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这里

章立凡:习近平新媒体改革并未摆脱意识形态思路

根据中国官方媒体的报道,8月18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这项指导意见的推出重新提出了中国媒体改革的话题。从相关介绍来看,改革重点将是改变传统媒体在新媒体平台上曲高和寡的局面。习近平为何在此时将媒体改革提上日程?官方媒体进军新媒体平台是否也意味着对近年来新媒体所代表的民间舆论空间的进一步挤压?居住在北京的历史学者、时事评论员章立凡先生认为,这项改革提议重在媒体传播形式的转型,而不是传统的意识形态思路的改变。

法广:首先,在您看来,习近平为什么会在此时重提媒体改革议题?

章立凡:首先是传统的党八股这样的说教、洗脑式的宣传模式,在今天这个互联网时代已经完全不适用了。现在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中共原有的宣传模式其实效果非常之差,甚至会适得其反。体制内的媒体人也早有这样的怨言,认为现在这套宣传模式不行。另外,我也注意到习近平先生在2004年的《之江新语》里有一篇文章:努力提高新闻质量和水平。他在其中也讲到这个问题,提出要更多地采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不断增强新闻宣传主动性、可看性,来提高新闻宣传的质量和水平。我想,他当时可能就已经意识到了这个问题,毕竟他那时在地方上工作。最近我们也看到比如澎湃新闻和新华客户端这样的新媒体出现,这也包含着这样的意思,就是开始用一种比较软性的宣传。这一点可能在大概一年多以前宣传“中国梦”的时候就已经开始了。“中国梦”的宣传不是那种板起面孔的模式,比如发誓“我们一定会实现……”等等,而是一种鼓励式的、励志型的方式。北京满大街都是这样的宣传画,这些宣传画同毛时代相比已经不一样了,使用的是民间的泥人张的泥塑、户县的农民画等等,这样一些比较软性的方式,像在说家常话,不像毛时代红海洋、大标语那种方式的宣传。这种变化看来可能是习近平的宣传思路。

从中共来讲,这是一个宣传方式的转型,但是,我觉得应该注意到,其实新闻并没有放松。习近平的《之江新语》里2004年的另一篇文章指出,新闻、舆论部门的同志要遵守新闻纪律,要鼓励、帮忙、不添乱,不炒作可能引发各类事件的所谓热点新闻,要改进重大突发事件的报道,要健全快速反应和应急协调机制。他强调是要牢牢掌握信息传播的主动权,新闻舆论要唱响什么团结、稳定、鼓劲的主旋律,及时、准确地传播党的声音……所以,我觉得,现在的基本思路,也就是意识形态思路并没有改变,但是,宣传手法利用新媒体的方式有比较多的改变。但这是否包括争夺对新闻宣传部门的控制权,还有待观察。

法广:这些年,无论是微博,还是微信,网络媒体形成一种民间发言相对宽松的平台。习近平这次提出的改革是要让所谓的主流媒体在新媒体平台上争夺更多的发言权,这是否也是要把对传统媒体的党管模式也转到新媒体平台上?

章立凡:应该是这样,因为事实已经证明,传统的靠控制、靠禁言的那一套已经不再起作用,而且,越是被禁止的东西,可能传播得越有效率。所以,现在有可能采取这种引导式的、或者是由主流媒体主动出击,来引导舆论,方式也比较有技巧,这样可能比较容易让受众愿意听一些主流媒体的东西,同时也表明主流媒体现在也在设法和民间争夺阵地,他们认为他们丢了很多阵地。

法广:这是否在某种程度上也意味着新媒体上民间舆论的平台会进一步的紧缩?

章立凡:从前段时间政府对微信的整肃,以及此前对微博的整肃来看,这一点已经很清楚,(政府)一方面用强力手段来缩小民间舆论空间,另外一方面也尽可能地利用新媒体、利用柔性的传播方式,来扩大官方舆论的传播空间。

法广:民间舆论这些年在新媒体平台上已经有所发展,政府如今想收回在这个平台上的主动权是否也有难度?

章立凡:我觉得(这样做的)难度还是非常大,因为官方媒体失去的东西太多了,现在靠原有的官媒已经不够,甚至象《环球时报》这样的所谓市场化的媒体也比较机会主义,所以也不为公众所信任,现在只有靠官方来创造一些新媒体,让这些媒体以全新面貌出现与运作,这有可能会赢得一些受众,但是这个过程可能没有那么快。一方面受众有可能对官方新媒体有一些新鲜感,但如果时间长了,老百姓的识别能力,他们的分析能力也已经今非昔比……官方这样做其实也促进了竞争,所以也是好事。

栏目: 

Theme by Danetsoft and Danang Probo Sayekti inspired by Maksi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