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这里

老萨说史95:一寸河山一寸血(3/3)

老萨的历史真相档案之九十五(新抗战系列之十七)

日军这种小炮也比桂军唯一的山炮要强的多

税警总团参战时候为两个支队共6个步兵团和8个直属营,总兵力高达1万5000多人。由于该部队经费来自于财政部的盐税剩余款,所以是国军中经费最充足的部队。

税警总团轻武器大部分购买于德国,捷克,美国,比利时等国,是国军中最精良的,丝毫不亚于87,88等德械师,是中央军最精锐的部队。

但蕴藻滨北岸战斗打下来,由于伤亡太重,6个团打剩下的部队,加上新增补来的1个团新兵,也只重新编组成了4个步兵团。

短短几日的大场战斗下来,这4个团又编成2个团。后再次增补了大量新兵,又扩编成为3个团,投入苏州河战线防御。

苏州河防守下来,税警总团最终两个支队残部合编为2个团,直属的8个营也全损失掉了。而这2个步兵团每个团的兵力还不到1000人,其实淞沪一战,把这个精锐的税警团基本拼光了。

以这样惨重的伤亡,税警总团在蕴藻滨,大场,苏州河阵地坚守了66天。

这种激战中,任何人都是有危险的,连一些最高军官也纷纷遭遇危险。

36师师长宋希濂的指挥部被日军重炮炮弹击中,好在宋希濂当时跟参谋长,几个参谋在旁边一所屋子里面,侥幸没死。而炮弹击中的房子被炸塌,看守电话总机的四名通讯兵无一幸免。

后来大名鼎鼎的孙立人将军,时任税警总团第4团团长。当时税警总团死守蕴藻滨,伤亡很大。他在检查部队时,一颗150毫米榴弹炮的炮弹在他的头上爆炸,孙立人负伤十三处,还好带着钢盔,头部没有受伤,没有当场丧命。不过这样也全身是血,送往后方医院急救后,孙昏迷了整整三天,险些丧命。

很多朋友只看到孙立人在之后的大红大紫,却没有看到他之前流的血。

很多抗战的老军人说,当时根本没有想过升官,因为身边死的人太多了,自己从没想过能够活到抗战结束。当时每个军官肩膀上的星星都是用命换来的。

眼见部队伤亡惨重,陈诚他们认为,目前战斗如此激烈,如果擅自将一线作战部队撤下,由新到部队顶上去,是不合适的。因为新到的部队战斗力有高有低,很多部队战斗力较差,比如川军和地方保安队,连机枪都没有几挺,这样的部队上一线战场面对劈天盖地的日军炮火和轰炸,以及重兵的猛攻,怕是一天都顶不住。

陈诚他们认为以最精锐的部队为骨干,其余增援的部队以团营的形式补充到这些部队中,士兵全部留下,军官也可以留下,也可以撤退到后方。

留下的军官需要在火线参观,现场学习一周以后,才能上任,这是防止他们能力不及,不能有效指挥部队。

至于士兵都是1个老兵带1个新兵,这样对士兵战斗力提升有很大帮助。

就是这样,诸如36师这样的部队才能坚守3个月之久。

其实以36师为例,他前后补充了4次兵力,一次都是1500多人。新兵到战场由老兵带着打仗,一般2,3天的血战后还活着,就成为有战斗经验的老兵。

36师编制上是1万4000多人,实际三个月期间伤亡1万2000人。

宋希濂在后来回忆,最让人痛惜的是,一些新兵刚补充到部队,自己的识别符号都没有换(普通国军战士衣服上都有自己部队番号),一些甚至还穿着老部队的军服(中央军和地方部队军服不同),结果就遭遇日军进攻。

一场战斗下来,很多新兵就阵亡了,此时离他们到战场刚刚1,2个小时的时间,有的连一句话还没有来得及说,周围战友也不知道他叫什么名字。

还是熊新民回忆,一次补充了一批新兵,都是湖南保安团的部队。到了他们212团以后,熊让他们去一线阵地观摩了几天,然后让他们去后方休息几天再上火线。

但所有官兵都要求立即上火线作战。一些军官还说:我们就是来打日本鬼子的,不是来休息的。我们都是老兵,训练很久,能打仗,请团长放心。不论你把我们摆在哪里,只要我们还剩一个人,阵地就在,我们都誓与阵地同存亡。

