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这里

老萨说史76:战略失败,亡国灭种

老萨的历史真相档案之七十六(国府在大陆失败系列之三)

按:中共道德的无底线,苏联支持的力度等已经决定了抗战后疲惫不堪、包袱沉重而又孤立无援的国府失败的必然性,军事战略决策所能影响的无非是失败时间的长短。本文未经校对。

蒋介石在台湾检讨第二次国共战争失败时候说,我们之所以会失败,并不是共产党强大,而是我们的怯弱。从军事的角度来说,国军在内战中失败的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在于战略上的失败。

克劳塞维茨说过:战术上再辉煌的胜利也不能弥补战略上的错误。国军之所以用相对优势的军事力量对付解放军,经过3年血战却被对手消灭,从根本上来说在于军事战略的错误。

侵华日军头子冈村宁次说过:军事作战的目标无非是歼灭敌人可以动的有生力量或者占领敌人不可以动的城池据点。

任何作战的目标均应该以歼灭敌军有生力量为主,一旦将敌人这些可以运动的力量消灭掉,那么城池据点等无法运动的目标也可以自然的夺得。

而军事战略中最大的缺陷无非于全力占领敌人的城池据点交通线,而忽视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此战略错误的恶果就是占领了大量的敌人控制区,敌人的实力却没有明显的减少,胜利一方反而在这样的攻坚战中消耗了自己的有生力量,还被迫将大量的有生力量固守在这些占领的区域,导致己方力量的大为虚弱。

日本陆军以远比国军强大的战力和其鏖战数年,就是因为日本有重占城池而轻消灭敌人的恶习。

道理也就是这样,抗战中日军之所以失败也是在于战略上的失败。首先他们入侵华北本来只是试图短期作战,击溃北方和上海的国军,然后迫使国府投降从而蚕食掉华北和上海。

为什么呢?因为日本当时尚没有一口吞掉中国的实力,也没有完成全民总动员的军事准备,还需要顾及到英美苏列强的影响,实则日本在发动七七事变的时候尚且没有能力全部占领中国。

但当时的国军并没有中计,他们拒绝投降,击破了日军局部战争的战略,将日军拖入了他们并没有准备的持久战。

其次,在国府断然拒绝投降以后,成功的使用了保护有生力量的战略。日军发动数次大规模攻击,但其攻击目标依然是如徐州,武汉这样的地区,却忽视了歼灭国军有生力量。

其实当时日军的进攻能力还是非常强悍的,也有数十万大军在中国四处进攻。

如果他们能够一举围歼国军百万主力,那么国军失去这些有生力量也自然无法继续抵抗,抗战也就失败了。

可是愚蠢的日军仍然犯了战略上的错误,他们接连攻陷徐州,武汉等地,占领中国许多重要的城镇,交通线,经济中心,可惜国军主力没有遭受到毁灭性的打击,仍然具有强大的力量。

冈村宁次认为也不能说占领敌人控制区就是错误的,但占领敌方城池的根本目的也在于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为什么呢?所谓有生力量并不只是目前正在服役的部队,而是包括大量的预备役和能够成为战士的普通老百姓,还包括摧毁敌人的战争工业以及维持战争的经济,实则也是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

打个比方,如果徐州,武汉地区居住着中国百分之九十的人口,有着中国百分之九十的工业和经济。那么中国失去了徐州,武汉以后,实际有生力量就等于被消灭了,也就只能屈服。

结果呢,占领武汉徐州这些地区并没有消灭中国的这些力量,仅仅国府固守的四川省就有人口4000多万,也是产粮区,有一定的军事工业。

结果就是占领了这些面积广阔的地区

同时反而将日军的大部分兵力分散在了其广阔的占领区,使得其进攻力量严重不足,被迫只能进行战略相持阶段的小规模歼灭作战。这种规模的战役不可能彻底打垮中国。实则此时抗战就已经结束了,胜利者就是中国。

