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这里

老萨说史80:抗战之前国军的军事备战(1/2)

老萨的历史真相档案之八十(新抗战系列之二)

用大刀对刺刀,实际处于很不利的地位

中日国力军力差距之大是众所周知的事情,加之九一八和热河抗战中张学良东北军的不战而逃,更加深了日本军方的嚣张气焰。在长城会战开始之前,日军从上到下都认为中国军队不堪一击,甚至连天皇裕仁都说:中国军队是太监军队。

但长城会战和一二八淞沪会战中,国军集中包括中央军主力在内的各派系军队奋力抵抗,也给日军造成了一定的伤亡。由此日军高层才认为:中国军队虽然战斗力差,但尚算顽强,不可小视。

敌人对我们的评估也许还有些轻蔑的意思。但作为没有利害关系的德国,苏联,以及英美军事观察家都认为,目前中国军队的战斗力远远弱于日军。

著名国军的军事顾问,德国国防军之父汉斯•冯•塞克特将军就认为:中国军队数量虽多,但尚且没有达到一战后期各国军队的水平,战斗力非常薄弱,不足以和在东北击败沙俄、在青岛击败德军的日本军队对抗。中国急需的不是人数庞大的陆军,而是全力建设一支训练精良、装备齐全的精质部队,应先建立一支6到8个师的模范队伍,再逐步推广到其它部队完成国军的改造。

塞克特将军的计划大概是第一步整编6到8个师,第二步18个师,第三步30个师,第四步扩到60个师,之后扩展到整个国军。

这五步计划完成,也就是编组了100万以上的新式国军,完成国军质上的飞跃。当时日军可以用在中国的兵力在150万左右,这样双方军事上的差距就相对拉近了。

但塞克特又认为:以现在中国薄弱的工业能力和财力,加上落后的官兵素质而言,要建立真正德国标准的陆军是非常困难的。所以整军计划不能好高骛远,必须依据中国的现实。这些新编组的国军部队不能用德军现役部队的标准,而应该是一支轻装快速部队(中国重武器数量不足,也无法生产)。这种部队是具备现代陆军初步雏形的军队,但并不算真正意义上的现代陆军,也无法和现役的德军相比。

新组建的快速步兵部队有三个要点,也就是:

1、大部队移动时以铁路来运输,使兵员可快速集中到战场边缘。这是因为国军工业力量薄弱,无法像德国一样编组摩托化,机械化部队,汽车数量也很少,基本只能依靠徒步作为机动。所以中国必须通过国内已有的铁路作为战略机动的运载工具,以实现部队在全国范围的调动。

国府为此在1927年到1937年的短短10年内修建了5000多公里的铁路,基本相当于清朝和民国初年修建铁路长度的总和,也算是用尽一切力量。这些铁路对之后的抗战发挥了极大的作用,抗战前15个月,仅仅平汉铁路,粤汉铁路,广九铁路就运输了200多万作战部队,70多万吨军事物资。而京沪杭铁路在淞沪会战的三个月内,冒着日军飞机的凶狠轰炸,仍然运送了50个师的兵力和5万吨辎重,如果没有这条铁路线,恐怕在上海的国军连一个月也支持不了,毕竟在上海的日军数量高达30万人,还有500架飞机,300辆坦克和130艘军舰。

国府其实还制订了铁路建设五年规划,计划新建铁路14条,总长8500余公里,基本贯通中国所有主要地域,但因为抗战全面爆发而被迫中止。

2、不倚赖重炮、战车等重型装备,而是灵活机动地使用自动武器作战。这是因为近代无数次战争已经证明,重武器光靠购买是不行的,必须依靠国内自产才能应付对日全面抗战这种规模的会战。而重工业的振兴依靠短短几年时间的发展是绝不可能的。就算已经有相当工业基础的苏联在内战结束后和平发展中,也花费了1个5年恢复期和3个5年计划才建立了国家重工业体系,前后花费不下20年时间。中国的底子比苏联差的太多,之前10年都面临着内忧外患的局面,此时日寇又随时可能开战,短期内振兴重工业是有心无力,也无法制造出大量的重装备,所以目前国军只能依靠现有的轻武器作战,制定相应的战略和战术。

3、与若干战车与炮兵单位配合,进行协同作战。虽然国府重武器制造能力很低,但毕竟一战中已经证明八成的伤亡是由重武器造成的,没有重武器的军队不可能有效和现代化的敌人对抗。所以塞克特将军认为国军仍然必须通过自产和外购组建一支数量少但精干实用的装甲和炮兵部队,以配合步兵作战,从而有效提高部分部队的作战能力。这个建议在当时看来是最实际的。

