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这里

老萨说史81:抗战之前国军的军火备战(2/2)

老萨的历史真相档案之八十一(新抗战系列之三)

维克斯坦克

如装备维克斯坦克的一连二连协同德械87师作战时候,虽然初期杀伤了不少日军,但由于上海街道狭窄,日军装备很多重炮。一连6辆坦克全部在作战中被击毁击伤,连长郑绍俞少校及以下坦克兵基本全部阵亡,而2连长郭恒建少校的坐车也被击毁,郭连长殉国。

事后日军展示了郑连长的坐车,上面弹痕累累,显然是经过一场激战才被击毁的。

其中一辆比较典型,该坦克随国军步兵攻入日军设于上海日本高等女子学校的阵地后,却突然发生机械故障不能前进。于是这辆瘫掉的坦克作为固定炮台用机枪和火炮掩护国军步兵冲击。日军很快发现这辆坦克,立即调动重炮还击。这辆坦克附近很快被弹雨覆盖,但勇敢的国军坦克兵却没有放弃坦克逃走,仍然坚持火力掩护冲锋的步兵。这辆坦克一直战斗到炮塔被击中后,全车发生了大爆炸,全员阵亡,才终止射击。

在整个凇沪会战中,参战的维克斯两个坦克连共摧毁了17辆日军坦克及装甲车,不过,自己也受到重创,共损失了11辆,尤其是第1连基本全军覆没。

南京保卫战时,由于维克斯坦克在淞沪会战中损失很大,水陆两用轻型坦克又无法在正面和日军对抗,实际可以作战的坦克所剩无几,无法再战,余下少量维克斯坦克奉命撤出。

但在撤退过程中,一部分忠勇的国军坦克兵表示不愿撤走,要与南京共存亡。他们没有上车跟随坦克一起撤退,而是转身投入南京保卫战中。当时南京已经基本失陷,日军在城下短短两日激战中就付出了伤亡7000多人的重大代价才得以冲入城内。此时一部分国军士兵正在同日军激烈巷战,到处枪炮如雨。这批国军坦克兵后来杳无音讯,再也没有他们的消息,一般认为他们全部在南京壮烈殉国了。

第三批是1937年前后从德国意大利购买的16辆轻型坦克,其中德国1型轻型坦克10辆,意大利菲亚特(Fiat)3000B型轻型坦克6辆,还有12辆德式sdkfz 221轮式装甲车。德国1型坦克和维克斯坦克性能基本一致,本来也是仿制英国坦克的产物,属于轻型侦察坦克,性能平平,装甲防御力很弱,正面仅13毫米,仅能防住轻武器的打击,武器上仅装备两挺机枪。1型坦克在德国也是一种性能不佳的坦克,二战中期开始就用来训练装甲兵和镇压游击队的。

意大利菲亚特坦克也不是好坦克,它是仿造法国雷诺FT-17,有一门45倍口径的37mm炮。

这批德国坦克和维克斯坦克类似,它们编组为坦克第3连,没有同维克斯坦克一起撤退,而是留下来参加了南京保卫战。

在南京保卫战中,3连1排的5辆坦克参加了方山战斗,期间这5辆坦克的坦克兵们极为勇猛,他们甚至冲入日军阵地,用机枪密集扫射日军步兵,近处的日军士兵机枪打不到,就直接用坦克冲撞碾压。

几小时激战后,该连坦克有4辆被日军击毁,仅剩1排排长钱绍江驾驶的那辆坦克被迫撤退。

电影《南京,南京》中,有个镜头是一辆废弃的国军坦克突然向日军开火,打死打伤很多日军士兵,这是真实的历史事件,它就是德式1型坦克。

这辆坦克是在方山被击毁的1排4辆坦克中的1辆,传动装置全毁,以任何一个国家的装甲兵观点,都是必须弃车的了。但这辆坦克中幸存的两个坦克兵却不愿意撤走,认为中国军人精忠报国,杀一个日本鬼子够本,杀两个有赚。

于是他们就始终埋伏在这辆废弃,但炮塔还能转动的坦克中。很快日军一股大部经过,因为发现坦克已经被击毁,所以根本没有提防。结果国军两个坦克手突然开火,德式重机枪穿透力强,威力很大,日军又全无准备,当场打死打伤数十人。这股日军一面还击一面哇哇叫着,狼狈退了下去。

