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这里

老萨说史97:惊天动地的淞沪会战(2/3)

老萨的历史真相档案之九十七(新抗战系列之十九)

在日军的火炮下,国军修建的工事很快就会被摧毁。

二战的经验告诉我们,根本没有一条工事号称攻不破。

如果想长时间的防御住某一条工事,至少要具备以下几个因素:

1.坚固的防御工事

以纳粹德国阻挡盟军5个月之久的齐格菲防线来说,这条防线是1936年德国占领莱茵兰之后开始构筑的,至1939年基本建成,前后花费了3年多时间,花费了巨大的人力物力。

该防线使用混凝土931万吨,使用钢铁35万吨。

该工事复杂坚固,防线由障碍地带、主防御地带和后方阵地三部分组成,纵深35~75千米。障碍地带主要是地雷场、铁丝网、防坦克壕以及著名的“龙牙”(多列角锥形钢筋混凝土桩砦)系统。主防御地带的最前缘位于障碍地带后方数十至数百米处,配备钢筋混凝土和钢铁装甲的机枪、火炮工事以及指挥所、观察所、人员掩蔽部、车辆洞库、弹药库、物资库等。

防线从德国靠近荷兰边境的克莱沃起沿着与比利时、卢森堡、法国接壤的边境延伸至瑞士巴塞尔,全长达630千米,造价高达52亿法郎,约20亿美元。

防线也有数十公里的纵深,后方阵地位于主防御地带后方数千米至数十千米处,主要是预备队人员掩蔽部、预备队车辆洞库以及战备物资库,在法德交界地段还配属有170-305毫米要塞化远程重炮群。

中国这边呢,吴福线是当年修筑拱卫南京的第一条所谓半永久型工事,可是这只是中国标准的工事,造价也不过只有几百万美元。

当国军大部队赶到吴福线的时候,不觉大感失望,这种失望也是有道理的。

所谓吴福线仅仅是一些钢筋水泥结构的重机枪和平射炮工事,除此以外别无他物,连最常使用的轻机枪碉堡也没有修建。

在淞沪会战以前甚至连战壕都没有挖好,战役打响以后国府急调一批部队和大量民夫挖好了部分战壕。

其实工事修筑的不适应和日军作战。

整条战线并没有轻机枪工事,只有一部分坚固的重机枪和平射炮工事,所以火力点并不多,火力上自然就弱了,不可能有效压制数十万日军。

而这些工事修建的也不符合现代战争,它们多为发扬火力,忽视了保护自己的要求。这些钢筋水泥工事大都比较显著,类似于五次围剿时候对付红军的炮楼,甚至有些修建在山顶上,像灯塔一样,远在几里外就可以看到。这样的工事对付军阀和红军足够了,但对付有大量火炮的日军则不可能。

日军基层部队装备大量火炮,比如著名的92步兵炮,重量仅有200公斤,射程2公里,两个炮兵就可以推着到处跑,威力虽然不大,但也足可以在国军碉堡射程外将其击毁。

实战中,日军如果没有配备炮兵,很难攻下这些工事,往往也会损失惨重。看看东史郎下面的回忆:

为了减少我方伤亡,我们从低洼道路逼近敌人。因为前方的敌人没有发现我们,我们能毫不费力地前进。不料,左后方遭到了敌人猛烈的射击,突如其来的射击使我们措手不及。

其火力点设在臭水河对面的竹林里。捷克式机枪正在猛烈地向我们射击,严重地威胁着我们。没有任何东西可以掩蔽身子,我们只能爬上山脊卧倒。这样处理实在得当。因为敌人子弹从低处向这里射来,而我们却卧倒在山脊,恰好成了射击的死角。

山脊上是一个个上馒头式的坟堆,我们正好加以利用,各自前进。重机枪从后方猛烈射击,掩护我们。出击之际,我们要首先击退左后方竹林里的敌人,于是,向竹林里发射了几枚掷弹筒,把敌人的机枪打哑了。这时,正面敌人的捷克式机枪疯狂地向我们扫射。每隔几秒钟,子弹就像一阵风向我们飞来。我们在坟堆后面隐蔽向前接近敌人。子弹射在地上,震耳欲聋。但是,我们并不害怕。“畜生。”我们只感到怒火在胸中燃烧。此时此刻,我们的一切行动,好像魔鬼附体一般。然而,并非丧失理智,盲目行动。我们的大脑极度冷静,仍不乏敏锐,在这种极度的亢奋中,淹没了其他所有的感情,冷静的大脑只保持着敏锐的观察和大胆的判断。与其说我们是考虑敌我关系、与友军的关系以及敌人的状况,不如说是凭自己的实际感觉和判断,采取有效的行动。友军掩护我们的重机枪子弹犹如飞沙走石,在敌军头上撤下。但是,敌人丝毫不买账,继续疯狂地向我们扫射。还不是出击的时候。中队长手持军刀等待时机。敌人的子弹射在坟堆上,零零星星的坟堆一个接一个地成了射击的目标。

