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这里

老萨说史92:磨刀不误砍柴工(1/3)

老萨的历史真相档案之九十二(新抗战系列之十四)

一二八淞沪抗战中加入战斗的中国宪兵

蒋介石为了获得抗战的胜利,避免日军效仿古代女真,蒙古一样沿着华北平原南下灭亡中国的套路,决定将所有兵力投入上海,把日军主力吸引到并不适合进攻作战的长江中下游平原来。为了这个战略的准备和实施,以蒋介石为首的国军高层花费了整整5年的心血,花费了相当的人力物力。现在万事俱备,只看日军是否中计上当了。让蒋介石他们喜出望外的是,傲慢自大的日军果然上当了。

日军入侵上海也并不是第一次。

早在1932年1月28日,中日两军曾经在上海狠狠干过一场。

当时日军刚刚通过918事变占领中国东北大部,东北王张学良不战而退。当时蒋介石已经在国民党反对派攻击下被迫下野,汪精卫孙科为首的国府根本无力控制张学良,只得通过外交手段试图解决。

当时国民政府上诉国际联盟(也就是联合国的前身),国联立即派出英国人李顿为首的调查团赶往东北调查。

日本这边知道他入侵东北是赤裸裸的侵略,根本无法辩解,只能设法用满洲国这类傀儡加以糊弄。但此时满洲国尚没有建立成功,东北还有大量义勇军活动,英国人来的又急,对日本来说是很被动的。

日本军方为了转移国际视线,悍然发动了128上海事变,出动日本海军陆战队突然攻击在闸北地区的国军第19路军。

19路军愤然还击,双方在上海发生激战。

很多中国人平时自己搞自己,自己人互相斗争陷害,有才能的人士往往在这种斗争中被踩在脚下,当权者一般都是争权夺利的高手,却没有治国治军的才能。

唐宋元明清,中华民国,直到今天都是这样。甚至小到一个办公室一个车间也都是这样。

好不容易掀翻蒋介石的汪精卫和孙科,面对凶恶的日本侵略者根本控制不住大局,被迫宣布总辞职。

蒋临危上任,此时交给他的是一个烂摊子。当时19路军战士虽然非常勇猛,无奈兵力火力都差了日军一筹,已经无法支持下去,上海眼见就要失守。

他奋力挽回败局,急调自己嫡系部队:最精锐的87,88和中央教导总队共3个德械师和全美式装备的税警总团赶赴上海增援,将国军总兵力从3万人增加到近10万人。

而此次挑衅开战的日军为海军一派的海军陆战队,他们受训中并没有城市战这一项,城市战能力并不强。加上对国军过于轻视,开战初期甚至宣称4小时占领上海。自古骄兵必败,日军盲目进攻导致自己伤亡不轻,却并没有什么进展。其中一支1600多人的进攻部队在装甲车的掩护下冒然冲入19路军的伏击圈。因为并不熟悉的街道情况,更没想到19路军敢于主动出击,结果这股日军被19路军团团包围,几乎被全歼。战斗中19路军组织60名敢死队员,背着炸药包往日军人群里面冲,造成日军惨重伤亡。

事后日军检查遭遇伏击的日军装甲车,发现上面至少有500个枪眼,可见战斗之激烈。

这种作战,由于城市中建筑物太多,视线不佳,日军最有威力的火炮和重机枪这些武器无法有效发挥威力,导致火力大减,进攻和防御能力都打了折扣。

而日军装甲车和坦克在城市战中更是寸步难行。

相反这种作战中很多都是近战,肉搏战和遭遇战,大部分是轻武器发挥威力的时候,日军占优势的重火力优势被城市地形抵消了一部分,而轻武器上日军和国军差别并不是非常大。所以作战意志顽强,熟悉地形的国军能够和日军血战几十天之久。

日军这边作战不利,日本军部也非常震怒。日军在上海的海陆军先后数次增兵至9万人,调动了大批飞机和包括2艘航空母舰,4艘巡洋舰在内的强大舰队,并且三次更换指挥不利的主将。

就是这样,最终两军鏖战1个多月之久,国军战斗力毕竟差了一筹,最终被迫撤出上海一线。

日军则由于战力用尽也无力追击,双方最终签订了《淞沪停战协定》了事。

此战也让日军多次增兵,最终派遣到上海的部队多达3个师团,还伤亡5000多人,双方缠斗了1个多月。

这对于战前狂称4小时占领上海的日军来说,是大大丢了面子的。

中国一方来说,上海战役中由于参战部队勇敢,指挥也算正确,一改918以来连战连败的颓势,第一次跟日军硬碰硬了拼了一场。虽然己方伤亡的1万多人远比日军伤亡的5000多人要大得多,但也算把日军阻挡在了上海一线。

