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这里

老萨说史69:抗战中几乎覆灭的十七路军(西安事变33)(1/2)

老萨的历史真相档案之六十九

武士敏军长殉国后,中共对其评价也很高。因为武士敏和八路军合作过,阵亡地点也是在八路军的太岳根据地,是所谓八路军支持国军抗战最好的例子。一切都是政治因素!

东北军6个军投靠了中央,除了51军和57军并肩在敌后苏鲁战区作战以外,其他4个军都分散在全国各战区作战。由此东北军这个名称不存在了,张学良这号人物当然也不存在了。至于十七路军,他的结局和东北军也差不多。

杨虎城的十七路军在西安事变前有三个师,冯钦哉的42师,孙蔚如的17师,直属杨虎城控制的西安警备师,总兵力是5万多人。

西安事变结束后,先是冯钦哉率领42师全部投靠中央,稍后孙蔚如的17师王劲哉49旅脱离十七路军投靠中央。在王劲哉拉走部队的同时,西安警备师下属三个旅中,警备一旅旅长王俊的整个旅和警备二旅的两个团先后宣布离开十七路军投靠中央。

前前后后,十七路军拉走不下2万多人,剩余部队仅剩3万出头。十七路军的番号也被取消,他们的领袖杨虎城再也没有回到部队中。

几乎覆灭的42师

冯钦哉42师投靠中央以后,蒋介石认为冯有立功表现,将该师扩编为第27路军,下辖42师,师长柳彦彪,169师,师长武士敏。

42师在十七路军中也只属于二流部队,武器装备比起孙蔚如的17师大为不如,和中央军日军根本是没法相比了。好在42师部队里面还有一批有实战经验的老兵,这让该师仍然具备一定的战斗力。

七七卢沟桥的枪声打响以后,冯钦哉立即率领27路军赶赴华北前线作战,接连参加了保定战役和娘子关战役。

保定战役中,27路军和之前的老朋友十七路军赵寿山的17师在同一个战场作战。国军方面先后投入了两个集团军防御以保定为核心的防线,抵抗日军侵华部队中最精锐第六,第十四,第二十师团及第五师团共4个师团的冲击。

保定战役的结果是激战2个月后保定沦陷,但日军为此也付出了伤亡5000多人的代价,大大拖延了日军锐利的进攻势头。当然,27路军并不是保定战役的主角,只是在其中起到一定作用。

随后的娘子关战役,27路军和兄弟部队也是阻挡了日军关东军20师团的进攻,还曾经将该师团包围。日军被迫抽调109师团才将20师团救出。

这两个战役中27路军由于装备差,兵员素质也不行,遭受了很惨重的伤亡。冯钦哉总体指挥比较成功,至于伤亡较大,也是中日军队实力客观差距导致的。

1938年,27路军再次改编为14集团军,在晋东和日军做拉锯战。此处也是中共18集团军活动的区域,冯钦哉此时还是愿意和中共合作,两军配合也打过几次仗。冯钦哉在这段时间同朱德,彭德怀开始有了私交。

可能是蒋介石看到冯钦哉和中共开始走近,1938年底冯钦哉奉命升任第一战区副司令,由此失去了军权,再也没有直接指挥自己一手带起来的42师。好在冯钦哉上调以后,蒋介石并没有派自己的黄埔将领接替他。冯钦哉的位置由169师师长武士敏接任,该部再次被改编为98军,下辖2个师。

该军又同日军在山西作战数年,经历了如“九路围攻”、“八次包剿”等战斗,颇有战功。

期间由于八路军和晋绥军在山西互相争夺地盘和军队,实际山西境内国共合作已经不存在,两军互相敌视。98军在武士敏的指挥下倒是和八路军相处的很好,双方没有武装冲突。

几年的拉锯战下来,98军也伤亡很重,部队几次大换血,补充了大量新兵,战斗力也有所下降。最终98军在1941年遇到了建军以来最大的危机,也就是中条山战役。

中条山位于山西南部晋、豫、陕三省边界,靠近黄河大转折处的北岸,是西安、潼关、洛阳的东北部屏障。华北沦陷后,中条山是中国军队在黄河以北唯一集中重兵据守的防区,成为华北、中原和西北的战略枢纽,日寇要想南渡黄河,进扰西安,威胁陪都重庆,必先占领中条山。

