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这里

“祖国”变成深红词汇

再想一想念叨“祖国母亲”的那些人,笑出泪来。

香港大学的钱钢老师长期研究政治传播中的词汇变迁,他使用一套分析工具观察执政党这些年来使用的热门词汇的强弱、多寡等反复情况,借此甄别出执政行为的潜在趋势。他首创了将词汇按照政治立场划分为深红、浅红、深蓝等,以标注这些词汇的政治色彩。

在他最近的一篇词频研究文章里,“敌对势力”这个词的“前世今生”成为他的分析对象,并形容这个词汇是“烈性词语”——因为这个词带有非常显著的威胁气质,仿佛闻得到“阶级斗争”的浓烈味道。但和这个词汇相比,“祖国”似乎温婉得多。

按照钱老师的分类,“祖国”应该是浅蓝的词语,不具有那么明显的意识形态特征。然而,在现实语境里,“祖国”这个词成为区分人群与人群、头脑与头脑的重大分水岭之一。由这个词语延伸出来的对政体、对党国的区别能力,正变得日益具有对抗性。

将1949年政府轮替作为国家原点的认知。多少年来,歌颂“祖国”的各种表达方式,都在静悄悄地为这一理解方式张目,政府即祖国,无知即自由。

多年前,这个说法受到挑战,有些人开始用“十一”取代“国庆”。尽管在日常使用中经常要努力分辨才不至于误入词语的陷阱,但越来越多的人已经意识到必须从辨析“祖国”开始,顽强地学习并坚持身边隐藏的政治学,开始学习反洗脑的自主意识。

从这几年“十一”在党化媒体中的表现看,对“祖国”的语意辨析与无意识混用同时存在,对立的阵营已经形成。在普遍而强大的习焉不察面前,想要正确理解“祖国”的人发现,他们的对手太多,不容易被说服。“祖国”以浅蓝属性的词语充当了深红词语的功能。

建校一百多年的北大在其新浪微博上祝福65岁的“祖国母亲”,引来校友们的一片责怪与耻笑。对北大来说,懦弱不是主要的,无耻才是致命。但在外界的观感里,这算是斯文扫地了。由此可见,“祖国”这类看似温和的词语,实际上已经收获了意识形态的成果。

“祖国”从中立的浅蓝词汇升格为色彩饱满的深红词汇,牢牢占据一般人的崇敬心理,借由“祖国母亲”这一政治伦理化的转换,将“党天下”演绎得淋漓尽致。有什么样的国家就有什么样的国民,有什么样的国民就有什么样的国家,在此有了贴切的写照。

那些努力想让更多人知晓“祖国母亲”这个错误用法的,会发现吃力不讨好,因为它已经成为一种非常坚固的标语,要想从浆糊一样黏性的头脑中剥离,只怕是伤筋动骨也未必成。所以,看似温和无害的“祖国”,其实也包藏着侵蚀性,不比“敌对势力”的烈性差。

想想也是可笑,启蒙的大旗扯了这么多年,到头来竟然未能在一个词语上取得成效。执政党的文宣手法不知道被嘲笑了多少遍,但它的核心词汇表岿然不动,并且拥有那么多粉丝,这让人情何以堪!再想一想念叨“祖国母亲”的那些人,笑出泪来。

关键词: 
栏目: 
首页重点发表: 

Theme by Danetsoft and Danang Probo Sayekti inspired by Maksi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