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这里

老萨说史100:悲壮的南京大撤退(1/3)

老萨的历史真相档案之一百(新抗战系列之二十二)

唐生智最大的问题在于对南京大撤退的组织和准备上。

南京保卫战最让后人攻击的无非是最后的撤退,过去因为意识形态的原因,我们多丑化此次撤退的真相,借此攻击国军无能卖国,在抗战中作战不利。

事实又是什么样呢?

南京保卫战在12月5日打响,8万国军在南京外围同3倍数量的日军激战到12月8日,由于力不能及,伤亡很大。加之兵力不足,阵地四面都是漏洞,激战4日之后,守军被迫退守南京城防阵地。

从12月8日开始,日军集中6个师团大部主力,总兵力近20万人四面围攻南京城,战斗基本在南京城墙外0到3公里范围内激烈进行,战至11日,南京外围两个支点雨花台阵地守军88师两个旅伤亡殆尽,该阵地随时可能失陷。雨花台一旦丢失,距离雨花台近1公里的中华门(南京最大城门之一)就守不了几个小时。

在进攻中华门的同时,日军各部同时强攻光华门,太平门,通济门,中山门,水西门,尧化门,紫金山等等南京的东南西三个方向。

日军海军试图从南京城北面切断守军通过长江的撤退路线,一路击破镇江要塞防御,逼近南京城东仅仅15公里的乌龙山要塞,暂时被江防炮台阻拦住。

乌龙山要塞当时仅有十几门火炮,只要日军轰炸机一次猛烈轰炸就很难幸免。但要塞炮台守军和驻守此处徐源泉第2军团两个师死守不退,让日军炮舰无法进入南京长江水域。

此时攻城日军重炮如雨点落在城墙上和城内,其中包括不少150毫米以上的重炮,当时南京一部分城墙已经坍塌,日军借此冲入城内。

光是光华门一处,前后几日战斗中,日军不下三四次冲入城中,都靠守军87师和教导总队,宪兵团一部拼死抵抗,才保证此处没有失陷,激战中王敬久87师的旅长易安华壮烈殉国。

而日军主攻的紫金山高地,由于中央教导总队的死守,核心第一峰阵地还牢牢控制在国军手中。但激战中,紫金山战略要地第二峰和老虎洞先后失陷,教导总队第一旅参谋长万全策将军,第三旅副旅长雷震先后殉国,官兵也有相当的损失,紫金山的防御也很艰难。

战至11日,南京城摇摇欲坠,各部虽然奋力抵抗,但已经极为吃力。所有战斗都发生在南京城墙下0到5公里内,仅靠一道薄弱的城防工事支撑,从军事上说,想守住南京城已经不可能了。

当时蒋介石对南京的情况极为关注,在武汉指挥部期间,每天都是询问和指示的电报。

当11日的南京战况传到蒋介石处,蒋根据一般军事常识判断,认为南京城已经不可守。

于是在11日中午,蒋介石正式电告南京卫戍总司令唐生智,下达了撤退令:如情况不能持久时,可相机撤退,以图整理,而期反攻。

电报传到唐生智这里,当时城内已经万分危急,陆地方面日军从东南西三面强攻,唯一没有被日军封锁的北面,也就是长江一线,其实日本舰队也只是暂时被乌龙山炮台阻挡,随时可能杀到挹江门长江段,完全封锁国军撤退的道路。

从任何角度来说,唐本来应该立即组织撤退,尤其应该将一部乘着11日的夜色撤退,因为日军在抗战初期和中期一般在夜晚不做进攻。为什么呢?因为夜战敌我难分,日军无法发挥火力上的优势,容易造成较大伤亡。

没想到的是,在这种紧急关头,作为南京最高指挥官的南京卫戍司令唐生智,居然并不清楚南京的危急情况。

他异想天开的认为南京可以守到至少15日,并且在蒋介石下令撤退后,自己决定南京守军在14日夜开始撤退。

更有胜者,唐生智居然直到12日凌晨2点,才召集参谋们制定撤退计划。

而且这个撤退计划也并没有保密,当时全军可能撤退情报开始通过电话下达守军各高级军官中,师长旅长一级大都得到了消息,而团长营长等消息比较灵通的也知道了。

因为唐生智人为的延迟撤退整整24个小时是不可饶恕的,也最终导致南京撤退出现了灾难性的结果。

就在唐生智浑浑噩噩,做着白日梦的时候,南京情况急剧恶化。

战至12月12日上午,城南雨花台高地失守,驻守此处的孙元良88师两个旅全军覆没,仅剩2000多轻重伤员靠绕城墙才勉强突围到下关码头,两个旅长高致嵩少将,朱赤少将壮烈殉国。

