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这里

老萨说史79:抗战之前说说大势(3/3)

老萨的历史真相档案之七十九(新抗战系列之一)

中国基本没有什么火炮生产能力,图示这种火炮基本要靠进口

当时日本老兵们回忆,他们在抗战初期的补给始终都是缺乏的。从上海打到苏州的时候补给就已经断绝,日军一路完全靠打家劫舍维持。

当时日军士兵每一发子弹都像黄金一样珍贵,一颗奶糖也是重要的补品。而抗战中期中日双方在湖南鏖战数年,日军往往进攻十几天甚至几天就退兵,不是因为他们不想继续进攻,而是他们补给不够,士兵没有饭吃没有弹药只能被迫后退。

由此足可见,日本后勤补给是他们侵略中国的最大软肋。

到了抗战后期,日本由于兵力严重不足,颇想再增加五,六十万精锐兵力到中国参战,一举将重庆政府歼灭。可是当时日本的后勤补给已经达到极限,实在无法承受多余的负担,增兵计划只得作罢。

日本侵华一线兵力始终保持一百三四十万左右的规模,并非它不想增加,实在是力所不能及。

想依靠这一百多万的日军占领1000多万平方公里整个中国,还要对付国军400万军队,从各个方面来说也是根本不可能的。

蒋介石构思的中国的持久抗战战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战略退却阶段。在日军进攻的主要方向,集中兵力打歼灭战和消耗战。

尽量消耗日军进攻的锋芒和有生力量,让其遭受一定的损失,阻挡其进攻的快速步伐。这个期间的作战要确保国军主力不遭到类似苏德战争初期的苏军那样毁灭性的损失。尤其中国军队主力绝对不能被大规模合围。

这也是因为中国武器生产能力差,兵员补给能力也不行,一旦数十万部队成建制被歼灭,是无法像工业强国苏联一样迅速编组新的部队的。

此阶段逐步放弃一些领土,同时通过若干次主力会战消耗日军的兵力和战力,消耗日军的进攻能力。

此阶段,还要培养大量的敌后国军主力和游击部队,数量和正面作战的比例大概是1:1,通过一系列游击作战,把日军牢牢的牵制在已经占领的广阔土地上,让其失去继续进攻的能力。

当时,根据日本的国力来说,它的补给线能够承受的极限,大概是150万人左右。这个数字,是无法有效控制占领区的,也无法控制占领区超过2亿的中国老百姓。

抗战中很多敌后区域因为日军兵力不足,实际上根本没有驻防,有些敌后的中国老百姓都没有看过日军。如粟裕的苏北和苏中广大的地区,日军仅有4000多人的一个旅团驻守,而新四军数量多达10余万人。

所以日军在1938年的武汉会战以后,主力完全被牵制在从北平到广州的广大区域,无法动弹。日军感到兵力的严重不足。在之后长达6年的时间内,除了打通大陆线的一号作战以外,日本都没有能力发动能够毁灭中国的大规模会战。

这一点,蒋介石预计的很对。1936年6月蒋介石对英国人李滋罗斯的谈话:对日抗战是不能避免的。由于中国的力量尚不足击退日本的进攻,我将尽量使之拖延。……当战争来临时,我将在沿海地区做可能的最强烈的抵抗,然后逐步向内陆撤退,继续抵抗。最后,我们将在西部某省,可能是四川,维持一个自由中国,以待英美的参战,共同抵抗侵略者。

第二个阶段就是战略相持阶段,这个阶段时间较长,可能有四到五年的时间。

此时国军应该后退到适合防御的若干省份,比如特别适合防御的湖南,广西,贵州,云南,四川,山西等省,以地利优势进行战略防御作战。

这些省份地形比较特殊,非常适合防御作战。在这种地形上,日军的重装备难以发挥威力,而中国军队享有天时,地利,人和(当地老百姓的支持),双方力量此消彼涨,拉近了实力的差距。

双方进行中等规模的会战,互相拉锯。

1932年4月蒋介石在南昌军事整理会议说到:以时间为基础,与敌相持,在久而不在一时……我们现在对于日本,只有一个法子,就是作长期不断的抵抗,他把我们第一线部队打败之后,我们再有第二、第三等线的部队去补充,把我们第一线阵地突破以后,我们还有第二、第三各线阵地来抵抗,越能持久,越是有利。

由于作战时间很长,中国方面的极端苦难是可以预想到的。中国方面需要做的是苦撑待变。

因为欧战已经爆发,日本和英美在亚洲根本利益上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日本所谓的崛起,其实就是和英美法争夺亚洲的霸权。

