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这里

老萨说史94:血肉磨坊罗店(1/4)

老萨的历史真相档案之九十四(新抗战系列之十六)

淞沪会战是抗战历史上最惨烈的一场战役,被称为淞沪绞肉机。当时日军和国军双方都投入最精锐的重兵,集中数百架飞机和数百门火炮,参战的日军军舰也有40多艘。可以说,国军这方面无论海陆空三军都是不敌的,尤其火力上差别太大,完全被日军压制。

一战时期已经证明,战场上百分之七十到八十的伤亡来自于火炮等重武器或者说多人操作的武器,轻武器造成的伤亡是很有限的。那么基本只装备轻武器的国军的处境可想而知。

当时国军靠什么支撑呢,就是靠意志力,靠着誓死不做亡国奴的一股劲。

可惜现代战争意志能起到相当大的作用,但并不能决定一切。由于敌我力量的悬殊,此次淞沪会战真是非常惨烈,国军为此付出了相当巨大的代价。

如果说德械师进攻日军海军陆战队是第一阶段,也就是所谓的进攻阶段。那么第二阶段就是全力阻止日军两个精锐师团在上海的登陆。

这个阶段也称作反登陆阶段,整个过程相当的残酷和悲壮。

尤其罗店的战斗号称血肉磨坊,是激战中的激战。

而日军主攻方向的宝山战斗也是激烈异常,号称人肉搅拌机。

单纯一句激烈,惨烈,也许感觉不到什么。用冯玉祥的话来描述一下吧。冯玉祥十几岁参军,戎马几十年,什么惨烈的战斗没有看过,心肠也绝对的硬。但回忆淞沪会战,冯老将军悲痛的说:这个战场就像大熔炉一般,无数部队填进去就熔化了。我们的部队,每天一个师又一个师投入战场,有的不到3个小时就死了一半,有的支援5个小时死了三分之二。

冯玉祥的话,可谓是当时最好的描述。

日本军部在得知上海的1万海军陆战队无法支持,随时可能覆灭以后,最终决定全力增援上海。

同时,中国这边也在总动员,调动全国军队向上海进发。

而两国动员运输的速度,可以最好的看出两国国力军力的巨大差距。

日军由于军力国力强大,对于军队的动员能力和运输能力远比中国强大的多,他的增援是非常快速的,基本没有浪费一点时间。

中日两军正式在上海开战是8月14日,仅仅4天后的18日,本来准备要在青岛登陆作战的日军横须贺镇守府第1特别陆战队、吴镇守府第1特别陆战队共两个大队约1400人就已经赶到上海增援。

而1天后的19日,另一股也准备在青岛登陆的佐世保的海军陆战队两个大队2000多人赶到上海来。

这两股生力军都是非常完整的成建制精锐部队,这近4000人的兵力勉强帮助上海的日军稳住了阵脚。

要知道当时在上海主攻的国军不过是逐次赶到36师,87师,88师和98师一部,最终总兵力不过3万多人,后来也不过约5,6万人。

而日军本来防御部队则有1万人,加上处于坚固的永久性防御工事中防御,1个兵相当于进攻的3,4个国军,占了极大的便宜。

而且除了日军海军陆战队自己装备的大量重炮和坦克以外,日租界虹口和杨树浦核心工事背后1,2公里就是黄浦江,上面停靠着日本联合舰队第3舰队的30多艘战舰,重炮总数数百门之多,是极为强力的火力支持,再加上东海上面四艘日本航空母舰,以及台湾地区的大约500多架飞机的空中支持,基本掌握制空权。

实际上,日军这1万人加上后来增援的4000多人加上海空军的重武器优势,其战斗力已经和这6万国军相当,国军在短短4天时间想要吃掉他们是不可能的。

不过因为国军德械部队进攻的英勇凶狠,日军在5日之内丢失了所有次要阵地,伤亡数千人,余部全部退守到核心防御工事中死守。

中国的炮兵,海军,空军也是尽了全力,空军甚至采用自杀性攻击,驾驶飞机直接撞向日本军舰。

而日本军部见上海危急,随即下令派遣部队。由于日军上海指挥官长谷川清中将认为自己最多只能支持3到4天,根本无法支持到6天以后的2个增援师团的到来。日本军部被迫将已经准备起航的4000多精兵全部投入上海,虽然挽救了上海的日军,但由此也严重影响了日军在华北的作战。日军登陆青岛是3个多月后的事情了,当时淞沪会战已经早就结束了。

