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这里

老萨说史67:流血的二二事变(西安事变31)(1/4)

老萨的历史真相档案之六十七

大名鼎鼎的孙铭九,华清池捉蒋的愤青英雄,后投靠日本人做了汉奸。解放后,孙铭九受聘担任了上海市政府参事。

西安事变的第一个高潮自然是临潼捉蒋,第二个高潮是张学良放蒋,第三个高潮则是二二流血事件,三个高潮以后西安事变落幕。二二事变大家也许不太清楚,甚至根本没有听说过,这是很自然的。因为某些政治因素,大陆的教材中一般不提这个内容。

所谓二二事变就是东北军中主战的少壮派孙铭久,应德田,苗剑秋等人和十七路军的主战派宋文梅,王劲哉等人勾结,利用杨虎城的犹豫,下手杀死了东北军主和派的王以哲军长,交通处处长蒋斌等人,要求立即和中央军决战。此举导致东北军其他几个军长义愤填膺,认为杨虎城和中共纵容少壮派使用杀人的手段威逼东北军打仗。由此,东北军几个军长先后宣布归顺南京政府,一部分投靠中央,一部分甚至率兵向西安进攻。由此东北军彻底瓦解,杨虎城十七路军仅剩的3万多人独木难支,也只得投降给中央军,杨本人被迫出国离开军队,西安事变由此结束。

根源在东北军制度上

二二事变爆发的原因主要是两点,第一就是东北军内部由来已久的内部分歧和激烈斗争,第二就是杨虎城对于如何解决西安事变上的犹豫态度。

东北军是一个军阀团体,传承军阀团体的特点,其内部问题极多,而且极其严重。可以这么说,当时的东北军就类似于现在的一些机关,国有企业,事业单位一样。大家都知道,这些单位的内部斗争极为激烈,内耗严重,由此导致它们的竞争力都非常差。除了国家强力扶持的少数企业或者垄断的部分企业以外,一旦让其自负盈亏,投入国际国内市场竞争,再庞大的公司必然瞬间就完蛋。为什么会这样呢?主要还是制度的原因。

作为这样的公司来说,它其实是一个完全独裁的人事制度,虽然可能会装一装民主的样子,但实际上,每一级官员,干部都是一个小独裁者,他们会根据自己的需要招一批手下。这些手下的头等因素就是不能有机会取代他的位置,另外就是需要听话,至于能力如何是次要的,甚至不予考虑的。

为什么这样做呢?

在于他们的位子来之不易,很多都是没有能力之徒或者无耻之徒,只是依靠机遇,行贿,裙带关系,溜须拍马,甚至赔领导上床做孙子才得来了今天的位置。花费如此大的心血和代价,自身又没什么本事,自然不允许别人有机会取代他,也不允许有部下能公然和他作对。

由此一个国企几乎从上到下都是这样,这也导致有才能但不怎么听话的人被压制排挤冷遇,最终不是辞职就是改变自己同流合污,也使得整个企业大部分人都是平庸之辈,只依靠搞好上下级关系度日,平时则用同样的手段打压下级,乐于昏昏度日,大捞油水。

为什么还有这样的企业?和张学良杨虎城的两个团体一样,国家需要机关和国企来保持国家的稳定,更不希望一些最有油水的领域落入民间。

这样的企业又怎么可能有竞争力?一旦独特地位被取消,它们自然一败涂地,甚至不用别的企业来对付它们,自己就搞垮自己了。如果企业是这样制度和模式,企业就会垮。国家是这样制度和模式,国家就会垮。

东北军也就是这样,所以它自然也会垮。

东北军表面上是东北军,奉军,甚至一度被认为是中国的国家军队(张作霖的安国军政府曾经被国际社会承认为中国合法政府),但其实不过是张学良父子的私人雇佣军,可以称作张家军。

张家父子治理东北军第一点要素,就是听话,第二要素就是独裁。

东北军内部是非常独裁的,根本没什么民主可言,基本是张家父子说什么是什么,它们甚至可以随意处死部下。整个军队内部等级森严,也就是所谓官大一级压死人,团长利用手中权力压迫自己手下的一个营长,折腾的让其生不如死是很容易的,而只要这个团长能笼络好上一级的师长,那么无论他怎么做,也不会有人管他。