最终日军在和国军作战的长期消耗中日益衰弱,被迫在1945年狗急跳墙的发动了一号会作战,动用了几乎全部可以使用的65万大军。

可惜此时日军又犯了同样的错误,他们的战略目的居然是为了打通大陆交通线,不是消灭国军有生力量,迫使国民政府屈服。

结果就是国军虽然在一号作战中大败,交通线也被日军打通了,国军元气尚未失去。

日军控制的所谓从满洲到越南的公路铁路线由于时刻受到国军的威胁,实际上也等于没有作用。

最终100多万日军因为错误的战略惨败,乖乖的战败投降。

陈诚将军说过,没想到我们当年笑话日本,最终自己却成为了日本,犯了和他们同样的错误。

内战一开始,蒋介石开始了所谓的全面进攻,从各条线进攻解放区。

而战争的主要目的居然和日军一样,蒋介石强调必须攻占重要城市,交通枢纽,以这些为所谓的支点,进而攻占这些城市,交通枢纽之间的交通线,形成所谓的线。

接着点和线连成所谓的面,进而控制一片片的区域,将解放区全部控制,将解放军赶出自己的地盘成为流寇。

在蒋介石看来这完全是第五次围剿的翻版,一旦解放军离开解放区就成为逃命的匪徒,不但一线有生力量会被消耗殆尽,失去解放区以后也失去了储备的有生力量,这样用不了多少时间解放军就会被歼灭掉。

可以说,蒋介石的战略从大体上来说,并没有错,但关键在于侧重点是什么?

所谓攻占解放区为了什么?就是为了消灭解放军,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

所以攻占城市,交通线从根本上来说,应该是为消灭解放军服务的。

也就是说,正确的战略仍然应该侧重消灭解放军的有生力量,占领城市,交通线都不过是手段而已。

却没想到,实际国军执行起来,居然将侧重点全部变成了单纯的攻城略地,以此为唯一的目标,歼灭解放军居然成为次要的目标。

这也并不难理解,攻占城市对于每一个国军将领来说是极为辉煌的事情,在国军有着强大兵力和重武器的情况下,占领解放军控制的少量城市也并不困难。

但如果试图消灭解放军的有生力量,这就难了。因为解放军强于机动,国军必须一样的疯狂机动,还要集中数倍兵力四面合围追击才可以成功。

这种打法一是苦,二是危险,三是需要战术和指挥的极高水平。

而攻打诸如延安,张家口这种城市相对难度则是小的,因为城市不会跑掉,固定的放在某处。

国军依靠空军和火炮的力量,一充一杀,一般一个城市就有了。

所以说,这种打法不容易彻底消灭解放军。

而解放军的战略如果很死板,那么国军虽然战略出错也可能赢。话句话说,如果他们的对手是类似于明朝末年明军那样死守城市,不做战略转移,结果有生力量被敌人一口口,那么国军自然可以获得辉煌的胜利。

可惜他们的对手,正是有着极为丰富运动战,游击战经验的解放军。

从南昌起义开始,解放军足足打了20年所谓机动灵活作战,基本从没固守过阵地。所谓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跑。

此次,面对国军的战略,毛泽东周恩来等人提出了,放弃城市等控制区,集中力量歼灭有生力量的战略。

此举,就集中了国军的要害。

为什么这样说呢?其实解放军的战略正是如蒋介石说的,没有什么高明之处。国军和其打了20年仗,早应该熟知于胸。

早在五次围剿时期,蒋介石利用碉堡战术,花费了一年时间将10多万红军打成8万多人,瓦解了所谓的运动战,将其赶出了中央苏区。

为什么呢?就在于当时国军足够强大,战略也是绝对的正确。国军四面合围中央苏区的部队部下50,60万之众,红军只有10多万人,双方实力对比太悬殊。

国军以5,6倍的兵力,使用成功的战略,自然可以将红军击溃。

而此时已经今非昔比,解放军的正规军已经有200多万,地方武装100多万,总兵力不下300多万人。

国军那边呢?虽然表面兵力强大,实则正规军也不过200多万,预备部队少的可怜,战斗力也极为差劲。实际上,国军方面顶多只有200万人是真正可以进攻的力量。

也就是说,国共双方的战斗力并不悬殊,顶多国军稍胜一筹,强百分之二十,三十。

五次围剿为什么能打赢,在于国军为了攻陷红军控制区能够遭受一定的损失,即使他损失了10万人,剩下的40万人对付几万红军还是绰绰有余的。

目前国军只是稍强一点,又采用的错误的战略,自然就经不起解放军这种战略的消耗。

于是所谓的全面进攻就变成了一场表演,一时间国军连接攻陷数百座解放军控制的中小城市,连延安也占领了。而实际上呢?败得并不是解放军,而是国军自己。

短短一年时间,解放军通过放弃控制区的焦土战术,和有效的运动战歼灭国军有生力量,造成国军近百万的损失。而解放军由于集中数倍兵力攻击,还可以在战后得到大量俘虏和缴获,所以损失并不很大。

最终就是,全面进攻结束以后,表面上国军攻陷了数十座解放军城市,实则像日军一样背负了几十个大包袱。

你花费巨大牺牲占领了这些城市,必然不可能像解放军一样放弃,就必须放部队去守。放一个团一个营守不住,只能放一个师一个军,这样几十座城市就必须放几十个师,这是什么概念?

