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这里

老萨说史93:德械师血洒虹口杨树浦(1/4)

老萨的历史真相档案之九十三(新抗战系列之十五)

德械师经过淞沪一战,剩下不过三四成。经过南京保卫战以后,基本覆灭了。蒋介石苦心经营这么多年的精锐,基本丢在了上海战场,可见蒋对淞沪一战的重视程度。

原本蒋介石准备在13日开始全面进攻,但当时列强在上海的代表团准备通过外交手段将上海设为不设防的城市,并且让中日政府接纳。

这些列强不好惹,而且蒋介石知道日军已经准备在上海扩大作战,所以日本方面必然不会同意。中国方面无需拒绝,可以顺水推舟等日军回绝后全面开战,这样于情于理都没有问题,也更能得到国际支持。后来一些研究抗战历史的学者认为推迟影响了战役的突然性。但实际上军事和政治自古以来都不可分,有人说军事是政治的延续也没有错。所以作为蒋介石来说,他不能不顾政治方面因素而单纯因为军事原因开战。

实际上,二战期间也没有一个国家的军队不受政府政治方面的影响,甚至军队独立于政府的美国也是。

以太平洋战争最后期的攻击目标来说,当时有台湾和菲律宾两个点可以选择,从军事角度考量,自然台湾更重要。

占领台湾以后即可有效切断东南亚地区和日本本土联系,而且台湾地形相比菲律宾来说要好上太多。

但最终美国主要从政治角度出发,选择了攻击菲律宾,因为最初美国人就是被从菲律宾打出去的。结果在菲律宾地区鏖战了10个月之久才告得手,几乎一直打到二战结束。

所以现代战争也就是这样。

至于淞沪会战为什么这样,是因为上海一战并非完全的军事作战,还是一场外交战。

实际上,日本方面早已做了准备,日军指挥官早在12日清晨,已经下达了准备作战的命令。

果然13日,日本政府傲慢的拒绝了列强所谓不设防城市的要求,列强得知以后全部大怒。

而当日蒋介石下令全线进攻,所以大家都把淞沪会战叫做813会战,其实8月13日全天两军并没有交战。

当时日军在上海的部队主要集中在虹口和杨树浦一线约十几公里的地区,再往南就是英美的公共租界和法国人的法租界了,另外日军在浦东也有少量部队和数量较多的辎重。

蒋介石一年前分配给张治中的部队是中央军中最为精锐的三个师,36师,87师和88师。

而这三个师中,只有2个师配合上海保安总团和警察总队处在进攻一线,36师因为扫平西安事变东北军和十七路军的叛乱,当时还在西安驻守,目前正在紧急运送回上海途中。

当时王敬久的87师进至杨树浦租界以北地区,孙元良的88师到达了虹口公园以北一线,非正规军的保安总团和警察总队装备很差,也没有受过正式训练,并没有用在第一线进攻。

87师和88师等于都在日军眼皮底下,随时可以进攻。

为了指挥的方便,张治中也将将京沪警备司令部从苏州市内的留园移至上海以西之南翔。

36,87,88这3个师连同中央陆军教导总队一共5个师的兵力,就是著名的德械师或者说德式师,是中央军最精锐的部队。

德械师就是德械装备和接受德式训练的部队。

中原大战以后,蒋介石基本扫平国内军阀,开始了整军的工作。由于中国军事力量薄弱,怎样整军,将军队按照哪种模式发展是一个头疼的问题。

以日本为例,它的陆军一开始是学著名的欧洲大陆第一军事强国法国,从上到下训练装备全部法国式样,甚至连军刀都从日本的倭刀换成了法国样式的西洋指挥刀。

但没想到法国是外强中干,在目睹法国在普法战争中惨败以后,日本大感震惊,随即改学德军。

之后几十年日本走的都是德国的路子,但之前学法国耗费了不少年的时间,多多少少算走了弯路,对军队长期发展有了一些影响。

国军最早的广东政府时期是苏式装备和训练,不是他们想学习苏联,是因为当时只有苏联愿意帮助他们,还附带了联共的条款。最终国军以此为基础北伐成功,统一了中国。

但随后国共两党分裂,互相展开武装斗争,中苏也彻底对立,再想学习苏联已经不可能了。

学苏联不行,下面要学谁呢?

