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这里

老萨说史97:惊天动地的淞沪会战(3/3)

老萨的历史真相档案之九十七(新抗战系列之十九)

日军在短短几年内占领中国大片地区,但最终的胜利属于中国。

11月30日,日军强攻这一线重镇安徽广德,川军145师死守,全师伤亡殆尽,一个团长刘汝斋是土匪收编,意志不坚定,他畏惧日军,擅自率部后撤。

广德城很快被日军攻陷,145师师长饶国华将军愿于阵地共存亡。

在城破之前,日军曾经派出汉奸试图劝降饶国华师长,但饶师长不为所动,留下绝命书,写道:我从七七事变发生之日起,就渴望能到前线杀敌,洗雪国耻,收复失地。八一三事变后,国共合作抗日,我幸能如愿以偿,奉令出川抗战,引为生平快事。诸君还记得吧,我们离川时,蜀中父老兄弟姐妹曾举行盛大仪式欢送,潘文华军长代表我们川军将士致答词,表示我们一定要血战到底,收复失地,把日本侵略者赶出中国去,做到胜则生,败必死,不成功便成仁。我们要牢记当时的誓言,绝不能在敌人面前屈膝示弱,给中国人丢脸呀。

随后饶国华师长开枪自杀殉国,这是淞沪会战中殉国15名将军的最后一个,国民政府追授上将军衔。

广德失陷以后,川军除留下一股游击队坚持在太湖一线作战,主力后撤到安徽境内,而沿着这一线后撤的国军也基本成功退到安徽境内。

由此淞沪会战彻底结束,下面就是南京保卫战了。

淞沪会战的意义,各篇文章已经说过很多遍,这里就不多说了。

日军由此将进攻主要方向从华北放到了上海,国军的战略目的完全达到,日军的进攻方向从由北向南,被拉成了由东向西,并且彻底陷入了持久战。

如果没有淞沪会战,日军集中华北,共60多万大军从华北一路南下,短时间内可以打到湖北,湖南,切断在沿海的国军两百万大军的后退路线。

如果国军放弃沿海撤退,短短几个月内中国国土沦陷大半,日军却没受到什么损失,抗战前景就非常灰暗了。

如果国军坚持不退,主力被日军切断在沿海歼灭,那么虽然拥有大后方四川,却无兵可用,一样无法继续打下去,抗战也就结束了。

可以说,日本如果试图速战速决占领中国,那么应该将全部主力集中华北,然后以雷霆的势头从北向南进攻,一举占领华北5省,接着攻占湖北湖南。

中国古代异族入侵想短期内占领中国大都按照这个套路,如果不按照这个套路来打,那么必然会旷日持久,甚至最终会遭遇惨败。

当年蒙古入侵南宋,蒙古人狡猾的先和南宋同盟,南北夹击消灭了占据华北的金国,并且基本占领了华北地区。

接着蒙古军突然从北往南攻击南宋,妄图速战速决消灭该国。

当时南宋军队战斗力低下,甚至连濒于覆灭的金军也无法战胜,按照一般规律来说南宋军根本无力招架当时世界第一的蒙古大军,恐怕短时间内就要灭亡。

没想到此时蒙古也犯了抗战期间日本的错误,由于轻视南宋的实力,蒙古军分兵多路南下,导致兵力分散,最终遭受了失败。

其主攻河南和湖北的蒙古军主力由于兵力不足和轻视水战,在湖北的荆襄试图渡过长江时被南宋大将孟珙率部击败,无法继续南下。

蒙古军随后转兵试图从安徽境内渡长江南下,又在庐州被南宋大将杜杲率兵击败,从而彻底瓦解了速战速决的战略。

蒙古军由此陷入了痛苦的持久战,并且被迫采用了先攻占川蜀然后沿江南下的可怕战略。以当年技术条件,攻占四川又谈何容易,虽然最终蒙古灭了南宋,但双方鏖战43年之久,期间蒙古军伤亡惨重,连皇帝蒙哥都死于战场。

而清军就比蒙古军聪明的多,他们入关以后在北方迅速击败最有实力的李自成农民军以后,立即调动主力南下。当时大明皇帝崇祯已经自杀,明朝内部分裂成几块,加上农民军也各自为政,抵抗能力有限。

