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这里

老萨说史70:我这一辈子,就到36岁(西安事变34)(3/4)

老萨的历史真相档案之七十

赵四小姐养鸡自乐

7.贵州阳明洞和麒麟洞

贵州号称地无三分平(山地多),天无三分晴(阴雨多),人无三分银(人穷)。

张学良是北方人,对这种南方湿热多雾气候非常不适应。加上精神上已经垮掉,在短短一年时间内,张学良的头发脱落很多,成了一个秃顶,人也显得非常苍老。要知道,当时他不过才39岁,还不到40岁,正是一个男人风华正茂的阶段。当时张的妾赵一荻看到张学良变成这个样子,非常伤心,却也无能为力,赵一荻自己也很痛苦,她其实也等同被软禁,和张学良一同坐牢。虽然赵一荻被特许偶尔去美国探望自己的子女,不过也必须几天后回来。赵一荻在这段时间开始很凶的抽烟,最终抽成了肺癌。

期间正是抗战最为艰苦的中期坚持阶段,中国四处都是激烈的厮杀,日军被拖入持久战焦头烂额,急于从中国泥潭中撤出,随即扶持了汪伪政权。而蒋介石领导的国军以巨大的代价和日军血战,八路军也在1940年在华北发动了规模空前的百团大战。东北军51军和53军在张学良老部下于学忠的领导下在山东南部敌后和日军激战,损失巨大。

但这一切都与张学良无关。既没有人跟他说,他也不关心。身处此地,关心了有什么用呢?徒增伤感而已。为了消磨时间,张学良开始研究明史。

就这样过了2年多时间,1941年5月发生了一件大事。

张学良之前一直隐约有腹痛,检查以后医生告诉他是慢性阑尾炎,可以开刀,也可以保守治疗。

当时张事情多,就没有开刀,后来被囚禁以后更有很多顾虑,没有敢于开刀,一旦肚痛就吃几片消炎止疼药。

在阳明洞读书的一天,张学良突然感到腹痛如刀绞,从床上一下滚到在地上。特务紧急报告刘乙光,刘赶到以后也是手足无措。随行的医生向刘汇报,这应该是急性阑尾炎,必须立即开刀。可惜不要说明阳洞,怕是修文县也没这个手术开刀的条件。

刘乙光此时非常矛盾,按照军统常规,他应该立即汇报给戴笠由他决策,然后自己再执行。

当时通讯不方便,戴笠的事情也多,照常理来说一般至少三四天才会有相应指示,张学良病情严重,万万拖不了这么久的时间。如果按照以往的流程来走,张学良很可能把命送了。

张学良因病死掉跟刘乙光没多大关系,刘却是个很职业的特务,忠于自己的工作,也就是尽一切力量保护犯人。

当时刘乙光如果自己随便做主,按照战时军统严酷法律,他自己的脑袋就算能保住,住几年小房子恐怕是难免的(指坐牢)。

犹豫再三,刘乙光最终决定立即将张学良送到贵阳的中央医院手术,不等戴笠的命令。

一行人慌手慌脚的将已经疼的没有知觉的张学良放上汽车,几个特务轮流开车赶了百里山路,将张送到了医院。医院立即安排最有经验的杨静波大夫为他做了切开引流手术,两个月后病又复发,只得将阑尾切除,张学良的命保住了。

在住院休养期间,张学良表示修文县太偏僻,没有必备的医疗设备,想留在贵阳。

贵阳是贵州省的省会,张学良住在这里自然很难保密,戴笠本来是不愿意的。最后考虑到张学良的身体,戴笠还是同意了,将他安排在贵阳郊区的麒麟洞。

麒麟洞是贵阳风景区黔灵山的一个景观,有一座尼姑庵,有尼姑师徒4人住此。

当时,曾亲眼目睹张学良关押情况的白衣庵小尼姑王启华回忆说:我14岁左右和我师傅等4人住在麒麟洞,推点豆花接待游人和香客。张学良关进来后,就只准我们4人进出。卫兵对我们说,出去不准讲张学良关在这里。当时,在麒麟洞四周的山上架有3挺机枪和驻扎了3个连的兵,大门旁边架有3部电话。每天白天和夜晚分别由几个便衣特务跟着张学良,寸步不离。和张学良一起关押在这里的还有赵一荻小姐和她的女佣人。当时,赵一荻小姐只有20多岁,常穿旗袍。张学良住左边小房,一荻小姐和女佣人住右边小房,中间是会客和用餐的地方。张和赵有时也一起出去走一走,但不得超过挂有禁止的木牌。更多的时候,张学良是抱着肘坐着在想事情。