经过再三考虑和现实的评估,蒋介石和国民政府军事高层一致决定和德国人合作。这是因为,德国有着欧洲大陆最强大最高素质的陆军,同时德国也迫切希望和中国合作。

当时德国正处于一战结束以后的复兴期,国内从政治经济军事上都需要和中国成为一个盟友。

德国军事工业的发展使得他非常需要中国大量的矿产和其他资源(如钨号称军事工业的骨骼,没有这种矿藏一个国家的军事工业就要瘫痪,德国本国没有这种资源,但中国的储量是世界第一,比其他所有国家总和还要高出三倍多)。

除了这些方面因素以外,德国对国民政府和苏联的彻底决裂非常欣赏,他在远东地区需要中国或者日本这样一颗棋子来对付宿敌苏联人,因为一个强大一点的中国对德国只有好处,没有坏处。

由此中德进入了10年蜜月期,主要军事合作直到武汉会战时期也就是1938年底才完全停止。实际上即使1937年到1938年中日全面开战以后,德国还通过第三方国家中转的手段掩人耳目,卖给了中国大量的军火物资。

德国人是很务实的民族,不像法国人那样好吹牛,也不像日本人那样眼高手低。

希特勒上台以后决定扩大和中国的合作,为了表示自己的诚意,他将自己麾下最有名的将军汉斯•冯•塞克特派往中国,给蒋介石做军事顾问。

赛克特这个老将军在当时名气极大,是德军中最有名望和能力的泰山北斗。他曾经担任过长达6年时间的德国国防军总司令一职。在一战之后,塞克特几乎一手重建了德国陆军,光是这一点就是中国急需的了。

如果没有塞克特,也就没有二战时期一扫欧洲大陆的德国铁骑。由此塞克特不但深受希特勒器重,也是中国最需要的一个人物。

塞克特最著名的一句话是:有国无防是一个国家最大的耻辱!

因此蒋介石觉得这个老头子很符合他的胃口,给予他相当的尊敬和重任。

塞克特抱病先后两次来到中国,秉着德国人求真的态度,他一开始并没有给出任何建议。直到经过对中国各方面和国军细致的了解后,他才给了蒋介石自己的建议,也就是著名的《陆军改革建议书》,一般认为这是中国德械部队的最重要的蓝图。

塞克特认为中国国力虚弱,也没有什么工业力量,不可能大规模建立一支真正德国式的先进陆军。

现在国军总数高达100多万,但由于各方面都很落后,大部分军队还达不到一战水平。

这样一支庞大的军队数量虽多,战斗力却不强。一战中已经证明数量的优势在军事上并没有什么优势,德军在东线战争多次重创人数占优势但装备训练极为差劲的俄军。所以数量众多但战斗力差的军队对提高一个国家陆军的整体战斗力没有什么帮助,更耗费了大量的军费和物资,严重影响现有部队战斗力的提高,所谓败事有余成事不足,是得不偿失的。

塞克特认为目前急需要做的是提高国军的战斗力,不要注重数量,而要注重质量。

他提出一种轻型快速步兵的概念,认为这才是中国陆军未来的发展方向。所谓快速步兵也就是依靠铁路和徒步行军赶赴战场,主要依靠轻型火炮和轻武器作战的部队。

这一点非常符合中国的现实,也是最中肯的,蒋介石等人都给予了认可。

另外,塞克特认为以中国国力军力太弱,所以整编这支快速部队必须慢慢来,分几个步骤完成。第一期应该编组几个师作为样板部队,以他们为基础培养骨干力量,同时也验证快速步兵中国化的理论。第二期应该再新增6到8个师,第三期扩大到20个师,下面就是逐步扩大到80个师100万人。

一旦这个目标完成,中国就没有必要害怕日本陆军,也绝对有实力和日军一战了。

但塞克特以自己的经验告诫中国人,切不可以拔苗助长,操之过急,不然最终甚至会搞垮整支军队和中国的军事工业,整军要一步步来,相应的武器一部分自行制造,一部分通过购买,尤其要注重前者。

所以国府这边立即根据塞克特的建议,首先开始第一步的计划,也就是建立几个以德械装备和训练的示范部队,以他们作为样板,一步步整编其他各支部队。

而这些示范部队,自然是精锐中的精锐,也就是此次主攻的36师,87师,88师,还有中央陆军教导总队。

36师,87师,88师本来就是中央军的精锐部队,其中87,88师前身为蒋介石的警卫第1师和警卫第2师。

36师也是来源于这两个警卫师,是后期从中分离出一部分骨干扩编出来的。

这3个师都是部属在南京附近的卫戍部队,用苏联的标准就是近卫师,三个师的师长宋希濂,张治中,俞济时都是蒋介石的绝对心腹。

至于中央陆军教导总队更是黄埔军校生组成的一支师范性质的试验部队,里面的骨干都是国军中第一流的精英,兵员素质更好,装备也好,抗战开始前兵力约1万多人,抗战后扩编到3万多人。