在调动一部分部队紧急增援的同时,日军增援的主力2个师团和大量额外配属的部队也在一周内全部集结完毕,轻重武器和充足的弹药全部装船。

这两个师团在8月21日从日本启程,8月22日到达浙江省的舟山群岛(日军在此处占领了一个最北方的岛屿做中转站)稍作休整,准备23日即全部登陆作战。

这2个师团组成了所谓的上海派遣军,由南京大屠杀元凶松井石根大将为司令官,下属藤田进第3师团,山室宗武第11师团以及大量配属部队,总兵力近10万之众。

当时国军已经有36,87,87,98师,中央教导总队一部以及其他各零散部队在上海市区,浦东和郊区一带,兵力也不过10万人。

此时蒋介石已经下了全国征调令,约22个师的部队逐步进入江浙两省,并且在8月下旬和9月上旬进入淞沪战场。

相比日军集结部队和运送到战场的迅速性,由于中国各方面远比日本落后,单单运输上就差了一大截。

以9月份赶到上海的桂军来说,他们早在七七事变就已经开始行军,但一路堪称长征。他们需要徒步从没有公路的省内边远地区赶到广西交通枢纽之一的全州,一路上所有辎重全部靠士兵和民夫自己肩挑背扛。到了全州以后,乘船赶到湖南的衡阳。再从衡阳下船,坐火车沿着粤汉铁路北上到达武汉,再换乘轮船渡过长江,然后转火车沿着平汉铁路北上再转津浦铁路前往南京,到南京以后换乘宁沪铁路(当时叫做京沪铁路)辗转来到京沪一线,最后一段因为日军飞机轰炸,被迫在常州无锡下车,冒着日军轰炸急行军100多公里进入上海。

这种方式行军,让人也没有话说。

所以国军一方虽然早在日军动员之前就下了命令,直到开战一周以后,绝大部分国军还在增援的路上,有的部队直到淞沪会战打完也没有赶到上海。

不过虽然说国军增援部队前进相当困难,毕竟50,60万大军都在向上海前进,迟早会到达目的地。

日本方面登陆的这2个师团加上之前的海陆军战队也就10万人,两军战斗力再次被拉近了。

一方面是在上海的日军情况危急,一方面是国军大部队还在源源不断开往上海。

这样一个难题就摆在松井石根面前,他的增援部队到底要怎么用?

松井石根当时已经年近60岁。他早在1898年就毕业于日本士官学校,参加过日俄战争,是日军现有高级军官中资历最老的一个,当时的军衔为陆军大将。

松井石根在日军中的名气不小,是一个很有名的军事专家,在军内享有盛誉。

在淞沪会战前的1935年,松井石根由于年纪较大身体不好,已经退出现役,实则等于退休了。

不过淞沪会战开打以后,日本军部考虑到松井石根军事能力在陆军中是顶尖的,加上他曾经担任过驻上海武官,也曾经在关东军长期服役,对中国各方面有相当的了解,是所谓的中国通。

能力加上经验,看起来松井是最适合的人选,所以淞沪会战开始以后,日本军部在8月将其重新征召加入现役部队,稍后任命他为上海派遣军总司令。

这个后来在南京下令屠杀无辜平民的老禽兽的头脑不笨,一般来说真正的大奸大恶之人都是很精明的家伙,蠢笨的家伙就是想害很多人也不太容易。

他认为此时增援部队如果单纯去解救被围困的海军陆战队,恐怕是得不偿失的,等于把自己部队送到烧着火的锅中,必将陷入苦战。

那么此时不如凭借日军海军空军的优势,强行在国军后方登陆,切断一线作战国军和后方的联系,随后将其全部歼灭,占领整个上海。

这个计划并没有太注重被合围的日军海军陆战队,而是采用所谓的围魏救赵,连自己人也不管,松井可谓非常的阴沉狠毒。

随即,在8月23日,松井石根指挥2个师团大军,在40多艘军舰掩护下,分别在长江岸边的川沙河口,黄浦江边的张华滨,蕴藻滨等处强行登陆。

这股日军战斗力很强,本来这两个甲种师团就已经是日军战斗力最强的部队,而且他们还有大量额外配属部队。

一个师如果额外配属一个炮兵营,同一个师如果额外配属一个炮兵师,战斗力会相差很大。虽然都是一个师,但由于重火力上的差距,总战斗力却可能相差四五成。

日军在师团本身强悍战斗力的基础上,配属了强有力的额外部队,包括:

野战重炮兵第10联队(150毫米榴弹炮24门)