有的军官甚至哭着说:如果团长不要我们,我们就去要求加入旁边的部队。

熊新民回忆,这些补充来的官兵们非常勇敢。日军一攻上来,他们拼死阻击,日军冲进来他们就勇敢的拼刺刀。平时也从不叫苦,不叫累,没惹过任何乱子。

这些烈士中,因为有些是刚刚征召入部队的新兵,壮丁名册上仅仅有个姓名,家在哪里也不知道。有的士兵不识字,名字都是按照读音写的,战后亲人也无法根据名册找到这些烈士。他们的家属连抚恤金都拿不到,甚至也不知道自己的孩子牺牲在哪里。

宋希濂在晚年悲痛的说道:他们用血肉之躯护卫着中国每一寸土地,血洒疆场,成了为国殉难的烈士。他们是我中华民族真正的忠魂,是我抗敌勇士中的无名英雄。

日军3个半师团超过10万大军在10月1日登陆上海,一直打到15日,整整半个月时间尚且没有占领大场,只是占领了蕴藻滨北岸大部分地区,并有一部已经渡过蕴藻滨,在南岸突入约5公里。

日军渡过蕴藻滨也就离大场不远了,如果大场一丢局势就严重了。

如果国军不发动反攻,而是仍然死守,虽然可能暂时阻挡日军进攻步伐,但显然不可能阻挡大场的失守。

当时蒋介石,白崇禧等人就考虑进行一次局部反攻,尽量歼灭渡过蕴藻滨的一部日军主力,为国军取得战场的主动权。

可惜手上的精锐部队基本都打残了,以胡宗南第一军为例,罗店附近死守十天,伤亡达到八成,也就是说之前苦心培养10年的骨干官兵全部殉国了。

第一军和红军曾经在山城堡激战,一个旅被红军包围,最后拼死突围出来一半官兵。这侥幸突围的官兵,基本全部牺牲在淞沪战场上。

罗店损失殆尽后,第一军奉命撤到昆山补充2000多陕西江西的新兵后上阵,又激战一个月,剩下的人数基本只能编成2个残缺不全的团了。

其他中央军基本都伤亡过半,战斗力大减了。

现在依靠哪支部队来反攻,看来看去,也只有刚从广西广东赶来的两广部队了。

当时桂系的白崇禧对自己的子弟兵非常有自信,他向蒋介石强烈建议由自己的桂军作为进攻主力,蒋介石也同意了。

这也是淞沪会战历史上最惨烈的进攻作战,主要作战部队为刚刚到上海的桂军第48军,以及广东粤军叶肇的66军,还有18军夏楚中98师,一共为12个团

桂军此次调动2个军赶赴淞沪,其中第48军的两个主力师173师和174师之前已经加入蕴藻滨的防御作战,遭遇了一定的损失。

此次负责主攻的就是这两个师。

此次进攻可谓惊天地泣鬼神。

桂军是中国军队中非常能作战的一支部队,向来有广西狼兵的称号。桂军擅长山地战,使用轻武器的能力很强,但最独特的还是他们的作战意志。

桂军作战上战场之前就当做自己已经战死了,一场仗打下来还活着,就当自己赚了。

桂军打仗一般不怕死,日本人曾经说桂军是国军中最有武士道精神的部队。用红军将领,也是桂军出身的张云逸的话来说:桂军打仗如野人拼命,哪怕阵地上打到最后一个人,也敢于坚决拼刺刀,直到被打死抵抗才停止。而且对武器使用很好,战术水平较高,一般认为除去武器的差别,桂军比日军更有战斗力。

除了战斗精神以外,桂军主力部队的官兵素质很高,他的班长排长之流多是身经百战的老兵。甚至有的桂军士兵打了七八年仗,仍然还是普通士兵的。这些老兵能够在残酷战争中活下来,本来就很了不起,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就是一种自然淘汰的结果。