而对于36师,87,88师来说,他们每个师下属两个旅,每个旅下属三个团,总兵力1万4000人。

就装备来说,基层步兵装备比较好的轻武器,营团一级也有其他国军部队所没有的一批火炮。

比如每个营装备一个机炮连,配备德式M08重机枪6挺,法式82迫击炮2门,这在当时来说是相当了不起的。一些国军部队一个团才装备2门迫击炮。

这几个师装备了不少德械装备,这都来源于德国对华的大批军售。但也只有部分德式装备,

同真正的德国陆军师自然无法相比,相比日军也差了很大一截。

以轻武器来说,基本都是国产的,当然也从德国进口了一批步枪,重机枪。

从炮兵来说,德械师每个师1个师属炮兵营,外加战防炮连和高射炮连各1个,这是当时国军师中配属火炮最多的部队了。

这个炮兵营下辖3个榴弹炮连,每连装备4门德制75毫米克虏伯山炮(或75毫米博福斯山炮),全营共12门。

换句话说,这些德械师配属的火炮不过是12门75毫米口径火炮。

而真正的德国步兵师,每个师标准配置为1个炮兵团,包括3个轻型摩托化炮兵营和1个重型摩托化炮兵营,配属36门105毫米口径中型榴弹炮和12门150毫米口径重榴弹炮,无论威力还是数量都远远超过中国的所谓德械师。

以炮兵为例,中德差别还是极大的,所谓德械师的战斗力显然无法跟真正的德国师相比。

而日军甲种师团,一个师团下属的炮兵联队一般也配备48门75毫米山炮野炮或者120毫米山炮野炮。

自然,日军也比我们强的多。

但就是这样,也已经是国军中最好的了,这几个师也是所谓的中国国宝部队。

本来按照德国顾问团塞克特和法尔肯豪森的意思,这几支部队是示范性部队,主要用作军事上的研究工作,同时需要培养军事骨干以整编扩充其他部队,所以原则上是绝对不能用于实际作战的。

因为这些部队就是种子一样,现在是一个师1万多人,3,4年后就是几个军好几万人,甚至一个集团军十几万人,还要等它们在未来开花结果,长成一片田野呢。

如果现在就拿出去打仗,就等于一个农民在播种之前把剩下不多的种子煮饭吃掉了。所以这些部队不能投入作战,一旦损失了就会严重影响整个国家的陆军发展计划。

可惜当时国军实在是没有办法,只能把他们用到淞沪战场。

因为这几支部队是国军中少有的几支具有相当阵地进攻能力的部队,也是少数几只能够和日军正面抗衡的部队。

不用他们又用谁呢?根本没有其他部队可以胜任。

结果就是不但在128事变时候,蒋介石忍痛把这几支部队投入上海战局,损失了5千多人(为此当时德国顾问乔治•魏泽尔和蒋介石大吵了一场),

此次也不得不送到813淞沪会战战场,还是用来打头阵。

蒋介石任命张治中为指挥官,率领36师,87师,88师以及其他配属部队作战。蒋命令张治中需要在短时间内痛击日军在上海的海军陆战队,由此把日本大部队完全吸引到上海来。

蒋介石认为就算不能歼灭上海日军,也必须狠狠打,一定要打疼他才行,不然日军是不可能放弃在华北的迅速推进,转而大量增援淞沪战场的,那么淞沪会战的战略目的也就失败了。

为了此次歼灭战,蒋介石也下足了功夫,他早在几年前就命令张治中进行准备工作。

由于畏惧日军在上海的兵力强大,防御能力强,蒋介石特地下令一次必须使用超过日军2到3倍的部队强攻,还想方设法买了很多重武器。

当时对付敌军坚固工事,一般就是使用重炮,至于空军和特种部队都是配合著偶尔使用。

蒋介石也就是考虑到对付上海日军的坚固工事,没有重炮很难对付,所以特别注意重炮部队的建设工作。

但当时中央军的炮兵部队少到可怜的地步。由于之前10年的国际武器禁运,重武器基本购买不到,仅仅北伐前期苏联援助了一批沙俄的老式火炮,口径都是76毫米的,也不能对付坚固工事。而靠自己生产,以当时中国的工业实力来说,根本办不到,就算成功生产重机枪的工厂都是屈指可数。

在中原大战期间,数量高达60多万的中央军,他的重炮兵部队居然仅有150毫米重炮12门,其他都是五花八门各种中小口径火炮。

60万人的中央军,重炮数量还不如德军1万多人的一个师的三分之一。

受技术上的限制,中国短期内无法完成重炮的批量生产,只能靠购买一条路。

在蒋介石的强力推动下,1932年首先从德国人那里购买了48门75毫米口径的榴弹炮和山炮。

这在当时来说,已经是国军中性能最好的火炮了。

不过经过中央炮兵学校的再三试验,这种火炮的威力不足以击毁以水泥钢筋制作的永久性工事,只能打击土木结构的野战工事。

蒋介石对此是不满意的,但当时国家财力有限,无力批量购买重炮,加上受日本方面的干扰,肯卖给中国重炮的国家也非常少。

栏目: 

Theme by Danetsoft and Danang Probo Sayekti inspired by Maksi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