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这里

老萨说史98:打不可不打也不可的南京保卫战(3/3)

老萨的历史真相档案之九十八(新抗战系列之二十)

唐生智在南京保卫战最后撤退中的指挥有重大失误

清王朝也许远了一点,近一点的呢。

所谓解放战争中国军攻打延安,延安的解放军无法防守,放弃了这个城市。胡宗南攻陷延安以后随即大肆宣传,一时间让解放军和中共陷入极为被动的局面。当时全国甚至全世界都认为解放军要完蛋了,

在延安被攻陷以后,全国各军区的解放军中都出现大量逃亡现象,军心士气大受影响,尤其一些原来的俘虏兵,逃的更多。

甚至解放军高层一些人也说,延安失陷是中国革命最大一次损失。

当时东北战场林彪的大军也在北撤,一路被国军追击。路上都是撤退的解放军官兵和老百姓,林彪的汽车无法前进。林彪的警卫员说:大家能不能让一条路,让首长先过去。

没想到路上忙着撤退的官兵七嘴八舌的说:什么手掌脚掌,都这样了,还摆什么臭架子。

还有人大声喊:你去问问你们那个首长,我们要撤到哪里去,是不是要撤到老毛子那里。

四平战役失败后,解放军大量逃亡,从四平退到松花江北,前后不下近万人开小差,连林彪的作战科长王继芳也带着大量秘密文件投敌。

大家看看,就是这个意思。

如果只是短期局部战争,敌弱我强也就算了。南京今天丢了,明天我们反攻回来,没什么了不起。

但抗战是持久战,南京一旦丢了不知道猴年马月才能打回来,需要考虑政治上的影响。加之持久抗战用蒋介石的话来说就是苦撑待变,各方面都不如敌人,大部分时候就是依靠意志力支撑,所以民心士气非常重要,

现在是敌强我弱,南京不可守,但如果随便放弃,政治上的代价太大。

很多人会说,连首都都不守,还能去守什么地方?首都国军见到日军就跑,那什么地方还不能跑,靠什么一直打下去?

你们整天宣扬要牺牲救国,现在连首都都不打,不愿意在首都牺牲,还让老百姓怎么信任你?

所以不防守而放弃南京从政治上是不行的。

如果像刘斐说的那样用10几个团2,3万人守一下,会怎么样?

不错,这样一来国军不会损失太大,了不起这2,3万人全部损失了,对于200万国军来说算不了什么。

可是如果防守南京,其实就是政治上做一做姿态,让全国全世界知道我们是有决心抗战的。那么防守南京至少要能守几天吧,不至于守了比没守还差。

目前日军围攻南京有8个师团,总兵力高达24万之众,按照上海的标准,想守住至少要用50万国军,如果用24万国军,恐怕也守不到半个月以上,更别说用2,3万人,怕是只能守几个小时最多1,2天,这跟放弃又有什么区别?

南京城墙就长达30公里,外围阵地少说也有70,80公里长。根据战前估算,光是外围阵地一线防御至少要15个满员师,20多万人,加上二线阵地和预备队,南京防御最少也需要30,40万人。如果低于这个数量,连阵地都无法控制,整个防线会千疮百孔,到处都是漏洞。日军怕是从阵地的缺口中就能直接杀到南京城下,那还守个屁啊。

实际上,如果没有20,30万人又如何守的过来?