清军短时间内渡过黄河和长江,尤其迅速占领了湖南湖北地区,过程中还杀死了农民军主要领袖李自成,基本瓦解了北方汉人最强部队的抵抗。

当时离清军入关仅有1年时间。

由此中国被清军切为东西两块,西面四川的张献忠虽然凭借绝佳地形奋战,但无奈势单力薄,兵力和粮饷不足以和清军长时间对抗,加之残忍好杀得不到四川老百姓的支持,仅仅第二年张献忠就被杀,残部退入西南地区云贵等地死守。

而清军同时攻击东面的南明残部,清军入关仅仅2年后就占领了广东,湖南大部,南明在此时实际已经亡国。

按照当时的科技水平和交通状况(就算现在一个人依靠徒步从山海关走到广州,恐怕也要1年时间),清军仅用2年时间就基本占领中国,可以说是惊人的速战速决了。

所以说,如果按照上面说的套路来打,中国就有很大危险,但不按照这个套路打,就算换成纳粹德国,想速战速决战胜中国也是绝对不可能的。

实际上日军虽然以10万伤亡的代价占领了上海,又以伤亡近万的代价占领了南京,前后造成国军损失25万以上,战术上获得辉煌胜利,但却陷入了可怕的持久战。

占领南京并且大肆屠杀以后,日本人惊讶的发现中国政府并没有投降,中国人民也没有被兽性的屠杀吓倒。此时日本军方高层才知道犯了严重的错误,却已经后悔莫及了。

占领南京上海以后,在这一线30多万日军感到了很大的茫然。如果将部队全部调到华北继续作战,那么花费这么代价占领京沪有什么意义呢?而且现在华北国军已经缓过劲来,开始进行顽强的抵抗。那与其现在这样拼死强打,为什么不一开始就不管上海,一口吞掉华北呢。

如果不去增援华北,而继续从长江三角洲向西或者向南打,就要进攻安徽,浙江,江西,福建这些山地河流众多,地形复杂难攻的地区,无疑于自找麻烦,短期内也绝对不可能成功。

那么这股日军除一部固守以外,大部分重新抽调回华北作战,经过华北一系列大战役以及国府破开黄河以后,他们再次被迫回到沪宁杭沿着长江北上,等到他们打倒武汉的时候,已经是几乎整整一年以后了。

而在之前一系列的战斗中,日军付出了伤亡数十万的巨大代价,战力已经相当的减弱,

他们在武汉会战中面对的也是数量高达百万的国军主力部队,而这个战役日军伤亡也高达近15万人。

武汉会战结束之前的一系列战役中,日军始终无法歼灭国军主力,也无法攻陷国府持久抗战的核心省份四川以及外围的湖北,湖南,云南,贵州,广西,山西,陕西等省,也自然无法彻底消灭中国和国军有组织的抵抗。

而日军虽然占领了大量中国的土地,实际上则背了可怕的包袱,当时国军(包括八路军和新四军)在敌后部队高达7,80万之众,其中约一半是国军正规军部队。日军不要说继续进攻,单单能够保证占领区的日本人和伪政权安全也是一个极为头疼的事情。日军被迫将几十万大军放在自己占领区,甚至天皇决定1938年不发动进攻的计划,总之严重影响了日军一线进攻力量。

实际上武汉会战之后,直到6年之后的豫湘桂会战,日军再也无法集中类似于淞沪会战,武汉会战这种动兵30万以上的全面进攻战。而面对国军300万大军,出动30万以下部队,不要说是日军,就是德军的党卫军也不可能在山地作战中彻底击溃国民政府和国军。

最终中日两军缠斗了8年之久,日军不堪重负,使用了包括屠杀威吓,政治诱降,扶持伪政权,武力打击,空军轰炸,甚至使用化学和生物武器在内的各种方法,始终不能获胜,还有100多万大军长期被牵制在中国。

最终大日本帝国轰然垮掉了,他们还要庆幸自己是在现代,如果是在古代,这100多万军队和几十万日侨恐怕都会成为刀下鬼,以报复日军对中国人造成的数千万伤亡了。

所以说,淞沪会战的战略意义非常巨大,也是对未来8年抗战起决定性作用的一个战役,对中国和中华民族来说是极为重要的,对它用再多的赞美之词,也毫不过分。

这个战略并不是空洞的,也并不是几年以后才表现出来,而是立竿见影的。

日军在华北3,4个月之内可以攻占华北4个省的省会,占领几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而这次,3个月内仅仅占领了一个上海市,占领了几千平方公里的土地,为此还付出了近10万人的伤亡。

