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这里

老萨说史89:战争扩大了(2/3)

老萨的历史真相档案之八十九(新抗战系列之十一)

南口的地形还是比较险要的

蒋介石不是宋哲元,他一眼看穿了日本人的缓兵之计。

蒋介石在7月29日曾经对记者说:卢沟桥事变发生,我在庐山谈话中宣告了中国的最后关头,共有四点最低要求。现在日军已经攻破我国最后底线,那么我国就已经到达最后关头,又怎么把平津的战事当做局部问题,任由日军宰割或者制造傀儡组织呢?政府有保卫领土和人民的责任,所以只能发动全国,一致奋斗,捍卫国家而牺牲到底,所以此次绝对无局部解决的可能。

果然,蒋介石预料的完全正确。在日本方面试图通过所谓的和平谈判缓兵的同日,日军在华北大量增兵,准备继续进攻华北五省。而日本关东军方面和日本华北住屯军方面已经开始准备建立华北的中国伪政权了。

更重要的是,稍后日军在上海开辟了第二战场,并且调动30万大军登陆上海,显然日本根本就没有试图停手的打算。

8月1日数万日军控制平津以后,日本军部仍然命令驻扎在日本国内的第5,第6,第10三个精锐师团继续向华北增援(这3个师团都是日军17个常设甲种师团,战斗力最为强悍的)。

之后他们居然觉得兵力还是不足,又在8月21日,继续将国内的第14,第16,第108,第109共四个师团派往华北。其中14,16师团都是日军17个常设甲种师团之一,而108,109为特设师团,特赦师团的武器装备完全和甲种师团相同,区别是兵员素质稍差,主要是复原老兵重新进入部队组成的。日军由于是岛国,有海军保护即可,无需大量保持一支庞大的陆军,所以采用精兵制度。日军士兵服役只有2年时间,到期则退役,所以民间有大量受过训练的退役士兵。这些士兵也都是受过严格军事训练的,就军事素质上还是不错,只是由于年纪稍大,其中一些有家室的人,顾虑较多,打仗不像20岁左右年轻人那样不怕死,所以战斗意志相对较低。

这样一来,短短20天内,日军共增兵7个师团,20万多大军进入华北地区。

加上之前已经在华北的部队,一个月不到的时间,华北日军已经达到8个师团又4个混成旅团,以及大量的航空兵,炮兵等特殊部队,共计37万之众。

稍后,日本关东军又编组了察哈尔派遣兵团,用来进攻察哈尔省和绥远省,下辖3个精锐旅团,又是近10万大军。

这样在华北日军总兵力高达40多万人。

40多万日军是什么概念,绝对是日军有史以来出兵的高峰之一。日本当年出兵在东北同俄罗斯帝国的50万大军决战的日俄战争,日军也不过出动了40万军队。

日军在甲午战争中出兵20多万,在一战期间日军打垮山东的德军,出动兵力不过4,5万人,八国联军中日军数量也不过1万人。

现在单单一个华北战场就投入40多万大军,再加上华东上海一线投入的30万大军,其总兵力已经远远超过日俄战争时期的规模,可谓倾全国之力,也是有史以来最多的。

如果根据西方军事专家估计的,日军部队火力相当于3倍国军中央军,5倍国军地方军阀的标准,以华北40多万日军来说,就算是中央军也要派出150万大军才能够取胜,但当时中央军总数还不到80万人。

日军这8个师团中有6个师团编入第1和第2两个军的编制,其他2个师团为方面军直辖。日本军方为了统一指挥这8个师团,成立了华北方面军,由寺内寿一大将担任总司令。

寺内寿一这个家伙在日军中算得上声名显赫,他的父亲就是日本第18任首相寺内正毅。寺内家族是日本山口县最有名望的贵族,寺内寿一自己也继承了祖先伯爵的爵位,是一个贵族将军。这小子有近40年的军旅生涯,参加过日俄战争,是绝对死硬的军国主义分子,其激进程度甚至强于日本国内的著名军国主义分子。

寺内寿一上任就疯狂的宣称,首先在河北中部平原上围歼国军主力,然后四面出击,短时间内占领华北五省,迅速解决华北问题。

后期作战中,日本军部畏惧在华北投入兵力太多,从而陷入可拍的持久战,曾经多次试图制止寺内寿一向中国内陆大幅度挺进,暂时收缩战线,暂缓进攻步伐。但寺内由于自己的狂妄心里,居然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完全是听而不闻,一味我行我素,疯狂进攻。寺内寿一如此,下面将领自然也是这样,很多部队甚至不等友军的跟进,为强攻而自己孤军深入,这也是日军在台儿庄大败的一个重要原因。