现在只用不到十分之一的兵力,恐怕只能在南京几个城门口守一下,能守住超过6个小时以上就是奇迹了

此次会议蒋介石虽然没有下决心,但显然偏重放弃南京,最多象征性的守一下。

不过以蒋的性格,他是绝对不愿意屈服于日军的淫威的,因此对放弃南京这个国府陵寝所在地,是很不甘心的。

当时日本空军对南京经过三次大规模轰炸,蒋介石在日记中愤愤的写道:敌寇以为反复轰炸,可以逼我迁都或屈服,其实惟有增强我抵抗之决心而已。

其后他率领众将去中山陵祭拜,回来以后,他忧伤的写道:对上对下,对生对死,对艰难缔造之首都实不忍一日舍弃,依依之心不胜言矣。

但两天后一个人改变了这一切,这个人就是军阀唐生智。

两天之后蒋介石再次召集高级军官商讨南京保卫战。

这次会议多了几个人参加,包括军法总监唐生智,南京警备司令谷正伦,刚刚赶到的第五战区司令官李宗仁等人。

会上刘斐再次阐述了上一次的建议,提出如果要守,也只用12个团,和日军碰一下就放弃。

李宗仁也表示不能守,象征性的守一守即可。

李甚至在会上说:守是肯定守不住的,当年我们在北伐龙潭战役取胜(李宗仁和白崇禧联手指挥的),是因为当时我们的力量远比孙传芳强大。所以在南京外围正面硬拼,我们能赢。但现在敌我力量悬殊,南京外围我们无兵可用,没法守。如果光守南京城下,怕是1天都守不住。南京城墙下除了雨花台,紫金山两个小岗,根本无险可守,自古以来也没有防守成功的先例。当年守南京的清军那么强大,守了10天就被太平军攻了进去。太平军炸毁的那段城墙就在会场附近,大家如果有兴趣,会后可以跟我一起过去看看。

李宗仁德高望重,他说完以后众将没有人说话,貌似事情就这么定了。

谁也没想到是,当时带病在身的唐生智突然站起来发表了一番让众人瞠目结舌的演讲。

唐生智在会议上气势极盛的声称要死守南京,他慷慨激昂的说:南京是我国首都,为国际观瞻所系,又是孙总理陵墓所在,如果放弃南京,将如何对总理在天之灵?因此,非死守不可,要与南京同存亡。

如果唐生智只是说军事上要防守南京的意义,那么包括刘斐在内很多人肯定都反对,但此时他精明的拿出政府首都和国父陵寝所在一个大帽子压住别人,其他人就不便于开口说放弃南京了。

可以说,对于唐生智如此态度,与会的将领们都十分吃惊,只有和唐共事过且出身相同的老军阀李宗仁并不吃惊,心里却十分鄙夷。

因为李宗仁一眼就看穿了唐生智的意图,他在后来的回忆录中写道:唐生智当初自告奋勇担任南京城防司令,其实只想趁机掌握兵权,所谓与城共存亡的话,不过是空头支票。

在唐生智如此激愤的请缨下,当时蒋介石态度也有所改变。

这次会议结束前蒋介石说唐的意见很对,我们再研究研究。也就是说,蒋介石开始动摇了第一次会议的决定,倾向于打了。

第二次会议就这样结束了。

实际上,如果没有人支持守南京,蒋介石恐怕也不会死守。不过现在既然有将领自告奋勇要守南京,蒋的态度自然随之改变了。

蒋介石开始考虑多拿几万部队防守南京,最好能守上一两周,然后再撤退,而不是用2,3万军队象征性守一下。

在蒋介石看来,拿个10万人守一下南京,只要把握的好,大部分都可以突围出来,不至于损失太大,又不至于守个1,2天就完蛋,这样各方面都说得过去。

于是,第二天的第三次会议,蒋介石已经下决心出动不到10万的部队来守一下。而此次唐生智重演了前一日激昂的演讲,再次说明必须守南京的意义。

唐说:现在敌人已迫近首都。首都是国父陵寝所在地,值此大敌当前,南京如不牺牲一二员大将,我们不特对不起总理在天之灵,更对不起我们的最高统帅。本人主张死守南京,和敌人拼到底。

但当蒋介石问谁愿意防守时,与会者没有人说话。

这种必败又极为凶险的仗正常人没人愿意打,况且起先他们都主张不打,只有唐生智愿意打,那么自然应该由他来负责。

果然唐生智说:委员长,如果没有别人愿意守,我愿意勉为其难,我一定坚决死守,与南京共存亡。

唐生智自告奋勇去守南京,但向蒋介石要部队。

蒋介石怕其他部队不可靠,将自己最精锐的四个德械师36,87,88师,中央教导总队,以及后来五大主力之一的74军,配合宪兵部队两个团,以及新调来的徐源泉北方兵和广东部队等交给唐生智。