这辆坦克和这股数百人的日军打了很久,交火中又杀伤了数十名日军士兵。但国军也有一名坦克手不幸头部被迫击炮炮弹炸中殉国,另一名坦克手被迫放弃坦克撤走(一个人无法操作重机枪)。

这个战例也被日军高层引以为戒,将其作为战例在全军宣传,一方面告诫士兵不可以在战场上大意,一方面也从侧面证明国军将士的顽强抗战意志。

第3连另外的2,3排配合德械36师一团将南京外围大湖山地区兴隆镇一带一股日军围歼后,由于日军重兵已经四面合围南京城,该部被迫退到南京城内,做最后的防御。

最后的防御战中,3连3排的5辆德式1型坦克配合教导总队一营消灭掉了突入光华门的一股日军,并堵住了突破口,也算有一定的战功。

可惜南京城很快失陷,余下的这批坦克在撤退途中由于日机轰炸和日舰封锁,几乎损失殆尽,其中还有4辆坦克在撤退中被日军缴获。

由此,国军战前的少量装甲部队,基本全军覆没了。

相比虚弱的国军装甲部队,日军则有相当强大的坦克装甲力量。日军在中国战场的坦克数量不少,还部属了可以独立作战的坦克师团,独立坦克旅团,以及骑兵战车旅团等装甲部队。

以第三坦克师团为例,该师团有兵力1万多人,下辖4个坦克联队,1个机动步兵联队,1个机动炮兵联队。其中每个坦克联队拥有坦克近百辆,单单这一个联队的坦克数就远远超过战前中国拥有的坦克总数。

至于空军上的差距,更不用说了。国军从各国购买的五花八门的300多架飞机,到了开战时,能够参战的约有100架,日军则有3000架战机。国府生产不了飞机,必须外购,战时能买到什么就用什么。抗战期间,中国空军先后用过包括很垃圾的意大利菲亚特战机在内的很多国家的飞机,由于种类繁杂,维修困难,国际禁运等因素,基本就是打一架少一架。

而日本则有年产数千架飞机的能力,之后更是生产了如零式战斗机这种世界第一流的战机。

双方重武器差别真是大得惊人,这也是国军伤亡始终要比日军大的一个决定性因素。

这个问题说到底,就是日本自明治维新以来半个多世纪埋头改革、发展的最辉煌成果,也是中国自清末到民国时期国内混乱,外敌入侵,统治者独裁卖国的最大恶果。

中日一旦开战就是数百万人规模的庞大会战,各种武器和弹药的消耗量极大。仅仅1个精锐的调整师1日的全面激战中就需要步机枪弹80万发,国军近200万规模的部队每月步机枪弹的消耗量至少2000万发,一年则最少是2亿4000多万发。

国军当时弹药年产量也不过1亿2000万发左右,弹药供应量上存在巨大的缺口。

武器方面,国府预计抗战中每月至少损耗步枪8000枝、轻机枪500挺、重机枪100挺、迫击炮60门。

而国府的各大兵工厂平均每月生产步枪5000支,轻机枪450挺,重机枪200挺,迫击炮144门。可以看到,依靠国产不能满足全部轻武器的补充。

这还仅仅是补充,一旦中日全面战争开始,国军现有的170万部队肯定是不够用的,必须大量编组新的部队,抗战结束时国军总数为422万人,扩大了2.5倍。

这些新编组部队的武器从哪儿来?现有部队的补充已经很困难,哪有武器提供给新编组的部队。这一来就会出现大量的武器缺口,是国府完全无法解决的。

对于这些轻武器的需要和几乎所有重武器的巨大缺口,只能依靠外购。其实外购并不能根本解决问题,尤其对于中日战场数百万人交战这种规模来说,是杯水车薪的。

但面对现实武器的问题,又不能坐视不理,外购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中国直到1928年还在被西方武器禁运,开禁以后又由于国内贫穷,无力大量购买军火。