全面进攻损失了百万大军,进攻力量本来就已经损失殆尽,这几十个师放到地方做卫戍部队,等于自己帮助中共消灭了几十万精锐部队。

所谓最辉煌的攻占苏中苏北解放区的战役中,实则经典战役却都是解放军创造的。国军占领了一些城市,地区,有生力量却被解放军大量歼灭。

粟裕在苏中来了个七战七捷,以己方仅有3万多人的华中野战军采用运动战,不固守一点,连续七战,把12万国军歼灭了5万多人,己方仅仅伤亡1万多人,双方战损比为5比1。

结果就是国军攻占了苏中解放区,却伤亡近半,还被迫分兵在苏中防守,进攻力量消失殆尽。

在全面进攻惨败以后,蒋介石才意识到战略出现了重大问题,他过高的估计了自己的力量,低估了解放军的力量。

蒋介石开始务实的开始改为重点进攻,也就是集中剩余可以使用的主力进攻陕北和山东两个解放区。

这时候也开始不太重视攻城略地,而是消灭解放军有生力量了。

可惜此时已经迟了,全面进攻中国军损失太大,占领的所谓部分控制区也远远不能让解放军屈服。实际解放军的力量并没有太大削弱,尤其东北解放军反而稳住了阵脚,开始有了极大的发展,兵力迅速增加到70万人,最后达到100万。

而重点进攻中,国军的实力已经大为削弱,就如同一个摇摇晃晃的拳击手,只是勉强能够挥拳而已。

而国军的对手此时并不弱,其战斗力实际也不比国军差了多少。

以粟裕为例,他已经能够集中数倍兵力一口吃掉了五大主力的74师3万多人。

经过数个月的鏖战,解放军不固守一点,灵活机动,避开国军主力,攻击国军弱点。结果国军虽然攻占了沂蒙解放区等地,却遭遇极大的伤亡,实则失去了进攻的能力,转为战略守势,局势开始全面扭转了。

进攻陕北苏区的国军也差不多,23万多人围剿彭德怀的2万多西北野战军,结果不但没有歼灭彭的主力,自己还接连损失了2万多人,只是占领了一些贫穷落后的陕北城镇,广大的农村仍然在解放军手中。

在重点进攻的同时,国军几乎一切机动力量都用在陕北和山东,其他地域只能防御。而解放军却在其他区域主动进攻,尤其林彪数十万东北军全面反击,将东北国军打的大败。

重点进攻结束以后,国军实际已经处于战略上的劣势,尤其东北战局更是极为恶化,到了想守守不住,想逃又不敢逃的尴尬地步。

此时其实尚且还有转机,本来可以继续和解放军做持久战,主动收缩防线,以攻势防御作为主要战略,同时稳定自己的军事政治经济的局面,大肆征兵扩军,还希望美国的军事援助。

却没有想到,在自己处于劣势的情况下,国军居然再次低估解放军实力,仓促应战,开始了战略决战的三大战役。这也就决定了国军在大陆的彻底惨败。

以东北为例,辽沈战役开始前,解放军东北野战军有高达54个师70万人兵力,还已控制了东北97%的土地和86%的人口。国军仅有44个师(旅),加上地方保安团队共约55万人,被分割压缩在沈阳、长春、锦州三个互不相连的地区内,后勤补给完全被切断,实际已经必败无疑。用当时国军将领的话来说:国军的三个城市立于赤海之内,朝不保夕。

以如此之绝对劣势,就算孙武再世,诸葛亮复活估计也是无能为力,又怎么能进行战略决战呢?

至于平津和淮海也差不多,以双方实力相差最小的的淮海战役为例,表面上好像国军有80万军队,解放军仅有60万。实则黄维兵团十几万大军并不在徐州战场,而是从华中急速开进过来。等到来的时候已经迟了,这10多万部队并没有起到什么作用。国军开战之后潜伏中共间谍前后拉走了数万国军,在加上国军士兵战斗力和作战意志相对于解放军士兵都稍弱,实则淮海战役的国军力量比解放军弱了很多。这点除了蒋介石以外,很多国军高层都意识到了,连杜聿明也说:徐蚌战局严峻,除非使用奇招,不然难免一败了。

克劳塞维茨说过主力会战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战役,而是需要一个国家集中全部力量的最重要的战役。

孙子也说战略决战必须极为慎重,因为亡国不可再起,人死不能复生。

这样情况下,又如何能够进行战略决战呢?这不是拿自己国家和老百姓的命运来开玩笑吗?