由于中条山是山西南部,黄河北岸的战略要地,国军在此处以巨大的代价坚守了5年之久,是日军的心腹大患。中条山的存在严重威胁到华北日军的后方安全,日军为了攻占中条山前后进行了13次大规模围剿,国军都以惨重的伤亡坚持住,一次次粉碎了日军的进攻。

时间到了1941年5月,日军仍然无法占领中条山。

可是随着1940年八路军在华北发动了百团大战以后,日军高层深受刺激,开始将主力回调,以清除后方的国军和八路军力量。经过几次大扫荡,八路军受到相当严重的损失,丢失了大量的根据地。日军认为八路军已经被击溃,不构成威胁。而中条山当时有7个军的兵力,其中大部分为中央军,自然是日军首要打击目标。

1941年1月30日,日本中国派遣军提出1941年度的作战计划:根据当前任务,大致确保现在的占领地区,尤其在夏秋季节须发挥综合战力,对敌施加重大压力。特别期待于在华北消灭山西南部国民政府中央军的一战。

由此,中条山战役爆发。

日军为了彻底消灭中条山的国军部队,吸取了前面13次失败的教训。前面13次大战,日军多是出动数万人部队进攻,兵力自然是不足的。这些战役虽然会造成中条山国军一些损失,不过想获得彻底的胜利是根本不可能的。

加上日军由于出动兵力不足,无法紧密合围中条山,国军随时可以突围出去。几次战役中日军虽然大大占了上风,却坐视国军在中条山反复突围,始终无法歼灭国军主力。而国军也经常对兵力不足的日军发动反攻,也都造成了日军相当严重的伤亡。

此次战役既然是1941年日军首要战役,自然要不惜一切代价集中兵力进攻。

中条山战役是1941年日军在敌后发动最大规模的进攻作战,为了此次作战日军疯狂增兵,甚至从华中和关东军处抽调大量部队参战。

最终用于中条山战役的日军高达6个师团,3个独立旅团,以及一个完整的第3飞行集团。仅仅陆军兵力就有16万人,配合大量重炮和坦克,参战日军全部是精锐部队。

可以说这个数字是极为惊人的,要知道日军三次长沙会战出动兵力也不过10万出头,而它们面对的薛岳第九战区不下40万大军。

而此时防守中条山的国军共有7个军,其中也包括武士敏的98军,该军负责防御中条山东北的董封镇一带。

国军总兵力大约有18万人,虽然数量似乎较日军为多,实际上除了人数稍多以外,其他根本没有任何一点能够和日军进攻部队相比。

中条山地处吕梁山区,本来就是中国最贫穷的地方之一,当地地广人稀,10几万大军在此处驻扎,想依靠当地提供粮食补给是不可能的。只得将粮食千里迢迢的从后方运送过来。

运输部队需要先穿过山西几百公里的大山,再用木筏木船运送过黄河,最后由中条山的士兵靠人力扛上山。由于山上有10多万大军,所以需要的粮食量也惊人。

中条山国军部队的士兵们每天都要分出高达三分之一的人去打柴,挑水和去黄河边搬运粮食,再靠人背着粮食徒步走过上百里山路,回到驻地,一趟往返要2到4天时间。一旦遭遇恶劣天气或者日军袭击无法运输,那么山上立即就会断粮。

当时大家都知道中条山不产粮,如果想和日军长期作战就必须贮存粮食。可是粮食补给实在太困难,每个部队拼了老命也顶多只有三天的存粮。平时不打仗的日子,普通士兵也吃不饱肚子,至于副食更不要说了。连团长之流的中高级军官也只能吃点咸菜下饭,旁边士兵还看着眼红。因为整个中条山都缺盐,他们往往一二周才能吃一点盐。偶尔每年过年时候改善伙食能够吃上1,2两猪肉,士兵们就个个兴奋的嗷嗷叫了。