桂军基层军官年龄有些偏大,但他们的经验和能力是别的国军比不上的。

当时中国军界有句名言:滇军黔军两只羊,湘军好似一头狼,广西猴子是桂军,凶如猛虎恶过狼。

但此次桂军在上海的作战,却正好是中日两军的缩影。

桂军在淞沪的防御作战并不顺利,虽然使用轻武器能力强,敢打敢拼,作战意志极为坚强,但重武器太弱,又没有海空军的掩护,在同日军正面对抗中吃了大亏。

日军一个炮兵联队几十门重炮,桂军一个师几门烂山炮,射程居然只为1200米,跟日军的轻型迫击炮一样。实战中,这些山炮实际没有用处。由于有效射程太近,离的太远不可能打到敌人,离得太近又极容易被日军火炮打掉。以日军最常使用的92步兵炮为例,他的射程其实也不远,仅仅2700米,但压制国军山炮已经戳戳有余。

结果就是,桂军的山炮带到战场一线,却始终找不到开火的机会,反而劳累炮兵冒着风险拖来拖去,最终干脆全部运回了广西去。

此次突袭是在21日夜,没想到的是,日军第9师团也定在同时发动进攻。

进攻开始,国军炮兵尽一切力量给予大量炮击,桂军2个师连同粤军,湘军在其他军队配合下,猛然向日军阵地全面冲锋。

粤军,湘军的突袭方向没有日军冲锋部队,也是日军次要阵地,他们蜂拥突击,都将日军击退了1,2公里。

但桂军进攻方向正好也是日军的进攻方向,双军正面突然遭遇,就是一场对攻战。

桂军进攻极为凶猛,以连排长率部冲锋在前,后面步兵前仆后继的冲上去。

由于是夜战,加上日军投放烟雾弹(掩护日军步兵冲锋的),双方视线都不良,因此很快演变为肉搏战和混战。

桂军士兵非常擅长这种作战,他们如猛虎一般冲入日军进攻部队中,双军激战几十分钟之久,号称日军战斗力前三强的第9师团伤亡巨大,这股进攻部队的每个中队平均只剩下20个人,自发的全线溃败了下去。

这段的交手桂军占了上风,他们尾随日军溃军追击到日军防御阵地。

当时桂军就像一场雪崩一样,从四面八方扑向日军阵地,军号和喊杀声震天,却吃了大亏。

不错,在夜战和肉搏战中,桂军作为国军中数一数二的,加上人数的优势,完全可以压倒日军最精锐的部队。

不过一旦转为阵地攻坚战,就完全要靠重武器发挥优势,普通士兵的勇气和对轻武器的使用是次要的了。

这段阵地正是日军第9师团和第13师团的核心阵地,蕴藻滨以南的几乎所有重武器全部集中在此。

当时日军已经有所准备,当桂军冲锋到日军阵地前1,2公里距离时,日军轻重武器全部开火,重机枪火力配合大量迫击炮,掷弹筒形成一个完整的火力圈,加上远处重炮和机动坦克火力的支持,是桂军自建军以来从未遭遇过的。

桂军的冲锋在以前几十年非常厉害,他们不怕死,敢打敢拼,向锥子一样插入敌军阵地。虽然冲锋期间会有一定伤亡,但毕竟会有一部主力能够冲进去。接着桂军立即四面突击,还敢于近战和肉搏,一般来说,再厉害的部队也抵挡不住。中国军队战斗力最强的中央军,湘军,红军都曾经被桂军击败过。

但日军则不同,他的火力远比这三支部队要强大的太多。

当时日军炮击非常猛烈,一分钟内,一平方公里上至少落重炮炮弹数百发,加上其他种类的各种火炮,往往短时间内数千发发炮弹就砸下来了,至于子弹更是至少数万发甚至几十万发。

而日军重机枪数量众多,火力非常猛烈,加上无处不在的冲锋步兵杀手掷弹筒,这样一个火网不要说桂军或者中央军,哪怕是德军,苏军,美军,拿着步枪,手榴弹也绝对不可能冲过去。