华北日军兵力被抽调以后,进攻速度大大减慢,一些既定的作战也无法实现,让国军争取到大量时间稳固了在华北的防御,一举瓦解了日军速战速决的计划。

日军不但不能短期内占领湖南湖北,然后将中国南北一下切断,甚至连短时间攻占华北5省,吞掉中国一大块肥肉的计划也失败了。

在淞沪会战期间,日军同时发动了著名的太原会战,集中5个师团14万兵力试图占领这个华北最有战略价值的省份。虽然日军遭受了3万多伤亡,但也勉强攻陷了山西北部东部大部分地区。本来正准备继续突进,无奈上海吃紧,日本军部急调在山西作战的主力师团如第5师团等去上海作战。加之日军同时抽调了河北地区其他几个师团去上海,华北日军总兵力大减,无力继续在山西向多达50万的国军部队进攻,只得被迫停步。

由此山西在整个抗战期间始终在国军手中,作为整个华北地形最高的省份,山西就像一个堡垒一样矗立在华北。

国军对于山西的控制,也在各方面导致华北的日军时刻处于被进攻的战略劣势。

除了山西以外,日军本来在8月份就试图在山东登陆作战。山东为华北最重要的省份之一,人口众多,物产丰富,后来解放军华东野战军就是靠山东养出了几十万精兵。

但由于上海方面一再吃紧,日军将本来用于山东登陆的部队紧急调到上海去了,甚至让他们羞于启齿的事情也发生了。蒋介石派出中央税警总团赶赴青岛,对青岛日军做围歼状。

日军当时所有机动兵力全部用在上海,实在无力在青岛继续作战。他们狼狈不堪的将青岛的海军陆战队和2万侨民撤走,由此国军完全控制了青岛。这对于日本是奇耻大辱,他们早在一战后期击败当地德国人占领青岛,到当时已经有23年之久,此时在国军威逼下撤军逃走是日本历史上所没有的。

而日军后来出兵山东占领青岛,已经是1938年1月份的事情了,整整迟了半年之久。他们在山东作战以后也由于兵力不足,不可避免的出现了孤军深入,遭遇了台儿庄会战的大败。

淞沪会战中,上海附近参战的8个师团又6个旅团30多万日军伤亡7万多人,参战的75个师又9个旅60万国军伤亡总数则在15万到20万之众。

如果加上淞沪外围大撤退和吴福线,锡澄线,以及嘉兴,广德等狙击战的伤亡,日军伤亡总数约10万人,几乎占参战部队的三分之一。

而国军伤亡达到20万到25万之众(何应钦估计是33万伤亡,一般认为这个估算较高,日军无耻的宣称己方伤亡4万人,现在看来也是胡扯)。

伤亡虽然惨重,但中国方面获得了战略上的完全胜利,奠定了抗战胜利的基础。

自然,淞沪会战也有很多缺憾和失误,比如阵地战硬拼导致兵员损失很大,撤退并不及时,逐步使用兵力,但这一切都是瑕不掩瑜,决不会动摇淞沪会战的巨大意义。

为了淞沪会战的胜利,淞沪会战中国军付出了巨大的代价,除了参战部队伤亡三分之一,空军海军几乎全军覆没以外,殉国了军长1人,师长、副师长4人,旅长,团长28人,其中包括15名少将以上军官(不包括殉国以后追赠的军官)

这些人中,既有背负手榴弹,冲向日军坦克的敢死队员,也有肠子被打出,塞回肚子里继续指挥战斗的基层军官,有将战友尸体垒起来一寸寸向前推进的国军士兵,也有与阵地共存亡,阵地突破时开枪自杀殉国的师长。

中国空军英豪架机以自杀式方式冲向日军旗舰,用自己的生命掩护陆上的战友。

海军英雄驾驶吨位为日舰千分之一的鱼雷艇,面对着日军重型巡洋舰冲锋。

这些战士牺牲了他们最宝贵的生命,才换来了抗战的最终胜利,让我们免于像蒙古时期那样成为异族猪狗不如的奴隶,让我们的文化免于遭受清朝时期的改头换面的清洗,他们是我们国家民族的英雄。