没有足够的粮食,这也是导致中条山战役惨败的一个原因。很多国军部队和日军激战一周后就饿得举不动枪了。一些部队被日军包围以后,因为严重缺粮,实在无法坚持,只得向日军投降。此次中条山战役被俘国军有2万多人,这对于抗战中的若干次大型战役来说,是相当多的了。

至于防御上,中条山都是石头,无法修筑坚固工事。中条山上的国军士兵只能修建一些简单的土木工事,这种工事防御日军步兵是足够了。如果面对日军大量重炮和飞机的打击,这些工事是没用的。为什么不尽量把工事修筑坚固点?实在是国军没有这种技术力量,只能依靠士兵人力修筑。这种石头山的很多区域无法修筑工事,连散兵坑都挖不出来,一把崭新的十字镐一天就会挖坏。士兵们只能用麻袋装一些土,在砍一些树木修筑成简易工事。

所以,中条山的防御能力是有限的,各方面补给也不足,实际已经无法经受日军高强度的打击。

至于士兵,由于前面13次进攻,驻守此处的西北军,十七路军旧部损失巨大,有的部队1个师被打成了1个旅的兵力,已经被调往其他战场。目前驻扎中条山的部队也是各战场打残的部队,以中央军为主。这些部队老兵不多,新兵过多。且不说新兵能否打仗,就是中条山这种艰苦的生活,他们也受不了。第3军下属第34师虽然在8个月以来补充了2000多新兵,但不到一年就逃走了一半,因为新兵多是抓壮丁来的,基本都受不了中条山的苦。

其实这也不能责怪这些新兵,在中条山驻扎上1年,身体强壮的士兵也会变得相当瘦弱,几乎人人都有慢性疾病,战斗力大为下降,士气也很低落。

更重要的是,由于两军战斗力的巨大差距,根据国际军事观察员客观估计,国军在防守中需要2倍数量的部队,战斗力才基本和日军持平。而如果是国军进攻,就至少要3倍数量优势。

目前日军出动16万人,国军按照理论需要至少32万人才能和其对抗。现在国军不过18万老弱残兵,战斗力上已经远远不是对手,失败似乎是必然的。

除了战斗力的优势以外,日军此次是有备而来。根据之前失败的经验,日军没有像以往一样摆开架势高歌猛进,而是突然进攻,分为九路四面合围,力图首先切断中条山和后方的联系,接着截断中条山国军各部的联系,然后一个个吃掉。

而国军防御中条山有个最大的问题就是,中条山是在黄河北岸,北岸全部是日军控制地域,只有南岸才是国军控制区。中条山所有补给和撤退道路都必须渡过黄河。一旦中条山南渡黄河的渡口被日军控制,那么国军就会处于一种要打没有后方粮食补给,要退无路可退的可怕局面。

日军进攻一开始就全力进攻所有黄河渡口,不但用了坦克部队,甚至还用了伞兵。最终日军以相当的伤亡,在12日将渡口全部控制。在进攻渡口的同时,日军调动主力采用双重合围的战术,全面进攻中条山,合围孤立国军各部队。

同时日军惊人的采用了特种作战和空降作战配合的方式,利用特务和空降兵一举插入中条山腹地,全面攻击各军指挥中心,将好几个军的指挥部打瘫。一时间国军各军陷入混乱之中,互相之间也失去了联系。

黄河渡口的失守主要是国军战斗力实在不及,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而日军突袭国军指挥部成功,主要是日军已经对中条山进攻了5年之久,对该山上的一切都非常熟悉,情报工作做的非常完善。

之后日军开始对包围圈内的国军进行全面的进攻。国军简易土木工事遭遇日军重武器打击,一个个被打的粉碎。由于日军重火力太厉害,国军不敌,死伤惨重。同时由于后方渡口被切断,粮食补给已经断绝,国军只好靠吃野菜度日继续坚持作战。