这样制度上不合理,自然不得人心,引起下级的强烈反对,那要靠什么树立独裁的权威呢?自然是威压和利诱。一方面给予威吓(各种军事条例,东北军还保持着打军棍的体罚),一方面给予大量的钱权进行笼络(东北军营长以上的军官待遇都相当好,师长军长更是比地方市长甚至省长更嚣张的角色)。

真正有骨气有思想的人自然不会屈服这种蛮不讲理的压制,他们不是离开就是压抑自己的愤怒等待时机,所以东北军的人才流失非常严重,而内部矛盾也由来已久。

至于听话上来说,张学良父子为了保证自己的位置,除了刻意不让东北军中存在第二个可以统领全军的领袖人物以外,还故意让东北军掌握实权的军长师长之间不和内斗,搞出很多个山头和派别来。在旁人看来这似乎是自毁长城,其实这也是军阀的老手段,军官们自己一内斗就自然无力团结起来反对张氏父子的统治地位。

由于张氏父子的刻意让其部下分裂和内斗已经有几十年的时间,东北军内部矛盾极深,根子也在几十年前。

在张作霖时期就有军校派的郭松龄愤然反叛,差点打下张作霖的老巢奉天,大大伤了东北军的元气。就是因为郭松龄被另一派排挤的太厉害,多次立了大功却被剥夺了兵权甚至被暗杀,逼得他不反不行。

而张学良刚刚上台就立即杀死了东北军当时最厉害的大将杨宇霆,因为杨宇霆功高盖主,也是当时除了张学良以外,唯一一个可以统帅东北军的人。张学良绝对不容许别人有机会取代他,所以在杨宇霆并没有什么罪责的情况下,将其残忍的乱枪打死。

杀死杨宇霆以后,东北军内部仍然有着很大的内斗,除了张作霖的老臣一派,还有张学良扶持的新军官派。除了新老派的斗争,东北军内地域派的斗争也很激烈,各省甚至各地区的军官抱成一团。另外还有军校派,行伍派的划分,保定系和东北讲武堂系的划分,各种派别壁垒森严,斗争不止。

到了918事变以后,张学良认为父亲留下的老臣功劳大,基本都控制一省的地盘,有军队有威望,也有可能取代他,所以刻意扶持新派将老派打压消灭。随着对日本的作战,如老臣张作相,汤玉麟等人不是辞职,就是被解职。张景惠,臧式毅等老臣投降日本,总之老臣一派基本瓦解了,仅剩下老派中资历最浅的万福麟一人。万福麟在1928年仅仅担任一个黑龙江保安副司令,中将军衔。当时张作相,汤玉麟等人早已是统治一省的省主席了。后张学良在皇姑屯事变以后,刚开始亲政期一段时间内重用万福麟,将其提拔为黑龙江省主席。不过之后万就不怎么受重用,长期带领一个军驻扎河北,察哈尔一带,远不如新派的王以哲,何柱国等权势大。张后期也安排新派军官黄显声试图取代万的军长职务,此举导致万福麟在西安事变开始以后迅速倒戈南京政府。

老派被消灭以后,剩下的就是张学良一手提拔起来的新军官,如王以哲,何柱国,于学忠等人。其中于学忠虽然年纪很大,但不过是1928年刚从直系倒戈到奉系的,等于在东北军还没有8年时间,因此从仕途上来说仍然属于新派。

王以哲,何柱国等人原本都是张学良的亲信,其中王以哲还是张学良的卫队长,是张学良的自己人,远比老臣容易使用。

可惜军阀毕竟是军阀,就如同上面说的国有企业那样。这些人溜须拍马,没有廉耻尊严往上爬的代价无非是为了自己的眼前利益。俄罗斯总统说:大家都知道做公务员是很无聊的,很多人在政府内工作了30年都在做同样的事情。但俄罗斯青年现在踊跃当官,20岁的人去干原来40岁人做的无聊事情,说明什么?这恰恰说明了俄罗斯官场是腐败的。

中国的国企从上到下,只要是个官,或者手上多少管点钱物的基本人人都是捞,高层几千万上亿的大捞,中层几十万几百万的小捞,连最底层的清洁工也把洗手液,卫生纸往家里带。他们对企业的死活根本无所谓,企业垮不垮跟他们有什么关系,反正有国家支持一下子垮不了,等到垮了自己早已捞足了。这些企业说到底其实还是老百姓纳税的钱创造的,其实这些蛀虫也就是在侵吞老百姓的血汗钱。