后来日本战史中认为,寺内寿一也是让日军陷入中国持久战的罪魁祸首之一。

早在8月5日,日本参谋本部就制定了所谓的华北会战计划。具体为迅速对河北省内的中国军队以及中国空军主力给予打击,随后占据华北要地,以期根本解决华北问题,并图谋调整中日关系。

话说的漂亮,实际上就是先占领河北省,进而占领华北其他几省,从而所谓彻底解决华北问题(强盗逻辑,也就是彻底抢过来,就是解决了)。

但对于此次攻占华北,日军还是非常坚决的,拒绝使用任何外交手段解决。他们的计划中明确说明:在会战结束之前,对华不进行任何外交交涉,并且排除第三国干涉(不接受德国,英美,美国的调停)。

显然日军准备大打了。

中国这边怎么样呢?

就蒋介石来说,他的准备丝毫不亚于日本方面。

蒋介石在卢沟桥事变爆发以后做了种种军事部署,并且在8月15日发动了全国总动员令,还在12日成立了国防最高会议,成为战时党政军最高领导机构,蒋介石担任主席。

可惜由于华北五省都是地方军阀控制,蒋介石虽然积极,这几个省却不急不忙。

华北抗战在中国抗战历史上是比较混乱的一部分,原因就在于华北的地方军阀太多了。

地方军阀是土皇帝,他们第一要保护自己的利益,第二才想到其他。这导致华北抗战中,军阀各部保存实力,往往不听从战区司令长官的指挥,擅自后撤和按兵不动。

这对于本来实力就大大弱于日军的华北国军来说,更是雪上加霜。

当时控制河北省,察哈尔省的为西北军系的29军,领袖是宋哲元,总兵力10万人,主要兵力都在河北省,察哈尔省仅有刘汝明的143师1万多人,兵员大多来自河北,河南,山东等省。

控制山东省的也是西北军系的韩复榘,他的山东军总兵力近10万人,官兵大多是山东大汉。

而控制山西省,绥远省的为老军阀阎锡山,他的晋绥军总兵力约20万人,官兵基本都是山西人。

当时全国的地方军阀基本被蒋介石消灭,仅剩西北几省和华北几省还有几个力量较强的军阀。

因为蒋介石在解决西北军阀的时候被张学良,杨虎城搞了个西安事变,自己被抓,然后被迫停止内战。

蒋介石知道如果自己一死,再没有人能够控制中华民国的局面,日军如果乘机入侵,中国十有八九会亡国,于是被迫同意要求,停止了消灭敌方军阀和中共的步伐。但也通过西安事变后东北军和十七路军的内讧,瓦解了盘踞陕甘两省的东北军和十七路军共20多万,控制了这两个省份,确定了中央政府对西北几省的控制地位。

至于华北五省的军阀,蒋介石就不太好对付。不是说武力消灭不了他们,就是这三个军阀加在一起兵力不过40,50万,也完全不是80万中央军的对手。

军阀本身实际上不足为患,关键是他们背后还潜伏着一个更大的敌人日本。

因为华北五省已经是抗日最前线,直接同日本人控制区接壤。一旦蒋介石下手消灭这些军阀,他们见势不妙临阵倒戈投降日军,就等于将这些省份和他们的军队拱手送给敌人了。

所以,不到万不得已,不能随便对付这几个军阀。

好在这些军阀对于抗日也无法坐视不理。在蒋介石看来,这几个军阀为了自己的利益,在面对日军的入侵时也会全力自保,还是会打一下的。

可惜的是,在当时的局势来说,蒋介石已经无法要求太高,毕竟己方实力远远弱于日本。

如果中国力量比日本要强,那么随时可以将这几个军阀消灭掉,如果日本敢收留他们就连着一起打。

蒋介石得知宋哲元指挥不利,还全力阻止国军援军进入他的地盘导致平津危急以后,立即在7月29日召开会议,商讨下面应该怎么办。

蒋介石的头脑远比宋哲元要清楚,他在会上明确说,日本绝对不会停止入侵中国的脚步,平津只是日本入侵的开始。所以目前绝对不能再像宋哲元一样被日军假和谈的手段迷惑,应该全力准备全国战事。

蒋介石在会后下令将平汉,津浦铁路北段设为第一战区,作战范围主要是河北,山东两省。下属5个集团军:宋哲元的29军改编为第1集团军,刘峙统辖中央军为主的第2集团军,韩复榘山东军为第3集团军,白崇禧第4集团军,顾祝同第5集团军。