从军事角度,128淞沪会战对中国一方来说不能算是获胜了,因为通过《淞沪停战协定》国军正规军不能在上海驻军,只能驻扎武装警察和保安队这种部队,也不允许在上海修筑坚固的防御工事和重修吴淞口炮台,这对于国军未来在上海的防御来说是非常不利的。

同时,128会战中残暴的日军使用空军和日军舰船四处轰炸炮击上海,导致上海无辜平民伤亡数万人,当时闸北区的房屋大部分被击毁烧毁,损失民房上万间,直接经济损失就有14亿元法币之多。

由于日军最终实际攻破了上海国军的各条防线。当时从上海到南京无论陆路还是水路没有任何防御阵地,如果日军继续进攻南京也就危险了。虽然日本陆军由于兵力不足无法继续进攻,但日本军舰居然沿着长江驶往南京一线向城外开炮。

最终国民政府被迫将首都从南京迁到洛阳,也是万分危急的。

128会战给国民政府敲响了警钟,蒋介石也由此意识到上海一线在未来抗战中的重要作用。

蒋介石总结了此次会战的经验,认为128中既看到了有利于国军的方面,也看到了不利于国军的方面。

有利的方面,就是上海这种大城市作战有着特殊性,双方多是以近战,遭遇战甚至混战的形势作战,它使得机动能力和火力上绝对占优的日军无法完全发挥自己的优势,对于这方面占绝对劣势的国军来说,这点是非常有利的。

即使在今天,城市战也是世界性的难题,对于实力较弱的防御一方是比较有利的。二战历史上,诸如斯大林格勒战役,柏林战役,进攻一方虽然都有远强于防御一方的战斗力,但仍然遭遇极为惨重的损失。柏林战役进攻的苏军伤亡30万人,斯大林格勒战役防御一方的苏军甚至最终获胜,并且扭转了战局,德军更是史无前例的伤亡了80万人,大大伤了元气。

除了城市战以外,上海及其周边地区虽没有适合防御的山地,但由于是冲积平原和长江入海口,全城到处水网纵横,河流众多,河流湖泊总面积高达800平方公里。

上海市内的大小河流以及沪宁杭一线的水网地形对于进攻一方是非常不利的,让其无法有效的使用。大兵团作战,一个师往往被割裂成营连为单位使用,那么组织上占优势一方的威力也没法发挥(日军指挥机构比国军要厉害的多,各部队之间协调很好)。至于重武器和后勤辎重的移动运输也比较困难。

作为普通日本步兵,身背武器弹药和基本补给也有几十斤的分量,想过河是非常艰难的,就算没有敌人向河中射击搞不好也会淹死。怕是国军士兵加上几挺机枪,就可以沿河阻挡日军很久。

除了军事上的因素以外,还有政治上的因素。

从918到128到长城会战,国际上基本对中国的问题不关心,就算在中国有着大量利益的英法美都基本是隔岸观火。

918事变李顿调查团最终得出的结论是日本入侵东北是事实,要求日本将所有部队从东北撤走。

但日本随即宣布退出国联,国联就傻了眼,它们宣布日本必须执行的东西就成了扯谈。

东北是日本和苏联争夺的地盘,其他列强并没有涉足。

但上海就不同,上海是国际大都市,列强在此都有很大的利益。对上海这只可以下金蛋的鸡,列强们都是很看重的,尤其法国和美国在东亚除了上海以外并没有其他支点,上海对他们不但有经济上的利益,更有巨大的政治利益。

而英国控制的香港到中国北部,韩国,日本的航线被日本控制的台湾切断,所以上海对英国也是非常重要的。

在此处作战必然会严重动摇列强的在华利益,世界舆论会重视,这样一来侵略一方的日本自然会遭遇很大的国际压力。

列强虽然现在对中国的事情不闻不问,但日本入侵中国还是铁一般的事实,对于宣扬正义民主的西方国家来说,侵略者自然是野蛮的代名词,是值得蔑视的,至少西方普通民众对中国会给予同情的态度。

128会战之所以能够在国军退出上海以后很快解决,也有列强的功劳。当时英法为首压迫日军停战,因为他们对上海的攻击已经严重影响了法租界和公共租界的安全与秩序。

当时日本再凶悍十倍,也不敢过于得罪这些大爷们,最终也只得顺水推舟的停战了。

但也有对国军不利的方面。

一是上海这种城市战虽然削弱了日军的进攻力量,但也同样增强了日军的防御力量。

国军攻坚能力很弱,更没有适合攻城的重武器。平津一线的天津作战中,29军曾经一度将日军数千人打到海光寺司令部等几个坚固据点中,但怎么强攻就是无法吃掉。后日军增援部队赶来,29军只得撤走,由此还付出了一定的伤亡。29军装备和其他国军并没有太大区别。以国军现有攻坚能力,怕是很难将在上海的日军歼灭。