士兵们利用敌人转移目标和装子弹的空隙,不断向他们逼进。

“中队长阁下,发射掷弹筒怎么样?”不知是谁建议。

“行。喂。射击手。先打两发看看。”中队长回答。

一会儿,射击手在隐蔽处打了两发。掷弹的爆炸声很大,听起来让人以为是炮弹。仅仅是两发掷弹就使敌人丧魂落魄,敌人的机枪顿时成了哑巴。见此状,荒木伍长一跃而出,大家心领神会,无须吹冲锋号,也不用下命令,都知道冲锋的时刻到了。大家不约而同地手握闪闪发光的刺刀步枪,一鼓作气向敌人冲去。七十米。六十米。五十米。跑得气喘吁吁。这时,八田一等兵倒下了。其他几个也“扑通”。“扑通”……接二连三地中弹倒下了。“是活?还是死?”闪电般地在我的脑海里明灭。

如果有炮兵协同作战,对付这些工事则没有太大难度。

国军战士回忆,日军往往集中火炮平射碉堡,一顿炮击下来,碉堡基本都被击毁数处甚至整个坍塌。在里面的国军战士不是被炸死炸伤,就是被震死震伤,重机枪也被击毁。

2.吴福线锡澄线工事没有纵深

现代工事一定要有大纵深,少则几公里,多则几十公里,齐格菲防线纵深最少的地方也有35公里,甚至有库尔斯克会战那样苏联纵深上百公里的阵地。

这样敌人虽然可能突破一两处阵地,甚至可以攻入我军后方,但他们面对这些纵深阵地还是无能为力的。所以纵深阵地是必须的,不然一旦日军攻破吴福线或者锡澄线的几处阵地,那么国军也就必须撤退了。

但吴福线锡澄线仅有一道正面防线,后方根本没有纵深阵地,或者可以说锡澄线就是吴福线的纵深阵地,但两条战线并没有掩护。

这样的阵地一旦一点被突破,其他各点再固守的意义就不大。为什么不修建纵深工事,说到底,就是因为国民政府财力物力不足,没钱没人来修。

3.重兵防御,完备的武器装备

任何一条防线如果没有重兵和武器装备,那也是不可能守住的。

以库尔斯克会战为例,苏军集中了远远超越进攻德军的兵力和武器装备。苏军总兵力高达200万大军,5000辆坦克,2万5000门火炮,2800架飞机。相比进攻的德军,苏军兵力有2.5倍优势,坦克有1.7倍优势,火炮有2.5倍优势,飞机也有1.3倍的优势。

就是这样,苏军仍然遭受了伤亡约德军一倍的惨重损失,武器装备损失更大。

中国这边呢?正好相反。

本来吴福线驻守数万国军部队,但由于淞沪前线吃紧,基本都调过去了,阵地上基本没有部队。

日军逼近吴福线的总兵力不下20万人,而退守到此处的国军人数有限,停下来作战的只有10多万人,换句话说国军方防御兵力远不如进攻的日军。

当时上海大撤退后,国军各部勉强赶到吴福线,尚没有摆脱日军追击,经过3个月激战和大撤退,这些部队战力和士气都有严重的减弱,更有一部已经陷入混乱,没有按照计划赶到阵地。

当时在吴福线的部队兵力太少,实则无力防御整条防线。

至于防御武器来说,双方更是相差极大,日军有500架飞机,300辆坦克和130艘军舰,国军空军和海军基本失去战斗力,仅有的几十辆轻型坦克也无法有效作战(日军飞机四处轰炸)。除此以外追击日军有大量野炮山炮,总数不下数百门,至于掷弹筒迫击炮就更多了。国军的火炮本来就很少,还有一半损失在上海,余下其实能作战的凤毛麟角。