其中宋哲元,刘峙的两个集团军在抗日第一线,但基本都在河北省南部保定,石家庄一线。

另外将属于29军的察哈尔省主席刘汝明的143师,国军高桂滋84师,李仙洲的21师以及汤恩伯中央军13军,全部交给绥远省主席傅作义指挥,连同傅作义麾下的晋绥军,东北军几个骑兵师,为第7集团军。稍后将该集团军编入第2战区,由阎锡山担任战区司令,该战区包括察哈尔和山西两省。

这个第7集团军也在抗日第一线,他们的战场则是在察哈尔省(现河北省和内蒙古省的一部分)。

同时,蒋介石还命令由中共部队第8路军组成第2总机动部队,军长朱德指挥新编第115师、120师、129师以阳原、蔚县、涞源为活动根据地,以策应下花园、宣化、万全方面作战,截击敌人之侧背,并须以便衣队深入冀东、热河地区,施行游击战,袭击敌军后方为主要任务。

部属完成以后,蒋介石下令由宋哲元,刘峙的两个集团军在河北省保定,石家庄一线集结,做出进攻的样子,以吸引日军的进攻。

刘汝明率领143师同其他增援部队在张家口一线准备向察哈尔北部东部的伪军反攻。

同时紧急命令驻扎在绥远的汤恩伯的中央军13军主力,立即在7月30日开往察哈尔省,并且配合其他部队直插南口,居庸关一线。

为什么把汤恩伯13军特地调往南口呢?这其实是一个妙招。

蒋介石心里很清楚,日军在华北首先会占领平津一线,然后必将分成三个主要方向进攻。

一路是沿着津浦铁路。所谓津浦铁路就是从天津到南京的铁路(南京的浦口,在大江北边,因为当时没有长江大桥,所以不能开到在长江以南的南京市区),长1000公里。它从河北省出发,穿越河北省、山东省、安徽省最终到达江苏省。

一路是沿着平汉铁路。所谓平汉铁路就是从北平到武汉汉口的铁路(一样是因为没有长江大桥,不能修建到武昌),长1300多公里。它也是从河北省出发,穿越河北省、河南省、最终到达湖北省。

另外一个是沿着平绥铁路进入察哈尔,绥远并且进一步进入山西省。所谓平绥铁路就是从北平到绥远归绥的铁路线。

为什么三路都要沿着铁路线呢?在于现代战争后勤补给需要量是巨大的,没有铁路线的运输,单靠公路很难维持数十万大军作战。

蒋介石早在此次会议之前一周,也就是7月24日(当时日军尚且没有全线进攻)就已经下令汤恩伯部中央军13军立即挺进南口,居庸关一线,当时是为了出奇兵增援收复平津的。

因为南口离北平仅有40公里,地处燕山余脉与太行山的交会处,是居庸关南侧的长城要隘,也是北平通向大西北的门户。

这一带地形复杂,崇山峻岭,关隘重叠。从南口经居庸关西行至宣化、张家口,为一东西狭长之盆地,南北多山,中央凹下,平绥铁路横贯其中,并有公路相辅行,形成为连通西北、华北及东北的交通干线。

南口的南北两侧,又是筑在高山脊背的内外长城,山上仅有羊肠小道穿行,故南口是名符其实的一夫当关,万夫莫敌的天险之地,人们称它是绥察之前门,平津之后门,华北之咽喉,冀西之心腹。

更重要的是南口距离北平仅有40公里,从此处出兵,就是一支奇兵,即使是步兵部队,一天一夜也可以打到北平。

国军占据南口就像一把插入日军背部的匕首,如果日军在平津一线兵力稍弱或者离开平津向其他方向进攻,那么汤恩伯立即可以率兵从南口直击北平天津,收复平津一线。

所以日军如果想继续进攻,就必须首先占领南口居庸关一线。

另外此处地形非常适合防守,日军即使拥有绝对火力优势,短时间内也无法攻下。

当年29军的前身西北军,就在此处以劣势兵力和直系奉系联军鏖战三个月才全线败北。

只要守住了南口,即可阻止日寇占领察哈尔省,进而分兵晋、绥之图谋,从而保卫察、晋、绥三省。

就这一方面来说,蒋介石的预测是完全正确的,这也是他高出别人一筹的战略思想的最好体现。

可惜的是,蒋介石计划中的出奇兵从南口进攻平津,收复这一地区的计划没有能够实现。原因在于察哈尔省主席刘汝明这边出了问题。

栏目: 

Theme by Danetsoft and Danang Probo Sayekti inspired by Maksi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