二是上海离首都南京太近,不过只有300公里,从上海强行军的话用不了几天就能打到。而南京的地形非常不适合防御,是最不适合防御的城市。一旦上海丢了,南京肯定也就保不住。

上海和南京同在长江边,可以通过航运相通,但当时长江已经没有防御可言。

由于满清王朝的腐败,在中法战争之后英国,法国等列强借口保护侨民,将军舰开入长江一线,中国连航运权也丢了。

中华民国的海军力量在当时非常薄弱,全国吨位最大的两艘军舰都是清末的从英德两国购买的,到现在已经使用超过30年时间,战斗力不值得一提。按照当时客观实力对比,怕是中国倾全国的军舰连日军一支分舰队也打不过。就长江防御上来说,是非常困难的。

如果不能有效封锁长江,日本军舰会随意向南京炮击或者登陆作战,这是更不利的。任何一个国家的首都被敌人攻占都会在各方面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

此次128淞沪会战中被迫迁都,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

蒋介石和汪精卫,孙科之流的区别,主要是蒋是一个实干家而不是演说家。128以后他立即开始了筹备淞沪南京杭州一线对日作战的各项准备工作。

像中共所谓国府根本不准备抗日,光一味剿共的说法显然是不正确的。

从1933年开始,国民政府在蒋介石的命令下,进行了全面的准备工作。对于上海的作战,蒋介石是花费了苦心的,也耗费了国家巨大人力物力。

要打仗,就要做军事上的准备。要做军事准备,就必须成立专门的军事机构。可是准备在淞沪开战这种事是秘密的,如果被日本人知道,有了准备就不好办了。

于是只能半秘密的来搞。

128事变以后,蒋介石命令参谋部立即派大量参谋去上海到南京这一线勘察测量地形,绘制地图,为未来的决战做准备。

这些参谋们非常努力,他们连同众多能力出色的德国军事顾问们出色的完成了任务。

经过实地勘察和后方详细研究,他们认为日军进攻上海的主力应该会从吴淞口和杭州湾登陆,以正面进攻和迂回包抄的方式击溃在上海的守军,然后从太湖的南北方同时西进,分几路进攻南京。

可以说,根据后面历史来看,这个判断是非常正确的。

光是实地考察和纸面上的估计并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一个完整的军事计划必须通过军事上的实地演习。

自从清末1905年袁世凯的军演以后,民国历史上基本没有大规模的军事演习。至于准备抗日也应该是半隐蔽的事情,不能大张旗鼓,让日军有所戒备。

可是为了备战,蒋介石也豁出去了。

他下令组织陆军大学(也就是黄埔军校)第10期全部学员以及中央军德械师在上海附近的嘉兴,乍浦一带举行了规模空前的军事演习。

此次军事演习除了提高官兵战术素养以外,主要是通过演习修补研究现有淞沪会战的战略战术上存在的缺陷。

此次军演总兵力约3个师,一方扮演防御中的国军,一方自然是扮演进攻的日军。

这么大规模的军事演习是国民政府北伐成功以来的第一次,为将来淞沪会战计划的制定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在这些研究的基础上,国府参谋部在参谋部总长程潜主持下,由众多军方智囊在1937年1月完成了《民国26年度国防作战计划》甲乙两案,由陈诚亲自修订后上呈蒋介石。

计划里面最重要的部分就是在上海一线的作战部署和指导思想,里面包括海陆空三军在上海的具体作战计划,具体到步兵每一个师的使用,空军优先打击目标,海军阻拦长江防线的方法等等。

中国军界卧虎藏龙,这个计划制定的非常有水平。后面的淞沪会战基本就是按照其中的甲案来实施的。

方案中,认为沪宁杭一线面积也不小,必须采用分区防御的方法,突出重点,不能平均使用兵力,因为国军兵力是不足的。

于是针对日军有可能的进攻路线,将沪宁杭一带分为京沪(南京到上海一线),沪杭(上海到杭州一线),南京(南京及其外围一线)3个防御分区,

其中京沪防区主要是防止日军从上海侧翼登陆,南京防区则是最后的防御阵地,所以整体防御仍然以京沪防区为主要防御方向,如果京沪防区顶不住日军,那么另外两个防区也就没有价值。

计划大概制定了,下面如何执行和准备就是个大问题,一定要有个比较有能力的将领来组织一个精干高效指挥机构,由这个机构全权负责这项任务,蒋介石暂时让心腹张治中负责。

栏目: 

Theme by Danetsoft and Danang Probo Sayekti inspired by Maksi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