所以国军防御的主要武器基本就是捷克式轻机枪了,这也是日军回忆中最常出现的武器,但这两条防线并没有轻机枪碉堡。

4.整体防御不应该有漏洞

著名的马其诺防线被攻破,是因为他们忽视了阿登地区的防御,结果被德军乘虚突破。

而德军也不只一个坚固防线,在齐格菲防线之前还有著名的莱茵河防线。这条防线非常坚固,却因为德军撤退时候爆破鲁登道夫铁桥失败,结果盟军从这一点迅速突破,导致整个莱茵防线瞬间崩溃。

相比起来,吴福线和锡澄线本身就有很多漏洞,首先北边是长江,中华民国海军无力抵御日本联合舰队,日军完全可以沿着长江在两条战线的侧后登陆,这样就有效击破了这两条防线的正面防御。

日军对这一点看的很清楚,他们在正面攻击吴福线的同时,又在吴福线后方强行登陆,试图迂回包抄,切断国军退路。

中岛今朝吾的第16师团于11月13日在长江南岸的太仓市白茆口、东旧堂、日艾堂一带登陆后,于16日占领常熟的福山港,19日占领了常熟城,吴福线侧翼被攻破,正面在死守已经没有意义。

陈诚急调廖磊21集团军和江防部队反击,以巨大代价将登陆日军阻挡。但此时吴福线多处被日军攻破,实在无法防守,只能被迫放弃。

这条吴福线帮助国军死守了5天之久,19日常熟,苏州都被日军攻陷,薛岳为避免被日军合围,率部后退至锡澄线。

日军紧随追击,双方在锡澄线激战到25日,无锡失陷,国军放弃锡澄线后撤。

吴福线锡澄线的防御作战还是很激烈的,并非我们宣扬的不战而逃,此次追击战中日军的南线北线追击部队伤亡总数也有1万多人。

从东史郎的日记也可以侧面看出来。

远处传来了隆隆炮声,犹如雷鸣。火线临近了。于是,我们加快了脚步,少年民夫也背着背包默默地跟在后面。快步前进的途中,突然发现分队长西本用手捂着左腹呆在路旁。我感到纳闷,为什么西本一个人在这儿?

“你在这里干什么?”

“挂彩了。前方约一里的山头上有敌军,进攻时腹部挨了一枪。”

“就你一个人吗?”

“前山已经阵亡,竹桥君腹部也受伤去了后方。小队长内山准尉也阵亡了。其他小队和分队伤亡也很大。小野曹长腿部也被子弹穿透了,他和其他伤员被收容在那边村子里。”

说着,西本分队长指向离这里两百米左右的树林。听到这里,我们都吓了一跳。在浒浦镇分手时还精神抖擞的前山牺牲了,竹桥和西本受了重伤,连内山准尉都牺牲了。分别才几天,竟发生这么大的变故,我们非常吃惊。

日军继续进攻,江阴要塞守军是东北军霍守义师和贵州军何知重师,以及要塞守备队。

在这三支部队的顽强防守下,江阴要塞坚持了7天之久。

由于江阴要塞扼守长江一线,如果不攻占它日军就无法从南京北面封锁长江。日军调用海陆空三军围攻江阴要塞,守军以惨重的代价为南京保卫战争取了时间。

激战中这2个师共1万多守备部队伤亡很大。东北军112师这边伤亡三分之一,连霍守义师长自己也中弹受伤。

贵州军103师这边更惨,全师两个旅的4个团长中牺牲了2个,14个营长伤亡13个,全师本来是5000多人,撤退到江西后方清点仅剩600多人,有个连就剩3,5个人,基本拼光了。

但他们防守顽强,最终整个江阴要塞被炸成一堆废墟,两个师才被迫撤退。日军损失也不轻,还有数艘军舰被要塞炮击伤。

其实他们能守这么久非常不容易。

要知道,守军中的贵州军何知重部防御也很顽强,而贵州军是国军中著名的鱼腩部队,著名的大烟兵,上阵都带着鸦片,几小时不抽就不能打仗。很多黔军的战斗力甚至不如土匪,经常被当地土匪打败。