需要说明的是,大部分国军仍然誓死抵抗,整个中条山四处都是在激战。

蒋介石立即命令南岸国军反攻夺回北岸的渡口,立即增援中条山。可惜南岸国军数量不足,之前也完全是做防御准备,根本缺乏进攻实力。南岸国军拼死进攻了数日,进展极小,没有能够打开增援中条山的缺口。

这边蒋介石命令阎锡山的晋绥军和八路军立即增援,但命令传过去以后两军毫无回应,都是按兵不动。

由此中条山的国军处于孤军奋战的地位。

蒋介石目睹战况危急,开战数日后立即命令中条山国军最高指挥官卫立煌,让其立即组织部队突围,退回黄河南岸。此时日军已经将黄河渡口全面控制,并且将国军分散合围,突围又谈何容易。

由此惨烈的防御战和突围战开始。

当时武士敏的98军和其他6个军的遭遇几乎相同。该军从5月7日开始在东北线和日军激战,双方整整打了3天,将日军进攻部队多次击溃。日军仅仅在王村一战就有2000人一个联队被98军打垮,丢下了包括滨田大佐以下700多具尸体。

3日激战中,98军也有相当伤亡,更可怕的是粮食已经吃光。13日起,日军再次增兵,随即集中优势兵力疯狂进攻,98军支持不住,被迫放弃现有阵地,向横河镇东南地区转移。

之前的10日,国军第一战区长官卫立煌得知南岸反攻渡口已经完全失败,随即下令中条山各军准备突围。可惜由于通讯联系被日军切断,这个命令稍后才送到98军处。给98军的命令是首先向敌侧后挺进,然后寻机渡河撤退。此时日军对98军的包围圈已经形成,突围是极为艰难的。

武士敏率领98军奋力突围,先是遭遇从济源突入的田中师团拦截,双方恶战一场,98军勉强突围成功。之后98军几乎每天都和日军血战。日军一路尾随追击,最终武士敏率部奋力击溃拦截的日军,全军突围到太岳山区八路军控制区域,摆脱了日军的追击。

此次中条山战役,国军18万军队中最终只有11万人拼死撤退过黄河或者突围进入敌军后方,余下7万人中有4万人伤亡,2万多人被俘,还有1万人失踪(伤亡或者被打散),实在是一场惨败。

日军方面由于避实就虚的作战,仅仅伤亡了1万人。所以该战也被蒋介石视为抗战历史上最大的耻辱。

更惨的是,虽然98军退入了太岳地区,却没有摆脱危险的境地。

太岳地区是八路军控制区,但这种控制和国军的控制有很大的不同。国军山西敌后战区和苏鲁战区控制区完全是国军的政府,地方驻扎国军的部队。

而八路军控制区并不稳定,所谓敌进我退,今天这里是八路军地盘,明天可能就是日军地盘。地方政权很多也是两面,有时候为八路军服务,有时候为日军服务。

中条山战役结束以后,日军得知98军主力进入太岳地区,认为该部仍然有一定战斗力,是个较大的威胁,随即准备集中兵力将其彻底消灭。

他们首先派了几个汉奸找到武士敏,给其封官许愿,希望其投降做伪军,被武痛骂一顿后赶走。见无法逼迫武士敏投降,日军集中数万主力,分十四路进攻太岳根据地。

当时八路军主要驻守在太岳根据地的北部,得知日军来扫荡,就立即将部队拉走了。这也是反扫荡的老一套,日军来了将主力撤走,留下小股部队打游击。日军由于补给兵力也不足,不可能长期在这种荒凉地区驻扎,烧杀一段时间自然会撤走。到那时候八路军回来收复失地即可,此时当地游击队也会出现,帮助收复丢失的地域。