所以日本要么退出中国,要么和英美宣战,并无第三条道路可以走。如果等到日本和同盟国为敌,那么以日本的实力就必败无疑了。中国需要的就是积蓄力量,准备最后阶段的反攻。

第三个阶段就是战略反攻。

此时日本应该已经在和美国为首的同盟国的对抗中处于劣势,失败的命运在所难免了。

此时中国需要做的是利用英美的援助编组新式部队,在最后的时候一举反击,痛打落水狗,收复失土,从而获得抗战的伟大胜利。

整个战略思维很明确和清晰,其关键在于第二个阶段也就是相持阶段。中国必须保证自己在这几年内不被日本消灭掉,能够苦撑下去,那么胜利者就是中国。

如果相反,那么中国就要再一次亡国了。

所以,在相持阶段,就要一定要选择一个稳定的战略后方。这个后方,蒋介石也用二个字点评,那就是:西部。如果再说的明确一点,也是两个字:四川。

当时中国的沿海一带人口众多,交通发达,大部分以平原和丘陵为主,适合日军海陆空军发挥威力,不适合中国军队作战。

而中国的中西部则不同。

中国西部诸省如云南,贵州,广西,四川,湖南等省都是极为适合防御的省份。这些地区或是丛林密布或是高山遍布,其中尤其是四川省到处是高山险隘。如果有着完整的防御战略,没有明显的重大战术失误,日军根本不可能打下四川。

加上四川等省人口颇多(近6000万),也盛产粮食,仅靠这一个省也完全可以支持持久作战。

1935年3月18日蒋介石在重庆举行孙中山纪念周的讲演:就四川地位而言,不仅是我们革命的一个重要的地方,尤其是我们中华民族立国的根据地。

1935年7月蒋介石面对即将来临的中日战争的讲话:对倭应以长江以南与平汉线以西地区为主要线,而以川黔陕三省为核心,甘滇为后方。

另外,如新疆,云南,广西等省,他们或是和苏联接壤,或是和英法控制的缅甸和越南接壤。中国可以通过这些省份和外部的通道得到列强的军事援助,这些援助对中国的抗战帮助是很大的。

抗战初期的四年内,苏联通过新疆的陆上运输线,援助中国约3到4亿美元。其中包括900架飞机,80辆坦克,轻重火炮1000门,轻重机枪数千挺,步枪5万支,子弹1亿多发,炮弹200万发。这对战争中消耗巨大的中国是极为宝贵的。

而美国通过云南境内的滇越铁路,滇缅公路和驼峰航线给予中国16亿美元的援助。在抗战后四年,中国所使用的全部汽油,煤油,柴油,橡胶,汽车配件资源,中国钢材的百分之九十五,药品,棉纱,白糖,纸张的百分之九十,还有武器弹药的百分之八十,全部由美国供给。

列强的援助大大减少了中国抗战的艰辛程度。当然,即使没有列强的援助,我们也不会跨,但是伤亡和损失一定会更为惨重。

蒋介石制定的这个战略,已经确立了中国在抗战中的最终胜利。

他在1935年8月21日的日记中写到:以此计划,倭寇失败当在10年之内。

1945年8月15日,东京广播日本天皇裕仁的《终战诏书》,宣布无条件投降。

由此可见,蒋介石的判断还是非常准确的。

1939年9月5日欧洲战争爆发,蒋介石在日记中写到:我国抗战两年期待国际变化,今果已至矣。国际情势虽甚险恶,如我择善固执谨慎运用,余深信必能使我国家从此复兴也。

1941年12月8日,日本偷袭美国珍珠港,蒋介石高兴的在日记中写到:抗战政略之成就,本日达于极点,物极必反,能不戒惧。

老萨分析蒋介石和国民政府高层的整个抗战策略,实在是非常的钦佩。

其实抗战早在1939年时,我们就已经胜利了,这就是蒋介石等国民党军事高层战略上的必然胜利。

步伐

918事变很快爆发,日军全线进攻东北,张学良违抗中央命令不战而退。当时蒋介石虽然已经下野,无力控制国家大局,却仍然认为中国无法在当时和日本全面开战。

道理很简单,规模空前的中原大战刚结束。中国国民中央政府实际控制的只有沿海几个省,中央军也只有60万人。中西部,西北,华北和东北各省均有军阀控制,根本不理会中央的命令。

中国尚没有任何能够和日本全面决战的条件,尤其所谓的抗战战略大后方也全部控制在地方军阀手中。一旦和日军开战,日军只需长驱直入,占领江苏,浙江,安徽,湖北四省和打垮这些省内的中央军,就等于将中央军控制区和有生力量全部消灭掉了。这样又如何打呢?如果打了必败无疑,不存在侥幸获胜的可能,明知道失败还去打不等于拿国家民族以及4亿同胞的生命开玩笑吗?