所以说这种制度是企业的癌症也是社会的癌症,这种制度自然也是东北军的癌症。

这些东北军新派军官上台以后不过短短5,6年的时间就变得和之前的老派一样。他们除了都听从张学良的命令以外,就是全力搞自己的小团体,扶持自己的势力。在自己的部队里,他们就是小张学良,也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角色。而听命于张学良也不见得就是忠心,而是张有权利撤换他们,他们要保证自己的位置,对张的命令也是逐步阳奉阴违。

张学良深感这些新军官腐化太快,开始不听从指挥,开始准备培植新的军官将他们取代,这些新军官也就是孙铭久,应德田等所谓的少壮派。

张秘密建立了法西斯组织抗日同志会,其本质就是培养出像红军干部那种新军官,以区别于军阀军官,所以这个组织也吸纳了一些共产党员。

至于孙铭久,应德田,苗剑秋,高福源等人目前都是少将,上校一级的中低级军官,也都是张从马仔,警卫员,学生等普通人中提拔上来的,张对他们有知遇之恩,所以这些人对张相对比较忠心。

在西安事变前,张学良已经开始了新军官的替代工作,诸如提拔了105师师长刘多荃(105师实则是一个军的兵力),将黄显声任命为57军军长(后在王以哲等人的反对下没能实现),将高福源任命为105师1旅旅长(本来是团长)。

除此以外抗日同志会的董英斌,常恩多,霍守义,吴克仁等等基本也都是军师一级军官,

本来还计划由孙铭久担任未来东北军人事任免的总负责人(这个位子可是非常重要),重点提拔应德田,苗剑秋等年轻军官,完全取代于学忠,万福麟等老军官。

可惜蒋介石步步紧逼,最终西安事变很快爆发,少壮派只有很少一部分人在东北军中担任要职。

虽然少壮派掌握实权的人不多,但两派的斗争已经形成,元老派自然不愿意放弃权力,而少壮派有张学良撑腰更是肆无忌惮。

西安事变之前少壮派和元老派的斗争本来就已经很剧烈,为了一个缪澄流还是黄显声担任57军军长的事情,双方就几乎撕破脸皮。最终由王以哲他们支持的缪澄流担任该军军长,但王以哲军长被迫辞去了王曲军官训练团教育长的职务作为交换,这个职务让给了少壮派支持的黄显声。

本来少壮派的形势一片大好,只要张学良能够再统治东北军1,2年,他们估计都会是军长师长的职务,元老派大部分都会像之前张作霖的老臣一样被清除掉。

可惜此时张学良突然陪同蒋介石去南京请罪,随后被软禁,这样一来少壮派就彻底傻眼了。

蒋介石武力威逼加政治压迫,要求东北军接受甲案或者乙案。无论甲案或者乙案都是所谓和平解决,也就是东北军放弃要求张学良回来的主张,把部队开到甘肃或者河南安徽去。

这个方案对于元老派可能比较容易接受。他们中间的王以哲军长等人其实也是很关心张学良的安危的,不过他们政治军事经验丰富,知道目前看来张学良绝对不会被释放,如果不同意甲案乙案难免要和中央军打仗。按照双方力量对比,东北军在内无红军帮助,外无苏联支持的情况下,以十几万战斗力低下的军队和40万中央军一战是必败无疑的。

如果东北军能够保存下来,而且仍然十几万人抱成一团,说不定将来老蒋有可能派张学良回来以服众。但如果随意开战把东北军打光了或者打散了,张学良就再也没有利用的价值,自然绝对不可能被放回来。

所以王以哲等人认为现阶段不能打,这不是不管张学良死活,正是为了救少帅。

而另外的如于学忠等人则和王以哲的态度一致,想法却大大的不同。于学忠在西安事变之后就派出特使去向南京政府输诚,有归顺的意思。在他们看来,他们现在在张学良手下做个军长,同在蒋介石手下做个军长,根本没有什么不同。他们一样是统帅自己的部队,一样接受上级给的军费。他们一样会保证自己的位置,而且待遇会更好(中央军军费是东北军同类部队的三倍)。