为了怕战力不足,蒋介石仅剩的几十辆轻型坦克中的一个连10辆德式1型坦克也交给唐。

这些部队编制上约13个师,满员的话应该有10万多人,唐生智在回忆录中也说有11,12万人。但由于这些部队都遭受了淞沪会战的巨大消耗,实际总兵力只有8万多人,其中还有3万多人是新兵。

以孙元良的88师为例,该师满员为1万多人,经过淞沪的三个月激战,前后补充5次兵员,伤亡总数高达1万多人。

此次88师退到南京仅剩6000多,还有约三分之一是新兵。而宋希濂的36师更差,全师1万多人退到南京仅剩3000多人,补充了3000新兵才刚到6000多人。

为什么跟唐生智回忆的有3,4万人的差距,这也侧面说明了唐生智不知兵,甚至连实际的兵员情况也不太了解。

有人奇怪,唐生智为什么傻乎乎的去要求守南京呢?其实他并不傻。

这里就需要简单说一下唐生智的历史。

唐生智,字孟潇,湖南永州人。唐出身军人家庭,祖父唐本友是曾国藩湘军中的一员悍将,官封广西提督。唐生智的父亲唐承绪官员出身,做过县长,后来弃官从商。

唐生智从小志愿就是做军人,在18岁的时候,他考入湖南陆军武备学堂(陆军小学)第一期,当时还是清朝末年。次年唐生智升入进湖北武昌第三陆军中学,3年后又考入保定军校第一期步兵科第二连学习。

毕业以后,唐生智进入湖南陆军混成旅任见习排长,由此在湖南军界打拼了几十年。

唐先后参加过护国,护法战争,并且在从军的10年后成为一方诸侯。

唐生智在1923年自立为王,成为湘军4个师长中的一个,也算是湘军中的一号人物。他本人科班出身,能力也算不错,这在湖南众多土军阀中间算是凤毛麟角。

唐的个性特点是有胆量,敢做事,但传承军阀的特点,此人傲慢自大,事事争先,而且权力欲望极重。

有了一支战斗力颇强的军队以后,唐生智逐步在湖南建立自己的帝国,不但割据一方,还建立了高达5万多人的一支湘军部队。

1926年唐生智在军阀混战中掀翻当时湖南省主席,军阀头子赵恒惕。赵其实是直系军阀吴佩孚在湖南的代言人,吴随后出兵攻击唐军。唐生智不是吴佩孚的对手,接连败退,被迫向广州国民政府求救。

蒋介石当时已经准备北伐,在研究局势以后,果断下令提前出兵,救援唐生智。

北伐军进入湖南,由此北伐正式开始。

可见,唐生智加入北伐并非出于革命,而是更多从自保角度出发。

在北伐中,唐生智的兵力迅速扩大,曾经达到指挥15个军的规模,他也曾经担任湖南省主席,第八集团军司令,北伐军前敌总指挥,实际掌握了湖南湖北两省,是国军内部举足轻重的军阀头子。

本来如果一帆风顺,到1937年唐生智的地位应该不在陈诚之下。

可惜他的野心太大,首先是北伐期间他利用蒋介石清共分党,宁汉分裂,控制了武汉政府,和南京政府对抗。期间他甚至联络北伐敌人孙传芳试图联手进攻南京政府,结果被蒋介石打败。唐生智见势不好,扔下在武汉的部队逃亡日本。