日军随即强攻中华门,被孙元良率领剩余2000多官兵拼死阻挡,暂时阻挡了日军进攻,两军一直激战到傍晚,战至下午3点,孙元良才接到电话,让他立即去卫戍司令部开会,他赶忙离开中华门前线。

光华门阵地也几乎失守,城墙被炸塌了80多米长的一段,依靠87师拼死巷战,勉强阻挡住日军。

直到此时唐生智才知道情况紧急,并且在12日晚17时正式下达了撤退命令。

而当时中山门已经三处被日军炸塌,中华门也多处塌陷,光华门更是炸出一大块空挡,其他各城门也都遭到不同程度损害,守军弹尽援绝,如88师几乎全军覆没,实在无法支撑。

日军各部从中华门,通济门,光华门,中山门,太平门涌入南京,国军残部随即进行有组织和自发的反攻和巷战。日军在这种抵抗下,并没有什么进展,加上很快到了夜晚,日军暂停了进攻的势头。

这些国军勇士以自己血肉之躯为撤退的战友赢得了宝贵的12个小时时间。仅仅中华门内附近,战后清理的殉国战士遗体就有近千具。

撤退令下达的时候,其实南京城已经被日军攻破,中华门等各城门,离南京市中心的新街口鼓楼不过3、4公里的距离,日军重炮甚至已经横穿整个南京市,炮弹从城南雨花台打到城北的挹江门,一天之内炸死了上千人。

这种情况下,对于任何国家的军队来说想守住南京已经是不可能了。

这里不得不提起唐生智了。

我们不能把南京保卫战的责任全部推给唐生智,但其要负有主要责任。

客观的来说,南京保卫战之所以失败,主要是敌我力量悬殊,南京又不适合防守的必然结果。

可以说,南京沦陷的责任并不在唐生智,因为南京肯定会失陷的。

甚至我们可以说,南京保卫战直到12月10日之前,唐生智并没有太大的错误。

唐此次最大的问题在于组织撤退不利,甚至可以说是没有组织,属于严重的失职罪行。这导致国军撤退出现重大问题,白白殉国了3万人,其中2万多人或被日军直接杀死在江边和长江上,根本无法抵抗,或被日军俘虏后集体屠杀。

唐生智是湖南军阀出身,还是保定军官学校出身,应该是有一定军事能力的,不是泛泛之辈。当时哪怕是个军校学生也知道,按照一般军事常理来推断,如果防御不太可能成功,那么最需要的就是提前组织撤退的一切事情。

而蒋介石告知唐生智也是南京守一守,但并不是死守,一旦坚持不住就要撤退,显然蒋也是暗示唐需要提前准备撤退的。

但唐自己做的怎么样呢?完全是一塌糊涂,不但不作为,甚至倒行逆施。

公正的说,在敌军逼得如此之紧的时候,想要妥善将南京剩下的6万大军撤退并不容易。自古以外,在自己占有优势情况下获胜的所谓名将其实并不算很了不起。从古至今,约有8成多战争的结果都是占优势一方获胜。

而自己占劣势,却能反败为胜的战例,在历史上极少。比较著名的赤壁之战,官渡之战,淝水之战等等都是千古传唱,他们的指挥官也多是真正的名将。

而能够在极端劣势中从容撤退,保存自己有生力量,最终能够反败为胜的,在世界历史上屈指可数。而一般能够领导他们的指挥官,都是世界历史上最有名的将领,是极为了不起的人物。

当时最著名的无非是林彪在四平战役中的撤退,他公然违背毛泽东的命令,将主力撤到松花江以北,经过一段时间恢复了元气,随即发动反攻,最终获得了辽西战役(辽沈战役)的胜利,随后又攻入关内,获得了平津战役的胜利。一般认为,林彪一个人就打垮了国军一半力量。