到了中原大战结束以后,国府勉强算是稳定了国内局面,经济也有所好转,随即开始了外购。

国府外购武器涉及的国家众多,其中又以纳粹德国为最主要购买国。中国自清朝以来,对性能优秀,制作精良的德式武器赞赏有加,也有过大量的进口。

1911年到1928年间,虽然有武器禁运存在,中国通过非官方途径进口的军火中(以枪械和弹药为主,重武器极少),德国产品仍然占到36%。

一战后的纳粹德国也处于急速复兴期,它们从世界政治和国内实际需要出发,更加强了同中国的合作关系,两国军火贸易进行的也非常红火。

1933年7月,行政院长宋子文访德,一次就与德方签订价值5000万马克的军火购买合约。

1936年1年内,中国从德国购买高达6400万马克的军火,占到德国当年武器出口的百分之三十,也是国府进口武器的百分之八十,这是一个让人惊叹的数据。

到了1937年7月之前,中国先后从德国购买了大到坦克,重炮,飞机,小到钢盔,毛瑟军用手枪,通讯电缆在内的各种军火物资。

抗战爆发前,有30个师约30万的国军部队装备了一部分德式武器,另外还有30个师只拥有数量极少的德式装备,不过他们多少也接受了一点德式的训练。

由于当时中国重武器几乎无法自产,所以购买德国的军火其中一半是重武器,以重炮为主,飞机和坦克只有很少的数量。

重炮型号众多,比如1932年,国民政府向德国购买了75mm博福斯山炮48门,成立了一个两团制炮兵旅。

1934年,中国向德国订购了24门150mm FH-18型野战重榴弹炮,总计价值900万马克(算是巨款了),装备了一个摩托化重榴弹炮团。

1936年5月,又订购了88mm SKL45炮20门,克虏伯150mm要塞炮8门,85mm要塞炮14门,88mm要塞炮16门。

这批火炮也在稍后的抗战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比如著名的三次长沙大捷中,博福斯山炮,德式FH-18榴弹炮都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曾经给进攻的日军造成极大的杀伤。

长沙作战的炮兵对德式FH-18榴弹炮赞不绝口(FH为Field Howitzer即野战榴弹炮),虽然它是德国的莱茵金属公司与克虏伯公司在1926到1930年期间联合研制的,技术基本停留在一战后期水平,并不算是先进武器。

该火炮重量极大,达5吨半,很难机动。最初火炮必须用德军的8吨Sd Kfz 7半履带牵引车拖拽,但抗战很多区域道路状况极差,半履带车根本无法行驶,只能用马来拖拽。

150mm榴弹炮传承德式火炮的优良性能,它的精度极佳,威力巨大,射程也远远超过日军的同类火炮。75mm博福斯山炮已经很重,需要6匹马拖拽,FH-18榴弹炮则需要十几匹马拖拽,这在江西,湖南这样的山区简直是寸步难行,上海到南京一带的水网地形也是这个火炮的杀手锏。

FH18 150mm榴弹炮曾经参加了淞沪会战,南京保卫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昆仑关战役等几乎所有重大战役,每次都给日军造成很大的伤亡。150mm火炮发射43.5千克高爆榴弹,威力非常惊人,中国常见的一所坚固的房子,一般一炮就可以打垮。比如1939年底日军入侵广西,6门FH18 150mm榴弹炮火速参加桂南会战,期间共发射炮弹2270余发,造成日军惨重伤亡。

但由于机动性的缺陷,在这一系列的战斗中曾经被迫自毁了一批,也有少量被日军缴获。抗战结束之后,只有2门该型火炮幸存下来。

在长沙保卫战中,FH-18榴弹炮高达1万3325米的射程和优秀的实际精度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因为国军炮兵在战前已经精密测算过射击区域,角度等,所以射击起来炮弹落点极佳,基本每一炮都杀伤一堆日军。其中这两门火炮曾经连射数十发,差点将日军第3师团师团长丰岛房太郎击毙,这个师团长靠狼狈逃入一个防炮工事才得以幸免。