在日军火网中,冲锋在前面的桂军战士纷纷中弹跌倒,但后面的毫无畏惧,踩着战友的尸体继续冲锋。

桂军如一波波的人浪冲向岸边,前边的浪在岸边击碎了,后面的继续冲上来。

当时战斗激烈到什么程度,甚至连桂军团长之流也亲自手持大刀手枪冲上去。

在日军火力下,桂军虽然视死如归,但人肉终究无法抵抗枪弹,他们遭遇了极大的伤亡。

虽然最终他们冲破了日军阵地,但由于伤亡太大,剩下的少量战士已经无力继续冲击日军阵地,最终只得撤退。

由于此次冲锋极为猛烈,日军勉强挡住,精神上却遭受严重的冲击。一些日军士兵目睹桂军不畏生死的奋勇冲击时,只是一味疯狂射击,直到打退了桂军才发现自己已经尿了裤子。这样的事情在以前都要被所有战友耻笑,还要被军官打耳光什么的,但现在大家感同身受,也没人耻笑他。

一些轻机枪手和弹药手精神极度紧张,射击和装弹中根本没有考虑到别的,等一仗打下来,才发现枪管早已打的通红,而他们的手也早被烫伤了。

此次冲锋和前期的防御战中,桂军伤亡非常惨重,参战的两个师基本被打光,殉国2个旅长,还有2个旅长受伤,团长更是伤亡10人之多,营以下官兵伤亡过半,这是国军反攻中一次伤亡人数最多的一战。

殉国的两个旅长为170师510旅旅长庞汉祯少将,171师511旅旅长秦霖少将,国民政府都追认为陆军中将。

淞沪一战桂军伤亡很重,参战的4个师伤亡超过五分之三,尤其基层排长连长基本伤亡殆尽,被迫退往嘉定休整。由于作战骨干大部分牺牲,之后长达1,2年内,桂军再也没有恢复元气。

由于没有能够歼灭渡过蕴藻滨的日军,也就无法阻挡日军继续攻击大场。

日军主力在22日开始全面渡过蕴藻滨,由此激战4日。

为了此战,日军集中了所有可以使用的部队,25日大场阵地的野战工事完全被日军摧毁。

驻守此处的湘军18师和西北军冯兴贤33师都伤亡殆尽,33师属于杂牌部队,战斗力不强,却非常顽强。经过4日激战后,全师9600人几乎全军覆没,师长冯本人也身受重伤。

而湖南部队18师支持的更久,他们传承湘军狠辣顽强作风,阵地上往往坚持到最后一个人。最终全师没有几个人幸存,师长朱耀华将军发誓于阵地共存亡。在日军突破最后阵地时,他不愿撤退,开枪自杀殉国(子弹奇迹般的擦着心脏飞过,昏迷40天后苏醒,侥幸未死,但留下严重的残疾),当时为中将军衔。

大场于26日失陷。

在这一系列的作战中,国军承受了巨大伤亡,也是抗战历史上,这么小的范围内伤亡最多的一个战役。

日军伤亡也非常惨重,国军围攻日军海军陆战队,以及日军两个师团登陆后,日军伤亡约3万人,占参战部队的四分之一。但在蕴藻滨,苏州河北岸的激烈战斗中,日军参战的5个师团又1个旅团伤亡高达4万人,表面上占参战兵力的五分之一,实际上真正处于一线的不过10多万人,伤亡高达三分之一,其中特设101师团伤亡近半,第13师团也类似。

由于大场失陷,国军侧翼受到严重威胁,从10月26日开始,国军放弃北站到江湾一线阵地,退守苏州河南岸。由此淞沪会战从战略上来说,基本已经结束。

当时在陈诚,白崇禧等人的建议下,国军主动收缩阵地,开始准备按照之前的计划,向南京防线总退却,由此就开始淞沪会战最后一个阶段,也就是大撤退。

栏目: 

Theme by Danetsoft and Danang Probo Sayekti inspired by Maksi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