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这里

老萨说史82:卢沟桥的枪声(1/2)

老萨的历史真相档案之八十二(新抗战系列之四)

卢沟桥旧貌

1937年7月7日的卢沟桥,中日军队激烈交火,由此开始了中国近代历史上最激烈的一场民族战争。

七七事变在现在有很多种说法,日本方面认为是中国军队挑起的,中国方面则认为是日本方面刻意而为,还有些认为是有第三方的煽动。

七七事变无论因为什么而爆发,实际上均是日本既定侵华战略的一个爆发点。

日本对于中国的侵略已经计划了半个多世纪,其对于中国的入侵采用的是所谓蚕食的计划,而并非鲸吞。这是日本根据自己国家的情况以及当时世界,尤其是东亚的政治格局所制定的一个长期计划。

日本经过半个世纪的改革发展一跃成为世界准一流的强国,但是它毕竟是一个小国,国内资源贫乏,人口又众多,内部存在很多矛盾和问题,外部也面对着列强的压力。

就政权上来说,日本所谓的政党内阁几乎都为军方操纵,国内实力派对此是不满的。就日军来说,海军一派和陆军一派互不买账,各行其是。

日本想要一口鲸吞的吃掉中国是极为困难的,因为中国毕竟有4亿的人口和面积广大的国土,日军短时间内也不可能控制整个中国。更别说中国还有很多列强的势力。

如果日本冒然采用全面侵华的政策,首先他的国力军力尚且不能支持数年之久的战争,很可能出现自己被中国拖垮的局面。实际上即使到了抗战年间,日本在3,4年的全面侵华战争后国内已经陷入困境,人民生活水准也大大倒退,工业严重倒退,到了支持不住的地步。1940年尚且如此,更不要说几十年前了。

其次,由于列强在中国有着很强的力量,侵华也就要考虑到和列强为敌。在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时期,日本自己还背着列强的不平等条约,绝对没有能力和列强争夺中国。

甲午战争以后,列强强迫日本交出辽东半岛,日本也只能忍气吞声的同意,因为它尚且没有力量和英法美这些列强对抗。但在日俄战争中,日本击败了俄国,从而开始占据了在东亚的主导地位。到了一战后期,日本国力军力更是飞速发展,已经有了和列强一决高下的力量,野心自然也就飞速膨胀起来。话虽如此,以日本的国力,它尚且不如英国,法国,美国,苏联这几个主要列强,也就是说,日本对中国的入侵,还是需要顾及到这几个国家的态度,不能随意妄为。

最后,日本陆军和海军两派都认为,中国并不是日本在将来的二战中最大的敌人。理由很简单,中国国力非常虚弱,国内又刚刚结束分裂,内外问题很多,至少在10到15年内不足以和日本对抗。

目前日本在亚洲称霸最大的敌人就是苏联和美英法这两大阵营。日本陆军一派认为同日本接壤的苏联是最大的敌人(日本已经通过日韩合并条约将朝鲜并入日本),他们要求北上击败苏联,夺取苏联的远东,蒙古,以及西伯利亚地区。陆军派认为苏联是近敌,也是劲敌,必须将其彻底击败才能保证日本未来在东亚的称霸。同时夺取苏联控制的这些区域,也可以为日本争取未来半个世纪发展所需要的丰富资源。

而日本海军一派则认为,日本的头号敌人是以美国为首的英法阵容,这些国家控制着整个东南亚,南亚,中东。日本如果想在亚洲称霸,就必须击败他们,从而获得亚洲的广大市场和日本缺乏的资源。

日本高层相当狂妄,不把中国放在眼里,认为只要击溃了以上的敌人,全面侵华胜利只是时间问题。

但日本高层又一致认为,日本要想称霸亚洲,就需要先控制东亚。而想要控制东亚,就必须实现对中国的彻底侵略。所以侵略中国是必须要做的,只是时间和方法问题。

日本从明治维新以来采用蚕食的方法,这样它就可以一口口的吃掉中国,而不会让本国冒着失败和经济国力倒退的危险。

日本在明治维新开始以后,第一步就蚕食掉了原中国藩属琉球(冲绳),当时腐败的清政府自顾不暇,无力管这个小小的藩属国的死活。琉球虽小,但将其吞掉以后,日本可控制的海域面积就扩大了数倍之多,实在是一个非常精明的政治手段。

第二步,日本发动了甲午战争,击败了清政府,夺取了中国的藩属朝鲜和中国的台湾,辽东半岛。辽东半岛在列强的压力下还给了中国,当然代价是一笔数量惊人的敲诈款。而朝鲜和台湾被日本控制以后,日本就得到了两个重要部分。