由于该火炮射程远,又修筑坚固防炮防空阵地,日军火炮和空军都没有办法。这也是日军在第四次长沙会战中,拼尽一切力量也要先攻取岳麓山,消灭国军炮兵阵地的原因。

中国还向德国购买了一批德式斯图卡俯冲轰炸机,容克、亨克尔式轰炸机,以及梅塞施密特式战斗机。

但这批外购的飞机数量很少,远远不能满足实战的消耗。比如亨克尔He-111轰炸机一共只有6架,其中2架还是试验机,当时是卖给粤系军阀陈济棠的。

抗战开始以后,面对绝对优势的日本空军,这批德式飞机很快消耗殆尽。

这批轰炸机参加了淞沪会战。8月25日,由大队长谢莽亲自率领当时全部可用的3架亨克尔He-111轰炸机和马丁轰炸机2架,在波音战斗机护航下,从汉口起飞前往上海轰炸狮子林、蕴藻滨一带江面敌舰及登陆敌军。结果飞到江苏丹阳上空,突遭日机袭击,波音战斗机陷入和日机的缠斗中,无法继续给轰炸机护航,2架马丁轰炸机也失去了联络。

按照当时的一般空军常识,剩下的3架He-111轰炸机必须返航。但此时淞沪会战极为激烈,参战国军官兵急需要空军掩护。于是这3架He-111轰炸机决定在没有战斗机的掩护下冒死飞往上海支援国军陆军。

结果这3架飞机刚刚进入上海就遭遇4架日本战斗机拦截,它们一面加速,一面奋力用机载机枪抵抗,终于突破日机封锁,突入20多艘日舰停泊区。

他们冒着日舰防空炮火的阻击,进行了轰炸,炸伤数艘日舰。日舰本来是在从事对国军地面部队炮击的任务,一些军舰都下了锚,根本没有想到国军居然有飞机赶来轰炸。此时一时间陷入混乱中,期间有些军舰从轰炸开始到结束,没有对空射击过一发子弹。

但此战中3架轰炸机,1架被日机击落,另外2架都被击中,1架迫降常州,另一架迫降南京,近10名中国空军英豪以身殉国,但也迫使日舰转移了泊位,减轻了上海国军陆军士兵的压力。

短短几个月内就消耗殆尽,到了1938年就仅剩一架。

随着苏联援助的924架和大批志愿飞行员在1937年9月开始进入中国,仅存的一点德式飞机也被苏式和后来的美式飞机取代。

除了空军陆军以外,国府也有一个海军方面的计划。他们知道依靠目前中国海军几乎为0的实力,绝不足以和号称世界第三的日本联合舰队对抗,必须建立一支精干的主动防御力量。

国府向德国订购了一批德式海军装备,价值高达9900万马克,包括5艘潜艇、1艘大型潜艇供应舰(类似于运输潜艇)、11艘鱼雷艇和1艘鱼雷艇供应舰,以及大批鱼雷。如果这批海军装备能够全部交付给中国,对虚弱的中国海军会有极大的帮助。

但只有其中3艘鱼雷艇交付给中国海军,其他因为中日战争开始后日方的抗议,而被德国扣留。

相对有637余艘军舰,总吨位达193万吨的日本联合舰队,3艘排水量仅为75吨的鱼雷艇自然起到不到什么大作用,但它们仍然参加了艰苦危险的长江布雷任务。

1938年8月1日其中的一艘“岳22”号在湖北布雷中被日机击沉。9月剩余的两艘“岳371”号与“岳253”号奉命撤入四川在万县三斗坪等地驻防。

武汉会战中,中国海军为了支援陆军作战,冒着日机的大轰炸,在长江上布置水雷阻挡日舰队逼近武汉,结果几场激战后几乎覆灭。此后中国海军基本没有再发挥作用,抗战胜利后这两艘鱼雷艇驶回南京编入第二炮艇队,也是战后仅存的几艘海军舰只之一。

总之,抗战前的准备有一定成绩,但远远谈不上完备。日军为什么在1937年7月就立即发动全面进攻,主要也是看到1937年初西安事变后中国内部停战,开始大规模整军备战。日军高层实际对中国的发展潜力是恐怖的,他们认为决不能等中国备战1,2年后再出击,必须乘它刚刚开始起步的时候就将它摧毁。

由此,抗战前的备战就这样仓促的停止了。

栏目: 
首页重点发表: 

Theme by Danetsoft and Danang Probo Sayekti inspired by Maksi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