唐生智显然不是林彪,无论能力还是心态。

唐生智是旧军阀,能力在国军中也不算一流,这种艰难时候他显然不能胜任这种角色。

况且从1930年反中央失败逃亡以后,长达7年多没有带过兵,能力经验都有相当的减退。

心态上,李宗仁认为唐生智要求守南京主要是出于私心,想获得兵权,这并不能说没有根据。唐生智虽然战前号称要和南京共存亡,但实际他显然并没有这个心理,不过试图在南京获得军事政治资本。一旦有了这样一种心态,也就决定了他在南京保卫战发挥必然是以政治表现为主,以博取好名声,军事则放在第二位,尤其对于政治上不利的所谓撤退更是放在了次要位置。

为什么说唐生智在撤退中有巨大失误,主要从4点来看:

1.对于撤退时机选择的问题

上面已经说了,南京最后的城防战斗在8日打响。从一般军事角度来说,任何人都知道,南京城防绝对守不了几天的。其实从8日开始,一直打到11日,国军每天伤亡4000,5000人左右,4天伤亡近2万人,各线阵地摇摇欲坠。

打到11日,唐生智自己电报给蒋介石说到情况艰难,说明他还是大体知道这个情况的。在11日之前唐生智没有下令和准备撤退,如果还能以一句“委员长没有撤退令”作为搪塞,那么11日中午蒋介石下令可以撤退以后,唐生智居然将撤退时间订到3天后的14日夜,显然就是莫名其妙的事情。这说明唐生智其实根本不了解南京城防情况。直到12日上午雨花台失陷,唐生智这才知道南京城实际已经被攻破,不撤退已经不可能了。最后他居然又拖了5个小时,直到在12日晚上17点才正式下达了撤退令。这样一来,从蒋介石下令撤退,到唐生智下令撤退,整整延迟了30个小时。

要知道当时20万日军在南京四面围攻,国军以巨大的代价死守,每一分每一秒都有大量战士伤亡。这30个小时对于南京来说是极为重要,关键的。

唐生智作为南京的卫戍总司令,在如此关键的时候做出如此失误的判断,实在是极大的失职。

如果唐生智在蒋介石下令撤退后的几小时后,也就是11日当晚就下达撤退令,并且让一部先撤离,同时立即准备渡江条件。那么后来3万死于撤退路上和被日军俘虏杀害的国军战士中,至少有大部分人能够撤退成功。

2.对于撤退的准备问题

对于大军撤退,一定要有完善的准备,这是任何一个军人,哪怕小排长也知道的基本常识。

而唐生智的准备如何呢?可以说不但基本没有准备,甚至更是倒行逆施。

南京一旦开战,陆路的东南西三个方向肯定会被大量日军团团围住!

南京城不大,环城的城墙不过30多公里,从城南到城北两个城门间距离不过7、8公里。20多万日军包围南京,肯定是层层包围,包围圈是非常严密的,恐怕连只兔子也不容易突出去。

那么任何人都知道,对于国军守军来说,最安全的撤退路线无非是北面的长江,因为此处还没有日本海军的封锁。当时日军海军连接被江阴要塞,镇江要塞,乌龙山要塞阻挡,短时间内无法封锁南京北面的长江江面,而南京长江以北的浦口地区也暂时没有日军。

那么,一个最简单的事实就是,从南京城北的长江撤退是最安全最有效的,因为一不用战斗,二只要渡江成功也就基本甩掉了日本追兵。

可是长江不是小江小河,南京这一段宽达1.5公里,水流湍急,必须通过船只才能渡过。那么,准备大量船只准备渡江撤退,这就是连最笨的人也清楚的基本常识。唐生智作为老军阀,保定军校毕业生,他做的怎么样的?

事实上是唐生智几乎没有准备,并且反其道而行之。

10日,日军全线攻击南京城防阵地,唐生智下令死守南京,并且宣布自己要和南京共存亡,同时一再在媒体上发表慷慨激昂的共存亡声明。

其实为了鼓舞士气,这样做做也是对的。但宣传是宣传,实际是实际,既然事实上不会真正在南京拼到最后一个人,实际上还是要准备撤退的。

但没想到的是,唐生智居然在行动上也按照破釜沉舟的样式来做。

为了表示自己共存亡的决心,唐生智做了几个莫名其妙的部署,这些都严重影响了之后的撤退。

他首先在之前将南京码头里运输量最大的两艘大轮船撤退到武汉去。这两艘轮船每艘可以单次运输800人,45分钟来回一次,在日军飞机无法轰炸的夜晚14小时至少可以运输3万人以上。