通过重振一战后德国国防军的塞克特将军的评价和拟定的计划,足可以看到国军衰弱的战斗力。

而英国和美国军事观察家更认为,日军在海陆空各方面占有绝对优势,他们宣传的三个月可以亡华是有一定现实依据的,并非完全的狂言。

当时国军各方面确实都比较不好,蒋介石为首的国民政府高层对此也心知肚明。

可惜从1931年918以来,国家内忧外患,外寇不断入侵,内部军阀割据四方,中共也乘机雄起。

中国从1931年九一八到1936年西安事变爆发的这段时间,大的战役就有:对日寇的918事变,热河抗战,长城抗战,一二八淞沪会战,绥远抗战。这些战役都是国军方面动用至少10万人的大规模作战,长城会战中更是使用了接近30万大军。

对中共的大型战役包括:第五次围剿,追击红军长征整个过程,随后击破红军的东征山西,西进青海,南下四川,北进宁夏这四大战役,这些战役也动用了极大的兵力,基本每次参战国军也不少于10万人。

而和地方军阀的战役也不少,其中最厉害的就是双方出动兵力总数达到近百万的两广事变。

短短几年内,国家连续作战这么多场,军队和国家的力量消耗非常大,国家军队的发展步伐自然也变得缓慢了。不过虽然是这样,蒋介石认为和日本的决战只是时间问题,还是要尽一切力量整军备战。

他在这几年时间内,一面全力阻挡日军进入中国腹地,甚至不惜出动自己绝对精锐的德械师参加一二八会战,之后又出动十几个中央军师用于长城会战。

另一面,蒋介石为了夺取对日作战最为重要的一个要素,也就是持久战的战略大后方,巧妙的利用红军长征,以己方极小的代价,短短两年之内就几乎收复中国的西部和西南部。

并且最终在西安事变之前将红军牢牢困在陕北,在蒋介石看来红军的灭亡最多在三个月到半年之内。只要消灭了红军,也就消灭了国内最强大的反对力量,等于解决了国内的问题,由此内战就可以停息了。

自然,在消灭红军的同时,也可以借机消灭掉中国西北最强的军阀力量,张学良的东北军和杨虎城的十七路军。当时张学良的东北军是中国仅存的大军阀之一,其他大军阀,诸如山西绥远的阎锡山,河北察哈尔的宋哲元,山东的韩复榘都面临着日军的进攻威胁,无法和中央作对。而陕西王杨虎城控制的陕西省是西北战略上最为重要的一个省份,它不但是同时和甘肃,宁夏,四川,河南,山西,绥远,湖北七省接壤的核心省份,更是抗战大后方四川省的北方门户,是蒋介石志在必得的。

在蒋介石看来,只要张扬两军一被消灭,那么国府不但消灭了国内所有大军阀,也控制了中国西北的陕西甘肃两省,西北剩下的宁夏,青海的马家穆斯林军阀一向听从中央调遣,新疆盛世才势力薄弱,都不构成威胁,实际西北也已经被国府控制。这样国府实际控制的中国省份已经占中国的四分之三。下面一两年的时间肯定能彻底消灭国内其他军阀,完全控制国家。

一旦中共和张杨被一同消灭,那么国内余下的虾兵蟹将都不值得一提,国府下面自然就是全力备战,准备和日寇决一死战。

在蒋介石看来,既然西部已经被国府控制,那么和日本持久战的最基本条件已经具备,这样看来中国必将在抗战中获胜,只是过程会极为艰苦而已。

所以他加紧了消灭中共和张杨的步伐,迫使张杨要么和中共火拼,要么交出地盘。结果却没有想到张学良杨虎城突然搞了一个西安事变,让蒋介石苦心经营10年之久的先安内后攘外的计划功亏一篑。

西安事变结束以后,不管蒋介石是否愿意,他已经无法消灭中共,也无法继续消灭国内军阀,由此留下了两个内部的大隐患。此时中国内战已经停止,下面就是全力的备战了。

中国的备战可以说是第二次世界大战里面最不完善的一个备战,因为中国国力太虚弱,外援太少,内部战乱太多,敌人留给我们的时间太少。

如果摊开来说,恐怕三天三夜,写上几十万字也说不完,这里就单从武器装备来说说吧。

打仗不能赤手空拳,必须靠枪靠炮。国军当时的武器装备情况,可以说是差到令人嗔目结舌的地步。

当时国军的武器装备一是缺,二是差,三是乱。

缺就是部队缺乏最基本的武器。

即使以装备最好的中央军来说,武器也是不足的。国府在抗战前曾经大量整军备战。1934年底,蒋介石根据塞克特将军和法尔肯豪森将军的计划,在战前全力整编60个新式师,努力将它们的战斗力提高到略逊于日军乙种师团的水平。但截至1937年抗战爆发前,国军只勉强完成35个调整师与24个整理师的计划。另外还对东北军10个师、广东军10个师、川康军26个师及9个独立旅进行小幅度的调整和补充。