用1931年9月28日蒋介石接见学生代表时的讲话来说:关于抗日情势,假如本人要想全国国民拥戴我,是最容易做到的。只要对日本宣战,全国人民一定称赞我。我为什么不这样做,反给一般人疑我不抵抗呢?不是我怕死,而是我不能把国家的命脉断送;不能使民族的生命危殆。我要为国家前途打算;要为民族前途着想。不能为个人名誉而使中国灭亡。纵令不致永久灭亡,或者灭亡不过几十年或几百年,还是可以复兴的话。但是如果现在我们有方法可以使国不亡,使中国不致受几十年或几百年亡国痛苦,我们为什么不采用?为什么反而愿意冒几十年或几百年的痛苦。

到了918以后,中日表面上实现了和平。那么蒋介石为了施行既定的抗战策略,就必须同时进行两方面的作战,一是要学习明朝那样,全力把日本阻挡在华北以外的地区,不允许其继续进军富饶且人口密集的华北地区。

华北的北方,也就是后来日军七七事变试图侵略的地方,就是中国古代的雁云十六洲。历史告诉我们,一旦雁云十六洲为北方的外寇所占据,中国北方几省就失去地理屏障。外敌除了可以占据数千万人口和物产丰富的中国华北核心地带以外,还更进一步占据了军事战略上的绝对主动权。

雁云十六洲的南方多是一马平川的平原地带,是无险可守但又人口密集的富裕地区。日军一旦占领华北,那么它的主力随时可以南下以火力上的巨大优势击溃围歼国军在北方主力。那么中国政权就只能向南宋一样,退往南方依靠长江防御,中国最精华的地带就被敌人控制,中国的复兴和反攻就很难了。

况且南宋能够保持百年国运,主要还是大宋水军牢牢控制了长江的制江权。民国时期,长江很容易就被日本联合舰队控制,日本陆军随时可以渡江攻击。到时候,中国南方政府灭亡也只是迟早的事情。

二是必须尽快施行经济,军事,教育,文化,国防科技等各方面的改革,同时施行相应的军事行动,削平地方军阀割据实力,歼灭国府心腹之患中共,同时设法控制抗战中的战略大后方西南,西北各省。

1933年7月4日蒋介石在日记中写到:以和日掩护外交,以交通掩护军事,以实业掩护经济,以教育掩护国防,韬光养晦乃为国家唯一自处之道乎。

为了实现这个持久抗战策略,国民政府需要做的是:必须尽快收编和打走在中西部的军阀和中共割据势力,完全控制这些地域,作为抗战最稳定的大后方。

最终蒋介石通过红军的长征基本完成了收复中国西部的计划。在抗战之前国府已经完全控制了原属军阀和中共控制的江西,福建,湖南,广东,贵州,陕西,甘肃,四川这八个省,基本控制了西康省,剩下的云南,广西,青海,宁夏这四个省都无力和中央对抗,完全被国府所左右,之后他们也都率部参加了抗战。

加上国府之前就控制的湖北,江苏,浙江,安徽,河南这五个省份,基本上四分之三个中国已经由国府很好的控制。

剩下的只有新疆,山西,绥远,察哈尔,河北,山东这六个省,新疆由于地处边疆,又因为盛世才出卖主权换取苏联的支持和驻军,看来短时间内无法攻占。

好在盛世才凶恶成性,不断进行内部清洗,该省军阀的内部凝聚力并不强,加上盛世才同苏联不过是互相利用,一旦苏联不再支持他,新疆自然会回到国府手中,只是时间问题。

而山西绥远的阎锡山晋绥军,河北察哈尔宋哲元的西北军,山东韩复榘的山东军暂时也无法动他们。因为他们都处在抗日的第一线,直接受到日军的威胁。如果此时擅自去解决他们,这些军阀倒戈投降日本就得不偿失了。

况且日本的目的也是占领这些省份,赶走这些军阀,所以这三个军阀仍然需要国府的大力支持,从根本上来说是会支持国府抗战的。

西安事变结束以后,虽然蒋介石痛感没有剿灭中共会遗留极大的危害,但毕竟中国内战已经完全停止,西部又被国府控制,已经具备了同日本决战的最基本的条件,也是完全有可能获胜的。

下面就是希望尽量延缓和日军全面开战的时间,尽一切力量扩军备战,积蓄持久抗战的力量。

可惜,日本侵略军也不是傻子,他们并没有留给中国人多少时间。

栏目: 

Theme by Danetsoft and Danang Probo Sayekti inspired by Maksi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