装备也是差的惊人,一个步兵连仅有3挺机枪,50多支汉阳造步枪,枪支破旧不堪,有的枪膛里面甚至没有来复线,有的枪机松动,被迫用麻绳系着。

就是这样的装备和日军坦克,飞机,重炮的一流甲种师团硬拼。

用步枪打,用手榴弹砸,甚至用大刀砍,日军怎么打就是攻不过去。

此时在抗日精神鼓舞下,贵州军也发挥了百分之二百的战斗力。

贵州军的一个连长说:我在贵州打过10多年内战,再艰苦的仗都见过,从没见过这么激烈残酷的战斗,也从没见过黔军这样拼命的。

激战中弱小的中华民国海军在江阴一线拼死抵抗日军飞机的轰炸和日本军舰的进攻,战斗力较强的宁海轻巡洋舰,逸仙轻巡洋舰,平海轻巡洋舰都被炸沉。

余下的舰只由于多被炸伤,除一部后退南京以外,大部沉在江阴附近作为水中障碍,其中包括清末购买的,当时吨位最大的海圻,海琛号巡洋舰。

江阴要塞的死守为南京保卫战争取了宝贵的时间,如果该要塞随便被日军攻占,那么国军至少有4万多人会失陷在南京。

由此在北线撤退的国军左翼军和中央军大部队撤退成功,除一部奉命回南京参加南京保卫战以外,大部分绕过南京撤到安徽和浙江边境,凭借此处的复杂地形整军准备再战。

此次大撤退并不像很多人说的那样是大溃败,实际防御还是很顽强的。

日军除了沿着宁沪公路追击的几个师团以外,新登陆的3个师团则沿着太湖南边前进,也是淞沪大撤退的南线。

这一路日军的目的是大包抄,就是绕过南京一举占领广德,芜湖,完全将国军几十万大军包围在沪宁一线吃掉。

这线战斗也非常激烈,驻守此处以湘军,桂军,川军为主力的国军奋力抵抗,以重大伤亡瓦解了日军的大包抄意图。

南线也有两条防线,分别是乍浦至嘉善的乍嘉线,苏州至嘉兴的苏嘉线,也是战前修筑的防御工事。

这一线日军攻击的势头比北线还要猛烈,北线日军大部由于经过3个月激战,伤亡惨重,士气大受影响,除了16师团等刚刚登陆的部队以外,日军大部进攻力量已经比较衰弱。

不过南线不同,这一线的日军全部是刚刚参战的新锐部队。

11月8日日军攻陷松江以后,立即调动部队进攻乍嘉线,国军刘建绪集团军从9日坚守到14日,重镇嘉善被日军攻陷,乍嘉线失守。

当时张发奎的右翼军除了留下一部坚守以外,大部向安徽方向后撤。

随后日军继续增兵,战至19日,北线的苏州沦陷,嘉兴固守已经没有意义,国军守军放弃嘉兴后撤,苏嘉线失守。

由此,这两条防线也失守了。

国军退守湖州、太湖沿线的复杂地形防守,两军继续缠斗。

11月26日,日军进攻湖州,该城守军桂军第7军170师1053团死守不退。结果激战一日,自团长韦健森上校以下全团大部殉国,湖州也失陷。这一战桂军拼的很厉害,几乎是一屋一屋的争夺,打的日军心惊肉跳。

同日桂军第174师也在和日军激战,伤亡很大,该师副师长兼任522旅旅长夏国璋将军光荣殉国。

日军虽然占领湖州,但太湖一线地形比较复杂,大部队推进并不容易,加之桂军湘军防守顽强,日军前进较为艰难。这也让国军有了增援的机会,川军23集团军6个师在唐式遵的领导下增援上来。

由此川军接替了桂军和湘军的防线,成为之后作战的主角。

川军在长兴,泗安一线与日军激战,战斗非常激烈。

先锋日军当时被大败过毛泽东的川中名将郭勋祺师长率144师包围,险些被全歼。

这个郭勋祺不是泛泛之辈,他在土城重创过毛泽东率领的中央红军。毛泽东说,我一辈子最紧张的一场败仗,就是在土城跟郭勋祺打的。

战斗中郭勋祺率领所部向日军猛烈反攻,他身先士卒冲在最前方,结果腿部中弹受重伤。

川军防御虽然顽强,无奈战斗力差了日军两截。当时川军武器装备就不说了,其他装备就差更远了。当时日军士兵清一色的军靴,军用雨衣,人人都有防毒面具,川军则是草鞋,由于没有雨具,当兵的带个斗笠挡雨,当官的带着雨伞,也被称作斗笠兵,至于防毒面具就更别提了,一个师里面连师长也没有,遇到日军化学武器攻击就只能用一条毛巾沾水挡一挡。

双方差距很大,这样硬拼死守不太可能获胜。

栏目: 

Theme by Danetsoft and Danang Probo Sayekti inspired by Maksi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