之后,唐生智还下令宋希濂36师控制南京城北通向下关长江码头唯一的城门挹江门,任何官兵没有唐生智的命令不允许通过挹江门。

宋希濂根据命令基本堵死了挹江门,并且命令部队阻挡一切人,有不服从命令的一律格杀勿论。

后来撤退时候36师同撤退的国军发生冲突,导致数十人中弹伤亡。而唐生智下令堵塞的城门导致撤退到挹江门以后出现了大混乱。

当时各部不下4万军人和数万难民全部聚集在挹江门内,从仅剩的一个城门洞,只有7、8米宽的中间一个城门冲过去。接近10万人想从这么狭窄的地域通过,肯定会一片混乱。

因为人多城门窄,日军近在咫尺,日军火炮又轰击到挹江门附近,城门附近秩序因此完全大乱。期间各部拥挤过挹江门,就是人贴人,如果一旦跌倒肯定会被踩死,谁也救不了谁。比如教导总队第一旅二团上校团长谢承瑞,由于负伤很重,在拥挤过挹江门的时候跌倒,不幸被踩死。

突过城门以后除了74军,教导总队,宪兵团等部队,很多国军官找不到兵,兵找不到官,国军一部就此溃散了,之后没能有组织的撤退和抵抗。

同时由于挹江门被阻塞,大量军民拥挤在城门附近,日军重炮远程轰击挹江门,轰死于挹江门附近的国军官兵和难民总数不下千人。一颗炮弹落在人群中就能炸死好多人。

除了以上两点以外,唐生智还下令长江码头一线所有船只,全部由宋希濂36师控制,但根据宋希濂回忆,其实真正控制船只的是唐生智的司令部。你控制就控制吧,控制以后也要妥善组织啊,包括分配船只,组织上船等。

但没想到撤退刚开始,唐生智自己先开溜,由于撤退的很急,连参谋长都没一起上船。唐生智跑了以后,控制船只的司令部军官也随之撤走,导致船只大部分实际出于无人管理的情况。撤退中一部分船只根本没人组织,大量官兵各自凭本事拥挤上船,完全乱了。

唯一的好处就是当时各部师长旅长并不是傻瓜,没有把自己部队的存亡完全投在唐生智身上。中国人事事靠自己,也不能说是聪明还是悲哀。几个师大多自行准备了少量船只,从而保证自己一部撤退成功。如果没有他们的自发准备,光靠唐生智,恐怕突围出来的国军绝对不会达到3万多人,能有个1万人就顶天了,怕是有5万国军会死在撤退路上或者被俘后被杀害。

除了以上三点,更让人不可思议的是,唐生智在整个南京保卫战期间,并没有征集船只,准备将来的渡江。你说是因为南京附近没船导致无法准备,最终死了这么多人吗?并不是这样。仅仅江阴阻塞线,国军就征集了几百艘运石头和运盐的民船沉在江阴一线。这些船只不同于普通的渔船仅能载十几人到几十人,他们吨位较大,可以容纳数百人。如果唐生智早有预计,随便从其中挑选100艘船只,20小时也可以将4万人中绝大部分国军撤退到长江北岸,甚至连大部分难民都可以撤走。

甚至,就算没有船只,唐生智也完全可以提前一段时间像后来的宪兵司令萧山令那样,组织官兵提前扎木排,木筏,然后由粗通水性的军人乘坐这些东西走。再搞一些辅助漂浮物,由水性较好的士兵借助他们过江(守军中还有约2万广东兵,大部分会水),完全不会水的则坐船过江,这样也是可以的。

可惜以上都是老萨纸上谈兵的幻想,实际上唐生智连根毛都没做,而是自顾自的先开溜了,留下几万国军官兵自生自灭。

这个责任不是你的,是谁的呢?

3.关于撤退的计划

唐生智对于南京大撤退的组织号称抗战历史上最牛逼的组织,甚至可以载入世界军事吉尼斯记录。

看看当时的记载,在12日17时唐生智召集各军师长召开布置撤退的会议。会议开始,他问大家还有多大把握守住,在座高级军官没有人说话。

他随即拿出蒋介石在11日的撤退令,让他的参谋长周斓给每人发了一份油印的撤退突围计划,然后就宣布撤退。

随即,唐生智乘车立即离开司令部赶到江边,坐一艘自己留下的小轮船溜了。

原来整个6万大军的撤退工作,就一张油印纸就搞定了。

这张纸上面仅仅简单的注明了各军突围的路线!