其中所谓的调整师就是将现有部队进行武器补充和军事整训,所以战斗力增加有限,优点是花费较少,补充的武器装备也较少。

整理师则是根据之前建立的德械师的样式,重新对部门进行编组和整训。某种意义上来说也算是脱胎换骨,所以整理师战斗力增加较多,缺点是花费较大,编组时间也较长。

实际由于整军时间太短(原本定于1938年底完成60个师的整编工作),自产武器无法满足需要,外购的德式武器也没有全部到货(开战以后,德国在日本的压力下逐步取消了军事合同),最终这60个师中只有3个德械师和1个中央教导总队基本达到了赛特可将军关于轻步兵的要求,其他50多个师由于装备不全,训练有限,尚且远远没有达到这个标准。

这60个师的战斗力也比日军乙级师团差了一大截,至少重武器方面无法相比。不过相比整编之前的战斗力来说,各师已经有了相当大的提高。这些部队都是抗战初期的国军作战主力。

整军前经过统计,这60个师要完成整编,仅仅步枪就需要至少55万支。而国府在当时倾全国之力,七拼八凑也只搜集到59万支各种型号步枪。

这批步枪中,还要除去因为使用时间太长,质量太差,制式太古怪无法提供弹药的约15万支。

实际上光是整编这60个师的步枪,就有多达11万支的巨额缺口。按照国府当时的兵工生产能力,补充这批步枪至少需要一年半到二年的时间。

其中战前最后一次整编20个师时,仍然发现缺少大量装备。这20个师共缺少步枪1万2000枝,轻机枪108挺,重机枪612挺,迫击炮120门。

而当时最精锐的中央军德械88师,全师也只有4000多支步枪,70多挺重机枪。换句话说,这20个师缺少的装备可以至少装备3个师,这种缺额足以让人瞠目结舌。

整编过后的主力部队尚且如此,还没有来得及整编的部队也就不用说了。

抗战前贵州军阀的部队中,有一部分士兵居然是手持大刀长矛作战的,最多身上背几个手榴弹,这种士兵在贵州叫做徒手兵。这样的部队,能打仗吗?

而抗战中的几十万川军武器装备也是极为缺乏,就比如台儿庄作战的川军,他们出川以后连步枪和手榴弹也是严重不足,一些新兵都是赤手空拳的。川军知道没有武器就无法和武装到牙齿的日军对抗。为了和日军作战,他们甚至被迫在山西抢劫了阎锡山的军火库,把山西王差点气死。

台儿庄作战的川军武器也是极少的。比如著名的藤县保卫战中,川军122师如果不是战前李宗仁急调1节火车车厢的手榴弹交给王铭章师长,恐怕连1天也守不住,更不要说守3天了。他们的对手日军第10师团坦克,重炮,飞机应有尽有,川军连步枪数量都不足,根本不是一个水平线的对手。

差就是装备质量差。

宁夏军阀马鸿逵的骑兵在30年代使用的武器居然是九响毛瑟。这种枪也就是M1871/84式毛瑟连珠步枪,居然是德国前身普鲁士在1884年装备的。该枪使用的是落后的平头步枪弹,口径也高达11毫米(20世纪步枪口径均在10毫米以下),并不算20世纪的现代步枪,是标准的老古董,在西方是要进博物馆的。

九响毛瑟是清政府在清末购买的,到了半个世纪后还能打响,本身就是奇迹。

而29军也就是西北军在长城会战和日军对抗时,因为装备差到了极点,步枪五花八门,连刺刀数量都不足,被迫找到当地铁匠,迅速打了一些大刀片应急。这也就是长城一线西北军大刀片克制日军刺刀的由来。

实际上以大刀对付刺刀并不有利,因为战场上都是一寸长一寸强,三八式步枪加上刺刀长一米多。而大刀能有多长?一米长就顶天了,再长就舞不动了。

而且刺刀轻便,尖锐,加上刺杀使用力量不大,用刺刀的士兵耗费的力气不多,一般体力弱的士兵也可以熟练使用。所谓刺死砍伤,刺中敌人非死即伤。

而大刀重量很大,需要一定臂力才可以使用。而且往往砍中敌人不容易致死,大部分是致伤的。

用大刀对刺刀,实际处于很不利的地位,必须首先躲过日军的第一次打击,然后才能反击。实战中不会存在像武侠电影里面来回打几十招的情况,往往就是1,2招就有人死伤,分出胜负。所以,如果训练程度相同的西北军士兵使用大刀对付日本士兵,其实是相当不利的,很难获胜。

栏目: 
首页重点发表: 

Theme by Danetsoft and Danang Probo Sayekti inspired by Maksi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