不过武士敏的98军的行动速度显然没有八路军那么快。由于之前作战伤亡太大,随军带了不少伤兵,武认为不能将他们留下,不然肯定会被日军杀死。

处理伤兵和整理部队用了几天时间,此时日军已经四面包围上来了。98军奋力抵抗,顶住了日军第一轮进攻,但不能改变整体的形势。在双方激战7日以后,日军将98军合围。

此时还可以将部队分散成连排,像八路军一样突围出去。不过98军已经遭受了极大的伤亡,一旦分散开很可能和朝鲜战争的180师一样不战就自行瓦解了,风险太大。

所以武士敏没有敢于使用分散突围的办法,98军再次集中部队强行突围,此次由于日军主攻目标就是98军,突围自然比中条山还难上数倍。两军在太岳南部激战,98军残部其实已经不到1个师的兵力,日军不下2万多人,四面受敌,非常不利。

战斗到最紧要关头,军长武士敏亲自率领209团突围,该团对日军进行冲锋七次,试图打开缺口。战斗中,日军集中主力部队进攻武士敏的军部。武军长所在山头几乎被日军火炮打成一片焦土,身边卫士仅有2人还没有受伤。

武军长亲手持一挺机枪指挥突围,结果被一发子弹击中头部,上颚都被击穿,负重伤。武受伤后自知不治,他不愿被日军俘虏,开枪自尽殉国,时年49岁。

战后日军知道武军长殉国的事情以后,虽然是敌人,他们也非常钦佩这种临死不屈,为国牺牲的英雄。日军找到武军长的遗体后,将其安葬在长治城内西南城墙脚下的一片荒野地上。日军还为武军长举行了安葬仪式,并且树碑为:武士敏将军之墓。

武士敏军长也是原十七路军中牺牲的最高军衔的将领。98军此次战役中损失极为严重,仅有一部突围成功。

武士敏军长殉国后,蒋介石将该军少量残部收拢后重建该军。由国民党军委会调黄埔一期生刘希程继任该军军长。因为98军主干都已经不存在,只是保留一个番号而已。

由此98军变为一支中央军部队,和普通中央军没有区别。1944年98军番号被取消,所部整编为169师,被调往西南地区,归入远征军,驻守滇西。

由此,98军等于覆灭了,全军官兵为国家流尽了最后一滴血。

至于冯钦哉,他在1938年面见蒋介石,要求回山西作战(冯钦哉是山西万荣人)。蒋介石答应给他5个军兵力,之后也没有兑现。1941年冯钦哉升任察哈尔省主席,可是当时察哈尔省大部已经沦陷,所以这个主席并没有实权。

1945年抗战结束后,冯钦哉才开始拥有兵权。

1946年10月,冯曾参加对张家口的军事进攻,帮助傅作义攻陷了中共控制的关内唯一的大城市——张家口。后历任第十一战区副司令长官兼张垣绥靖公署副主任、北平行辕副主任、华北剿总副总司令。

1948年底,北平被人民解放军包围,傅作义开始考虑与解放军商谈投降事宜。

冯钦哉此时坚决支持向中共投降,曾奉命赴绥远包头接傅作义与解放军谈判的全权代表邓宝珊,促成和平协议。在这一点上,冯钦哉对中共是有功的。

建国后,冯钦哉自知可能没有好下场,并不愿意在中共政府任职,只是在1956年加入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任政协北京市第一届委员会委员。

果然,冯钦哉在1957年被划为右派分子,开除民革党籍。之后因为西安事变中没有支持杨虎城,加上杀死杨虎城派来策反的军法处长张依中这两件事,被定为反革命罪后,随即被捕。

被捕数年后,在1961年因病保外就医,1963年去世,时年73岁。

1980年,民革北京市委员会撤销过去给予他的一切处分,恢复政治名誉。

其实冯钦哉在西安事变的所作所为,并不算错。作为国军的一个军长,他效忠国家最高军事领袖蒋介石并没有任何问题。即使他的上级杨虎城也需要听蒋介石的命令。

至于杀死杨虎城的军法处长,也是因为此人是来策反42师的,在当时看来属于间谍,一般被发现都是难逃一死。当年贺龙还枪毙了自己的救命恩人熊贡卿,也是因为熊是来当说客,想让他投降的。

栏目: 

Theme by Danetsoft and Danang Probo Sayekti inspired by Maksi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