初期所谓全面进攻导致自己有生力量被敌人消灭大半,失去进攻能力。中期在重点进攻又没有能够扭转局面。后期更在己方力量占相当劣势情况下,居然不顾一般军事常识随意进行战略决战,可谓想不败都难。

其实当时国军高层的有识之士已经意识到这点,他们的几乎一致建议在于将东北和华北的国军百万多主力大部分南撤黄河以南,长江以北,首先集中力量全力击破刘伯承粟裕的60万大军(以200万对60万还是必胜),然后回头对付南下的林彪部队,就比在东北和其玩命,有多过数倍的把握。就算万一不能抵抗住林彪,也可南撤长江,以此有实战经验的200万精兵为主力,守住半壁江山。

可是由于各种原因,国军没有采用这样的战略,最终东北战场国军以一种自杀式的坐等厄运到头立场全军覆没,以近50万人的惨重代价,仅仅消灭了解放军7万人,东北全部沦陷。

而平津战场和东北如出一辙,国军大军并不从塘沽等地海撤南方,而是留在北平天津两座孤城等死,最终天津在差不多一天时间被打的粉碎,北平干脆开城投降,53万大军灰飞烟灭,解放军伤亡仅有4万人,华北全部沦陷。

这可谓所有有可能的结局中最坏的一个,也就是既没有保住地盘,也没有保住有生力量。

有人很奇怪,为什么国军依靠四川云南湖南山西这些地方可以和日军鏖战8年,却被解放军几个月内全部攻占。道理很简单,抗战中的国军非常注意保住自己的兵力,虽然被很多网友耻笑为转进主义,实则国军始终有几百万部队可以防御这些地域,自然短时间内不可能失败。而三大战役中国军绝大部分有生力量几乎覆灭,连5大主力也全部完了,所谓的天险长江再险也要靠人来防守,现在兵都被消灭殆尽了,又怎么守呢?

三大战役失败以后,国军伤亡200万人,可以打仗的军队基本完全覆灭,剩余的部队加上临时征召的新兵已经绝不可能守住长江防线,划江而治也无从谈起。

试问,战略上犯了如此大的错误,怎么可能不败呢?

国军败退到豆腐干大的小岛上也是必然的了。

现在看来,国军既然在抗战中能够熟练使用解放军那套,不固守一点,以空间换时间,消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什么到了解放战争,却变成日军那样的战略呢?

实则也和日军一样,主要国府军事高层是对己方力量估计过高,蒋介石甚至说:国府将在三个月内戡平内乱。

国军试图依靠己方的火力装备兵力优势速战速决,短时间内消灭敌人的这种错误决定的。

而由此衍生的军事战略也就是忽视消灭敌人有生力量,而单纯攻城略地。

如果一开始蒋介石不是全面进攻,而是集中兵力重点进攻,其余地域处于攻势防御。而进攻的矛头也不是解放区还是歼灭敌人有生力量,并不期望速战速决,而是稳步推进,稳扎稳打,那么胜负如何还真的很难说。

不错,有人说解放军当时有老百姓支持,可是难道在红军时期,他们就没有老百姓的支持吗?战争的胜负还是军事上的原因。

即使初期国军遭遇了这样的失败,中期即使不能扭转,也要在三大战役之前不要贸然决战,

而是用对付日军那套以空间换时间,尽量恢复自己的力量,至少能够保住半壁江山,最惨也能继续固守西南,将战争拖上几年。要知道1950年6月朝鲜战争就爆发了(1950年4月的西康省还在国府手中),美国开始全力援助国府,并且美军直接在朝鲜参战。将来会如何也就很难说了。

老电影《开国大典》中几个军官在前线指挥所一面搓麻将,一面发牢骚说:你看这仗是怎么打的。

蒋介石听到以后没有处罚他们,反而跟他们一起搓麻将,还说:打仗我不行,打牌你们不行,长江防线就靠诸位仁兄了,拜托了。

可惜这时候已经迟了。

栏目: 

Theme by Danetsoft and Danang Probo Sayekti inspired by Maksi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