控制朝鲜让日本获得向中国前进的陆地跳板,也让俄罗斯帝国在东亚的力量大大削弱。

至于获得台湾这永不沉没的航空母舰,对日本的军事政治经济都有着极大的意义。台湾成为封锁中国大陆地区的重要环节,在日本手中足足使用了半个世纪之久。

第三步,慈禧太后为了保住自己的权力和地位,居然向全世界所有列强同时宣战,庚子事变爆发,八国联军入侵中国。随后签订的《辛丑条约》中,又让日本得到了在中国华北地区的广泛驻军权力和巨额的赔款,由此日本的势力终于公然的深入了中国的核心内陆区域。

第四步,日本通过一些列手段入侵中国东北。东北是中国资源最为丰富,面积最为广大的区域之一,是日本心目中完美的伊甸园。日本首先通过日俄战争将俄国的力量驱逐出了南满,然后又通过1931年的918事变将无能卖国的东北王张学良打垮,同时占领了苏联还留存在北满的力量。随后,日本扶持傀儡皇帝溥仪建立了伪满洲国,由此东北成为日本的殖民地,开始了14年的奴役生涯。

夺取了东北是日本侵华历史上最为辉煌的一个胜利,日本对中国的入侵终于有了实质性的内容。他夺取了东北,也就夺取了中国最精华的一个区域。当时东北是中国最主要的煤矿,铁矿产地之一,抚顺煤矿年产优质煤700万吨,是当时产量最大的煤矿。而辽宁铁矿储量占当时中国的百分之八十,鞍山,本溪铁矿每年产铁90万吨,占中国的百分之四十左右。

另外东北还有占中国百分之五十二的石油储量,至于其他矿藏也是应有尽有。日本占领东北以后,资源缺乏现象有着极大的好转,而中国则雪上加霜,重工业发展更为艰难。

另外东北还有着中国最富饶的土地,粮食产量也极大,其中大豆产量占全国百分之七十,世界百分之六十。

日本以东北为基地,创建了亚洲第二大的工业中心和兵工生产基地,东北在之后的二战中对日本有着相当大的帮助。日本为了新建东北作为第二个日本本土,除了极为巨大的投资以外,更移民数百万人到所谓的满洲国。日本军人回忆,在二战后期,在东北的大连,长春(新京)等地和日本本土已经非常相像,几乎相当于日本完全的殖民地。

更重要的是,从中国历史上来看,异族如果控制了东北,就对中国中原地区威胁极大。因为东北南下,除了小小的热河省还有一些山地可以供防御以外,过了长城就是一马平川的平原地区,无险可守,防御一方会处于极为不利的地位。

中国古代的辽国,金国,满清都是以东北为基地,最终大举入侵中原,打得汉人政权一败涂地。

日本占领东北三省以后,立即继续入侵热河省,将腐败无能到了极点的张学良再次打垮,同时完全攻破长城一线,由此,整个东北完全被日寇控制,华北也就危在旦夕了。

第五步,控制了东北,日本也就完成了满蒙计划最重要的一部分,下面就是所谓的蒙。日本不顾溥仪的强烈反对,将东北一部分割裂出来,加上之后武力控制的察哈尔省和绥远省各一部,扶持了伪内蒙古政权,以蒙奸德王为领袖,建立了所谓内蒙古国。

不过内蒙古国并不算成功,德王力量过于薄弱,而且同日本不过是互相利用而已,日本人并不信任他。而日本由于过高估计自己的力量,居然只派出伪内蒙军和汉人伪军入侵绥远,试图控制这个省份。没想到被蒋介石指挥的晋绥军傅作义部几乎全歼,由此,直到抗战爆发,这个满蒙计划并没有完全成功。

第六步,实现蒙计划,不过是日军入侵华北计划的一部分。在控制了东北以后,日本试图继续控制中国的华北地区。

在中国的历史上,华北地区始终是中国最精华的地区。这个区域和人口较少的东北不同,它不但有近亿的人口,更有煤矿,棉花等丰富的资源。华北地区物产丰富、交通发达。当时的该地区小麦产量占全国40%,棉花超过50%,煤占45%,盐占20%,铁路总长度占全国1/2,公路占1/6。华北地区的平津两市为中国北方最为发达的经济中心,另有天津、青岛、秦皇岛、烟台、威海等天然良港。

中国历史上丢了东北,中原政权也许不至于垮台,但如果丢了华北,中原政权一般肯定是完蛋的。

当年的辽国,金国不过控制了华北的一部分,也就是燕云十六州,就保证了极大的军事优势。辽国在中原对宋军几乎百战百胜,金国更是攻破汴京,连大宋两个皇帝也被活捉了。蒙古控制华北以后,用了40多年时间还是灭亡了宋朝。

所以,华北是绝对不能丢的,一旦再被日本蚕食掉华北的河北,山东,察哈尔,绥远,山西五省,再借以转变为日寇的力量,那么中国就元气大伤,将来再也无法和日本对抗了。

而日本对华北是志在必得的。在日本看来,只要控制了中国的华北地区,也就基本控制了半个中国。

余下只剩下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流域还算有点力量,其余地区都相当贫穷落后,人口也不多,那么中国的力量必然大大削弱,控制的领土面积和人口也大大缩小。而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又都是沿海,完全在日本联合舰队的控制下,将来只要等到一个机会,一击就可以彻底灭亡中国,完全控制整个东亚,进而称霸整个亚洲。