军阀的军官由于制度原因,他们对上一级本来就不可能有真正的忠心,不过是互相利用而已。

张学良在这里,这些军官迫于压力自然要效忠他。现在张学良已经被软禁,看起来不会被释放,那么这几个军长首先要为自己考虑考虑,这也是军阀的特点。所以他们也主张和平解决,接受甲案或者乙案。

同时,还有个畏惧处分的情况。如于学忠,何柱国等人在西安事变里面都起了一定的作用,于学忠在甘肃兰州消灭中央势力,也造成中央军数百人死伤,还直接枪毙了两个中央军团长。何柱国之前和红军达成默契打假仗。而王以哲干脆直接参与和李克农周恩来等人的谈判。这些罪状不是通敌罪就是叛乱罪。一旦坚持打仗,最终东北军被中央军打败而束手就擒,这几个军长按照这些罪名怕是都没有好下场。

而和平解决,蒋介石已经说过只要接受甲案乙案就不处理这些有罪的军官,东北军的军长们多少也考虑了这点。

可惜此时少壮派就不能同意元老派的意见,道理很简单,他们的基本立场和元老派完全不同。他们自身其实在东北军内没什么太大的力量,力量基本都在元老派手中。而之前他们之所以嚣张,是因为有一个唯一的领袖张学良扶持他们,元老派不敢不听。他们所有的辉煌前途,美好的未来都是建立在张学良还在东北军的情况下,现在张学良被软禁,他们的期望就瞬间灰飞烟灭。张学良去南京被软禁以后,孙铭久就惊恐地问东北军高级幕僚高崇民:高大哥,西安事变完蛋了,我们要怎么办?

少壮派和元老派的矛盾很深,张学良在时可以通过他压制元老派,现在张不在了,这些少壮派中低级军官拿什么去和这些军长们叫板。要知道,孙铭久当时也只控制一个卫队营,不过1000多兵力,而东北军一个军至少2,3万人。一旦接受甲案乙案就等于放弃让张学良回来,那么再傻的人也知道,下面的东北军自然是这些掌握实权的军长们做主。这些军长本来就对少壮派非常不满,只是畏惧张学良的压力没敢彻底和他们翻脸,此时这些军长们掌权了,那还不抢着翻脸,少壮派必然遭受惨重打击。

他们中的孙铭久直接参与了捉蒋,应德田编写过很多反蒋的核心宣传资料,苗剑秋曾经当众骂蒋介石放屁,要给他几枪。这样看来,一旦和平解决,这些少壮派怕不是被处分导致坐牢枪毙啥的,也是要立马跑路了,最好的结果也不过是继续当个营长,秘书之类的小卒子,根本无足轻重。从美好前程的天堂,瞬间跌到残酷现实的地狱,这些人自然不愿意束手待毙。

而他们自知没有掌握整个东北军的兵权,也就无法控制几个军长的行为。所以他们只有一个办法可以扭转局面,就是希望张学良回来主持大局。而如果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张学良自然是回不来的。那么想让张学良回来,貌似只有打这一条路。

所以从张学良一走,少壮派和元老派的冲突就激烈的开始,愈演愈烈。

少壮派联络东北军中低级军官,打着一定要营救张学良的旗号,要求和中央军决战。

这个旗号很有用,就像街上卑鄙无耻的小混混都要表面上讲义气,军阀部队里面所谓忠心虽然没什么人做,但面上还是要装一装的,不然将来就没办法混了。在当时,即使最坚决的元老派王以哲,何柱国也不敢冒着不管少帅死活的名声,所以少壮派一度气势如虹。

可惜少壮派终究属于东北军的一个薄弱力量,他们没有什么武装,仅在西安城内有约一个特务团的兵力。这样一点兵力想在十七路军布下9个团兵力的控制下杀人,显然是不可能的。

杨虎城的态度很重要

此时就要说说杨虎城的态度了。

杨虎城在初期同意执行甲案,是因为中央军大兵压境,要求27日之前答复,否则就出兵。如果不同意,双方交战,估计十七路军立即就会溃败,用杨自己的话来说:前线部队最多坚持3天。

如果十七路军一下子被中央军消灭了,那杨虎城就再也没有一点本钱和蒋介石谈判了。

所以同意甲案只是权宜之计,实则杨虎城对甲案是极为不满和惊恐的。

栏目: 

Theme by Danetsoft and Danang Probo Sayekti inspired by Maksimer