张学良在麒麟洞住了半年多,此时杨虎城也被关在这里,由于军统保密制度严格,张对此丝毫不知情。

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美国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中国随即向轴心国宣战,加入了同盟国阵容。当时的有识之士普遍认为日本必败无疑,中国抗战胜利的曙光就在前方。

张学良还在病床上,得知这个消息又喜又悲,几乎要流泪。

蒋介石许诺过他一定会收复东北,帮他打回老家去,看来这只是时间问题了。

由于麒麟洞离省会贵阳太近,又经常有旅客,也不容易保密。很快张学良在贵阳的消息传了出去,蒋介石当时仍然很忙,除了和日军激战,打击汪伪政权以外,还加上了和盟友英美列强打交道的重任。

在知道张学良居住地泄密的消息以后,蒋介石电话过去骂了戴笠一顿,让他等张学良病好了以后,立即将其转移出贵阳。

1942年2月,张学良身体基本恢复,刘乙光又奉命将其转移到贵州开阳县刘育乡。

9.贵州开阳县刘育乡,息烽集中营

开阳县离之前的修文县不远,也是一个偏僻的地方。刘育乡则是一个闭塞,荒凉的小山村。蒋介石亲自为张学良物色了这个地方,命令工兵在此处修建了十几间洋房。

张学良住在刘育乡的时候,军统认为必须严加控制。他们安排军统特务李毓桢为开阳县长,军统特务廖文钦为刘育乡长。

除了以往的特务宪兵以外,外围还派了一个第75团把刘育乡围了三层。张学良到了刘育乡以后,除了他私人厨师租住房屋的房东刘天平一家外,没有接触过当地人。

由于心情不佳,张学良没有心情再去看明史。加上身体没有彻底恢复,也不能去做各种运动。更多时候张学良坐在树下发呆,或者在给他规定的10里范围内慢慢散步,后面跟着一个班的特务。

由于此处太闭塞,又没有什么风景可以游玩,生活实在无聊,张学良提出要去刘育乡集市和开阳县城玩玩,刘乙光也同意了。

张学良和赵一荻逛了几次集市,发现此处远比江西湖南还要贫穷的多,即使有钱也根本没什么东西可买。最终赵一荻出于打发时间的目的买了七八十只小鸡。

两人由此就开始了以养鸡打法日子的生活。张学良还请人搞了个鸡栏,夫妻两人有空就轮流喂鸡。

这样过了几个月,小鸡都长成了大鸡,赵一荻还高兴的说:等它们再长大一点就每天炖一只给你补补。

正在张赵两人高兴的时候,突然当地来了一场鸡瘟,几十只鸡都染了病。张学良为此还特地找来了兽医,却无济于事,所有的鸡还是很快死掉了。令人惊讶的是,张学良居然为此留了眼泪,可见,他的性格已经大大的变化了。

刘乙光看到张学良不开心,赶忙安排特务跟他下棋打牌,还让他去看京戏(张学良非常爱看京戏)。

没想到下棋居然也引起了张学良的不快。张学良被软禁以后,一直和特务宪兵下象棋解闷。在湖南郴州的时候张学良遇到一个年龄很小的宪兵,外号叫做小钢炮(真名已经不可考证)。这个小伙子棋艺不错,脾气倔强,每每输给张学良就一定要赢回来。由此张学良觉得小钢炮很对自己的胃口,两人经常一下一整天,连吃饭都忘了。

在由郴州转移到湘西沅陵途中,随从人员不小心把象棋给弄丢了,到了沅陵后,一时又没地方买,张学良便与小钢炮用当地出产的香樟木制作了一副新棋子。棋子上的将、帅、车、马、炮等字是由张学良亲手写上去的,对弈时棋子还会散发出一股淡淡的清香,张学良十分喜爱这副棋。