由此,日本在918以后加大了对华北的入侵,他们通过热河会战,长城抗战,和一系列各种军事政治手段,控制了河北省,察哈尔省,绥远省各一部分,尤其日本对于华北最核心的省份河北省的入侵最为强烈。

长城抗战日军打到离北平只有几十公里的密云等地,强迫中国签订了《塘沽协定》,获得了河北北部地区的控制权。之后又通过发动张北事件,签订《秦土协定》获得了察哈尔省北部和东部的控制权。最后又通过一系列的时间,用《何梅协定》获得了河北省东部地区的控制权。

时间到了1937年,河北省的东部和北部都被日本和其扶持的伪军控制,日军在华北驻军5000多人,其中主要驻扎在河北省。在日本看来,他们花费了5年时间得到的好处并不多,日伪合作的政权冀察政务委员会也不过徒有其表而已。

日本军人认为,他们通过918事变,不过使用了几万部队,花了大半年时间就控制了东北四省。而在华北花费这么久的时间,居然只得到这些利益,还不如直接发动全面军事进攻算了。

当时日本军方一些实力派认为:中国人的民族性是吃硬不吃软,与其通过各种手段夺取华北利益,还不如干脆出兵击溃华北的中国军队。他们随后进行了一系列的策划,却没有想到西安事变突然爆发。

西安事变的结束在日本看来是极为不利的,因为中国的内战就此停止了,中共表面上和国府合作,地方军阀也不敢再和中央对抗,由此蒋介石开始全力扩军备战,英美法列强对此也表示支持。

此时的日军实力派再次认为,目前中国正在埋头发展,迅速扩军备战,三到五年内中国军队不但会完成200万新式部队的编组,更重要的是这些部队的战斗力会发生质的变化。如果日本方面不在他们准备工作完成之前进攻,那么很可能彻底失去控制中国的机会。

于是,西安事变以后,日本军方就开始计划通过武力全面入侵中国,从而控制华北地区的计划。

日本军部在1937年3月15日根据国民政府的三中全会,得出了国府下面的战略目的。

日本军部的报告中指出:中国方面收复东北的目标没有变化,同时进一步计划收回日本在华北的既得利益,包括中国方面控制冀东、察北地区,解散冀察政务委员会。在抗战准备方面,中国方面已作出军队统一、发展空军和保安团、青年团军事化、军队之配置以及加强汉口、郑州防御设施的决议。

总之,日本军部做出结论性的判断:南京的国民政府在1936到1937年,已进一步完成了对地方势力的驾驭,下面就是全力扩军备战。

作为日本方面来说,自然不可能等到中国准备好了以后再说,必然要乘中国各方面准备刚刚开始就对中国全面进攻,将中国抗战力量扼杀在摇篮中。

从1936年4月开始,日本内阁下令将日军驻扎华北的兵力增加4倍,开始准备军事进攻。本来根据《辛丑条约》的规定,日军仅能在天津到北平一线驻扎不超过300人的部队,加上驻扎北平天津的部队也不能超过1000人,而实际日军有1700多人的兵力。

1936年下半年,日军发动丰台事变,中日双方出现零星的交火,最终以中国军队退出丰台作为结束。

1937年5月到6月,日本驻华北部队在丰台卢沟桥地区频繁演习,尤其到了6月演习数量剧增,显然是有所准备。

这段时间,日本所谓中国住屯军的众多高级军官赶赴宛平城东的文字山检阅部队。而住屯军旅团长河边正三少将和后来下令攻击的牟田口廉也大佐也亲自前往宛平附近侦查。

当时的时局在日本看来算非常的好。日军内部当时也分为两派,一派是所谓先进攻苏联,再进攻中国一派。他们认为不应该先进攻中国,因为中国国家面积广大,人口众多,万一不能速战速决而陷入持久战,无法短期内和苏联决战。这派认为中国无法和苏联相比,至少在短期内不可能主动进攻日本。日军应该集中力量一举击溃苏联,然后回头对付中国。由于中国国力衰弱,在日本进攻苏联的时候,中国也构不成什么大的威胁。

这一派主要是参谋本部的第1部部长石原莞尔少将、第1部第2课(作战、战争指导)课长河边虎四郎大佐,刚被任命为中国驻屯军司令官的香月清司中将开始也持有这种态度。当时还在关东军担任师团长的冈村宁次也是这一派。

这一派基本是对中国有一些深入了解的人,所以他们看到中国抗战的潜力,主张不能小视中国。可惜这一派在日本国内根本没有什么力量。

栏目: 

Theme by Danetsoft and Danang Probo Sayekti inspired by Maksi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