另外还有一些战士,他们一枪没有开,就被日军飞机炸死在增援上海的路上,被日军重炮轰死在积水齐腰高的战壕中。

还有如苏克己大夫一样的普通老百姓,为救助、帮助国军被日军杀害。他们是我们的英雄。

作为中国人,我们应该为有这样的祖先而自豪,骄傲。因为他们无论从世界任何一个国家的角度来说,都是毫无疑问的英雄。

翻开这段历史,忍不住要潸然泪下,70多年前,60万国军战士在上海以巨大的伤亡挫败了日本匪徒灭亡中国的意图,保证了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生存。

如果没有他们的牺牲,就不会有中国和中华民族的未来,也不会有我们今天的生活。

老萨借用这篇文章向他们致敬,也希望他们的英灵安息,并且保佑我们这个多灾多难的民族。

殉国的将军如下:

1.吴克仁中将。字静山,黑龙江安宁人,满族,保定军官学校5期炮科毕业,国军第67军军长。1937年11月9日,吴将军在掩护上海守军撤退时,在白鹤港遭到日军便衣队袭击,壮烈牺牲。

2.饶国华中将。字弼臣,四川资阳县东乡张家坝人,川军第145师师长。在广德、泗安和日军作战,因阵地被日军突破,饶誓与阵地共存亡,自杀殉国,追授陆军二级上将。

3.路景荣少将。江苏武进人,1902年生,黄埔四期毕业,国军第98师583团团长,师部少将参谋长。1937年9月10号在上海月浦与日军激战中牺牲,时年35岁。

4.杨杰少将。字子英,河北容城人,1895年生,黄埔四期毕业,国军第1军第1师第1旅副旅长。1937年10月11日,在淞沪会战顾家宅之役中牺牲,时年41岁。

5.庞汉祯少将。字胤宗,广西靖西县人,壮族,1899年生,广西陆军讲武堂及中央军校南宁分校高级班毕业,国军桂军第7军第21集团军第170师第510旅旅长。1937年10月23日下午3时,在陈家行指挥战斗中,被日寇火炮击中牺牲,时年38岁,后追授陆军中将。

6.秦霖少将。字松涛,广西桂林人,1900年生,广西陆军讲武堂毕业,国军桂军第7军第171师第511旅旅长。1937年10月23日,秦霖将军在日机轰炸中不幸中弹牺牲,时年37岁,后追授陆军中将。

7.黄梅兴少将。字敬中,广东梅县客家人,1897年生,黄埔一期毕业,国军第9集团军第88师第264旅少将旅长。8月14日下午3时许,黄梅兴将军亲临前线指挥,在爱国女校附近被日军迫击炮弹击中,壮烈殉国,时年40岁。一同殉国的还有旅部参谋主任邓洸中校及通讯排官兵30余人。黄梅兴将军是淞沪抗战国军牺牲的第一位高级将领,后追授陆军中将。

8.宫惠民少将。字剑豪,广东曲江人,黄埔四期毕业,国军第4军第90师第270旅旅长。1937年10月28日在嘉定清水显牺牲,时年36岁。

9.刘启文少将。河南南阳人,保定军官学校毕业,国军第67军第108师第322旅旅长。1937年11月8日在石湖荡与日军激战中牺牲。

10.蔡炳炎少将。字洁宜,安徽合肥人,黄埔一期毕业,国军第18军第67师第201旅少将旅长。淞沪抗战中有“血肉磨坊”之称的罗店争夺战中,8月27日晨,蔡炳炎将军亲率402团两个营攻击罗店日军,不幸中弹阵亡,时年35岁,后追授陆军中将。

11.吴桐岗少将。辽宁人,国军第67军参谋长,1937年11月8日在上海松江与日军激战中牺牲。

12.邓玉琢少将。辽宁东港人,国军第67军第107师参谋长。1937年11月9日在上海松江与敌激战中牺牲。

13.朱之荣少将。辽宁人,国军第67军第107师第321旅旅长。1937年11月10日在上海松江与日军激战中牺牲。

14.李伯蛟少将。湖南邵阳人,早年投军,国军第28军第63师第187旅旅长。1937年11月在上海金山卫阻击日军登陆部队,激战中牺牲。

15吴继光少将。江苏盱眙人,1903年生,黄埔二期毕业,1937年11月11日在白鹤港与日军激战中牺牲,时年34岁,后追授陆军中将。

栏目: 
首页重点发表: 

Theme by Danetsoft and Danang Probo Sayekti inspired by Maksi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