原来组织几万大军作战就这么简单,按照这种思路,那还要参谋部,司令部,国防部干什么,找个秘书随便写一张纸,就可以指挥千军万马作战了。

这种指挥简直就是犯罪!

纸上要求国军88师、87师从南京城东南突围;

要求国军教导总队,粤军66军,83军从南京城东面突围;

要求国军74军从南京城南面突围;

除此以外,命令徐源泉第二军团死守乌龙山要塞,守不住则渡江到江北。

而防守挹江门的36师,宪兵部队,其他部队从挹江门外下关码头渡江。

简单来说,除了36师,宪兵部队总共不到1万人从下关渡江以外,徐源泉第二军团1万人自己想办法从八卦洲一线渡江,其他约4万人都必须从正面杀出一条血路突围。

实际上,这几乎是笑话了。当时南京城几乎被围成铁桶一般,守军死守几个城门都守不住,拿什么主动击破数倍于自己的日军,然后从容突围呢?况且就算能够侥幸突破城外的20万日军,也不是就转危为安了。

当时南京南边70公里的溧水,西面100公里的芜湖,东面100公里的镇江全部都被日军攻占,以南京为中心半径100公里内(长江南面)到处都是日军。即使能够从南京城中突出来,恐怕也要天天血战,一路杀过去100多公里才能突围。

这种情况,怕是希特勒的装甲教导师来也会完蛋吧。

实际上后来唯一从正面突围的粤军两个军部队全部伤亡大半,几乎被打散,连83军军长叶肇也差点被日军活捉(被拉夫,后设法逃走)。

有人觉得奇怪,为什么唐生智这么操作,其实是他到12日才醒悟过来,知道自己犯了大错没有做撤退准备工作。下关现有的船能够把36师,宪兵部队和直属部队约1万人撤走就已经不错了,怎么可能撤走其他剩余的5万人呢。

所以说,唐生智并非不知道正面突围会遭受惨重损失,他采用正面突围,等于是让这些部队自生自灭,万一突围中被日军消灭了,也不关他的事情,这也是一个比较狡猾的手段。

但唐生智还是有些顾虑的,这个顾虑仍然不是为战士们考虑,而是为了他的官运。之后他居然又下达口头命令,如果87、88师和74军以及教导总队突围不出去(都是中央军嫡系部队),可以也到下关渡江。

为什么又这样布置呢?这不过是因为上面部队都是蒋介石苦心编组的中央军精锐,唐生智怕他们如果突围都全军覆没了,自己将来不好向蒋介石交代,政治投机也就失败了。

这种无法理解的做法,又犯了军事上的大忌,也就是切不能下达两种自相矛盾的命令,这样一来必然会造成部队的混乱。

这样一来,也就严重动摇了撤退命令的严肃性,等于下达了双重命令,也完全无视下关码头实际的运输量,最终导致数万部队等待撤退实际却没有足够船只。结果就是这些部队退不能退,打又不能打,实际等于溃散了。

最终87、88师、74军以及教导总队都因为正面日军太强,城门被堵死等,最终按照唐生智的口头命令赶到下关码头,却发现根本没有船只让他们渡过。

由于撤退匆忙,过狭窄的挹江门时全军混乱,导致大部撤退到下关时各部已经混乱。除了如74军等部有组织撤退以外,大部撤退混乱。

当时国军数万人在下关一线的长江长达数公里的地域等待撤退,而日军又火力封锁了四周,一部分国军奋力抵抗,甚至主动返回城内作战,但基本全部殉国,余下部队则无法抵抗,遭到毁灭性的失败。

甚至连88师师长孙元良自己都没有能够渡江,被迫藏在难民区躲避一段时间,侥幸躲过后突围。

而教导总队由于死守紫金山,是最后赶到下关的部队,加之伤亡巨大,最终大部分靠小渔船和自己游水过江,伤亡很大。

教导总队参谋长邱清泉是最后撤退的将领,差点死在江中。而后来大名鼎鼎的廖耀湘没有渡江成功,靠躲在栖霞寺躲避了大屠杀,后拼死突围回到部队。

栏目: 

Theme by Danetsoft and Danang Probo Sayekti inspired by Maksi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