野战第5、6、7、8、9、10高炮队

独立攻城重炮兵第5大队(240毫米重型榴弹炮4门)

迫击炮第4大队(中型迫击炮36门)

战车第5大队(坦克共60辆)

独立轻装甲车第8中队(装甲车17辆)

独立机关枪第7大队(重机枪24挺)

独立工兵第8联队

独立飞行第6侦察中队(从华北航空兵团中调来)

架桥设备两个中队

渡河设备两个中队

甚至还有一个野战毒气第7小队(排)。

别的不说,单单这个野战重炮兵第10联队的重炮,就比中央军中唯一一支德式重炮团10团还要厉害的多。

至于240毫米重型榴弹炮,整个中国也找不出来可以和其正面对抗的任何一门炮。

所以说,这两个师团具有极为强悍的攻击力,可谓当时日军中最强有力的进攻部队。

很多朋友从字面理解日军师团,认为师团就是一个师,甚至有些无聊的抗战著作中就直接将日军师团翻译为师,其实并不是如此。日军的师团本来是模仿德国的大编制师,一个师团兵力高达2.7万人,如果加上配属部队一般超过3万人。

以二战时期来看,其实这就是一个军。

当时国军中最精锐的德械36师,87,88师这种部队,一个师满员不过1万5000人,等于两个师构成的一个军才相当于日军一个师团的兵力。

所以很多时候,日军说出动一个师团打败了中国好几个师甚至军,我们好像觉得国军非常没用,其实,日军出动的是一个整编军,如果他单挑国军一个师的话,就等于以众欺寡,自然是会赢的。

此次日军等于一次增援到上海2个军。

有了这两张王牌,松井石根随即下令强行登陆:第11师团从浏河、第3师团从吴淞地区登陆。

松井给两个师团的命令为:

11师团的作战目的是切断上海和国军后方通道。该师团需要在浏河登陆后,除巩固其登陆场地外,先头部队应迅速占领罗店、嘉定地区,然后向南翔、顾家宅地区前进,从西面迂回上海,完全切断上海国军退路。一旦第11师团完成任务,上海就是一块死棋,还在上海坚持作战的10多万国军就像仁川登陆后的北朝鲜人民军一样,恐怕就要全军覆没,上海也就丢了。

第3师团的目的在于打开攻击上海市区的门户,进而全歼在上海的国军部队。该师团在吴淞登陆后,要迅速占领宝山以确保该地区,这样就可以保证之后援军源源不断赶赴上海。站住脚以后,该师团需要立即攻击大场镇,以占领上海市以北地区,再发动总攻,彻底占领上海市区。

可以说,对于日军登陆以后的进军方向,蒋介石看的很清楚。

他立即重新划分上海作战序列,由张治中负责黄浦江岸守备,陈诚负责长江南岸的守备工作。

但此时张治中已经明显表现出不能胜任这样的重任,甚至在23日前后突然从南翔指挥部失踪,找了两天以后在后方苏州找到。

蒋介石愤怒之极的将其解职,由陈诚接替。

后来由于到上海的国军部队数量剧增,日军又继续登陆了3个师团重兵,蒋介石将第三战区的淞沪战场分化为左翼,中央,右翼三个兵团,分别由陈诚,朱绍良,张发奎担任司令官。

其中压力最重的就是陈诚领导的左翼兵团,他们直接面对着日军主力的打击。

此时陈诚头脑还是清楚的,他迅速停止对上海市区的海军陆战队围攻,将主力部队后撤,全力阻止日军的登陆。

日军虽然分为几路登陆,但其战略核心为两个地方,就是罗店和宝山,其中罗店比宝山更为重要。

罗店镇只是一个面积仅有3平方公里的小镇,也是标准的江南水乡,镇上水网纵横,光是水路的码头就有6个。罗店镇在江南也属于大镇子,是一个标准的商埠。全镇有几百家大小商铺,各种民居千间,人口有5万多人

罗店镇虽然比较繁荣,但这种镇子在人口密集,经济发达的江南可谓到处都是,也不算特别。日军为什么主攻罗店呢?

这是因为罗店镇的战略位置非常重要,当时的罗店还属于江苏省,它地处江苏省的太仓、上海的嘉定、宝山三县中间,向南可达刘行、大场,威胁张华浜、蕴藻浜,让上海市区坚持作战的国军处于绝对的战略劣势。

向西可到嘉定、安亭,占领宁沪铁路线,完全切断国军一线部队退路。

栏目: 

Theme by Danetsoft and Danang Probo Sayekti inspired by Maksi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