张学良也很喜欢这个棋友,一直把他当做朋友看待。

可是到了贵州以后,小钢炮就奉命调走了(军统特务的规矩,除了主管特务以外,普通特务定期更换,防止受犯人的影响)。由于前线吃紧,小钢炮被编入作战部队开赴抗日第一线。

张学良很关心这个棋友,经常问他的情况。

结果在刘育乡和特务下棋的时候,一个同小钢炮很熟的特务告诉他,小钢炮已经在前线阵亡殉国了。

张学良听到这个消息后,长时间不说话。之后他拿着那副香樟木象棋出门,将象棋埋在土里,算是祭拜了这个棋友。

当时全民族都在抗战,连这个小伙子也献出了自己的生命,可是张学良像个废人一样不死不活的活着,情绪自然非常低落。

张学良在刘育乡住到1944年底,当时日军已经知道自己必败无疑,在灭亡前他们集中所有可用的兵力,发动了规模空前的一号会战。其中一股日军居然打到了贵州独山。该股日军很快被中央军击溃,但戴笠认为地处黔中的刘育乡已经不安全,让刘乙光立即带着张学良再次转移到远离前线的黔北桐梓去。

10.贵州桐梓小西湖

桐梓也是小地方,名气却极大。

贵州曾经被桐梓派军阀统治了10年之久,当时红军长征期间被蒋介石搞下去的贵州省主席王家烈就是桐梓派的领袖人物。

桐梓这个地方到处是军阀修建的别墅和公馆,贵州虽穷,这些别墅公馆却极为豪华,有的还是仿照欧美风格,相当的奢侈。

戴笠来桐梓视察的时候,看中了县城东北6公里天门乡一个叫做小西湖的景点。这个小西湖本来是为了在桐梓的国军兵工厂的发电机准备一个大型蓄水池。后来被当做当地的一个著名别墅区。

湖中修建了三潭印月,修起湖心亭、放鹤亭、望湖亭,湖光山色艳丽。

该地三面环山,易守难攻,相当隐蔽。戴笠来此处查看过三次,认为是软禁张学良的绝佳地方。随即向蒋介石申请了小西湖北面的一块地,调工兵修建了别墅。同时在别墅远处部署了铁丝网和竹篱笆,山坡上挖了战壕,修建了12个碉堡。

这也是张学良在大陆最后一个软禁地点。

在桐梓小西湖别墅修好之前,张学良暂时住在息烽集中营。息烽集中营也就在开阳县傍边的息烽县。当时杨虎城也住在集中营的玄天洞,张学良一样不知道。张和赵一荻在集中营仍然是最优待的对象。他们住在单独的院落里面,生活条件远比当时的杨虎城好得多。张学良还可以偶尔去贵阳购物逛街。

虽然如此,毕竟这是一个集中营,把张学良安排在此处的意义不言而喻,他不过是一个特殊的囚犯而已。

这个阶段张学良又从似乎平稳的心态转为烦躁,他经常发怒,大骂特务和随从,甚至不吃饭就将饭桌掀翻,甚至一次大怒之下将卧室的家具砸的粉碎。

好在张学良在集中营并没有呆多久,很快就转到了小西湖。

张学良对小西湖还是比较满意的,每天上午吃过早饭和下午的两三点时,张学良就独自走出住房,划着小船来到湖中小岛,登上岛上惟一的草亭,开始钓鱼。不论天晴下雨,他都要去岛上钓鱼,这是他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

特务和宪兵们就跟在他的后面,张学良一钓就是几个小时。有时候他能钓到不少大鱼,但自己基本不吃,钓鱼时他很少说话,没有人理他,他就决不会理别人。

当时张学良已经被关押到麻木了,对政治更是甚为恐惧。一次之前长期看守过他的宪兵独立第二营营长丁挽谰从贵阳来看望他,谈话中,丁挽谰问及张学良对当时的时局有什么看法时,张学良马上正色说道:我不懂政治。你别问我。

张学良在小西湖住到1945年春,此时日军已经在各条战线大败,国军连接发动了豫西鄂北会战和湘西会战,大败日军精锐,开始了战略反攻。日军高层认为自己的灭亡只是时间问题,也开始在中国战场放弃次要的控制区,他们的傀儡汪伪政权和伪满洲国更是惊恐不已。

看到这种情况,蒋介石却并没有太多的喜悦,因为当时国共几乎已经完全翻脸。八路军在华北多次和国军交战,在山东把李仙洲打的一塌糊涂,又在河北把孙殿英,石友三等部数万人吃掉,在山西侵吞了阎锡山的山西新军,新四军则在苏北的黄桥战役将江苏省主席韩德勤的部队主力歼灭1万多人,89军军长李守维被打死,独立第6旅旅长翁达自杀,一战杀了两个将军。这边国军发动了皖南事变,打掉了新四军军部,俘虏了军长叶挺。