但唐并不死心,北伐结束以后,唐利用桂系和中央的战争,拉走了一批自己的旧部,重新拉起了一支部队。

然后的军阀混战中,唐生智再次反中央,又被蒋介石击败。

他和石友三联手,结果正面被中央军击败,后面又被背信弃义的杨虎城抄了老窝驻马店,最终一败涂地,在1930年又一次只身流亡香港。

由于唐生智名气很大,后来蒋介石放了他一马,允许他回国,还给了他一个训练总监部总监的位置和上将军衔,但再也没给他军权。

唐生智对此非常不满,在抗战爆发之前他基本不做什么公务,一些高级会议也以身体不好为由不参加。

唐生智本人并非善类,对于政敌从不手软,杀了不少人。

1926年逼走赵恒惕以后,唐以赴长沙讨论善后事宜,邀请了另外三个师长:湖南第一师师长贺耀祖、第二师师长刘硎、第三师师长叶开鑫。

结果很多人上当,唐生智诱捕了第二师师长刘硎等人,随后立即枪毙了肖汝霖(第二师秘书长)、张雄舆(第三师参谋长)、刘重威(第三师旅长),杀了一批政敌。

北伐期间,唐生智先是将前第九军军长彭汉章枪毙,后在逃亡前还不忘将第八军第一师师长张国威勒死(他接受南京政府委任的第八军军长职,密谋脱离唐军)。

此次唐生智主动要求守南京,现在看来主要是以下三点原因:

1.试图获取军权

李宗仁对这点看的非常清楚,唐生智就是为了要兵权。

虽然反叛中央以后,蒋介石放了他一马,允许他回国,还给了他一个训练总监部总监的位置和上将军衔,但再也没给他军权。

其实唐生智明白,既然他多次反叛过蒋介石,又不是黄埔出身,此生不太可能再得到军权。

这点就是致命的,对于军阀来说,如果没有兵,就一钱不值,就等于地主没有地,司机没有脚,画家没有手。

唐生智想得到兵权只能通过一个极端的手段来获得,也就是所谓的富贵险中求。

那么显然南京保卫战就是一个契机,别人都不愿意,他来承担,蒋介石自然会同意。那么没有兵权怎么防守南京?这样蒋介石必然给他兵权,手上就有10万大军了。退一万步说,不管打的怎么样,总比现在做个有名无实的军法总监强10倍。万事开头难,有了这个开头,下面说不定还会有其他的机会,说不定就又能回到军界了,由此转机来了。

唐生智这种人如果有了军队,肯定会迅速扶持自己的力量,也就是实权派了。

2.抗日意图

唐生智抗日思想还是有的,防守南京也不能说是完全投机行为。但这个抗日热情有多少,就很难说了。实际上最终唐生智并没有像他说的那样和南京同存亡,而是自己下达撤退命令以后先开溜了。如果誓死抗日,至少应该迟一些走吧。要知道南京市长,宪兵司令萧山令中将当时也接到撤退令,但他却指挥宪兵部队掩护中山码头的国军撤退工作,整整坚持了一个晚上才撤退。而当时日军海军已经封锁了长江江面,萧山令中将在乘坐木船渡江过程中遭受日本军舰扫射不幸殉国。如果他和唐生智一样,早在16小时之前就可以渡过长江了,也根本不可能牺牲。

3.试图获得蒋介石的喜爱

显然唐生智知道蒋介石想守一下,但自己又不好说出来,他如果挑头说一下,就中了蒋介石的心意。那么无论南京最终结果如何,蒋介石不会追究他责任,万一打好了,自己还会名利双收。

11月24日,国民政府特派唐生智为南京卫戍司令,负责指挥防御南京的部队。

自然蒋介石的意图很明确,他让唐生智指挥部队守一下,象征性的守一下,而不是和日军硬拼。道理很简单,蒋介石并没有把从上海撤退的30,40万国军都退守南京一线,而是命令他们中的绝大部分直接撤退到安徽,浙江去,摆脱日军南北线的合围作战。

另外守南京并不是死守,一旦情况危急,就需要立即突围,保证大部分部队能够逃出来。如果不是这样,蒋介石也绝对不可能把最精锐的部队全部拿出来,这可是他的看家本钱。

南京保卫战就这样定下来了,一场必败的战役。

栏目: 

Theme by Danetsoft and Danang Probo Sayekti inspired by Maksi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