远省(绥远历史上跟山西有很多关联,直到今天在内蒙古西部地区很多居民的生活习俗和语言仍与山西无多少差异,而内蒙古全省山西移民的后代有1000万人之多),将自己地盘变为两个省,晋军也就成为了晋绥军。

此时的阎锡山羽翼丰满,成为当时中国四大军阀之一。

其实阎锡山此人可以称作中华民国军阀最优秀的代表人物,也是和张作霖,冯玉祥,李宗仁白崇禧并称四大军阀头子的元老级人物(李宗仁白崇禧看为一个人)。

阎锡山此人精明,狡猾,有远见,有手段,更难得的是他各方面能力比较平均,是个极为出色的政治家,军事家,更是一个军阀中少有的经济家。

可以说,如果想研究民国军阀,几乎就可以研究阎锡山这一个人,把他研究通了,整个民国军阀也就一清二楚了。

如果他生活在古代的和平时代,恐怕就是一个优秀的文臣,治理国家的能手。如果在乱世,就是割据一方的藩镇诸侯,说不定还能像朱元璋一样最终成为国家的领袖。

栏目: 

Theme by Danetsoft and Danang Probo Sayekti inspired by Maksi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