而此时八路军和新四军总兵力已经扩展到200万之众,控制了很多敌后地区。在蒋介石看来这还是其次的,关键是雅尔塔协定已经签订,苏联肯定会进占中国东北。当时东北是亚洲仅次于日本本土的第二个工业基地和兵工基地。苏军控制东北以后肯定会把这个地盘连同缴获八十万日本关东军和四十万伪满洲国军的武器装备交给中共,这样一来,中共不但会迅速完成部队的正规军和野战化,更控制了这军工和工业基地,可以轻松维持一支数百万人的军队。

国军已经在8年抗战中伤亡了300多万主力,还殉国了8名上将,41名中将,71名少将,元气大伤,短时间内无法恢复战前的实力,此消彼长,未来就很难说了。

由此在蒋介石看来,抗战胜利并没有让中华民国获得新生,反而是另一场更大规模战争的开始。

蒋介石派现任国民党中央委员会,东北军元老莫德惠来桐梓看张学良。张和莫老谈了几句后就立即问:委员长准备什么时候放我?

莫德惠很理解张的心情,但他也是无能为力的,只好说:别问了,到时候自然会知道的。

1945年8月15日,日本政府宣布向中国投降,由此抗战结束了。

这场中国历史上最大规模之一的民族战争由此结束,中国人在抗战中经历了22次大型会战,1117次大型战斗,38931小型战斗。因为这场战争付出了3600万人的伤亡代价,真可谓一寸河山一寸血。

消息传到小西湖,特务和宪兵们欢声雷动,他们激动的大吼大叫,有的还举起手枪朝天空射击。张学良看听到胜利的消息也流出了眼泪。

他此时还有一丝希望,当年潼捉蒋表面上是为了抗日,现在日本已经投降,也许蒋介石有可能将他释放。

张学良犹豫再三,在妾赵一荻的支持下,将自己的一块金表送给蒋介石,意思是软禁他的时间已到。

此时的蒋介石却没有半点欢喜,8月15日日本宣布投降之前4天,八路军和新四军已经开始了所谓的反攻。

当时日军已经普遍知道就要投降的消息,自然军无斗志。除了大城市和重要的交通枢纽以外,日军基本放弃了华北的农村地区,这些地区都由伪军控制。

八路军新四军四处出击,而伪军本来就是中国人中的垃圾,失道寡助,自然完全不是对手。

短短时间内,八路军和新四军收获极大,仅仅山东地区就攻占了108个县的100个县,接受了日伪6万多人的投降。至于绥远,察哈尔等地的八路军更是在苏联军队的帮助下几乎控制了这两个省。

而八路军也好,新四军也好不过是国军中的一部兵力,在任何一个国家来说他们必须服从国家政府的命令,否则就是叛军。作为国家军队的一部分,他们有什么权力自行接受日伪投降呢?难道现在福建军区能够擅自发兵去打台湾,然后占领台湾建立自己的政府吗?所以说,国共合作其实早已不存在了。

让国府还算欣慰的是,侵华日军头子冈村宁次是个标准的反共人士,他不顾日本军部下达的将武器装备交给八路军新四军的命令(日本人知道自己战败后会一蹶不振,所以想让中国内战,这样对他们是有利的)。

他下令日军一律不许向中共投降,只能投降给国军。

当时日军战斗力最强的部队虽然都在南方和国军作战,留在北方的都是战斗力最差的师团,但打打八路军新四军攻城部队还是没有问题的。

一时间八路军新四军除了在农村地区大获全胜以外,攻打大城市却遭受极大的失败。

八路军新四军颇想占领几个大城市,结果向大同、太原、张家口、石家庄、保定、开封、安阳、新乡、邯郸等城市的进攻全部失败,仅仅在苏军帮助下攻占了张家口这一座城市。

苏联在8月15日接受了已经成为乌合之众的日本关东军投降,控制了整个东北,8月下旬解放军先头部队在苏军保护下进入东北,由此直到12月底共12万官兵和干部开入东北,国军一兵一卒也没能进去。

栏目: 

Theme by Danetsoft and Danang Probo Sayekti inspired by Maksi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